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汨罗总体规划修改说明

来源: 汨罗市规划局 发布时间: 2017-11-02 11:07 浏览次数: 1

目  录

第一章  汨罗概况与规划背景........................................... 5

1、汨罗概况............................................................. 5

2、规划背景............................................................. 8

3、相关规划情况说明..................................................... 8

4、上版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 9

5、城市特征与主要问题.................................................. 14

6、本次规划修编重点.................................................... 17

7、技术路线与工作框架.................................................. 18

第二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期限.................................... 21

1、规划依据............................................................ 21

2、规划指导思想........................................................ 22

3、规划原则............................................................ 23

4、规划期限............................................................ 23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 24

1、有利条件分析........................................................ 24

2、制约因素分析........................................................ 26

3、城市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 28

4、城市发展战略........................................................ 40

第四章  城市发展目标............................................... 51

1、总体目标............................................................ 51

2、经济发展目标........................................................ 51

3、社会发展目标........................................................ 51

4、环境发展目标........................................................ 51

5、城镇发展目标........................................................ 52

6、指标体系............................................................ 52

第五章  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53

1、市域发展现状特征.................................................... 53

2、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57

3、城乡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63

4、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73

5、市域空间管制分区及策略.............................................. 81

6、市域村镇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84

7、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与建设指引......................................... 100

8、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10

9、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5

10、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31

1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38

12、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与风景旅游规划.................................... 143

13、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53

第六章  城市性质、规模与规划区范围................................. 157

1、城市性质........................................................... 157

2、城市规模........................................................... 158

3、城市规划区范围..................................................... 160

第七章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160

1、城市用地分区....................................................... 160

2、空间管制措施....................................................... 161

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 163

1、总体构思........................................................... 163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164

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164

4、城市总体布局....................................................... 165

第九章  综合交通规划.............................................. 166

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66

2、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169

第十章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 179

1、规划原则........................................................... 179

2、总体结构与目标..................................................... 180

3、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180

第十一章  居住用地规划与旧城改造................................... 186

1、现状概况........................................................... 186

2、现状问题........................................................... 186

3、住房需求预测....................................................... 187

4、规划目标与策略..................................................... 187

5、居住用地规划....................................................... 188

6、保障性住房规划..................................................... 190

7、旧城改造........................................................... 191

第十二章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193

1、工业用地规划....................................................... 193

2、仓储用地规划....................................................... 195

第十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96

1、现状概况........................................................... 196

2、规划指导思想....................................................... 197

3、规划原则........................................................... 197

4、规划目标........................................................... 198

5、绿地系统规划....................................................... 198

第十四章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201

1、现状概况........................................................... 201

2、城市形象设计....................................................... 202

3、景观风貌规划....................................................... 205

4、城市设计框架....................................................... 206

第十五章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09

1、城市供水工程规划................................................... 209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211

3、城市电力系统规划................................................... 214

4、电信工程规划....................................................... 218

5、燃气工程规划...................................................... 222

6、城市环卫设施规划.................................................. 223

第十六章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24

1、城市环境现状概况................................................... 224

2、规划原则........................................................... 228

3、规划目标........................................................... 228

4、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228

5、环境综合控制区..................................................... 230

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230

第十七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31

1、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231

2、消防规划........................................................... 232

3、人防规划........................................................... 234

4、抗震防灾规划....................................................... 238

第十八章  建设强度与四线控制规划................................... 240

1、土地使用强度管制................................................... 240

2、城市用地四线控制................................................... 243

第十九章  规划区城乡协调规划....................................... 245

1、规划区城乡协调范围界定............................................. 245

2、城乡协调规划目标................................................... 246

3、协调发展策略....................................................... 246

4、规划区乡村协调规划................................................. 246

5、城乡产业协调规划................................................... 250

6、城乡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251

第二十章  城市远景规划设想......................................... 252

1、远景设想思路....................................................... 252

2、远景设想原则....................................................... 253

3、远景城市发展环境预测............................................... 253

4.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要求............................................... 254

5.远景设想要点....................................................... 255

第二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55

1、规划管理应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255

2、规划实施措施............................................ 256

第一章  汨罗概况与规划背景 1、汨罗概况

1.1地理资源

汨罗,因境内有汨水、罗水会合,其下游名汨罗江,因以名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为东经112°51′~113°27′,北纬28°28′~29°27′。境域周边毗邻6县市,北抵岳阳县,东邻平江县,南接长沙、望城,西连湘阴、沅江。境内东西最大横距6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6.75公里。

汨罗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全市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年均日照时数为1714.9小时,年均气温16.7-16.9℃,年均降雨量1364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全年无霜期265天。

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山丘向丘陵平原递降,地貌以岗平为主,兼有丘陵山地,地面高程在24.3-77.5之间。境内低山成土母质,以板岩为主,土壤肥沃,植被较好。平原地多为河湖冲积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

汨罗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全市耕地面积62.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6亩。农林特产,主要有优质稻米、高油玉米、茶叶、西瓜、烟叶、杉、松、楠竹、生猪、黄牛、鱼类等。矿产资源丰富,已开发利用的有黄金、花岗石、砂砾石、钾长石、石英和粘土等,尚待开发的是高岭土。其中汨罗江砂金矿是已探明的长江以南最大的河流矿床,地质储量20吨左右;高岭土总储量5000万吨以上,可淘洗精泥1250万吨以上;花岗石总储量在5000亿立方米以上,产品已销往日本及国内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市发现矿床、矿点、矿化点40多处。矿产资源潜在总经济价值300亿元以上。

境内河流多且水量丰富,有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条,总长654.9公里,流域面积在6.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4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常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1.31亿立方米,可利用的达28.4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4.21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2.36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理论蕴藏能量4.01万千瓦。

1.2区位交通

汨罗位于省会长沙和湘北区域中心城市岳阳市中部地区,南距长沙74公里,北距岳阳66公里,基本处在两大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区域优势明显。同时,其西邻洞庭湖,是环洞庭湖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

交通方面,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市境,穿越市区,京港澳高速从市域东侧经过,出口互通距离市区仅15公里(由现状二级公路省道308线连接)。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经过市区东部,并设有客运站。省道S308线东西向横穿市区,东经平江至江西省,西经湘阴达益阳市。汨罗江西入洞庭接长江通江达海,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水运条件较好。从国家、省市交通规划看,汨罗很快又将受惠于三条交通干线:京港澳复线高速公路经过市区西部,目前已动工建设,计划于2012年通车;规划经过市区的长岳城际铁路计划于2020以前建成通车;省道S201线长岳公路已也在建设之中,这些都将对汨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汨罗构筑“六纵四横”大交通网络奠定了基础。

1.3历史沿革

汨罗历史久远,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东周楚文王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名罗城。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后随行政建制和区划的多次变更,先后分别设置过州、郡、县治,并建有城池。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民国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1966年2月,根据国务院和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析湘阴县东部置汨罗县,县城建于高泉山。汨罗县隶岳阳地区。1986年1月撤地建岳阳市,汨罗县随隶。198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汨罗县,改设汨罗市(县级),仍隶岳阳市。

1.4社会经济

市域土地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辖17镇12乡6个独立场圃,2008年末(户籍)总人口66.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0.3%。市区城镇人口约17.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3.65万,暂住人口约3.55万。

2008年,全市经济国民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越上新台阶。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8.3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1:56.7:2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568元,比上年增长20.1%。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在岳阳六县(市)均居第一位。市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基本竞争力保持在中部地区百强县(市)之列。

2008年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80003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8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0.3亿元,比上年增长69.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增长57.2%。

1.5文化旅游

汨罗市旅游资源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构成。既有以屈原为代表的世界级的历史文化人文旅游资源,又有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乡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

汨罗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居住和投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旅游资源较丰富。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弼时故居和屈子祠,拥有屈原冢、罗城遗址、岳飞点将台、长乐古镇等名胜古迹。现有玉池山、八景洞两个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潜力较大。

人文旅游资源:屈子祠--汨罗江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龙舟节、长乐高故事会(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旅游:弼时纪念馆(全国AAAA级)。

佛教旅游:资圣寺、普静寺、普德大庙、普济寺、崇善古寺、福果寺……。

自然旅游资源:八景洞风景名胜区、玉池山风景名胜区、红花山生态旅游观光园。

1.6城市建设

汨罗城市建设起步于建县,大发展于改革开放。1966年3月,原汨罗镇被定为新县城址,当时镇区只有铁路以西1条小街,铁路以东还是一片荒岗,规划县城范围4平方公里,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动员各单位通过多种渠道集资,按县城规划建设,至1979年,完成5条主要街道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城区初具规模。1987年撤县建市,1988年制订城区建设总体规划,城区规划范围扩大到18平方公里,至1993年,城区已建成由24条街道、32条巷道6座桥梁组成的街道网和地下排水系统,建成各类房屋及与之配套的供电、供水、供热、通风、广播电视、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集贸市场院、学校、医院、体育场、影剧院等公共设施,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至200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10.1万人,建成区面积由7.4平方公里发展到11.6平方公里(均不含营田),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高泉区的道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对外交通系统日趋顺畅,供电、供水及邮电、通信设施几年来大有提高。

时至2008年,汨罗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新市,由于新市工业园的建设启动,一批工业企业的进驻,不但使汨罗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而且城市结构形态由原来的单核心逐渐演变成主辅双城结构模式,城市总人口增长至17.2万,用地规模达到了18.85平方公里(根据本次规划范围调整后统计数据)。许多重点项目如汨罗新火车站、汨新大道、沿江大道、龙舟广场、建设路改造、团山再生资源市场、工业园开发等项目相继上马或建成。

2、规划背景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强势推进、知识经济全面崛起的客观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又一拨高潮将汹涌而至。国家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加入WTO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定等,为全国各地及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湖南省“三化”发展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方案中,提出了“3+5”城市群及“一江四区”发展重点。长株潭和武汉城市群 “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加快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汨罗市处于国家东部经济向西部经济转移的内陆前沿站,湖南省城镇战略发展重点区域,今后以怎样的姿态投身到国家及省内重大决策中致力于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一个适合时代要求的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引导。

汨罗当前城市建设实际已突破了原有总体规划的指导范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城市发展战略思路需重新制定,城市建设需要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和规模将要作出调整。用地布局上工业园的建设、滨江地段的开发引导以及城区用地的整合迫切需要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总体规划指导今后的城市建设工作,以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3、相关规划情况说明

(1)《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

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确定汨罗市为省域四级中心城市。规划到2020年发展为城市人口规模为20-50万人(含营田)的中等城市。

(2)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为了科学指导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省发改委于2003年组织编制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并结合最新发展环境和背景于2007年组织对该规划进行完善、提升,形式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规划成果。规划范围为长、株、潭三市行政辖区,约2.83万平方公里。重点确定了以长、株、潭三市与下辖的四市五县及西、北邻近地区的三区一市一县共八市三区六县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面积8448.18平方公里。汨罗的城关、城部、新市、古培、汨罗被列入核心区。在功能拓展区域划分中,汨罗属于北部促进发展区,与湘阴一起主要拓展港口物流、循环经济、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汨罗被定位于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全国主要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屈原文化旅游基地。在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中、汨罗将发展为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规模。

(3)《长株潭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2020年)

该规划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范围,同时与益阳、岳阳、娄底、常德、衡阳五市进行衔接,规划建设7条城际轨道线共计里程760公里。规划确定2020年以前建成的长沙至岳阳城际铁路以及远景2030年以前拟建的益阳至汨罗线将交汇于汨罗城区,届时,汨罗将形成区域性的节点枢纽,进一步提升铁路交通优势,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4)《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该规划根据岳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将汨罗市和屈原管理区作为两个独立的行政单元,确定汨罗市为市域二级中心城市,以之为中心,形成岳阳市南部“汨—湘—营”城镇群,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提出汨罗市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湖南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长沙与岳阳之间的物资集散地,城市用地拓展方向主要向东、向北。规划同时提出了新建益阳到平江高速公路(横穿汨罗),益汨城际铁路东延至平江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

(5)《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完善用地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与重点。

规划确定汨罗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198.6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38%,比2005年增加15.62km2。规划2020年汨罗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1.2km2,比2005年增加13.3km2。包括城关、城郊与新市大部分及汨罗镇部分地区。建设用地主体区集中分布在现有高泉城区及规划新市工业园区。

4、上版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

4.1上版总体规划回顾

4.1.1 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未统计城镇人口(高泉、新市、营田、屈子祠、红花)14.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6.2km2,人均用地指标114.1m2。规划近期2005年人口规模17.6万,远期2020年人口规模30万人。

2001年版规划城市规模

年限

规模

2000年

2005年

2020年

人口规模(万人)

14.2

17.6

30

用地规模(km2)

16.2

19

31.5

人均用地(m2)

114.1

108

105

(2)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用地规模:近期2005年19 km2,人均用地108 m2;远期2020年31.5 km2,人均105 m2。

4.1.2城市性质与职能

规划城市性质:

长沙至岳阳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岳阳市域的次级中心城市,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发展风景旅游业和轻型加工业为主,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中等城市。

城市职能:

长沙-岳阳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

湘楚文化、龙舟文化发祥地和延传发扬的承载地;

发展纺织、食品、建材、机械、冶金等行业及商贸流通的工贸城市。

4.1.3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

规划城区范围:包括城关、城郊、新市、红花、汨罗、古培、屈原、屈子祠等八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30km2。

城市建设区用地布局呈带动组团式的结构,形成高泉、新市、屈子祠景区、红花、营田“一城五区”的空间功能结构。

高泉:综合功能区,建设商业金融、信息、文化娱乐、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中心职能,改造和适当新增居住用地,全面改善居住环境。

新市:规划为以团山工业区为依托的工业商贸区。

屈子祠:依托屈子祠旅游、休闲、屈原文化传播基地。

红花: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及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工业园。

营田:依托湘江营田港,发展航运业以及纺织、食品、与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工业。

4.2上版总体规划实施绩效

汨罗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2年编制完成,2004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原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实施5年来,其确定的城市性质、用地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对汨罗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构建了汨罗城市的发展骨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市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城市规模达到总规的预测并稍有突破。

从城市发展规模看, 2001年版总体规划统计2000年市区(高泉、红花、新市)城镇人口10.1万人,建设用地11.6平方公里,预测到2005年城镇人口增加到13.2万人左右,建设用地增加到14.2平方公里。按上述人口和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推算至2008年其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可分别达16万人和17.1平方公里。本次规划统计2008年底市区实际城镇人口17.2 万,建设用地18.85平方公里,2001年至2008年的八年间,城市人口共增加7.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5%;城市建设用地共增加7.2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为6.6%。以上数据说明上版规划对近期规模的预测略显保守,根据汨罗近几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平均年增长率分析,其实际的发展速度显然已经超出原规划预测,因而其规模也稍有突破。

(2)城市用地发展基本按总规确定的方向实施。

在上版规划城市东进北拓思想指导下,城市总体发展向东挺进,新市工业园已初步形成了发展基础并迅速壮大,这也得益于汨罗城市规划东扩的正确引导。工业企业在园区有序落户,用地沿龙舟路-金成路两厢展开。至2007年底,工业园入园企业47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7家,高新技术产业8家,园区企业就业人数达15000人以上,主要企业有衡联铜材、长江铜业、湘北铜业、金龙铜业、钱江铜业、天达有色金属、奥力克铜业、永泰铝业、光明家具、平桂制塑、音品电子等。2007年园区及再生资源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完成23.75亿元。

(3)城市道路交通按总规确定的骨架进行建设。

上版规划针对当时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构筑交通畅通、运输便捷、出行便利的交通发展目标。在路网规划中,形成“三横五纵”城市干路网骨架。在其指导下,目前,老城区路网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区规划道路也进行了很好的控制。

城市道路骨架和交通设施建设基本按照总体规划实施,内外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先后完成了京港澳高速公路新市连接线(汨新大道)东段拓宽改造工程、汨罗江沿江大道(G107-友谊河)建设工程、罗城中路改造工程、建设路东延工程、龙州路-金成路建设工程、新市路南段建设工程等,建设道路里程约20公里,总投资约5000万元。完成了火车客运站二级站及站前广场扩建工程,长途汽车站和公交总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道路设施的建设大大缓解了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利于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4)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总规实施。

2006年花大力气对汨罗江两岸进行了清理,推出了大型旅游文化项目——汨罗国际龙舟文化节,提高城市知名度。在汨罗江两岸建设龙舟赛看台,南岸建设了龙舟节主席台和主题广场、名人文化园。全面完成了友谊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了友谊河滨水休闲步行道;高标准改造了燎家山广场,改善了城市入口形象。

逐步清理了高泉主城区内工业企业用地,大部分工业用地完成了置换转移,环境整治力度加大,戴家垅改造、城西排污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防洪排渍设施得以完善,广电中心、殡仪馆等设施投入使用,这些都很好的改善了城市环境、完善了城市功能。

(5)城市整体环境得到改善。

在规划指导下,高泉区用地得以充实,继续向东拓展,积极调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部分行政办公单位向外迁移疏散,缓解了旧城压力,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中心城的职能得到了强化,中心城城市布局形态正逐步形成。

