走家乡,看变化|乡友眼中的汨罗(一):陶醉在家乡的春风里
来源:掌上汨罗   日期:2021-04-08 09:06
浏览量:1 | | | |

编者按 建党百年来,放眼罗城大地,多少新气象,多少新变化,发生在我们身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奋斗不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人民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为庆祝建党百年,讴歌美好时代,展示家乡巨变,汨罗融媒体推出"走家乡,看变化|乡友眼中的汨罗"专栏,邀请每一个奋斗着的你,品味家乡、畅叙乡情、共话发展,汇聚起共建美丽家园的磅礴力量。在家乡的融媒平台,传递你的故事与情感,欢迎、并期待你的讲述。(投稿邮箱:21412580@qq.com)

今天本栏目推出第一期——《陶醉在家乡的春风里》。作者许光辉是一名曾经在汨罗工作过的乡友,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今日回乡怀往事,艰辛点点化清甜。"因为奋斗过、亲历过,如今踏访故地,行走在家乡的春天里,怀望过往、畅谈盛世,满是欢欣;其情切切,其言谆谆,字字关情,令人陶醉……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行走在家乡的山水之间,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时代脉动和城乡巨变,感悟作者炙热浓烈的家乡情怀。

陶醉在家乡的春风里

作者:许光辉

正是宋祁笔下"绿柳烟外风光好,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仲春时节,我们一行九人踏上了回汨罗观光的里程。我们这九个人,有四个共同点:都是土生土长的汨罗人;都在汨罗市委办工作过,其中任过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的两人,任过办公室副主任的两人,任过科长、副科长的三人;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几年陆续调入岳阳市相关部门的;都已经退出了工作岗位,赋闲在家。我们有自己的微信群,群主是市政协退休的副厅级干部吴钢良,平日里在群里聊得最多是过去的事、汨罗的情,得知汨罗近年来的发展快、变化大,很想去看看。

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舒文治先生知道我们的想法后,便热情发出邀请,约好3月31日8点半集中出发。

苍天有美意,助我故乡行。天气是少有的不晴不雨,惠风和畅,还没到预定时间,大家都早早地到齐了。群主吴钢良诗兴勃发,写了一首《往事回眸》发在群内——

峥嵘三十七年前,夜寐夙兴难有闲。

处处家山留足迹,篇篇文稿伴无眠。

恒将得失摒心外,爱遣欢欣向笔端。

今日回乡怀往事,艰辛点点化清甜。

大家上车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好几位都说:"昨天晚上睡不觉!"

尽管我们都在岳阳工作,平时也有彼此会面叙谈的机会,但这么齐整在一起,却是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我们有太多的过往事、太多的交汇处、太多的兴奋点,一路谈笑风生、如坐春风、如饮琼浆,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我们,都是称名道姓如兄弟姐妹般的人缘。大家用心做事、互相帮扶、互相维护。记得那时县广播站有个汨罗新闻的栏目,天天要人写稿,每条五毛钱、八毛钱,多的一块二、一块五,都是统一领取交办公室做干部自饮和施人待客的茶叶钱。1985年9月筹备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所有会议文字材料的准备,就只有时任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的吴钢良和时任政策研究科负责人的我,与现在比简直是不可想像。而且那时在印刷厂印材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捡,一块一块版地拼,不晓得要消磨好多时间,我们都是认认真真的……当事人说当时事,既有味又兴奋。

10时到达弼时镇后,我们按照事先的方案,马不停蹄地一路参观,先后看了由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汨罗市政府合作共建的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飞地工业园,又叫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建立在任弼时故居北面月形山上的任弼时纪念馆和故居;荣膺"全国文明村""全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AAA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的白水镇西长村;荣获"湖南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湖南省卫生社区""湖南省示范儿童之家""岳阳市文明社区""岳阳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岳阳市美丽乡村示范社区""岳阳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社区"的汨罗镇瞭家山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推行"党建+协会"工作模式,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的汨罗镇武夷山村;致力弘扬屈子文化,总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完成1.7平方公里的文化核心景区和路网的屈子文化园;建设一新、新颖气派、可满足40支龙舟队伍使用的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采用中式古朴的建筑风格,与沿江风光带融为一体,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汨罗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还有美仑美奂,令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的友谊河风光带。在一路前行的10多个小时里,看着、听着、议着,汨罗之行带给我们的是强烈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完美感受。

