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9日,汨罗花鼓戏剧团“三地一家亲”联谊活动在汨罗举行,曾在汨罗花鼓戏剧团工作过的50余名知青从长沙、岳阳等地赶来。一见面,当年的好友们抱在一起。纵使苍颜白发,却如孩童般激动,双眼噙满泪花。道不尽的半世想念,诉不完的他日欢欣……
这次联谊,是近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重逢。
“让我们忘记年龄,穿越到40多年前,重回少年时代!”联谊活动一开始,在活泼轻快的《拍手歌》旋律中,主持人骆子明带领这些已步入花甲、古稀的老人们开始了“热身运动”。一段火红的岁月喷涌而出。
1966年,汨罗从湘阴分离出来设县。不久,汨罗剧团成立。1968年剧团解散。1969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工作队(简称文工队)成立。部分长沙、岳阳等地知识青年陆陆续续来到汨罗,在那段艰难又激情四射的日子里,他们成为了文工队里的“亲密战友”。汨罗,成了大家共同的第二故乡、精神家园。
自此,文工队在城区、农村开展各种公益演出。“战春耕、庆丰收、闹元宵……地方有什么要求,文工队就创作什么样的节目!”一直担任文工队导演的高健说,当时的节目以快板、表演唱、顺口溜、小品等曲艺为主,但都鼓士气、聚人心,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走到哪,他们都是明星。
“后来,根据需要,节目又以革命题材为主,比如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样板戏。”花鼓戏名角张玄清是最早来到文工队的一批知青。当年,她和瞿炳炎、龚曼云、黄晓梅被合称为汨罗“四大名旦”,“当年演出的场次不计其数,总是在‘上山下乡’。”
“没有演出时就得排练,排练时偷不得半点懒!”现任湖南卫视制片主任的陈军良感慨良多,虽然当时文工队条件十分简陋,但大家排练十分认真,十分刻苦。每天早上4点多,就被哨声叫醒了。 “那段岁月,让我体悟到了‘三种精神’:吃苦耐劳的乐观精神、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不忘初心的友爱精神。”他深情地说。
70年代末期,宣传队解散,重新组建花鼓戏剧团。80年代初期,队员们渐渐从剧团走出。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继续从事文艺工作,经过深造后成为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部分人则通过努力,在新的岗位站稳了脚跟,大部分成为各单位的骨干。
“来一个当年的节目!”不知谁喊了句。刹那间,大家的艺术细胞被再次唤醒,联谊活动燃起高潮。
李玲、甘维希、王莉芝、周俭等人纷纷走上台,跳起了《四个婆婆打鞋底》。虽然当年的“同志哥、同志妹”已成为了“大叔大妈、爷爷奶奶”,身体发福、脸上皱纹微显,但熟悉的音乐一响起,大家抬手、踢腿都十分麻利,动作仍然娴熟。在早已融入血液的艺术本能的催促下,现场欢呼雀跃,热血沸腾。
“弹指一挥间,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儿、姑娘们如今都已变样,但当知青的那段经历,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内心深处一段忘却不了的情感。”当年文工队的第一批队长刘云珍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