近年来,平均每年约2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有近70%用于城镇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绿化广场、水电供应等设施得以全面改善。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旧城区部分地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房地产业开始起步,城市更新获得显著成效,旧城区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走上良好发展的轨道。

4.3上版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区域定位问题。

上版规划对汨罗在区域发展定位研究中重点着眼于汨罗在长沙、岳阳中部地区的集散和联系纽带两大区域职能,联系汨罗目前所处的发展背景环境及外部条件的变化,在当时的规划当然无法准确定位。

一是对汨罗发展的区域定位高度不够,在研究汨罗区域定位时,缺乏对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及周边环境富有前瞻性的分析审视。在《湖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中,明确提出汨罗为地区性次中心城市,其在周边城市群区域包括环洞庭湖区域城市群中地位突出,将赢得更多的政策机遇和资本投入,这对其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是对汨罗城市发展对接长株潭的战略部署不够,目前长株潭一体化规划尤其是“两型社会”试点规划已经将汨罗相当一部分地区纳入进去,汨罗未来发展将大大受惠于这一区域优势。

(2)主导产业规划问题。

上版规划确定了汨罗城市工业主导产业包括食品、服装、化工、仪器纺织和机械制造等,要求将其加以提升、优化,并提出了直接大规模发展以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一类工业。但规划没有提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了其对城市经济发展定位、用地功能布局的指导作用。2005年10月,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汨罗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用地功能布局问题。

上版总体规划确定城市 “一城五区”组团结构,其中高泉、新市、红花为主城区三组团。其确定的完善老城区,依托107国道、京港澳高速等交通优势发展城东地区是较为合理的,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综合评定选择及跨江发展的建设时序研究不够。规划将城市主要的工业区布置到了毫无发展基础的江北地区,而建设条件较好的新市南面用地却没能规划利用起来,因而也出现了当前工业园建设超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现象。

(4)对外交通组织问题。

上版总体规划没有对S308省道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矛盾提出解决措施。目前的罗城路、汨新大道承担了省道S308线东西向全部过境交通,在罗城路尤其是西段劳动路口段经常造成交通拥堵,各其车辆大小货车对城区交通造成了较大的干扰,规划应该确定过境交通组织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落实到路网系统规划中来。此外,团山片区路网走向及布局与武广铁路形成冲突,需进行较大的调整。此外,规划对屈子祠景区与主城区及外界之间的交通联系未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使得屈子祠景区的开发至今仍受交通瓶颈的制约,这些都需要在新一轮规划中予以很好的解决。

5、城市特征与主要问题

5.1城市现状特征

5.1.1 旧城区功能及用地调整置换加快

汨罗城市各功能区中,高泉区铁路两侧是最老的建成区,城市依托此区逐渐扩大,因而本区也集中体现了城市老城区所因有的特征。用地混杂、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绿地景观条件差等。各种功能的用地和空间交织到一起,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局面。根据上版规划对高泉区旧城区功能定位,将主要发展成为以商贸、居住为主的全市性商业、生活中心、近年建设也正朝着这一目标在迈进。目前,城区铁路两侧工业,市场用地已逐步向外围及新市工业园区迁移,完成了车站路、劳动路南段西厢土地的置换。目前,老城区工业用地只剩下氮肥厂和水泥厂,但也已经到入了近期搬迁置换计划。

部分行政事业单正逐步及旧城外围疏散,如法院、检察院、电子局等,这样一方面可置换出中心城区价值不匪的土地,缓解了旧城压力,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的推动新区发展,通过功能疏散带动城区用地扩张。

随着房地产业的逐渐起步,旧城区一贯以来的“农民街”建筑形象也有所改观,城区内原有的大量集中成片的低矮的私房建设势头得到控制,取而代之的是由房地产开发商统一规划建设的居住楼盘及商业建筑,旧城土地开发利用集约性得以提高。

绿地建设方面,随着汨罗江岸线清理、龙舟文化广场、友谊河综合整理、屈子公园等工程的建设,老城区绿地比重和景观风貌有所改善,城区在旅游文化休闲方面的功能有所改观。

5.1.2 城市沿汨罗江和S308轴向生长

从1966年建城至今,汨罗城市经历了从点状城镇向带状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以最初的城关镇为中心,逐步向外扩级,尤其是近几年沿S308线向东部新市镇扩张之势迅猛。在上版规划将屈子祠纳入城市建设区范围后,汨罗城市沿汨罗江展开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形态已具基础,受自然生长规律和外部条件影响,目前城市发展重点沿S308城区用地增长较快,城市空间形态趋于均衡。未来城市建设用地将继续完善S308两厢用地,并逐渐向纵深腹地扩张,而随着时间推移,在一定期限后,城市跨江发展,形成江北城区,将最终形成以江为轴的带状城市空间形态,及以城市干道(汨新大道)为轴的用地布局形态。

5.1.3 东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初具规模

2005年10月27日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年在国家大政方针和先进生产力推动下,产生新的飞跃,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工业园为平台,逐步完善了回收—交易—加工—销售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汨罗市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再生资源收购业和加工业,加速建设新市再生资源工业园,实现园区产业扩张和延伸。新市工业园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园区内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不锈钢、塑料、纸品加工、机械制造五大产业功能区、精细化工、电子制造等众多大型企业项目也正陆续进驻工业园。到2007年底为止,入园企业47个,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7个,高新技术企业8个,园区全部企业就业人数近30000人。2007年园区及再生资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实现税收3.75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以园区为主体的新市城区用地规模达5平方公里,现有工业企业集中布局于龙舟路、金成路两厢。

5.1.4 滨江地段开发价值提高,即将成为建设热点区域

汨罗是屈原晚年居住投江所在地,汨罗江因屈原而闻名于世。汨罗也因而具有了浓厚的屈子文化和湘楚文化底蕴。近年,汨罗市委市政府充人挖掘屈原文化内涵,紧密结合端午龙舟文化,在汨罗江上推出了大型旅游文化活动项目——汨罗国际龙舟文化节,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品味。全面清理整顿了汨罗江岸线,建设了沿江大道,龙舟文化广场、名人园等。同时,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对沿江用地进行了很好的控制。在这种文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加上江畔本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沿江土地价值迅速提升,即将成为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热点区域。

5.2主要问题

5.2.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循环经济过于粗犷。

随着再生资源交易和加工产业的发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县城的落户,循环经济目前已在汨罗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它将发展成为汨罗的强市产业和民本经济,但当前汨罗市循环经济产业基础停留在废品收购、交易和简单的提炼粗加工上,企业生产水平及产品种技含量均比较低,制约了经济运行效率。同时,这种生产模式对城市形象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对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求高,这与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

此外,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严重,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27.7:49.9:22.4,总的来讲,其农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目前,与工业发展相配套的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而旅游文化产业,现代信息化产业则基本为空白。各产业处于低水平粗犷式发展阶段,产品科技含量不是附加值低,缺乏深度开发,难以发挥区域竞争力,市域产业基础难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仍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性行业。

5.2.2松散的城市形态结构影响集约发展。

城市形态一般以城市形态指数描述,公式如下:

Q为城市形态指数;S为建成区面积,L为最长轴长度。一般判别,城市形态指数大于0.5则城市属于集中紧凑布局;小于0.5则城市是松散的。

2008年汨罗城市建成区面积约18.85平方公里,城市东西向轴线长度约10公里,其城市形态指数约为0.17,远小于0.5,说明其城市形态还处在过度分散的状态。这种城市空间用地形态与汨罗城市规模极不相称,经验数据和理论分析证明,只有当城市规模超过100万人口后,组团分散的城市形态才可以发挥最佳效益,反之,则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妨碍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事实也证明,目前,汨罗城市发展轴线拉得过长,出现了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用地发展的局面,一方面为了照顾新城区道路、给水、排水等基础设施管道大量建设,另一方面中部未发展利用起来的用地区又出现了利用率低的情况,造成基础设施浪费和运行效率低。

5.2.3各项功能性建设用地配套设置不完善、规划布局不合理。

老城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私房为主的居住用地开发模式,导致居住建筑密度过大,居住用地布局散乱,内部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绿地缺乏,同时与一些商业设施用地混杂布置,整体环境质量仍然较差。

行政办公用地分散,且占据商业价值较高的地段;商业服务多为下商上住的形式,小规模分散化不够集约,规模较大、人气较旺的商业购物中心难以形成;文体设施严重不足,医疗设施落后。

高泉全区现状工业用地氮肥厂和水泥厂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期待进一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用地发展受土地资源和投资限制的约束力大。工业污染治理设施落后,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5.2.4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直接影响城区用地规模的扩张。汨罗现状城市道路交通的问题主要有: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系统相对薄弱;建成区道路交通体系分级不明确,功能混合;路网系统不完整,尽端交通现象较严重;受征地、资金等限制,新区道路建设严重落后;路网密度不够,路面总体质量不高;缺乏停车用地,造成交通压力大。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城市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落后,严重制约工业发展。

5.2.5城区土地利用集约性低,旧城改造任重道远。

由于缺乏合理规划,拥挤的老城区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过去未对旧城有过系统的改造工作。各类用地混杂布置,尤其是私房用地、部分行政单位、工业用地占据了城区宝贵的地段,致使土地利用集约性低。要进行道路系统规整和用地调整的难度都很大,这种混乱现象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5.2.6城市风貌及品味不高,与历史文化底蕴不协调。

汨罗因汨罗江而得名,汨罗江是一条精神的河,作为湘楚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内涵醇厚悠远。楚风遗韵、屈子风雅,向世人展现出汨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脉络。而目前汨罗的城市风貌却与之格格不入。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构建不完善,严重缺乏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和市民休憩绿地,居民区内部绿化建设不受重视;文物古迹资源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包括城市主次建筑在内的整体建筑形象差,建筑风格和色彩无特色,城区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另人平添反感。再生资源这一特殊产业形式也对城市风貌环境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城市风貌缺乏合理规划设计,特色全无,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差巨大。

6、本次规划修编重点

6.1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体现与落实。加强区域研究,全盘考虑其宏观经济及交通区位的优化,科学定位城市性质与职能,确定城镇化及城市发展战略,探索产业发展方向,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6.2全面落实城乡统筹规划要求。科学规划市域村镇体系布局,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调整城市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6.3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和核心的产业发展体系。合理布置工业生产用地,满足工业企业发展需要,保证汨罗市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6.4 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性。

6.5 通过城市设计控制手段,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风貌。

6.6 重视和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山、水、林、农田等生态要素,建设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生态城市。

6.7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名人名江”优势,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以旅游为核心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6.8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服务体系,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7、技术路线与工作框架

7.1 规划特色

(1)理念创新——适应城市动力因子变化的战略规划。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决定城市发展的动力因子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Ø  区域需求决定城市价值;

Ø  要素流通决定城市能量;

Ø  辐射能力决定城市地位;

Ø  特色功能决定城市魅力。

区域需求决定城市价值——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城市从竞争走向竞合,城市价值取决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对它的依存度。

要素流通决定城市能量——城市的辐射能量主要体现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

聚合能力决定城市地位——城市地位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影响力,即对外的经济辐射和集聚能力。

特色功能决定城市魅力——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没有特色产业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城市,没有魅力的城市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因此,规划立足汨罗现实情况和发展条件,通过对汨罗发展的区域定位、动力机制、产业集聚、文化魅力等因子的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有针对性的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2)远景“X年规划”理念指导规划布局。

当前,我国总体规划的通用做法首先是对城市的性质、规模进行分析论证,然后根据人均用地指标,在现状用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用地布局和交通网络规划,最后配上各类工程专项规划。应该说,这种“对号入座”的模式一直延续着多年以来所形成的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实际上,城市土地的选择是有规律的,并且这种规律主要反映在宏观层面上,如城市发展的方向、用地的结构,基础设施的配套等,而在局部的具体运作中又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如何做到宏观整体的控制,微观局部的放活。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转轨和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总体规划模式需要变革。过去,我们经常看到,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远期人口规模,近期就达到或基本接近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一些项目建设用地超出规划建设用地以外选址,为此,不得不频繁的调整规划,传统规划模式弹性不足的弊端突显出来。城市规划部门长期忙于基础资料收集、修编、论证、评议、报批,疲于应付,规划不断调整,似于有规划又无规划,十分被动。此外,传统的总体规划一味注重近期5年,远期20年内的规模和用地规划,这种“看两步走一步”的规划模式在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的情况下,基本还能满足建设需要,而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目光太近无法应付突然事变,正如快速奔驰的车辆必须打开远灯,否则对路况变化来不及处理一样。

我国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规划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国外的经验也如此。上个实际中期,英国提出结构规划,美国则称活动的规划,最耐人寻思的是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的“X年规划”,多有意味的X年!上述规划名称尽管不同,共同特征都要求淡化规划期,而要对城市长远发展作出轮廓的,更有弹性的布置。而且,这一步骤的工作要走在城市总体规划之前。

因此,本次规划基于上述认识,借鉴“X年”的远景规划理念,在规划中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预测汨罗城市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目前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城市发展也达到稳定态,其本质特征是城市发展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到达顶点。规划提出了从研究城市终极状态下的空间边界和用地布局,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用地将在这一范围内合理的选择发展。这种模式支撑下的用地规划最大的优点是弹性的预留。城市最终的增长边界是在综合考虑自然地形、交通、设施、防灾等条件下科学的确定的,在这一范围内,城市在规划期内的用地边界是可以调整的,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城市规划调整基本仍可以以此为基础,只需对局部用地进行调整即可,避免了传统规划调整“大动干戈”的局面出现。

(3)全方位专题研究提高规划科学性。

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源于规划编制对重大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解读城市,深刻的了解现状发展的问题与矛盾是基础,而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质、空间形态、发展方向、人口规模(容量)等的准确把握则是关键。因此,本次规划基于上述认识,站在对城市发展认识“定位是关键、产业是核心,空间是载体、文化是灵魂”的高度,从致力于提高规划科学性出发,先行作出了如下专题研究报告,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和保障。

a、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b、城市定位研究

c、城市产业发展研究

d、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e、滨江岸线开发与利用研究

f、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g、区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研究

(4)城市设计营造城市风貌和内部空间。

汨罗市现状城市整体风貌较差,城市内部空间环境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这一宏观层面来把握,并提出控制引导措施。本次规划将运用城市空间设计手法,从城市内涵和建设需要出发,通过对城市建筑风格、色彩、高度分区的规定以及整体和局部空间模拟,理论研究和空间模型相结合,引导建设真正具有汨罗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和内部空间环境。

7.2技术路线

通过对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汨罗市城市总体规划出现的问题,展望今后汨罗城市发展建设需要,本次规划提出规划与实施并行的技术路线,规划沿继承、发展、保护三条主线展开,实施则对规划的法制性、政策性、市场性内容进行归类,分类制定管理措施和要求,力求科学规划,有效实施。

同时,规划始终以存在问题为导向,制定目标、筹划策略、规划布局,并注重实施措施的制定和重点问题的专题研究。

7.3工作框架

在技术路线指导下,分两个空间层次和用地范围对汨罗市不同地域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控制。

第一空间层次:汨罗市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这一层次主要是制定发展策略,统筹市域协调发展,进行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布局。

第二空间层次:城市规划区范围,这一层次主要进行各类土地的总体布局与利用,提出限制、禁止建设区域,协调市区城乡空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定建设分区,实现市区统筹发展。

第三空间层次: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范围。这一层次主要进行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综合防灾和基础设施规划等。

第二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期限 1、规划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

(7)建设部《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主要技术规范、标准

(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0)《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6-98)

(11)其它相关技术规范

相关规划

(12)《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13)《岳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年)

(1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15)湖南省“3+5”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规划

(16)《汨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7)《汨罗市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

(18)《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19)《汨罗工业园总体规划》2007

(20)《汨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02.8)

(21)《汨罗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2)

(22)《汨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2-2015)

(23)《汨罗市环境卫生中长期规划》(2000-2015)

(24)《汨罗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2008.4)

(25)《汨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26)《汨罗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27)《汨罗市旅游用地规划》

(28)《屈子祠汨罗风景名胜区近期建设项目》

(29)《汨罗江端午文化产业园初步设想》

(30)《汨罗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31)《汨罗市环境保护规划》(2008-2012)

(32)《汨罗市十一五城市建设专项发展规划》

(33)《汨罗市十一五水利水电发展规划》

(34)《汨罗市城市燃气专业规划》

(35)《汨罗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2)

其它资料

(36)《汨罗市志》

(37)《汨罗统计年鉴》(1997-2007)

(38)《汨罗年鉴2007》

(39)《汨罗市交通志》

(40)相关政策文件

(41)汨罗各职能部门文件资料

2、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汨罗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社会的能力。

全面贯彻“五个统筹”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镇、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协调汨罗与长株潭城镇群及滨湖城镇群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配置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资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建设;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招商引资,加强外经外贸工作,增强汨罗的开放度等。

贯彻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少占耕地,统筹安排各项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坚持保护现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营造城市生态特色和文化内涵。