汨罗是我们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存储着我们深深的记忆。"一日看尽长安花",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眼里都闪烁着新奇与美妙、成就与成功、感动与感慨,处处是大手笔、高起点、精制作。在飞地工业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大,更多的是产品的新和效益的高。在弼时故居,我看到的不只是任弼时同志的"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多花钱。""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革命精神,还能看到已经渐渐逝去的农耕文化。在西长村里,那成片的蓝莓、栀子花与各种果木花草交辉相映,在众多观光者眼中构成的是农丰粮茂、人民幸福、天地和谐的美好乡村生活的图景。瞭家山乡土文化馆集成了汨罗公社学哲学的鲜活历史,这些人犹在世、言犹在耳、事犹在目的事物,看起来特别有亲切感、真实感和互动感。在参观的时候,老主任王德恩和我说起了曹新华用毛主席哲学思想解决家庭矛盾的事,"翻箱倒柜找矛盾,挖树盘根斗私心""人是一家,思想不完全是一家"的话,都是登过大报大刊的。不要小看这个汨罗公社农民学哲学陈列馆,那可是在中国或者说世界都有唯一性的。农民学哲学的典型,全国仅有汨罗公社这个点,其被誉为农民哲学家的何培亮曾受到过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

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虽然走了两千多年,其思想文化和人格魅力,特别是"路漫漫期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齐辉。屈子文化园建这么大、这么好、这么大气,确实是前无古人。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在屈子祠这个地方工作过五年,自诩对那里比较熟悉,这次故地重游,我沿路硬是找不出丁点熟悉的痕迹,只有龙背头拐弯的地方有几十米长度的路是似曾相识的。

我是罗江镇滨江村人,是在汨罗江里摸鱼捞虾长大的,与汨罗中心市区只有一河之隔。现在因有汨罗江大桥,我们已是城的一部分,龙舟竞渡中心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就在我老家的门口,相距不过一两千米之遥。那依江的建筑设计新颖,做工精细,气势恢弘,加上道路宽敞、绿树成荫、灯光明亮,真是仙境一般。从城内通过的友谊河,30年前的水是墨黑的、喷臭的,哪里可以休闲散步?身在岳阳,总以为南湖风光带是最美的,到了汨罗才知道友谊河风光带更胜一筹,走在沿河两岸那才是真正惬意开心。

我们这些人,都曾在领导身边工作过,对汨罗过去也熟,看人看事,相对眼尖。在汨罗城乡看了这么一天,我们确实看不到瑕疵,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论是大处还是细处、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总是以一种完美的姿势呈现。我们陶醉在家乡的春风里。我的亲人多在乡村,离城也近,他们是幸福汨罗、强盛汨罗、活力汨罗、文化汨罗、崭新汨罗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有时候他们与我谈及家事,总是说这几年变化大、变化快,让我倍感欢欣。短短的十几个小时,又是走马观花地看了这么多地方,那是汨罗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写成的煌煌巨著,是我这篇短文所不能完美表达的。行文至此,正好收到了廖宗亮先生发来的一首诗。廖宗亮兄原籍与我同村,他在市委办任过副主任,主编过国家级的大刊《金融经济》,出版过多部文学著作。兹将他的诗照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语。

辛丑仲春和曾在汨罗市委办工作过的同事回家乡观光

影珠山下仰高风,屈子祠前觅圣踪。

三十一年前共事,杏花时节又相逢。

同游共赏家乡美,并赞齐夸父老功。

我欲因之挥咏笔,枯肠搜索腹才空。

作者简介

许光辉,汨罗人氏,江边长大,是工农兵学员。正式工作时间40年,其中有30余年埋头于公文写作和科普创作,得科普作家虚荣。因基础太差,并无辉煌之作。退休5年,乃惯性所致,仍玩文字,比不得文学作家。不会编故事、设情节、藏机巧,偶有文字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