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4-10-10
汨罗市:聚力产业扶贫 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汨罗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日期:2021-01-20 10:34
浏览量:1 | | | |

汨罗市:聚力产业扶贫 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汨罗市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产业扶贫重点,抓头雁、抓业态、抓收益、抓保障,全力做大做强做旺特色产业,推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注重党建引领,产业头雁选准选实

坚持“党建+”思路,注重外引、精选、内育,选准选实发展“头雁”,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力。在“引”字上下功夫。持续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鼓励支持在外乡友、企业家、科研人员返乡创业。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授黄志红返乡创办药材种植合作社,创建“汨罗市中药材休闲农业示范园”,种植白芨、黄精等药材,带动403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8000元以上。在“选”字上求实效。坚持“党选人才”原则,采用公开选派、驻村帮扶等方式,精选一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主心骨”。充分挖据本土人力资源,注重从经营能手、治村能人中选拔培养致富带头人。汨罗镇武夷山村在“第一书记”王启辉的带领下,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厚植产业发展优势,创造新时代“根桥经验”。九雁村党总支书记张伟成立锦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村民种植黄桃、瓜萎子等农产品,让荒山变成“花果山”,每年为全村32户贫困户带来纯利润超10万元。在“培”字上做文章。坚持基层导向,强化人才培育,将政治素质好、群众观念强的致富带头人吸纳进村“两委”班子。举办“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提优行动,累计培训6500人次,为基层干部“充电蓄能”。“洞庭记忆”系列虾稻米畅销上海、长沙等地,年销售额超7000万元,负责人向铁青跻身全国种粮大户,被选为村后备干部,成为“80后”新农人典范。

二、注重业态布局,产业活力竞相迸发

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结合乡土人文特色,积极发展新业态,不断激发新活力。宜游则游,靠颜值创造价值。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通村公路、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工程,开办农家乐、精品民宿,让风景变“钱景”。白水镇西长村,曾是“有女莫嫁西长冲,十户人家九户穷”,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观光农业,仅两年就摘掉“穷帽子”,成功跻身“全国美丽乡村百强村”,年均门票收入60余万元,带动359户952名贫困户顺利脱贫。宜种则种,用特色提高成色。根据各村土壤肥力、耕种条件,科学评,估、联片规划,建成6000亩优质糯稻、8000 亩西瓜等种植基地,打造出“长乐甜酒”“大荆西瓜” 等一批驰名商标,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罗江镇山秀村立足得天独厚的茶产业基础,整合茶园1000亩,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成功打造了“千盏茶”品牌,年营收达1500余万元,辐射带动684户贫困户持续增收。宜绿则绿,让荒山变成金山。大力践行“两山理论”,利用空闲地、退耕地、荒山等,发展林业产业,激活林下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川山坪镇玉池山村发展林茶、灵芝等2100亩,形成了多层次、多结构的经济林产业链,实现亩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

三、注重利益分配,产业收益全面开花

将贫困户“嵌”在“利益链”上,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持久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推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对接市场需求增效。强化市场分析、研判和监测,做好“线上+线下”文章,帮助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把握市场形势,畅通销售渠道,让“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激活“互联网+”电商平台,2020年完成“线上”销售额2.31亿元,带动贫困户1.5万人增收;成立市消费扶贫专馆,对接商超实体设立5个扶贫专区,选点布局180个扶贫专柜,2020年完成“线下”销售额238万元。创造就业岗位增收。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加大承接就业力度,组建扶贫车间31家,组织扶贫专场招聘会35场,开发公益岗位1620个,实现就地放业9859人,人均年工资不低于5000元。长乐镇大垅农庄就近吸纳176户贫困户就业,月均工资3000元;白水镇西长村蓝莓基地收获季安排30余人参与采摘,日均工资150元,人均收入4500元,让贫困户变身“上班族”,在“家门口”创收。参与收益分配增质。健全分配机制,让贫困户直接参与扶贫项目利润分红,实现收益长期化、持续化。三江镇利用扶贫资金兜底发展产业,分红到户,建成8000亩油茶产业基地,覆盖90%以上贫困户,每年人均分红500佘元。白水镇政府组织贫困户以资金入股,委托耕农富硒统一经营、管理,实现贫困群众359户952人人年均保底分红128元,分红总额12万余元。

四、注重多方保障,产业要素集中发力

强化要素保障,集结力量、集中资金、集聚资源,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落地落实。尽锐出战强力量。选派149支驻村工作队、297名队员、4223名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实现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全覆盖。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在全市15个乡镇全部建立社工站,聘请26名社工,开展低保对象、特因人员精准大排查,确保“应保尽保”。强化蓝天救援、爱心帮帮、爱心之家等公益力量,新增爱心人士注册8.3万人,参与扶贫助因、开展社会救助。千方百计筹资金。坚持“四跟四走”(资金果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充分撬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源,全力破解资金瓶颈。设立专项产业扶贫资金3000万元,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1.6亿元,重点投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重点支持覆盖贫困人口较多、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湖南国湘食品有限公司在弼时镇投入500万元,发展水产类、禽畜类、竹笋类等农产品加工,为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收入3.2万元。多措并举活土地。突出需求导向,灵活运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桃林寺镇亦仁水稻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闲置土地1400亩,为贫困户持续发放土地租金。长乐镇长乐村结合本地“农旅+文旅”发展规划,引进农业发展公司,流转土地5000多亩,专业化开发现代农文旅产业,帮助贫困户179户664人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