3、规划原则

3.1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好汨罗发展与区域发展、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关系,客观定位汨罗市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并明确其职能和发展方向。优化人口、资源、空间布局结构,协调城、镇、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互动,共同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3.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资源保护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自然保护区、山林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3坚持资源节约的原则。按照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

3.4坚持产业集聚发展原则。产业集聚是吸引人口聚集,发挥集聚效益,繁荣地区经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汨罗要通过加快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集聚来提升城市的实力。本次规划应为第二产业的发展规划足够空间,吸引更多企业来汨罗投资、创业,同时积极推进以商贸、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汨罗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

3.5坚持公平和谐的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合理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布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倡导公众参与,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个体公平和代际公平。

3.6坚持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等,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保持衔接并协调一致。

4、规划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据此本次总体规划修改规划年限12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远景到2050年。

近期  2009—2015年

远期  2016—2020年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 1、有利条件分析

1.1新背景、新形势下汨罗市的新机遇

国家宏观背景: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强势推进、知识经济全面崛起的客观背景下,全球产业垂直分工、横向合作加强,制造业向亚非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又一轮高潮汹涌而至。国家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已经开始实施、加入WTO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全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汨罗地处国家中部经济带,湖南省经济最活跃的东部地区,国家新一轮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其区域战略地位,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区域中观背景:

(1)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与两型社会试点。

汨罗距离长株潭核心地约80公里,一小时经济圈内,湖南省2008年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方案中,提出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城市群发展战略,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制定了立足“两新”、建设“两型”、“强一连二、以三带五、聚焦核心、错位发展”的新型城市群建设与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汨罗城区所在的城关、城郊、新市、汨罗、古培五乡镇已被纳入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发展规划中。汨罗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全面与长株潭核心区进行对接与协调。

2007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和武汉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将对加快两个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必将有力地促进提升两个城市群相关城市的知名度、拓展影响力、顺应全球化。而汨罗将受益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而比以前大大加快发展速度。

(2)滨湖示范区——长株潭核心区近中期建设重点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近中期建设重点为“一江五区”,其中有滨湖示范区。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城陵机临港产业新区、汨罗、营田、湘阴及长沙望城的部分区域和。规划发挥水运、港口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健康休闲服务基地。汨罗新市循环经济建设也被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可见汨罗的发展将同步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

(3)重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

汨罗位于长沙和岳阳中部地区,处在国家南北经济发展主轴上,西邻洞庭湖,是环洞庭湖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南距长沙74公里,北距岳阳66公里,处在两大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区位优势明显。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市境,穿越市区,京港澳高速从东侧经过,距离市区仅15公里。省道S308线东西向横穿市区,东接平江至江西省,西连湘阴达益阳市。

目前,武广高速铁路已在建设当中,2009年将建成通车,汨罗新站已选址新市南部;随着京港澳复线高速公路和S201省道的开工建设,在城市的东、西两面又将形成新的交通拉力,对汨罗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用地布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湖南省3+5城镇群城际铁路规划确定了长岳、益汨铁路交汇于汨罗,根据《岳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还将新建益阳至平江高速公路横穿汨罗,汨罗在今后的几十年面临着优越的发展契机。

1.2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

汨罗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近年来市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连续数年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二十强,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亿元,比06年增长1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28.6%;第三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14.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稳步增长,年均增长11.2%,2005年为3.03亿元;2007年财政总收入突破6亿大关,达到61180万元,为预算的125%,比06年增加19942万元,增幅达45.5%。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在岳阳六县(市)均居第一位,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十强行列。在第七届全国市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估中,汨罗市居中部百强县(市)第97位。

1.3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循环经济异军突起。

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国家的重点投资,汨罗市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再生资源加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门类齐全、配套发展的工业体系。根据2006年规模工业经济普查资料来看,汨罗市优势工业产业中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机械制造、造纸、农产品加工、化工、家具制造业 )等在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5年10月27日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主要以废品收购为主,历经坎坷;20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复苏壮大,逐步演变为废品收购、集散、交易和初加工一条龙的格局;近两三年,在国家大政方针和先进生产力推动下,产生新的飞跃,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工业园为平台,逐步完善了回收—交易—加工—销售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2007年,汨罗工业园区再生资源交易量过100万吨,交易额达200亿元,园区聚集再生资源规模企业33家,年再生铜加工量15万吨,再生铝10万吨,再生有色金属10万吨,再生塑料20万吨,年加工产值50亿元,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安置就业人员3万人,年实交税金4亿元。

06年、07年工业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对比分析图

 
     

未来汨罗市将生态工业园并入再生资源工业园。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园区产业扩张和延伸。立足再生资源市场优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国家六部委确定该院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的战略机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旧物排放为目标,大力发展再生资源收购业和加工业,加速建设再生资源工业园。着手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向循环经济的高层次迈进,这将推动汨罗经济的高速发展。

1.4“名人名江”文化底蕴,极具潜力的旅游开发市场。

屈原文化、龙舟文化已成汨罗的一张“名片”。依托汨罗“名人、名节、名江、名祠”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人文汨罗”的旅游产业品牌,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特色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有利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2、制约因素分析

2.1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落后制约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

近年来汨罗市产业结构正逐年调整并优化,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相对全国、全省,还是岳阳市,汨罗产业发展中一、二产业比重均过高,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对GDP贡献明显偏小,表明汨罗市经济增长方式仍为粗放型,产业层次不高,可持续能力不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尚需协调,产业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需进一步转变。

2005~2007年汨罗市三大产业结构对比图

 

2006年全国、全省、岳阳市汨罗市产业结构比例对照

 


2.2整体工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新型工业化推进缓慢。

汨罗地处滨湖平原地区,传统农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薄弱,近年,虽然依托再生资源加工而壮大的循环经济发展迅猛,但仍表现出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2006年,汨罗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532家,其中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只有110家,占3.11%,110家规模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仅8家,占7.2%;“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一直在42%上下浮动。

同时,全市工业企业装备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科研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据抽样调查,全市工业企业中,90年代以前的设备占80%,机电制造性能先进的机床拥有量仅为2%。2006年,全市有科研机构的工业企业5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5%,科研人员150人,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0.35%,开发项目3个,获专利授权仅4个,全市110家规模企业中,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也只有5家,仅占企业个数的5.5%。现有工业生产大都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生产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低。

2.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治理压力大,影响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及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直接影响城区用地规模的扩张。汨罗现状城市建成区道路交通体系分级不明确,功能混合;路网系统不完整,新区道路建设严重落后;路网密度不够,路面总体质量不高;缺乏停车用地,造成交通压力大。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城市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落后,严重制约工业企业发展。城市环卫、公共交通等设施的缺乏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目前以再生资源回收和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企业,基本仍停留在粗放经营和生产的阶段,由此而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视觉污染)相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破坏城市生态居住环境。今后,城市环境治理人种任重道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完成。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的矛盾制约城市发展。

2.4耕地保护成为城市用地发展的屏障。

汨罗地处环洞庭湖平原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市耕地总面积达50万亩。市区周边耕地分布较广,现有城区向南集中了古培镇大面积的耕地水田,向西为汨罗镇千亩良田,江北为红花乡粮食生产基地;在高泉和新市城区之间也分布了较多的耕地,现有城区基本处于周边耕地农田的包围之中,成为城市用地扩张的阻碍屏障。

小结:从以上几方面来看,汨罗当今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与上版总规编制时的2002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汨罗已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城市也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怎样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扬长避短,是对汨罗城市规划的挑战。

3、城市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

3.1、认识汨罗

3.1.1历史:曾经的光辉和近年来的区域地位下降

城市竞争力的丧失,很少是因为自身衰退或绝对经济规模减少引起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由于其在整个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和经济总量中比重减少导致的。当一个城市享受其快速增长时,很可能会对潜在的危机视而不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变化是缓慢发生的,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采取行动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

汨罗在湘北的地位历来显著,从明清时期依靠水运优势奠定的洞庭湖区商贸中心地位到90年代的全国明星县市,汨罗一直以来都是湘北的交通要道和洞庭湖区的经济重镇。

然而,交通方式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改变使汨罗在享受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在区域中的优势地位正在“消失”。汨罗正在被周边迅速成长的平江、湘阴、华容、临湘等县市所赶超。

  

1990-2000年岳阳各市县GDP增长速度  2001-2006年岳阳各市县GDP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是汨罗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或者说对外开放的政策导致的,凭借着交通区位优势、行政中心优势以及市场经济日益发挥主导作用,汨罗市迅速崛起,长岳地区区域中心地位日见巩固。其城市化的速度和深度,迅速超过了市域周边的湘阴、平江等县市。但是,2000年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周边的平江、华容等县市有赶超的趋势。

3.1.2现实与趋势:经济走出低谷,驶入快速增长车道

从2004年开始,汨罗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表现在宏观经济数据上,GDP连续三年增速超过10%,且增幅保持连续增长,市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增速在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利税连续三年增速超过20%,全市总用电量连续三年高速增长,2003年增长达到39%;同时,前期经济体制改革也已初步显露出成效,民营经济活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创利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汨罗市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商贸物流、轻工化工等行业规模及效益增长迅速;从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来看,国际经济环境良好,国内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有望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结合汨罗实际,可以预计,在稳健向上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汨罗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时期。

3.2、汨罗市竞争力分析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正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主体。同时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引起的国际分工,导致了城市分工。而城市分工又是以城市的竞争优势为前提的,换言之,在全球化竞争的城市体系中,城市地位和功能归根到底是由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的。因此,竞争力分析可以明确城市在相关层面和区域的实力、地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为满足区域、国家或者国际市场的需要而生产商品、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提高纯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竞争资源”和“竞争过程”的统一,城市之间的竞争不遵循“零和游戏规则”,城市竞争过程需要政策和制度的协调。

在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可比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力求是治标科学、全面的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侧重于城市综合实力,选取了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城市规模、资金实力、政府作用力、科技文化水平、生态环境承载力、城市软环境优良度十大类指标,构建了包含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财政收入、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在内的39项指标体系,对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岳阳县、华容县、湘阴县、平江县、汨罗市、临湘市、安乡县、汉寿县、澧县、临澧县、桃源县、石门县、津市市、南县、桃江县、安化县、沅江市等29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

指标项

综合经济实力

人均GDP(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产业竞争力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对外开放度

出口额占GDP比重(%);进口额占GDP比重(%);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

基础设施

货运周转量(亿吨/公里);邮电业务总量(亿元);电信业务总量(亿元);客运周转量(亿人公里);公路长度(公里);高速公里长度(公里)

城市规模

GDP(亿元);面积(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万人)

资金实力

人均财政支出(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

政府作用力

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支出(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科技文化水平

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亿元);大中型企业版的科技机构个数(个);每万人拥有的高校学生数(人)

城市软环境优良度

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居民道德水平;政府公信力

生态环境承载力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污水处理率(%);生活来济无害化率(%)

3.2.1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

(1)评价模型

有关城市竞争力的模型很多,主要有彼得模型、Douglas Webster的城市竞争力模型、Linnamaa的城市竞争力模型、IUD城市竞争力模型和倪鹏飞的弓箭模型。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城市竞争力分解为若干侧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比较和计算,得出各要素重要程度的权重,再结合《湖南省统计年鉴》(2007)的指标数据和专家评分结果,求出各个城市竞争力的得分。

将城市竞争力的指标分为目标层A,表现层B和影响层C,其层次结构模型如表4,根据模型结构,分别构造A—B,B—C矩阵,同时进行层次排序和总排序,计算出各个统计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到个统计指标的组合权重如表。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组合权重

要素

指标

权重

A城市竞争力

A城市竞争力

B1综合经济实力

C1人均GDP

0.1350

C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0.0838

C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0471

C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0.0279

B2城市规模

C5GDP

0.0398

C6面积

0.0218

C7年末总人口

0.0118

B3产业竞争力

C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GDP比重

0.1241

C9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0.0607

C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0.0350

C11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0.0208

B4基础设施

C12货运周转量

0.0418

C13电信业务总量

0.0258

C14客运周转量

0.0170

C15邮电业务总量

0.0148

C16公路长度

0.0065

C17高速公路长度

0.0046

B5对外开放度

C18实际利用外资

0.0245

C19出口额占GDP比重

0.0626

C20进口额占GDP比重

0.0430

C21国际旅游收入

0.0145

B6资金实力

C22人均财政支出

0.0230

C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136

C24农民人均纯收入

0.0022

C25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0.0043

B7政府作用力

C26财政收入

0.0185

C27财政支出

0.0100

C2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0.0051

B8科技文化水平

C2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0.0130

C30大中型企业办的科技机构数

0.0068

C31每万人拥有的高校学生

0.0035

B9城市软环境优良度

C32政府公信力

0.0107

C33居民道德水平

0.0073

C34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渊源

0.0036

B10生态环境承载力

C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0.0068

C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0042

C37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0.0023

C38污水处理率

0.0012

C39生活垃圾无害化率

0.0010

(2)评价结果

对年鉴资料中查得的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其量纲化,再结合城市竞争力层次结构模型所得的组合权重,求得各城市竞争力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见下表:

县(市)竞争力得分及排序

综合经济实力

城市规模

产业竞争力

基础设施

对外开放度

资金实力

政府作用力

科技文化水平

城市软环境优良度

生态环境承载力

综合得分

排名

长沙县

0.291

0.073

0.220

0.113

0.147

0.011

0.035

0.012

0.003

0.009

0.914

1

望城县

0.155

0.037

0.055

0.097

0.126

0.010

0.022

0.012

0.000

0.004

0.518

3

宁乡县

0.090

0.048

0.062

0.089

0.105

0.007

0.023

0.019

0.007

0.007

0.457

4

浏阳市

0.107

0.058

0.055

0.105

0.126

0.017

0.030

0.012

0.006

0.012

0.528

2

株洲县

0.089

0.013

0.012

0.081

0.084

0.011

0.006

0.011

0.003

0.011

0.321

10

攸县

0.107

0.027

0.028

0.040

0.021

0.004

0.011

0.010

0.004

0.012

0.264

14

茶陵县

0.051

0.010

0.007

0.016

0.000

0.008

0.011

0.013

0.003

0.013

0.132

27

炎陵县

0.068

0.000

0.000

0.000

0.063

0.019

0.003

0.010

0.018

0.018

0.199

22

醴陵市

0.137

0.043

0.078

0.048

0.083

0.003

0.016

0.02

0.015

0.006

0.449

5

湘潭县

0.063

0.031

0.025

0.016

0.084

0.007

0.014

0.022

0.001

0.007

0.27

13

湘乡市

0.080

0.029

0.086

0.040

0.063

0.010

0.014

0.025

0.011

0.007

0.365

8

韶山市

0.15

0,001

0.045

0.03

0.14

0.004

0.002

0.004

0.023

0.008

0.406

7

岳阳县

0.072

0.021

0.041

0.024

0.063

0.012

0.010

0.014

0.004

0.013

0.274

12

华容县

0.091

0.024

0.075

0.000

0.000

0.021

0.011

0.014

0.004

0.006

0.246

16

湘阴县

0.093

0.024

0.098

0.024

0.021

0.005

0.010

0.018

0.007

0.007

0.307

11

平江县

0.036

0.018

0.034

0.016

0.021

0.004

0.014

0.009

0.007

0.013

0.172

24

汨罗市

0.095

0.022

0.160

0.040

0.063

0.008

0.011

0.022

0.008

0.007

0.436

6

临湘市

0.083

0.013

0.091

0.032

0.042

0.016

0.011

0.012

0.010

0.012

0.322

9

安乡县

0.058

0.014

0.033

0.000

0.000

0.005

0.007

0.001

0.008

0.004

0.13

28

汉寿县

0.057

0.017

0.036

0.008

0.000

0.011

0.010

0.004

0.005

0.008

0.156

25

澧县

0.091

0.028

0.032

0.032

0.021

0.019

0.012

0.005

0.000

0.007

0.247

15

临澧县

0.083

0.012

0.052

0.024

0.021

0.001

0.007

0.002

0.013

0.009

0.224

20

桃源县

0.070

0.031

0.035

0.000

0.063

0.001

0.013

0.000

0.006

0.014

0.233

18

石门县

0.080

0.019

0.039

0.016

0.042

0.000

0.012

0.001

0.008

0.015

0.232

19

津市市

0.094

0.005

0.101

0.008

0.000

0.004

0.004

0.006

0.011

0.006

0.239

17

南县

0.051

0.014

0.034

0.000

0.000

0.011

0.007

0.004

0.012

0.000

0.133

26

桃江县

0.019

0.011

0.045

0.000

0.063

0.010

0.009

0.016

0.011

0.008

0.192

23

安化县

0.000

0.011

0.024

0.000

0.000

0.007

0.012

0.011

0.006

0.015

0.086

29

沅江市

0.063

0.020

0.037

0.008

0.000

0.017

0.011

0.021

0.015

0.010

0.202

21

(3)结果分析

在29个城市中,汨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在第6位,落后于长沙、望城、浏阳、宁乡、醴陵,强于株洲、茶陵、炎陵、岳阳、华容、湘阴、安乡、南县、桃江等。总体而言,汨罗市具有较为坚实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是长株潭及环洞庭湖地区竞争力较强的三级中心城市。

