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第六届湖南艺术节上,由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中心推送的花鼓戏《甜酒谣》获“田汉新创剧目奖”,在《甜酒谣》中饰演“贵爹”的刘光明荣获“田汉表演奖”。
《甜酒谣》中,刘光明饰演“贵爹”
这是刘光明第二次获得“田汉表演奖”。在前几年演出的《平民领袖》中,刘光明饰演的“史铁匠”,也荣获“田汉表演奖”。
刘光明是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传承研究中心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从艺33年来,他从未放弃过花鼓戏艺术生涯。
33年从艺生涯,坚守如初
1971年出生的刘光明本是益阳人,他来汨罗已有15年了,以至于记者采访时用的汨罗话,他完全能够听懂,而他自己,说汨罗话也麻溜麻溜的。
小时候,刘光明特爱听广播,花鼓戏、快板唱等让他听得津津有味。14岁时,刘光明还在读初中,当年益阳市艺校来学校招生,对戏曲有着特别爱好的刘光明报了名。当时,全市300余名爱好者参加面试,刘光明以一首从广播里听的《刘海砍樵》脱颖而出,顺利通过面试。从此,他走上了艺术之路。
“真正开始练基本功的那天,我才意识到,唱戏真的很不容易,要受特别特别多的苦。”刘光明说,之前一直以为演戏并不难,背熟台词、练好唱腔,稍加形体,即可上台,全然不知过程却很艰辛。刚开始练习压腿、弯腰、翻筋斗等基本功时,刘光明就被高强度的训练“折磨”得不轻,“每天训练后,浑身上下都痛。”不过,凭着对戏剧的喜爱和好奇,刘光明硬是坚持了下来。
这一坚持就是33年。从艺校毕业后的刘光明,去了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1992年至1998年,花鼓戏剧团非常不景气,每次开演后,只有寥寥可数的观众。这可以想象得到的票房,让花鼓戏剧团举步维艰,很多时候甚至发不出工资。迫于生计,很多人离开了花鼓戏剧团。当时在剧团里并算不上“挑大梁”的刘光明,却凭着对戏剧的热爱,仍然坚守在了剧团。
2003年,通过朋友介绍,他来到汨罗市花鼓戏剧团,并在汨罗扎下了根。他演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参演的多个剧目都获大奖:《平民领袖》在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中获田汉大奖,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获文华剧目奖;小戏小品《大爱无言》获2017年全国巡演金奖;小戏《解坨》获2017年岳阳市原创小戏金奖……
学无止境,唱到老学到老
虽然演过无数部戏,但刘光明说,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种挑战。对演传统戏来说,要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对于创作剧目来说,一个角色的扮演就需要自己通读剧本,然后领悟、打磨角色。
在创作剧目小戏《解坨》中,刘光明惟妙惟肖的盲人表演引爆全场。为什么能惟妙惟肖?为了出演盲人角色,刘光明硬是在屈原桥上坐了一天。当年,汨罗屈原桥上坐了几个算命的盲人,刘光明跟盲人聊天,仔细观察盲人的行为、动作,回去后就抓紧模仿。
每到下半年,剧团的演出便到了旺季。一个月里有时20多天都在演出。“别人休息的时间,往往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刘光明说,尽管有些剧本是重复出演,但也需要天天排练。他的腰曾在翻筋斗时摔伤,留下了后遗症,但只要排练,便会不打折扣。从年龄上来说,刘光明近50岁,记忆力比年轻时有所下降,因为有时台词多时,他都要反复练习剧本。“一名好的演员,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爱好在坚持,是为艺术献身。”
“这些年,特别享受在台上的感觉,每当得到观众的好评时,那种欣喜真是无法形容,感觉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刘光明说,如果可以,他在艺术这条路上,还将坚持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