3.3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

3.3.1上位城市定位对汨罗的要求

(1)上位城市的定位

岳阳市:

岳阳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都市圈的中间地带,将立足于建设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发展大工业,把岳阳打造成重化工业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

岳阳是长江中上游区域贸易中心,形成了岳阳纸业、中石化中南经营部、湖南国发精细等重点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由过去单一的农副产品拓展到纺织、服装、化工、炼油催化、农药原药、电子元器件等行业,具备承接转移的综合成本、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岳阳拥有正在快速成长的电力能源基地和形成完整体系的先进制造基地。岳阳将以城陵矶新港建设为契机,主抓“三大特色产业带”,即沿江工业带,口岸物流带,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带,打造一个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培育造纸、机电、电力、生物医药和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集群,做强饲料、纺织、建材和再生资源四大优势产业。

益阳市:

益阳在“3+5”城市群中,功能定位为环省会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新型工业城市,宜居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将重点打造“一中心”、“五基地”,即湘中北交通物流中心,人文服务产业基地、能源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轻型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益阳有南洞庭生态湿地、茶马古道等旅游景区,城区环境优美。益阳是三峡水电入湘的调峰区域,且桃花江核电项目正在推进中。“十一五”末全市电力总装机可达510万千瓦。益阳高新区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已入驻惠同新材料、中核集团核技术民用基地等一批项目,去年实现生产总值25.7亿元。目前,全市年销售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17家,益鑫泰、油中王、陈克明等品牌声名鹊起,还拥有我省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产业带。

长沙市:

湖南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长株潭都市区的核心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株洲市:

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重化工业基地,长株潭都市区的重要片区。重点发展以铁路机械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一部分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壮大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构建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中心。

湘潭市:

湘中区域中心城市,钢铁和汽车工业基地,湖南省科教次中心,长株潭都市区重要片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机电光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钢铁、机电、汽车、建材等工业部门。

长株潭:

长株潭为长江中游地区和我国南方中部的主体增长极,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沟通华南经济圈与长江产业带、沿海较发达地区与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枢纽。

(2)对汨罗城市定位的要求

汨罗是县级城市,是这些城市的下位城市,不可能与这些城市展开竞争,应主动融入这些城市的定位,尤其是岳阳和长沙的定位。具体来说,在岳阳市的定位的“三大特色产业带”中,应主动融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带,培育机电和食品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建材和再生资源两大优势产业。在长沙市的定位中,应主动对接三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

3.4周边城市定位对汨罗的竞合

3.4.1周边城市的定位

湘阴县:

湘阴县位于南洞庭湖滨、湘资两水尾闾,湘阴市域中心城市,全省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长沙港口群和金霞物流园的重要支点。抓住“敞开南大门,对接省会长沙,加快湘阴发展”这根主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休闲旅游业和现代航运物流业等产业。重点支持长元人造板、建华管桩、富华管桩、科英机电、福湘木业、长康实业、义丰祥实业、丰隆纸业、兴隆纸业、洞庭生物等骨干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能力,新上技改项目,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力培育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等新型产业;加快振兴船舶、变压器制造两大传统产业。

平江县: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边界,汨罗市东,南临浏阳市。岳阳市域东部中心城市,国家商品粮、品牌茶、生猪生产基地,全省大豆产业化重点县、肉牛养殖重点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壮大机电制造,黄金、长石、工业硅等矿产资源开发,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生物医药、电子二大新兴产业。开放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平江起义旧址、福寿山—汨罗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

岳阳县:

岳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南临汨罗市,北接岳阳市、临湘市。岳阳市域中心城市,全国的商品粮基地、生猪生产基地、水产品基地、省市的商品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轻纺、机械制造、服装、造纸等产业和建材、医药、化工等工业部门。

沅江市:

沅江市位于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益阳市域次中心城市,以推进大项目建设和提升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造纸林板、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支柱产业,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以产业为基础,以品牌为纽带,整合产业资源,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大做强泰格林纸沅江纸业、辣妹子食品、明星麻业、太阳鸟游艇、大汉汽车等一批核心企业。

南县:

南县位于湖南省北部,益阳市域北部中心城市,全国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食品、纺织、造纸、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重点培育克明面条、南州大曲、顺祥水产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洞庭防水材料

为代表的化工产业。

华容县:

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部,市域中心城市,核电能源基地和湘鄂边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纺织、食品、建材、机械制造、生物化工等产业。重点培育湖南丰盛纺织等为代表的纺织优势产业,以湖南兴华啤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优势产业,一华信人造板为代表的建材优势产业。

临湘市:

临湘市位于湖南省东北角,长江南岸。岳阳市域北部中心城市,全国的竹木生产及加工基地,湘鄂边贸中心,重点发展矿产、建材、竹木加工、药材、食品等产业。

汉寿县:

汉寿县是常德市域东部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棉麻纺织、新型纸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黑杨加工等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和发展汽车制造、新型电子、鞋业生产等新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稳定粮、棉、油等传统产业,巩固和提升甲鱼、黑杨、苎麻、珍珠四大特色品牌产业。

望城县:

望城县将继续深入实施“融城强县”发展战略和“工业兴县、园区兴工”发展方针,坚持突出“一点两线”(县城和雷锋大道、金星大道)、激活“三大板块”(河东板块、高星板块、含坪板块),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增创新优势,谋求新突破,推进市域经济高速高效发展。

长沙县:

长沙县是省会都市副中心,以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突破口;把“工业兴县、园区兴工”作为市域经济的原动力。打造湖南新兴制造工业基地,建设“一区六园三重镇”的经济核心区,建设循环种养、综合开发、高效优质和农工贸融合一体的现代农业,实现“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

3.4.2对汨罗城市定位的竞合

汨罗与这些城市是平级城市,既要与这些城市展开竞争,又要与他们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在区域的发展中取得“双赢”和共同发展。尤其是紧邻汨罗的湘阴、平江和岳阳县的定位。具体来说,在湘阴县定位的“全省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长沙港口群和金霞物流园的重要支点”中,应与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形成合作,与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作为竞争,与现代航运物流业等产业形成互补产业。在平江县定位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壮大机电制造,黄金、长石、工业硅等矿产资源开发,食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生物医药、电子二大新兴产业。”中,应与食品加工、机电、电子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在岳阳县定位的“全国的商品粮基地、生猪生产基地、水产品基地、省市的商品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轻纺、机械制造、服装、造纸等产业和建材、医药、化工等工业部门”中,应与农产品加工形成错位竞争,与建材、造纸展开合作。

3.5浏阳和耒阳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浏阳地处湖南省东部,位于长沙、湘潭、株洲三市“金三角”地带,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人口134万人,总面积5007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实现工业增加值124.3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14%。在工业的强劲带动下,市域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

耒阳地处湘南,素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之美誉,有2200余年的建城历史,人口123万,面积2656平方公里。2007全市生产总值13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在第八届中国中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排23位。

(1)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由区位劣势转变为区位优势

浏阳区位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交通改观。近年来,浏阳一方面加强城区交通建设并实行城乡交通统筹发展的战略,自筹资金,在浏阳修建四条高等级公路和一条交通环线,一条花木产业带公路,总长169公里,即构建 “四路一环一带”的交通骨干网络,打造 “市城一小时经济圈”。另一方面通力合作,加强市域与省城及周边的联系,主动融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交通建设的加快,特别是浏永的高速的改造、沪昆高速接线的建设,以及未来长浏高速和岳汝高速建设,浏阳到黄花机场、省会长沙、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的距离大大缩短,浏阳交通落后局面完全改观,浏阳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2)重视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筑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平台

浏阳市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把园区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先后投资建设了生物医药园、花炮精品园、现代制造产业基地、纺织工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平台,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浏阳以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大产业调整力度,传统产业得到有效改造,依托永大经济走廊,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制药、化工塑料、花卉苗木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成长;围绕资源优势和名优产品培植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空间布局上,中部依托中心城发展物流、金融、商贸等产业、北部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东南部重点发展轻工产业、西南部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深挖龙舟祭祀等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4)坚持从实际出发,理顺发展思路,实行可持续性发展

浏阳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将浏阳建设成为华中大三角密集都市群中的区域性次中心城市,以生物医药、花炮、旅游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山水园木工花炮名城。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以旅游项目为龙头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在浏阳发展经验的启发下,汨罗应该理顺发展思路,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坚持自身优势,完善中心城功能,城市定位为“一中心、两基地”;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等特色农业;努力提搞工业经济效益,延长再生资源加工产业链条;以历史文化旅游为龙头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用高薪技术改造食品、造纸、建材等传统产业。

(5)把握机遇,转换优势,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耒阳利用煤炭提供的原始积累,着眼于已有的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承接产业转移、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耒阳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其主要经验之一在于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以及已争取到的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优势,以中部崛起、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为良好契机,成功地促进了以能源为重心的传统工业向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

在耒阳发展经验的启发下,汨罗在产业结构上选择叠代型调整模式,发展与再生资源相关的产业,随着资金的积累,引进先进的技术,发展壮大再生铜加工、铝加工,并考虑融入长株潭发展机械制造、高薪技术产业,拉长再生资源产业链条,提高再生资源的附加值,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同时要利用汨罗独特龙舟文化、祭祀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6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要突出城市的特色资源,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比较特色,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资源。特色的东西是最难以模仿的,特色最能体现水平、体现优势,特色孕育竞争力。功能定位是城市定位的核心,也是城市定位的重点。各城市的主导功能因城市间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功能辐射强度、作用范围也各有差异。

通过对汨罗市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分析,汨罗市城市定位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两星城市”。

(1)长株潭卫星城和环洞庭湖明星城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湘中偏东,呈三足鼎立之势,彼此相距20公里—40公里。湘江是当地主要的河流,把长沙、株洲、湘潭州市有机地联系了起来。长株潭地区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发展耕作农收,也适宜城镇工业和交通建设。三市之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构成了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三角”。长沙高新区、长沙经济开发区、株洲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长沙新港己建立起国家级保税区。

1949年,环洞庭湖区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空间现象的城市化开始了新的进程。随着环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城镇发展也异常迅速,除了原有的老城市得到改造外,还兴起了一大批新城镇。1999年底,环洞庭湖经济圈共有7市10县,其中有岳阳、常德、益阳为省辖市,临湘、汨罗、沅江、津市为县级市,县市下设小城镇208个。在环洞庭湖经济圈的“以发展中心城市为重点,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两头齐抓,协调发展,形成层次清晰、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战略”中。208个建制镇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应实行非均衡择优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全区的县城及一定数量的中心镇,择优重点发展一批小城镇,走内涵挖潜之路。而汨罗市是环洞庭湖经济圈小城镇中的一级中心,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是环洞庭湖经济圈城镇发展中的一颗明星,未来其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2)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

汨罗再生资源产业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主要以废品收购为主,历经坎坷;20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复苏壮大,逐步演变为废品收购、集散、交易和初加工一条龙的格局;近两三年,在国家大政方针和先进生产力推动下,产生新的飞跃,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工业园为平台,逐步完善了回收—交易—加工—销售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回收加工四大板块。2005年10月27日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3)湖南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

汨罗还是湘北地区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县市之一,风景名胜数量多、等级较高,且均分布于城市市区和近郊地带。从长远看,汨罗依托湘楚文化(屈子祠玉笥山、屈子公园、屈原墓宗教旅游区、龙舟竞渡中心)、任弼时纪念馆、佛果寺、崇善寺、等旅游资源,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业潜力非常大,旅游休闲业将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

(4)长岳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汨罗是湘北地区传统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再生资源加工、机械制造等企业具有传统优势;近年来,新兴的制药、建材、化工、纺织等行业发展迅猛,部分产品市场份额占据省内甚至国内前列。另外,从区域宏观背景发展趋势来看,长株潭已经结成“城市联盟”,汨罗市也已成为这一组织的外围成员,而长株潭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呈现向核心区边缘扩散的趋势,如能抓住机遇,努力接轨长株潭,大力引入梯度扩散产业,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汨罗作为长岳中部地区重要物资集散地的地位。

4、城市发展战略

4.1 城市在区域中的发展战略----“合纵连横,竞和共赢”

“合纵”---融入长株潭城市圈

长株潭为湖南省中心城市群,长江中游地区空间结构 拷贝和我国南方中部的主体增长极,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基地,沟通华南经济圈与长江产业带、沿海较发达地区与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枢纽。2007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三城市目前已有约400万城市人口,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产业集聚程度以及综合服务功能,都已具有很强的对外辐射能力。而汨罗市距离长沙80公里,位于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之内,其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将受到长沙的拉力作用而产生广泛的联系,汨罗如果能有意识的融入长株潭城市圈范围之内,承接其产业转移,为其提供各种配套和服务,必将大大促进汨罗的发展。

例如:2005年10月27日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因此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广泛的产业合作空间,汨罗的废旧铜、铁、铝等物资回收加工业与长沙的高薪材料业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同时,随着长株潭都市区人口的增加,交通的拥堵,住宅的紧张,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户外休闲需求的提升,汨罗可以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为都市人提供很好的休闲度假场所。汨罗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将成为长株潭都市人的旅游目的地。

“连横”----与岳湘平互补合作

汨罗市与岳阳县、湘阴县、平江县山水相连。汨罗与这些城市是平级城市,既要与这些城市展开竞争,又要与他们开展合作。而四者的同质性和竞争性远远小于四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在交通设施方面,湘阴县拥有千吨港口,汨罗市、岳阳县拥有铁路站场、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区域内的交通运输进行联运,充分利用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湘阴港的综合交通优势,提高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时效性和降低运输成本;

在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方面,汨罗江是平江和汨罗的主要水源地,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区是共同利益所在。各方应共同协调政策,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进行工业开发,对流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并逐步建立起区域利益补偿机制。

在产业方面:

在湘阴县定位的“全省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长沙港口群和金霞物流园的重要支点”中,汨罗应与其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形成合作,与现代航运物流业等产业形成互补产业。

汨罗与平江的旅游资源可以借鉴凤凰(人文、民俗)与永顺猛洞河(水,生态)的组合;汨罗以“端午源头,龙舟故里”为龙头的人文旅游资源为品牌,而平江则以自然生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为品牌,二者在未来的发展格局中可形成良好的互补与互动,各方应对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共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打造黄金旅游路线。

在岳阳县定位的“全国的商品粮基地、生猪生产基地、水产品基地、省市的商品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轻纺、机械制造、服装、造纸等产业和建材、医药、化工等工业部门”中,汨罗应与其农产品加工形成错位竞争,与建材、造纸展开合作。

“竞和共赢”----多赢和共同发展。

汨罗通过主动融入长株潭城市圈以及积极展开同岳湘平的互补合作,最终达到自身的快速发展与周边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双赢”结局,走出了一条“区域协同,竞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4.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和谐发展”

两型社会内涵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大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对于即将要融入长株潭城市圈的汨罗,两型社会无疑是其发展的战略目标。

和谐发展,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下同步发展。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发展的社会。

从广义上讲,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也包括党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等。

对于汨罗来说,和谐的基本特征,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人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4.3 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培育集群,二三并重”

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1.2:56.7:22.1。由此可见汨罗的产业现状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表明汨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汨罗要想在区域竞争之中获得优势地位,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则必须在稳步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长第三产业这条短腿,实行两条腿走路、二三产业同飞的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积极培育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突出汨罗产业特色,打造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矿山”。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支撑,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汨罗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房地产、综合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汨罗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优化提升建筑、纺织、现代效益农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其做大做强;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及其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服务业,推动全市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4.3.1第二产业发展定位及战略:

将汨罗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围绕循环经济试点基地,着力抓好一批重大再生资源加工项目建设,发展壮大远东、天达、长江、广有、平桂等标志性企业,加快壮大再生资源加工、机械制造、轻工化工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食品、造纸、建材三大传统产业。抓好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以再生资源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为主导,以相关产业为辅的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构想:

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园区企业入园生产,使再生资源市场的废品成为园区企业的原材料,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再生资源市场交易区、电子产品制造区、塑料加工区、农机制造区、有色金属加工区”等五大功能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

对入园项目,注重从投资强度、平面布局、立体分布、环保设施、绿化率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划与审批,并切实践行“以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以环保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政策为导向,加强服务扶持”的方针政策,打造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谐转化、企业与企业和谐共促、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汨罗生态工业园。

汨罗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1)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是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改环资2010年977号)下达了《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成30个左右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旨在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探索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

规划期内,汨罗应以循环经济和城市矿产产业理论为指导,全面升级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废有色金属资源化利用、废钢、废塑料橡胶资源化利用和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拆解与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园区内物质、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梯级利用;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的共享;防止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大力开展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转化、集成和研发;以实现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根本,把园区建设与湖南城市矿产产业发展产学研基地建设相结合,重点发展与周边产业相协调的逆向物流和资源再生等环境服务业、构建支撑城市矿产产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形成环境教育和技术研发的基础,集生产、研发、环境为一体。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汨罗工业园打造成以铜、铝、不锈钢、塑料四大产业为龙头,以橡胶、纸、碳素等产业为补充,以广泛的专业回收网络为依托,精深加工主导、高新技术支撑、中南地区最大、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2)构建生态产业链

卡伦堡工业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工业园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了有机的生态产业链,既起到对宏观循环经济和微观清洁生产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产业网的链结点,其作用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宏观发展及向微观的渗透。这种产业链的构建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工业发展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阶段向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发展的现代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对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短缺之间的突出矛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汨罗市在产业链的构建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依托现有再生资源企业延长产业链,以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废旧汽车家电等资源回收利用为基础,打破现状只停留在简单的回收利用和粗加工层面的生产方式,通过科技投入和市场拓展,发挥资源重复利用就地供应原材料的基地优势,形成以上述资源为原材料的制造业基地,如构建有色金属产品中心、塑化产品中心、电子产品中心,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是现有再生资源企业突破各项制约瓶颈,向循环经济中级阶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能更好的利用汨罗“城市矿产”资源优势,进而转变为促进本地发展的经济优势。

二是构建企业之间的循环产业链,应在园区范围内围绕资源循环和废弃物处理,形成企业间资源和废弃物链接的结点并扩展为产业链网络;园区内多家企业间相互以废弃物作为原料和能源,形成产业链,或称为工业联合体,即以企业和社会的废弃物为原料进行再生产,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余热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园区内企业的组建模式要逐步引导由污染物产生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并按照市场运作独立经营,专业从事该领域废弃物再生产利用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实行内外资并举通过相关大学、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机构、环保企业和人才集聚,为园区提供技术、信息、政策、法律等服务。

汨罗再生资源工业升级的总体战略:立足科技创新,依托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园以产业集群的理念发展资本型、技术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再生资源产业,努力实现集约型回收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积极推动再生资源产业优化升级。

再生资源优势产业升级具体措施:

①依靠科技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

②延长和拓宽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4.3.2第三产业定位及发展

随着市场进程的深入,未来10年间我国大城市功能结构将持续调整和转型,传统的工业城市都将面临功能结构转型的挑战,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将面临历史的机遇,城市产业结构、用地结构将更加倾向于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汨罗市是一个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工业城市,发展现代意义的第三产业,是一个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选择。针对目前汨罗市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结合汨罗自身资源特点与特色,着重从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 文化旅游业:

围绕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湖南重要旅游休闲基地”,积极把握政策机遇,以“屈子祠玉祠山为龙头、以汨罗江龙舟文化景区和任弼时故居红色旅游景区为中心,打响“屈原”牌,突出发展湘楚文化和生态休闲两大主题,强化“诗人、端午、龙舟,山水汨罗”让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发挥龙头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品牌。

汨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遵循“以屈原、端午为魂,以汨罗江为核心,联动八景、玉池、隐居三大组团,用节庆作催化剂,促成乡村旅游全面开花”的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步骤:

(1)1-3年,核心产品激活汨罗旅游市场

主要指传统资源的直接利用,以直接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作为对象物,精心打造龙舟赛事,沿屈子祠、汨罗江北岸以及八景洞,将其开发成为具备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旅游景区、景点。

(2) 4-6年,1个核心与3大板块初步形成,社会经济资源延伸结合

促进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如观光农业、观赏林业、休闲渔业大力度的推进;

促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尤其是服务业、旅游配套产业;

促进区域提质,房地产增值,主要指旅居结合的景观房产运作,以及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经济要素的深化结合;

推动循环经济走出当前的“垃圾经济”的困境。

(3)7-10年,社会经济资源深化结合,区域资源专题整合

形成休闲社区、主题城镇的概念,如丽江、阳朔西街、乌镇等。

注重软开发。软开发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活文化的整合方式,这类开发主要不是体现在硬件建设方面,而是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对民族文化的展现,对民俗文化的编排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以突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提高其独特性,增加其亲和力,从而提高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11-15年,区域资源全面整合

旅游城市的全方位塑造,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旅游者创造好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业创造好的经营环境,为居民创造好的生活休闲环境,为城市自身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 商贸物流业:

以优化市场布局和市场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基本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率先发展,加快建立与汨罗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加快构筑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政策三大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能力、设施设备现代化的物流园区、配送中信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发展物流产业群。围绕发展再生资源中心、加华物流配送中心、汽车及零配件交易市场,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

● 房地产业:

与汨罗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汨罗房地产业至今尚未正式起步,房地产业的发展几近空白,只有零星分布,欠缺科学规划和有序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极不协调。因此,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齐头并进”,不仅是汨罗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汨罗,提升汨罗城市整体形象的必然要求。

总体思路:紧扣市区结构功能调整的机遇,中心城区以高泉、新市两大板块为主,按照组团式城市结构要求,根据不同组团特性合理布局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住房,各乡镇集镇适度发展经济适用型住房,逐步完善全市房地产业发展体系。

4.3.3农业

根据汨罗市农业发展基础、条件,配合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优越的生产条件、区位优势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汨罗市农业的定位是: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肉制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家具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方向是:重点依靠农业现代化、企业化和规模化来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综合性和外向型农业,形成以生猪、肉牛养殖、粮食生产为主的优势产业链和以红花、磊石、金银花生产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链,发展成为湖南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培育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在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突出抓引进、抓培育、抓扶持;在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方面,突出抓项目、抓板块、抓园区;在开拓农业产业化市场方面,突出抓销售、抓流通、抓品牌,探索“特色+品牌+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模式。

(1)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大基地。

(2)发展加工企业,培育大龙头。

(3)打造绿色品牌,开拓大市场。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4.4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一江两岸,生态结构”

汨罗从1966年从湘阴分出单独建县至今42年,城市建设几乎从零起步,至2008年城区人口达17.2万,建成区面积达18.85平方公里,城市沿汨罗江南岸由西往东逐渐发展,城市形态由单核逐渐演变成哑铃型双核主辅型城市空间结构,西面高泉组团是在原城关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是汨罗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新市工业园虽然发展较快,但组团规模上仍与高泉区有较大差距。城市同时向北发展,逐渐临近汨罗江,这主要是国际龙舟节落户汨罗后,龙舟赛场及沿江大道的建设,使少量建设项目逐渐向汨罗江畔靠拢。

汨罗这样一个处于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阶段,在战略上将与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上进行对接,积极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中等城市,应在尊重历史与现状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通过综合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驱动作用力,来确定适应城市发展的用地方向,合理组织城市各项功能,促使其高效运转,降低城市运营成本,增强城市竞争力,且具有良好的地域性、生态性、美观性和舒适性,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营造有利空间的城市形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4.4.1以城市形态演变驱动力来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1)城市形态驱动作用力分析

城市空间是构成城市的诸要素所占有的地表区域,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和居民活动的载体,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专题插图2 复制汨罗城市空间形态扩展演化的驱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五种作用力构成。

① 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力: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作用力:③交通建设的指向作用力:④政策与规划的调控作用力:⑤新的生活和消费理念的引导作用力。

从驱动力作用对汨罗城市发展的影响来看,在五大作用力之中以交通建设指向作用力最大,由于107国道、京港澳高速、省道308线的交通拉动,使汨罗城市在近十年明显往东向拓展。其次是土地和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由于汨罗西面和南面农田较多,而东面新市一带多为丘陵山地,同时政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建设工业园,造成了今天汨罗城市哑铃型格局。从未来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来看,东面武广高铁2009年建成通车,西面京港澳高速复线不久将开工修建,所以近期城市往东发展的动力机制远大于西面,但随着京港澳复线的建成,中远期西面也将产生对城市的拉动力,而且由于西面京港澳高速复线距长沙更近,离汨罗城市距离也较短,其拉力作用也不可小视。从城市产业政策上来看,工业仍将是汨罗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在新市工业园的投资建设力度将更大,政策支持力度也更大,无疑将加速工业园的建设。同时,汨罗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是汨罗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江北的屈子祠景区,屈原墓景区的建设无疑将使江北区近来新的发展契机,而从城市居民追求良好人居环境的愿望来分析,汨罗江两岸沿江地带无疑是居家生活的首选之地。综合以上多种因素来看,汨罗的城市发展方向当以往东为主,兼以向西,向北。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比较

城市向东(南)

城市向西

城市向北

中部地带

西北景区

引导优势

规划城市工业园区,开发基础好;

有靠近107国道、S308连接京港澳高速便利、武广快铁新站区等交通优势;

占用耕地比重极小,地势较高。

依托现有城区基础;

有京港澳复线、省道S201等交通优势。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江北旅游资源;

紧邻107国道交通优势

新老城区过渡带;

S308交通优势;

城市自然生长区;

基础设施条件好

屈子祠、屈原冢等人文旅游资源;

山林、湿地观光资源。

制约因素

占用部分山林地,地形坡度稍有起伏;

基础设施相对欠缺,前期投入大。

大面积占用耕地,地势较低;过度向西可能影响城市集约发展。

基础设施欠缺,跨江门槛限制;

占用耕地,临江地势低洼。

地势较低,占用部分耕地

距离城区较远,配套设施落后。

结    论

优先发展

限制发展

选择性发展

优先发展

保护性开发

4.4.2、以“生态优先”理念来构建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生态优先主要是根据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要求,确定城市较为适度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在用地生态评价的基础上,划出不宜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和适宜建设用地。此外,保持各功能区合理的总体结构,创造集约型、节约型、和谐性、宜居性城市等也是属于生态优先的范畴。

(1)确定生态保护区域

河流:汨罗江两岸及友谊河、罗水、丛羊渠、上马溪、湄水两岸用地,是保护城市水源及水环境系统的重点地带。

农田:分布在城市南面、西面及北面,团山、汨罗镇及红花乡的农田,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也是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

低山丘陵地带:屈子祠以及屈原墓周边的山林地,是维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环境不可缺少的保障。

(2)确定可开发利用的区域

根据上一节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以及用地适宜性条件评价,以下几个区域作为城市建设可开发的用地:新市镇南面的丘陵地,新市与高泉之间的用地,江北红花乡汨罗江北岸东面用地以及各条交通性道路如308、201省道西厢用地。

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生态保护区域图

(3)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根据可开发利用用地的空间结构及生态保护要求,采用组团空间布局,组间以河流、绿地或山体分隔,具体结构如下:

以汨罗江为空间主轴线分为四个组团,汨罗江北岸西面结合屈子祠、屈原墓规划屈子文化及龙舟文化旅游产业园(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东面靠近107国道用地规划为红花组团。汨罗江南岸分高泉组团和新市组团,两个组团用地在现状基础上往北延伸至汨罗江,高泉组团还往西、往南伸展,新市组团主要依托武广铁路客运站往南面丘陵地带发展。这样,城市形态由原来的哑铃形结构转变成以汨罗江为轴,由生态保护用地适当分隔的“一江两岸多组团”的带状组团生态结构,达到人工与自然的交融。

第四章  城市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强市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凭借良好的山水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

2、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强劲、多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坚定不移的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应以全面发展经济为目标,转变目前粗放型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企业关联度弱等问题,引导民资投入,借助外脑、外资、外力提升发展层次,积蓄持续的发展后劲。只有产业繁荣,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摈弃“灰色GDP”的发展怪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政府应发挥服务、调控、计划等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创新型、学习型城市。具体发展指标见指标体系表。

3、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创建高效、合理、可持续的社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社会结构合理、社会流动畅通、社会事业发达、社会环境和谐的公正公平的社会发展体系。

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全面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重视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社会保障、社区发展等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具体发展指标见指标体系表。

4、环境发展目标

坚持“五个统筹”,保持城市与乡村空间的和谐发展,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整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水平的提高;保持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和谐统一,相互促进,互利共赢,提高综合效益,形成五区联动、协调发展的和谐之城。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安全的生态网架。汨罗今后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保持完整的山水生态格局,创建宜人的生态环境。

以生态健全为目标,综合考虑各种生态要素,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划定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建设。

改变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工业生产模式,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5、城镇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保持全市城镇人口、城市化水平稳定增长,主要健全城镇功能,增强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逐步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 ,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总人口:2015年70万,2020年73.5万。

城镇化水平:2015年51%,2020年58%。

中心城市人口:2015年24万,2020年30万。

期末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大于15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m2。

6、指标体系

为量化目标,建立相应的分期规划指标体系,如下表。

汨罗市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指标

分类

大类

代码

指标

分类

中类

代码

指标名称说明

2015年

2020年

单位

指标

类型

经济指标

1

GDP

指标

11

GDP总量

225

379

亿元

引导型

人均GDP

4400

6800

美元/人

引导型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5

41

引导型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20

45

亿元/KM2

控制型

社会

人文

指标

2

人口

指标

21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24

30

万人

引导型

城市化水平

51

58

引导型

医疗

指标

22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医生数

5/4

5/5

个、人

控制型

教育

指标

23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0

90

控制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5

75

控制型

居住

指标

24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15

18

M2/人

控制型

就业指标

25

失业率

4

3

控制型

公共交通

指标

26

公交出行率

25

35

控制型

公共服务

指标

27

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综合用地面积指标

11

14

M2/人

控制型

人均避难场所用地

0.5

0.8

M2/人

控制型

资源

指标

3

水资源

指标

31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

105

105

亿M3

控制型

万元GDP耗水量

200

160

M3/万元

控制型

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比值)

46

48

百分比

控制型

能源指标

32

单位GDP能耗水平

1.5

1.0

tce/万

元GDP

控制型

能源结构及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8

10

引导型

土地资源

指标

33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107

105

M2/人

控制型

环境

指标

4

生态指标

41

绿化覆盖率

35

40

控制型

污水指标

42

污水处理率

70

85

控制型

资源化利用率

50

70

控制型

垃圾指标

43

无害化处理率

50

100

控制型

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60

70

控制型

大气指标

44

SO2、CO2排放削减指标/年

7

9

%

控制型

第五章  市域村镇体系规划 1、市域发展现状特征

(1)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已步入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成长阶段理论,按三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农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三个时期,其中工业化时期又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标准: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于20%为农业经济阶段,比重在20%-40%为工业化初兴阶段,比重大于40%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经济发展阶段

产业特征

农业社会化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高于二、三产业

第二产业比重低于20%

工业化前期

轻纺工业主导

第二产业比重20—40%

工业化中期

重化工业主导

第二产业比重大于40%

工业化后期

高技术业主导

第二产业比重达最高水平60%左右

后工业化社会

服务业主导,第二产业比重回落至40%以下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于二、一产业

钱纳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判断标准

人均GDP(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业化)

600-1200

工业化初期

1200-2400

工业化中期

2400-4500

工业化后期

4500-7200

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后工业化)

7200-10800

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2008年汨罗市国内生产总值102.8亿元,人均15569万元(2075美元),GDP产业结构为21.2:56.7:22.1,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0%,反映出汨罗的经济发展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已迈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且未来工业化仍将继续加快发展。

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国际上一般将城市化进程分为3个阶段:当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社会经济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整个地区城镇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而城市化率从30%到70%是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当城市化率超过70%后,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趋于完善和稳定。

各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

经济发展阶段

城镇化水平

农业社会化

低于20%

工业化前期

20-30%

工业化中期

30-70%

工业化后期

70-80%

后工业化社会

大于80%

从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分析,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但二者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关系也不同。在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发展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所带来的包括工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人均GDP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

城镇化水平(%)

22

36

44

49

53

56

58

60

64

70

人均GDP(美元)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5000

8000

2008年汨罗城镇化水平为40.3%(按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低于湖南省城镇化水平42.2%近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45.7%近5个百分点。

因此,根据汨罗的实际发展情况,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其发展应继续大力加强工业化进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地区发展步伐,快速实现由初期向加速期的转变。

(2)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梯度差异——交通主导,南强北弱

汨罗市城镇规模和经济势力相差悬殊,规模较大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区位、交通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而规模较小和综合实力较弱的城镇分布在北部东西两侧。南部区域由于靠近长沙,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较好,其整体势力较强。现状12个乡集镇有11个分布在北部地区。沿107国道、京广铁路等交通干道分布的城镇规模一般大于交通不便的腹地深入城镇,如势力较强的弼时、李家段、白水、大荆、桃林等城镇均位于交通干道沿线。而区位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北部城镇却较为落后。这种城镇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引导城镇逐渐向均衡化发展。

此外,现状各城镇经济发展仍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凡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城镇显示了优先发展的势头。但城镇、城乡之间的积极的职能分工与协作联系弱,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3)区域村镇体系结构欠完善——非均衡结构体系

目前汨罗城镇体系只能讲形成了小城市——建制镇——乡模式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但这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中心城市绝对规模偏小,地位不突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次中心城镇规模过小,作用不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结构,现状城镇人口规模最大的也仅11000人,尚不能真正承担中心镇的职能,从而形成城镇体系结构上的脱节。

从区域城镇首位度分析也可以说明现状结构的不平衡,所谓“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汨罗这种县级城市虽然不能完全以此尺度来衡量,但仍可以作为评价的参考尺度。

2008年汨罗市总城镇人口26.6万,城市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市市区人口17.2万,位居第二的桃林寺镇城镇人口1.3万人,市区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64.6%,城市首位度高达13%,说明了区域城镇发展结构极不完善。汨罗要形成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乡镇等级层次协调发展的格局,就应大力发展中心城市,扶持片区中心城镇,这也是加快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4)城镇的集聚与辐射能力普遍较弱。

汨罗虽然目前市域城镇化水平达40.3%,但市域小城镇平均城镇化水平整体较低,相差悬殊又比较大。全市现有建制镇17个,乡集镇12个,但城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中心城市人口规模17.2万,仍将处于集聚增长阶段。市区以外各乡镇总人口52.4万,城镇人口仅9.4万,平均城镇化水平18%,最大的达48.8%,最小的只有14.7%,全市小城镇分布密度1.95个/100平方公里,平均每个乡镇人口2.24万人(人口超过3万的只有5个),土地面积51平方公里,显然每个乡镇总人口和腹地面积规模均比较小。这也正可以解释其现状部分城镇虽然城镇化水平高,但仍表现出规模小、中心集聚职能作用不强的特征。以大荆镇为例,城镇化水平高达36.4%,但实际城镇人口仅4680人,但是其总人口规模仅有12841人,基于这一基础的城镇化水平数据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和说明其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程度。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城镇人口规模只有在城市达到25万人以上,建制镇达到3万人以上才会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汨罗市包括市区在内的各城镇规模都偏小,缺乏能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规模较大的城镇,以致城镇经济集聚效益偏弱,辐射力不强。因此,必须实行合理的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措施,减少乡镇个数,扩大每个乡镇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和小城镇辐射腹地,以此促进城镇发展。

(5)非农产业拉力偏小,村镇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汨罗市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二、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呈现“二、一、三、”产业格局。尤其是各乡镇工业的整体实力水平普遍较弱,其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不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拉动明显不足。市域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比重极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拉力不足。

(6)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结构性失衡

市域各级城镇和村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没有形成网络,建设项目沿着公路两侧布置,造成临街一层皮的带形城镇局面,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带来了较大困难,给水、排水设施条件较落后,制约村镇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上看,汨罗市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发展观念,体制障碍等因素,区域内基础设施发展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主要表现在生产设施建设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由于市场运作机制的不成熟,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过低,在“自上而下”和“以建设带发展”模式下,各城镇对通讯、交通和能源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通讯、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近年来建设较快,但仍然不能满足需求;而环境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的建设远远落后,有些甚至尚未起步,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2、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1城镇化战略

城镇发展战略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它反映的是在国家和地区宏观政策下,一定时期内区域城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及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从而为构筑一个与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城镇空间结构奠定基础。城镇发展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发展模式,可以分为集中式与分散式两种。一般情况下,在生产力尚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宜采取高度集中的城镇发展战略,城镇间的内在运行模式为层次结构,即由高等城镇经济发达的中心城镇带动低等级城镇(一般乡镇)发展,而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一般采取分数的城镇发展战略。即城镇间的关系是专业分工协作为主,通过发达的区域 基础设施的联系构成整体性较强的网络化体系。二是区域城镇发展方针,通过在对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的评价和发展模式探讨的基础上,明确各大中小城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重点和定位。

2.1.1.指导思想与战略依据

(1)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内与区外发展、统筹城镇与人和谐发展,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并举,市域内部城镇化与人口异地城镇化并举,形成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机制,逐步使城镇化与经济杜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湖南省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省委书记张春贤明确指出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要求各地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的前提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以区域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

(2)推进城镇化的战略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汨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 计划,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化”战略和环洞庭湖经济带开发的战略部署,抓住长株潭大区域发展机遇,发挥交通与现有的产业优势,以壮大产业经济规模与质量为目标,加速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科技化进程,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逐步缩小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的差距。至规划期末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力争实现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下:

全市GDP生产总值2015 年达225亿元, 年均增长13%左右;2020 年达379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

人均 GDP2015 年达4400 美元/人 , 2020 年达6800 美元/人。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2015 年18:52:30;2020 年14:53:33。

地方财政收入: 2015 年达17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4% 左右 ;2020 年达31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2.5%。

农产品商品率:2015 年达 70% 以上,2020年达 80% 以上。

恩格尔系数:2015 年城镇居民 <36%, 农村居民 <48%, 实现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2020年城镇居民<30%, 农村居民 <42%, 实现由小康型向宽裕型转变。

2.1.2城镇化途径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协调、规划滞后于发展、管理和经营滞后于实际需要、城市空间结构与行政区划不合理、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并把它列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体道路之一。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富民强省的战略之一。汨罗市今后城镇化道路中,应切实贯彻中央、省相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两型”带动,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互为促进,城乡统筹,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坚持可持续集约发展,以区域城镇群为主体形态的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着眼于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长远竞争力;着眼于全面实施,通过全市乃至更大区域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将新型城市化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着眼于城乡共同繁荣,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新机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1.3城镇发展模式

根据汨罗市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规模,城镇化水平和发展基础及城镇发展本身的要求,汨罗市当前的城镇发展模式宜采取: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道为主导的集中式点轴发展模式,城镇发展的侧重点是通过乡镇合并和经济引导手段,扩大城市规模和实力,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加强城镇横向分工与协作,而不是追求增加城镇的数量。这一战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突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改变目前城市功能较单一的局面,扩大城市规模,从而增强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汨罗市经济总量水平在全省位于前列,能够担当起一定地域内经济中心作用。在岳阳市和环洞庭湖区域都有较高的地位。它将凭借自己的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到远期发展成为区域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促使区域城镇发展,当然,其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届时,汨罗市将凭借雄厚的经济势力和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城镇迅速发展。

(2)积极培育和发展片区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确保其成为片区的发展极核。

(3)以现有京广铁路、107国道等纵向交通干道为依托,发挥沿线城镇基础较好、与中心城市联系便利、发展条件优越等优势,加强各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市域城镇发展的主轴,让这些城镇优先发展起来,重心逐渐向东西横向腹地城镇转移。

(4)加快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发展,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

实行以强化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集中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尽快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强化城市功能,带动和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树立“经营城镇”的观念,以最小的投入取得城镇最大、最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因此汨罗市城镇发展要以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为标准。

2.1.4城镇发展方针

区域的竞争是城镇的竞争,城镇的竞争又体现为区域中心城镇的竞争,因此在区域城镇系统中,中心城镇也就担负着辐射和引导区域整体发展的关键职能,中心城镇的综合实力愈强,主导职能愈突出,则该城镇系统的中心趋势就愈明显,也就对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愈大。汨罗未来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关键在于优化城镇规模等级与空间组织结构,强化中心城镇地位和作用,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增强城镇系统功能,从而提高城镇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中心城市的发展,扩大规模,增强集聚能力,成为30万人口左右的城市,形成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优先提升其中心地位,培育为一个能够卓有成效地辐射带动整个市域,并影响环洞庭湖地区的中等城市,形成区域重要的发展极;扶持桃林寺、李家塅为中心镇,形成市域南北两区重要的增长极,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市域次中心,带动市域片区发展;有重点的发展大荆、长乐、白水、弼时等重点镇,重视一般建制镇集聚效应的提升,形成带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据点,从而在整个市域形成不同层次、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区域发展中心体系与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规划同时要贯彻《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中明确提出的“全省城镇发展应走择优发展的道路,强化长株潭都市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镇,积极建设中心镇,构筑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有机结合的城镇网络结构体系”的战略方针。

根据前述分析,结合汨罗城市发展模式,其城镇发展方针为: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并举,逐步推进城镇集约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次级中心城镇,挖掘各乡镇潜力,培养各具特色的建制镇,坚持走大中小城镇和村庄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发展道路,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

2.1.5战略目标与措施

总体战略目标

建立一个适宜汨罗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空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城市化途径:极化中心城市和大力发展小城镇来推进农村城市化步伐。

城镇结构发展目标

全市域将形成1个中等城市,2个中心镇、4个重点镇和7个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战略措施:

(1)近期(2009—2015年)

今后十年左右的时间是汨罗市域城市化继续加速发展的阶段,市域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镇经济与社会格局趋于协调,在此阶段的城镇建设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加快市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规模等级,近期优先发展市区、桃林寺镇、李家段镇和重点镇大荆镇、弼时镇、长乐镇,与此同时,要努力提高桃林寺镇、李家段镇作为区域中心城镇的地位和功能,大力培育以它们为中心的107国道沿线城镇,使它们得以飞速发展。

2)加强市域中心城市和各片区的联系,强化各中心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各城镇之间的更加快捷交通连接网络,加强经济联系。

3)加快以各片区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完善各小城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远期(2016年——2020年)

汨罗市域城市化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整个城镇发展注重提高规模的同时,要强化城市主导功能,主张走集约式发展道路。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提高规模等级,同时,要努力突出城镇的服务功能,把它建设成区域性的交通、流通和信息中心,实行产业和技术的区域转移和扩散,促进周边地区发展。

2)加快各个片区内的城镇建设,积极培育中心镇和重点城镇,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分工明确、职能各异、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

到2020年左右,汨罗市域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8%,整个城镇体系均衡化发展“一主二次四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将形成,加上其交通及其它基础设施的日益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城镇的“节点——网络”体系将初步形成。

2.2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特色农业”战略。

以建设长沙和岳阳的城市菜蓝子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做靓、做精已有的设施农业,调种瓜菜(复种面积)10万亩;江北乡镇以调种玉米牧草为重点,发展商品牛15万头;江南乡镇利用农产品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发展生猪养殖基地.同时,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有利时机,巩固我市商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在水产业上,充分利用市域丰富的水资源,发展鱼、蟹养殖,逐步搞好稻田养殖开发。推进科技兴农,抓好以“放心肉”和“放心菜”为重点的食品安全工程,进一步做靓龙舟茶、加华牛肉、汨丰西瓜、长乐甜酒、蓉泰粉丝、冯大哥蔬菜等六大绿色品牌。发展各类运输中介组织,抓好农民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

依托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企业,生产特色产品、创立知名品牌,强化带动作用,发展一批以市场、加工、科技带动型为主的企业集团,推动农业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通过扶持、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比重,从初级产品生产逐步向资源深加工化方向发展,实现多层次增值。

(2)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多元化工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工业化促进农业化、城镇化、市民知识化和社会服务化,走一条具有汨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新市工业园区建设,将其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制高点,确保科学、快速地健康发展。结合新火车站建设,大力推进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园区企业入园生产,使再生资源市场的废品成为园区企业的原材料,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再生资源市场交易区、电子产品制造区、塑料加工区、农机制造区、有色金属加工区”等五大功能区,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同时积极实施做优做强战略,扶持一批重点企业项目,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加力建设107国道工业走廊,沿线各乡镇坚持“精、优、特、新”方向,形成不同类型的工业小区,发挥传统项目优势、资源、交通优势,促进乡镇优势企业组团发展。加快扶持麻石加工、保安工具、电子电气、食品加工、家具用具等优势产业,带动乡镇工业成规模、上档次、出效益,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3)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发展现代化物流业及旅游业,实施“商贸兴市”战略。

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以优化市场布局和市场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基本动力,依托现有的仓储物流设施,加快再生资源市场建设,引进上规模的物流企业,发展批发代理、第三方物流,建立湘北地区优质、高效的现代物流中心,发展现代物流及其相关产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率先发展,加快建立与汨罗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旅游建设方面,以屈子文化和龙舟文化为核心,积极打造“汨罗一日游”品牌,努力整合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八景洞、玉池山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串成珠、形成链。依托景区,做旺“农家乐”,链接食、住、行、购、游、娱六个环节,发展酒店宾馆等服务业,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中心城镇,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聚集,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最有优势的重点城镇,投向增长率、就业率高的产业,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促进企业向重点城镇转移。集中建设城镇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支撑作用,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

在重点建设中心镇的同时,兼顾乡村设施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养护和农村电网延伸改造等工作。优化城乡之间、城镇内部、乡村内部空间,加强城乡之间公交、医疗、文化等职能的培育,解决乡村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5)坚持“生态优先”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生态林地建设,强化农村作为城镇资源环境本底的特征,促进对城镇建设的环境支撑。充分利用本地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产业、特色养殖业、生态旅游产业,构筑绿色生态产业框架,将生态环境效益转变成经济效益。

2.3村庄发展战略

汨罗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差距大。根据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本版规划不但要做好城市布局,首次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具体的策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做好城乡建设规划,集约使用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乡村居民点,努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村民生活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规划对市域中心村提出控制和引导发展措施,各乡镇重组和优化中心村布局,充分发挥中心村规模较大、交通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优势,逐步实行行政区划的改革和调整,合并弱势村庄,实施对周边村庄的带动战略,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村镇等级结构。重点发展城镇区,加快建设中心村,使之形成一定的规模,真正发挥中心职能,成为辅助小城镇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人口集聚点。

3、城乡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3.1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现状

“十五”期间汨罗全市农业发展稳定,农业产值主要集中来源于全市六大优质农产品板块:①以城界线沿线乡镇为重点的20万亩优质稻种植板块;②以汨罗江下游9个乡镇为重点的20万亩优质玉米种植板块;③以红花、磊石为重点的5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板块;④以107国道沿线为主的10万亩瓜果种植板块;⑤以桃林片乡镇为重点的5万亩优质红薯、1万亩金银花种植板块;⑥以专业养殖大户为重点的全是年出栏200万头生猪和20万头肉牛养殖板块。

(2)第二产业现状

汨罗近年第二产业在GDP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07年更是达到49.9%,表明第二产业已成为拉动汨罗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汨罗的第二产业主要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经济和乡镇企业为主体,正逐步形成再生资源加工、机械五金制造、家具制造、精细化工、造纸、安防、建材、环保产业等十大产业集群,并逐步打造工业园区、白水片、李家片、桃林片、长乐片、城关片等六大特色经济板块,分别形成再生资源、环保、家具、食品、安防、造纸、电子电气等“特色经济区”。现状主要特征如下:

循环经济优势突出

循环经济是汨罗的特色经济、民本经济,循环经济产业是汨罗的的强市产业、富民产业、战略产业。下图是07年、08年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产值在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示意图。由图可见,工业园产值所占比重已从06年的43%大幅提高到07年的56%。利用本地再生资源集散地的优势,加上市委市政府对落实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政策的高度重视,汨罗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的战略目标。

07年、08年循环经济工业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对比分析图

园区经济来势看好

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汨罗市新市镇,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园区内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不锈钢、塑料、纸品加工、机械制造五大产业功能区,精细化工、电子制造等众多大型企业项目也正陆续进驻工业园。产业结构方面,2007年园区经济总产值中,再生铜加工产值占全部产值的三分之二强,达到69%;而有色金属加工行业产值共占总量的91%,表明现时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各行业产值比例需要进一步调整,行业结构亟需协调优化,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还需加大引资力度,以推进园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乡镇企业经济蓬勃发展

城郊、城关、新市、古培、汨罗五个乡镇的城郊型经济

①城郊型工业经济已具雏形,正着力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生态农业、医药企业和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型企业。

②工业走廊

107国道沿线大荆、黄市、新市、沙溪、黄柏、李家、弼时、红花等8个乡镇正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工业小区,沿107国道正向形成乡镇工业走廊迈进。

长乐的保安电子设备,川山、玉池、高坊的石材深加工,桃林、火天的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智峰的废纸造纸等区位特色工业区亦正蓬勃发展起来。

(3)第三产业现状

汨罗是农业大市,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规模很小。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到“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1.1%。2007年,全市从事第三产业户数7984户,注册资金22.25亿元;安排就业人员23510名,占城乡就业总人数的31%;实现增加值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全市GDP的24.7%。

(1)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商贸流通和餐饮娱乐业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17处,总建筑面积135200平方米;超市35家,总建筑面积18820平方米,其中全国、全省知名连锁经营店5家;以“万村千乡”市场建设为契机,发展农村超市293家,其中乡级店21家,村级店272家。全市餐饮娱乐业从业总户数625户,从业人员4330人,2006年实现营业额925万元,实现税收370万元。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二是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交通运输企业法人单位2个,就业人员786人;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1351户,就业人员3284人,全年完成客运量128.8万人次、货运量20万吨。三是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移动、电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空间不断拓宽。2006年实现营业收入1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手机普及率达25部/百人,电话普及率达16部/百人,移动、电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领先于周边县市区。

(2)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房地产业逐步规范。2006年共开发住宅小区12处,总建筑面积65200平方米。房价有所回升,每平方米超过800元。2007年城镇居民住宅需求总量已达到10万平方米。二是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达31.4亿元,比年初增长25.5%。保险市场得到拓宽,险种增加,2006年全市13家保险机构实现保险收入10109万元,理赔支出1854万元。融资领域有新突破,2007年元月成立首家民间融资机构——岳阳国信典当有限公司;2月中天科技在新加坡成功上市。三是旅游业和节会经济方兴未艾。市委、市政府将旅游资源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相继成立市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八景洞、玉池山等景点景区有望得到开发。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成功承办汨罗江国际龙舟节,龙舟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总的而言,近年来,汨罗市第三产业总量增大,速度加快,后劲增强,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1.3%。。其中邮政经营保险增长比重都在30%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每年所创造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在16%以上。文化旅游业、产地产业、商贸物流业、电讯、金融、保险等均得到快速发展。

3.2产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1)产业发展总体战略

汨罗的产业现状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表明汨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但汨罗要想在区域竞争之中获得优势地位,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则必须在稳步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长第三产业这条短腿,实行两条腿走路、二三产业同飞的发展战略。具体如下: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支撑,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汨罗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房地产、综合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汨罗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优化提升建筑、纺织、现代效益农业等优势产业,促进其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服务业,推动全市产业跨越式发展,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2)产业发展目标

汨罗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结构优化与布局调整,为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布局合理化,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再生资源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以效益型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建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市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机制;努力把汨罗建设成为湘东北区域经济中心、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经典版本、湘北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中心。

3.3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根据总体目标,突出点线面结合,强化梯度集聚,构筑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一核、两带、三区”的汨罗市产业总体布局。

(1)一核——强化一个产业核心。“核”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重点往东、南两方向拓展,着重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扶持高新产业,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增强辐射能力。

(2)两带——培育两条产业带。即以京广铁路、107国道为主要发展轴,形成‘两翼齐飞’”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带——“绿色产业带”和“金色产业带”。

绿色产业带——沿京广线、S201北上南下,主要包括高家坊、川山坪、白水、古培、汨罗、桃林等乡镇,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玉米、优质稻、果蔬、名优茶、中药材、花卉等)、效益养殖业(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走“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道路。

金色产业带——依托交通干线107国道,在沿线地区建成现代化的工业、服务业集聚带,着重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家具制造、农机制造、塑料加工、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及其配套行业,培育扶持高新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三区——形成三大产业区。依据资源和产业特色,形成北部、南部、中部特色产业区。

3.4三大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一产业发展规划

总体思路:在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突出抓引进、抓培育、抓扶持;在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方面,突出抓项目、抓板块、抓园区;在开拓农业产业化市场方面,突出抓销售、抓流通、抓品牌,探索“特色+品牌+效益”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模式。

①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大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健康为保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107国道沿线板块,以建设长沙和岳阳的城市菜蓝子基地为目标,进一步做靓、做精已有的设施农业,调种瓜菜(复种面积)10万亩;江北镇以调种玉米牧草为重点,发展商品牛15万头;江南乡镇利用农产品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发展生猪养殖基地.同时,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有利时机,巩固我市商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做好弃耕丢荒土地的复耕工作,全面杜绝抛荒切实保护粮食种植面积,除少数地理位置特殊的乡镇外,其他乡镇场必须鼓励农民种植双季稻,不准以一季稻代替双季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步伐。

②发展加工企业,培育大龙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体系,发展一批以市场、加工、科技带动型为主的企业集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分散和农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推动农业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积极引导级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重点扶持加华公司,进一步做大肉牛业;扶持谊信、冯大哥等蔬菜加工企业,带动无公害瓜果菜生产;扶持蓉泰薯类加工厂,带动粮食加工;扶持天子、光明、现代等家私企业,带动竹木加工。通过扶持、做大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比重,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以上。

③打造绿色品牌,开拓大市场。推进科技兴农,抓好以“放心肉”和“放心菜”为重点的食品安全工程,进一步做靓龙舟茶、加华牛肉、汨丰西瓜、长乐甜酒、蓉泰粉丝、冯大哥蔬菜等六大绿色品牌。发展各类运输中介组织,抓好农民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

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滴灌农业,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以城乡公路改造为契机,推进和加快梅仁线、城界线、智八线、徐广线、张傲线、石新线、团玉线和汨罗江屈原大桥等“七路一桥”工程的全面建设与竣工。全面加快市域电网改造,推行城乡同网同价。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能源。按照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建设一批明星小城镇。

(2)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基础:工业产业方面,汨罗依托再生资源交易的悠久历史,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随着循环经济全国试点基地的建设,其发展也已上升到国家关注的高度。目前,新市工业园的建设已经奠定了铜、铝、不锈钢、塑料等的再生产业基础。此外,依托传统的优势产业,园区也集中了一批现代机械制造、电子等产业,如龙舟集团、音品电子等。

总体思路: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工业化促进农业化、城镇化、市民知识化和社会服务化,走一条具有汨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汨罗再生资源工业化的总体战略

汨罗再生资源产业的成功崛起,必须以资源的循环再生和高效利用为主旨,解决传统产业不“新”,新兴产业不“精”的难题。汨罗再生资源工业化的总体战略是: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启动经济发展内生机制,以新型工业化为起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规模工业化为手段,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含金量,实行“优化存量与调整增量互动,做强龙头与延伸链条互促”,从而形成走势强劲的区域特色经济。

②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构想

循环经济是汨罗的民本经济,循环经济产业是汨罗的的强市产业、富民产业、战略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如何科学、快速地健康发展关乎汨罗未来的发展前景。汨罗江生态工业园规划占地面积418.5公顷,分为四个园两个中心:铝业园、冶金园、塑料园、新材料园、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和公共管理服务中心。

在规划期内,根据生态学原理组织园区企业入园生产,使再生资源市场的废品成为园区企业的原材料,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有效配置,在此基础上形成“再生资源市场交易区、电子产品制造区、塑料加工区、农机制造区、有色金属加工区”等五大功能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

对入园项目,注重从投资强度、平面布局、立体分布、环保设施、绿化率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划与审批,并切实践行“以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以环保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政策为导向,加强服务扶持”的方针政策,打造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谐转化、企业与企业和谐共促、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汨罗生态工业园。

④工业园产业发展方向与门类

再生资源加工:

示范区再生资源产业应在工业园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改造,向精深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提炼的粗旷加工模式,大力发展二次加工,在现有的铜、铝、不锈钢、塑料等板块有所突破。积极开发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成为电力、建筑、机械日化制造等的原料基地。逐步引导再生资源产业的升级转型,发挥良好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电子信息:

充分发挥音品电子、湘能金一、飘峰电器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推进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大力发展通信和网络产品、微电子及其基础件、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产品,把建成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

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

规划建设工程机械创新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精密制造基地3个基地。重点发展智能型压路机等路面施工机械;智能型铣刨机、多功能养护车等路面养护机械;智能型非开挖施工设备等产品;智能型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发展智能化、小型化、高可靠性的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装备、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装备,高温超导输电技术设备。以等中天科技、龙舟集团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塑机、输变电设备、冲锻压设备、数控机床等整机和成套机械产品生产基地,巩固和扩张粉末冶金件、精密轴承、密封件等比较优势产品。

汽车零部件:

发展二手汽车回收产业,延伸配套产业,与知名汽车企业开展合作,有重点地加快汽车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开发,大力发展汽车内饰件等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关键零配件,大力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力争把汨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

新材料:

以再生资源的开发为技术依托,加快新型、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推进精细化工行业的区域化、特色化发展,增强优势企业的扩张能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钕铁硼及制品、改性塑料、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新型环保电池及相关材料等产品,争取成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模具与精密仪器仪表:

积极开拓再生资源下游产业,发展新型工业自动化仪表、电能表、水表、新型测量计量仪器、高性能光学仪器等产品。采用先进的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和数控精密高效加工设备,提高模具研发、加工和热处理水平,大力发展塑料模、金属压铸模、粉末冶金模、橡胶模和铸造模等重点产品,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模具产业基地。

塑化日用品与玩具文具产业:

依托再生资源中的塑料资源,加强就地消化与利用,以中高档的塑料日用品及新型玩具、文具的设计与制造为重点,打造有相当知名度的塑化制品生产基地和交易市场。

(3)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目前汨罗市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结合汨罗自身资源特点与特色,着重从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①商贸业

总体思路:以优化市场布局和市场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物流为基本动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率先发展,加快建立与汨罗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具体发展战略如下:

l  创新战略。努力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商业的整体竞争力。

l  结构调整战略。调整商业网点与批发市场的区域布局;调整零售、餐饮与生活服务等不同行业的比例结构;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提高连锁经营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优化调整业态结构;发展电子商务,深入开发有形与无形市场空间;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构筑现代产销体系,增强批发市场的区域辐射能力、商品组织能力和服务于一、二产业的能力。

l  品牌战略。培育品牌商业街区,改善形象,提高汨罗市商业的品牌价值;培育品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提高核心企业对社会商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和带动作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整合扶持老店、名店,提高消费服务能力;提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生产资料批发市场的现代化程度,使之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引进著名品牌,提高商品档次。

l  文化兴商战略。把握文化与商业的辨证关系,挖掘与整合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时代文化特色,创造消费文化时尚,把文化积淀和底蕴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商业的现实价值,促进商贸服务业的持续繁荣。

②房地产业

随着汨罗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深入,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已有显著增强,但与汨罗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汨罗房地产业至今尚未正式起步,房地产业的发展几近空白,只有零星分布,欠缺科学规划和有序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极不协调。因此,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建设“齐头并进”,不仅是汨罗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汨罗,提升汨罗城市整体形象的必然要求。

总体思路:紧扣市区结构功能调整的机遇,中心城区以高泉、新市两大板块为主,按照组团式城市结构要求,根据不同组团特性合理布局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住房,各乡镇集镇适度发展经济适用型住房,逐步完善全市房地产业发展体系。

高泉片:大力开发设施完善的生活住宅小区

高泉片为汨罗老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密度较高,但缺乏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生活商住小区是目前高泉区房地产业的主要特点。未来,高泉的房地产开发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施行综合整治与改造建设并重,以改造建设和开发为主,积极安排改造建设型住宅项目;注重增加汨罗市中心城区绿地比例,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质量,全面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加商业、金融、旅游等物业比例,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

新市片:普通商品房和中高档住房及配套生活设施并重

一方面,新市片区具有发展工业、物流和生活服务条件,是未来容纳城市化进程中增量人口的重要区域。重点安排普通商品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为解决开发区蓝领就业者和城市化进程中进城人口的住房问题拓宽渠道。

另一方面,随着新市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入园项目企业的增多,则需重点安排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酒店和写字楼及配套生活设施,借助依山靠江的独特优势,住宅开发以临江中高档住房为主,主要解决开发区引进项目及其所需人才的住房问题。住宅项目体现时代特色,具有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为主,沿江风光带适当安排低密度住宅。

③旅游业

2007年,岳阳市委、市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明确提出突出发展旅游业,在“民本岳阳”和谐崛起发展战略中,以“热游岳阳”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工程被列为九大工程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岳阳“现代工业大市、现代物流旺市、现代旅游热市、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2007年岳阳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创建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旅游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和战略位置。

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汨罗一日游”品牌,努力整合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八景洞、玉池山等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境内旅游线路,使旅游景点连成线、串成珠、形成链。加强与开慧故居、平江起义旧址、张谷英村等周边旅游景点景区的互动,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路子。依托景区,做旺“农家乐”,链接食、住、行、购、游、娱六个环节。加快庙宇经济发展,增强宗教文化对地方经济的促动作用。吸引社会力量举办龙舟节,放大龙舟文化影响力。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布局与规划详见专项规划《汨罗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规划》。

3.5产业经济区规划

产业结构的发展调整及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产业空间布局,须以经济区划为前提,结合经济区的发展定位进行相关产业链的设计和建设;即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导向,综合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极核”及“发展轴”为中心来进行。

根据上述理论思想的指导,结合汨罗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对全市的经济、产业、社会、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市未来发展可能的经济分区方案。

根据市域经济一般分区理论与原则,结合产业发展专题研究(见专题研究报告)和汨罗现状实际情况分析,从全市域范围内来看,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分区,全市经济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变阶段,表现为经济增长点散而零乱、不成系统,各产业均未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使得产业链短且相互间横向联系很弱,从而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尽管如此,但市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小型经济圈。根据对全市城镇体系的考察研究,可以发现这种经济布局特征与全市的城镇体系结构特征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城镇体系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体现的观点。鉴于城镇体系结构更直观更便于分析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分析汨罗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入手,来分析全市未来的经济空间布局结构的可能变化发展情况。

从全市的现状城镇体系结构来看,整体城镇体系结构呈现由“弱核结构”向“单核结构”转化的特征,并且根据分析,这一转化趋势还将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直至规划期末才有可能出现由“单核结构”向“单心多核结构”转变的趋势。因此,根据这一特征与规划预测,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全市的经济发展也必将表现为以市区为中心的集聚膨胀,其它区域相对较小的局面。根据此结论,再综合考虑地理与人文环境,汨罗市的经济分区方案如下:

(1)中部经济区:以市区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区,包括市区(城关、城郊、新市、汨罗、红花)古培镇、屈子祠镇(屈子祠、范家园)等乡镇。

(2)南部经济区:以李家塅镇为中心的轻工拓展与生态农业区,包括李家塅镇(李家塅、黄柏、沙溪)、弼时镇、白水镇、川山坪镇(川山坪、玉池)、高家坊镇。李家段目前是南部发展较好的城镇,其地理位理居于周边几乡镇中心,交通便利,规划将黄柏、沙溪两镇合并后,进一步扩大规模和经济势力,辐射南部乡镇。

(3)北部经济区:以桃林寺镇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与旅游发展区,包括长乐镇(长乐、天井) 、桃林镇(桃林、白塘、火天)、新塘镇(新塘、垒石)、大荆镇(大荆、黄市)、三江镇(三江、古仑)、八井镇(八井、智峰)。依托桃林寺镇基础较好、交通集散功能较强等优势,合并火天、白塘两乡镇,承担市域北部中心镇职能。

汨罗市域经济区划分情况

经济区名称

经济区级别

中心城镇

土地面积

(km2)

现状人口

(人)

主要发展方向

中部经济区

一级

市区

352.52

240350

市域商贸金融、交通物流中心,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再生资源深加工产业、轻工业、物流业及旅游文化产业。

南部经济区

二级

市区

李家塅

469.4

203510

发展轻型加工业及其生产配套产业,建成粮食生产、蔬菜花卉、经济林果、畜禽养殖、淡水养殖基地

北部经济区

二级

市区

桃林寺

595.15

208253

市域特色种植业、牧渔生产基地,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开发项目旅游服务

4、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4.1现状城镇化水平

4.1.1现状城镇化水平统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其中明确提到了城镇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它区域人口应纳入城镇人口。本次规划对汨罗市域总城镇人口的统计,包括汨罗市现状中心城市、建制镇城镇人口数,由常住人口(含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与暂住人口构成。

2008年全市总人口66.0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64万人,城镇人口26.6万人,城镇化水平40.3%。上述城镇人口包括汨罗市现状中心城市、建制镇和满足条件的乡镇所在地总城镇人口数。

4.1.2相关说明

对比汨罗市非农业人口和统计城镇人口,可以发现,其城镇化水平按两个不同口径统计的数值相差较大。按非农业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为16.1%,按包含暂住人口和农业人口(城镇建成区内)统计的城镇化水平40.3%。显然,前者只考虑非农业人口,16.1%的数据与汨罗的实际发展水平肯定不符。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原因是上述统计口径不同引起。

2008年底汨罗市城镇化水平统计一览表

序号

镇乡名

镇乡域户籍总人口(人)

非农业人口(人)

城镇人口

(万人)

城镇化率(%)

按非农

人口

按城镇

人口

1

城关镇

59635

59635

79138

100

2

城郊乡

30069

19592

46225

65.16

3

新市镇

26529

3856

39600

14.54

4

红花乡

25757

498

6230

1.93

24.19

5

桃林寺镇

27531

1821

14258

6.61

51.79

6

白水镇

36196

2636

7132

7.28

19.70

7

高家坊镇

28200

1999

4740

7.09

16.81

8

川山坪镇

27974

1351

4875

4.83

17.43

9

弼时镇

30198

1111

6005

3.68

19.89

10

长乐镇

30759

1955

12344

6.36

40.13

11

汨罗镇

25083

2522

8617

10.05

34.35

12

大荆镇

12887

446

5680

3.46

44.08

13

黄柏镇

31370

941

4185

3.00

13.34

14

古培镇

34211

799

5048

2.34

14.76

15

李家塅镇

22475

922

8762

4.10

38.99

16

沙溪镇

19182

530

2850

2.76

14.86

17

屈子祠镇

22614

416

1990

1.84

8.80

18

三江镇

16189

383

3602

2.37

22.25

19

范家园镇

20650

614

2823

2.97

13.67

20

黄市乡

16279

412

2.53

21

玉池乡

9367

273

2.91

22

古仑乡

13402

267

1.99

23

智丰乡

10142

401

3.95

24

八景乡

4052

236

5.82

25

白塘乡

20517

507

2.47

26

天井乡

15606

348

2.23

27

火天乡

20013

584

2.92

28

磊石乡

6126

769

12.55

29

新塘乡

17294

547

3.16

合计

全市

660307

106371

266104

16.11

40.3

注:镇乡域总人口及非农业人口数据来源于市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表》。(2)城郊乡、红花乡纳入城市建设范围计算

汨罗市域非农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相对偏低,这与汨罗市乡镇建制、户籍制度及当前农民意识的转变有很大关系。全市29个乡镇中仍有12个乡,由于建制问题,一般建制镇非农业人口均较少,但统计城镇人口时按镇区实际人口统计,其农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大。此外,由于近年我国城镇户籍制度的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显得较容易。但是,由于汨罗市城镇化水平尚处在快速增长的起步阶段,加上多年来以平原地区农业为优势发展,城镇工业发展缓慢,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这给农民让地进城落户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顾虑和压力。这样,农民虽然进城务工多,对户口并未迁移,直接导致各城镇和全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低,增长缓慢。

4.2市域总人口预测

4.2.1综合增长率法

(1)近十年人口增长特征分析

2008年全市统计的户籍总人口数为66.03万人,1999-2008十年人口综合增长率为3.82‰。

人口的自然增长方面,过去十年,汨罗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0‰,199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1‰,2006年仍然保持为4.68‰,2008年达到4.94‰,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较高的增长速度,呈现出周期长、惯性大的特点。

人口的机械变动,汨罗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能够提供较多就业岗位的工业产业发展缓慢,市域人口外迁较普遍,十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为-0.18‰。可以明显看出,2004年以前(汨罗工业园成立之前),由于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对区域人口就业的吸纳相对较弱,人口机械变动呈现负增长趋势。此外,受2003年“非典”影响,人口外迁较多,拉低了多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但是,随着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近年来汨罗市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城镇建设不断进步,机械增长率近几年以来已明显呈现正增长,并且增长幅度较大。特别明显的是自工业园成立以来,近三年机械增长率分别达到12.13‰、5.9‰、7.62‰,平均机械增长率达到8.55‰。

全市近10年人口数及增长率统计

年 份

年末户数(户)

年末总人口(人)

自然增长率

(‰)

机械增长率

(‰)

综合增长率

(‰)

98年

186201

635810

99年

188155

636171

4.10

-3.53

0.57

00年

193630

637610

3.81

-1.55

2.26

01年

195251

638475

3.17

-1.81

1.36

02年

195988

638738

3.30

-2.89

0.41

03年

186598

631385

3.47

-14.98

-11.51

04年

186494

632218

4.21

-2.89

1.32

05年

192849

635021

4.18

0.25

4.43

06年

198859

645693

4.68

12.13

16.81

07年

202176

652113

4.04

5.9

9.94

08年

202639

660307

4.94

7.62

12.56

平均

4.0

-0.18

3.82

注:数据来源于《汨罗统计年鉴》。

汨罗市域总人口的发展今后仍然取决于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变化,故总人口预测可以采用综合增长率的方法进行。人口综合增长率的合理确定以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趋势分析为主要依据。

(2)人口自然增长趋势分析

汨罗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根据近十年的数据及其人口构成特征进行分析。一方面,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已基本上深入人心,公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已逐步形成,今后人口的出生率与过去十年相比,将会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随着全市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寿命也在逐步提高,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分析预测,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分析汨罗市现状人口,虽然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近年育龄妇女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实有育龄妇女数129118人,占女性人口的41.4%,保持了较高的比重,据此预测,2020以前,汨罗人口出生高峰将如期而至。

据上分析,汨罗市总人口的增长在近期内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出生率,中期受生育高峰到来的影响会有较快增长,远期会逐渐回落。受人口死亡率降低的影响其自然增长率会相应的出现近期中期稳中有升、远期回落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

考虑增长幅度的不同,规划确定汨罗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高低两种预测方案如下:

高增长率方案:2015年以前为5.0‰,2020年前为4.5‰;

低增长率方案:2015年以前为4.5‰,2020年前为4.0‰;

(3)人口机械增长趋势分析

人口机械增长主要结合汨罗市综合发展潜力、区域竞争力提升等外因确定。

从区域层面分析,在汨罗被纳入长株潭城镇群发展核心区范围后,与长株潭区域发展将全面对接,将对汨罗市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当前,长株潭城市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处在由高度集聚发展向集聚与辐射并行的转变阶段,汨罗紧邻城市群核心地区,在接受辐射上当先受益。在岳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中,规划形成南部汨、湘、营、平城镇群,这四个城镇均紧邻长沙,都可以接受辐射。但汨罗作为这个小区域的中心城市,处在岳阳市域一主一次两条发展轴线的交汇处,加上其本身优越的交通条件,其接受辐射的能力和发展前景会优于其他城镇,对其发展非常有利。

从汨罗城市分析,数据表明,汨罗近年来的发展业绩非常明显,随着各方面条件成熟,区域发展,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汨罗的区位交通条件、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其发展还将迎来新一轮的高潮,中心集聚能力也会显著的加强。未来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及工业园的扩建,加上以现代物流及旅游服务为龙头的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均将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为吸纳外来人口提供保障。

因此,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汨罗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仍将继续正向提高,并在未来10-20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局面。考虑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规划按高低两种增长率方案预测如下:

高增长率方案:2015年以前为4.5‰,2020年前为4.0‰;

低增长率方案:2015年以前为4.0‰,2020年前为3.5‰;

(4)汨罗人口综合增长率预测

综上分析,未来10-20年,汨罗将进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在区域的中心集聚作用将凸显,汨罗市人口也将持续稳定增长。

两种增长率预测方案

增长率

高增长方案

低增长方案

2015年

2020年

2015年

2020年

自然增长率(‰)

5.0

4.5

4.5

4.0

机械增长率(‰)

4.5

4.0

4.0

3.5

综合增长率(‰)

9.5

8.5

8.5

7.5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两种预测方案,确定规划期内市域总人口为:

2015年:69.9——70.3万人

2020年:72.1——74.2万人;

4.2.2数学回归法

通过对1998-2007年汨罗市域总人口数据的统计,采用线性、指数方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模型:

线性模型:pt=63.49+0.285(t-1998)

指数模型:pt=64.48e0.0042(t-1998)

上述两种方程模型拟合优度分别为0.968和0.937,利用模型计算出各目标年市域总人口:

模型

2015年

2020年

线性方程模型

69.34

72.76

指数方程模型

70.25

73.92

4.2.3总人口预测结论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预测结果,确定汨罗市域总人口:

2015年:70万人;2020年:73.5万人;

远景2050年:80万人。

4.3城镇化水平预测

(1)经济相关法

通过对1998-2007年汨罗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数值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比较明显的对数关系,拟合优度0.965,回归公式如下:

Y=17.286Ln(X)-128.271

其中:Y为目标年城镇化水平(%),X为目标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随着工业经济的崛起,近年汨罗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GDP年增长速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由2002年的11.1%增长至2007年的17.7%。结合汨罗市国民与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预测其今后经济发展趋势,2008-2015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2016-2020年平均增长速度11%,则可推算出其:

2015年:GDP总值225亿元,人均33088元;

2020年:GDP总值379亿元,人均54532元。

将人均GDP产值代入前述公式,可计算得出相应的城镇化水平:

Y2015=17.186 Ln33088-126.271

Y2020=17.186 Ln54532-126.271

2015年城镇化水平50.64%,2020年城镇化水平58.77%。

(2)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本方法主要通过预测规划期末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情况确定城区人口机械增长规模,再结合现状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及暂住人口合理比重最终确定人口规模。

1)全市剩余劳动力预测

汨罗市2008年实有农业人口按相关资料数据和分析统计约为56万,实有农村劳动力36.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重约为65%,根据前面确定的各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预测农村劳动力人口,2015年37.5万人,2020年38.6万人。

2008年汨罗市实有耕地面积约62.5万亩,根据汨罗市国土局提供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国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及耕地总量动态平横的原则,规划汨罗市耕地面积各规划期内均按62.5万亩计算。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耕作的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将逐步提高,此外,考虑园地、林地等生产活动需要一定劳动力负担,从事耕地的劳动力系数取0.8,规划至2015年人均负担耕地为6亩/人,远期达7亩/人。则汨罗市各目标年剩余劳动力为:

2015年: 19.5万人;2020年21.8万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呈现一定的规律,主要向本市各城镇及外地城镇转移从事各种非农活动。规划结合湖南省的一些经验数值及汨罗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未来汨罗城市的发展对人口的吸引等因素,确定剩余劳动力向本市城镇转移转移的比重2015年按40%计算,2020年按55%计算,同时考虑1.5的带眷系数,则全市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为:

2015年8.8万人;2020年14.5万人。

2)现状城镇人口自然增长

汨罗现状城镇人口26.6万人,按前述自然增长率速度预测:

2015年27.9万人;2020年28.8万人

3)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本预测方法,规划期末城镇人口中增长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状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剩余劳动力转移引起的机械增长,据此,综合预测目标年城镇人口,按其所占总人口比重计算出相应的城镇化水平:

2015年:(8.8+27.9)÷70=52.42%

2020年:(14.5+28.8)÷73.5=59.32%

(3)城镇化发展速率法

根据《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预测,2005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目标为36%,这个目标已经实现,2008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2.15%,同时提出了2020年55%的城镇化目标,规划13年间城镇化水平的年增速将达到1.12个百分点。从这几年的实际发展水平看,这一发展速度基本上合理。

汨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南省122个市县(16个县级市、72个县、34个市辖区)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GDP总量排在第26位),因此,对比分析,汨罗城镇化率的年增速应该可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再结合汨罗现状的城镇化率40.3%来看,已经进入30%这个城镇化高速加速发展的门槛,汨罗市今后的二十年必将是城镇化快速高速全面大发展时期。另外,从宏观环境上看,汨罗坐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的有利发展优势,将是今后湖南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重点区域。同时,湖南省正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动湖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在政策上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农民进城的措施,随着汨罗市户籍管理政策的放宽以及城区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进城的步伐必将大大加快。因此,汨罗市城镇化水平增长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岳阳市域层面,岳阳市2007年城镇化水平约45.1%,高于全国(44.85%)和湖南省(40.45%)平均水平,列全省第四,其2015年预测值为55%左右,2020年约65%。汨罗市的经济水平在岳阳市属中上水平,理论上说,汨罗市的城镇化水平应接近于岳阳市平均水平,但实际上其现状城镇化水平(40.3%)低于市域平均水平,城镇化速度滞后经济发展水平。这主要是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一产业为主,促进城镇化快速增长的二、三产业落后)造成的。随着汨罗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这种局面将会得到改变,促使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城镇化速度会逐步加快并赶超岳阳市平均水平,但考虑到上一级区域范围(岳阳市区)城镇人口分布的集聚性,以及岳阳市的城镇化战略仍是以做大做强岳阳市区为重点,将会对汨罗城镇化速度产生影响。

从汨罗自身发展条件和环境分析,工业园的建设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武广高速铁路、长岳城际铁路、京港澳高速复线公路(京港澳复线)、省道S201以及桃林寺火力发电厂、玉池水电站等会对汨罗市经济发展带来很大促进作用。将直接带动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确定城镇化率年增长速度,近期(2008—2015年)为1.4%,中期(2016—2020年)为1.45%。汨罗城镇化水平为:

2015年:40.3%+(1.4%×7)=50.1%;

2020年:50.1%+(1.45%×5)=57.35%;

(4)预测结论

综合上述三种预测方法结果的平均值,结合国家、湖南省、岳阳城市市化发展水平及汨罗市经济增长预测,本次规划确定汨罗市的城镇化水平为:

不同方法的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

年份

方法

2015年

2020年

剩余劳动力转化法

52.42

59.32

城镇化速率法

50.1

57.35

经济相关法

50.64

58.77

预测结论

51

58

2015年总人口70万,城镇人口约为35.7万人,城镇化水平51%;

2020年总人口73.5万,城镇人口约为42.65万人,城镇化水平58%;

远景2050年总人口80万,城镇人口约为70万人,城镇化水平88%。

5、市域空间管制分区及策略

5.1空间管制原则

(1)“整体利益优先、争创繁荣”的原则

加强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防护林带以及市域内的环境整治等;加强市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开发利用市域内的矿产资源、风景、生态旅游资源和水资源,协调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等。

(2)“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比较优势,促进乡镇之间的合作和市域内的要素流动,引导产业优势明显的地区将资源集中配置于比较利益更高的产业,提高产业优势薄弱地区的发展机遇;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致力于协调统一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保障相关利益主体的综合利益。

(3)“遵守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消除区域合作中不合理的行政障碍,引导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重点空间优先成长,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加强投资、消费、生产、流通市场的一体化;可以共用的基础设施,推进共建共享;政府公共投资结合市场需求,引导区域整体性发展和有序竞争。

(4)“强制性、指导性并重”的原则

在影响市域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协调上提出强制性要求;在各乡镇可以遵循市场原则自主发展的内容上,加强规划引导。

5.2空间管制目的

(1)建立区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

未来汨罗市将以大力发展工业为要务,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如何做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要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规划期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空间管制,对市域内镇区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进行控制约束型管制,以对不同区域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开发和保护对策。

(2)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共建共享

汨罗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不利于市域的整体发展。以提升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地区利益为机制,制定市域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电力电讯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空间布局体系,提出区域基础设施整体建设的政策建议。

(3)促进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汨罗市域内部自我封闭、各乡镇的自我发展现象普遍存在,联系合作较少,地域分工不合理,造成空间资源的很大浪费。空间管制规划的政策性引导是解决空间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

5.3空间管制分区

按照空间管制的原则和目的,根据汨罗市域内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综合自然资源、生态适宜性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划定三类管制分区,并实施相对应的管制引导措施。

市域空间管制分区一览表

空间管制

分区

范    围

管 治 要 求

城市规划区;乡、镇规划区;中心村以上的居民点;107国道、省道308和京广铁路以及市域内各县道两侧的规划发展区;城镇建设区周围用地。

本着“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高效利用本区域内的土地,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不得突破120m2/人;本区内的农用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于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

市域风景旅游、自然保护区中的缓冲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生态林地区;一般农田区。

以《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条例为依据,梳理整合现有生态景区空间,实施有利于环境改善与景区质量提高的空间整治措施;加强对生态景观资源的综合保护力度,防止对自然保护区的污染和破坏。

基本农田保护区;各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军事设施保护区;武广铁路两侧100米范围内的防护林地;高压线下50米范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污水处理厂300米范围内等。

明确市域的基本农田范围,并遵照国家有关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要求,对用地进行强制性监督控制,严禁任何侵占基本农田用地的建设和活动。在各级管理机构的管辖下,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和保护,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一切行为。禁止在军事设施保护区进行影响军事管理和危害国防安全的一切建设活动。

5.3.1空间分级管制

按照区域各分区的主体功能、发展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区域管治力度有所差异,对各类分区进行分级管治,三类分区分别确定为:

一级管治(控制型)——禁止建设区

二级管治(约束型)——限制建设区

三级管治(调控型)——适宜建设区

各管制分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域内各级政府通过完善体制、健全法制、制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等手段,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扶持、调控和引导各区的健康迅速稳定发展。各级政府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明确各分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对各类分区开发方向和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环境要求和进行控制,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

5.3.2分区管制措施

(1)适宜建设区

本区是城镇集中发展的区域,工业、人口都比较集中,其分布大致沿交通干线呈带状分布,局部个别区域可连成片状。但是存在着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层次较低,产业关联度差,各城镇之间横向联系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

本区的引导措施:

第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推广城镇清洁能源的使用。

第二,强化市级各级中心点,尤其是要强化汨罗城市及市域的中心城镇的功能,合理适当的扩大重点城镇的规模,并合理的对村庄进行合并。

第三,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格限制污染型、高耗(耗能、耗水、耗矿产、耗地等)型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节能型、节地型清洁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第四,通过制定激励机制、多方引资、财政支持等政策和措施,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第五,尽量避免城镇工业的简单重复,加强城镇建的技术合作与劳动分工,促进各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完善城镇体系。

(2)限制建设区

本区域由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区域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对本区的发展要进行约束,防止因开发带来区域整体利益的损失。

本区的管治规则和约束措施:

第一,各级政府应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扶持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禁止与区域发展目标不相一致,与主体功能相矛盾的粗放开发行为,保护有限的空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第二,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引导等措施,切实抓好本区域的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庄的建设,促进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土地和各种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人口迁移,使人口和工业向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给予政策引导和财政补偿。

第三,对于产业发展应给予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按照生态建设目标,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优先安排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有选择性的发展生态环保型工业,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本区由于是生态脆弱区,因此要对本区的工业进行限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五,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区适当开展生态旅游,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多方筹措资金。

(3)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是指对市域起决定作用的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此类区域应严格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不得进行与生态保护对象无关的工程建设。

本区的管制措施:

第一,禁止占用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的建设。保证基本农田总量的平衡,在该区以从事无污染的农业活动为主,同时加强绿色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

第二,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水域的综合利用,禁止排放污水和垃圾,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禁止开采区内地下水。在水源地保护区外围建设至少20m宽的绿化带。

第三,加强自然保护与风景旅游区的保护工作,对核心区内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保护濒危珍稀物种,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

第四,禁止在军事设施保护区进行影响军事管理和危害国防安全的一切建设活动。

6、市域村镇体系布局结构规划

6.1村镇体系现状结构特征分析

6.1.1规模等级现状

汨罗市乡镇数量多,但包括建制镇在内的大部分城镇规模偏小,且城镇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差悬殊,总体来讲,北部城镇规模较小,南部城镇规模相对较大。现状17个建制镇有12个分布于南部,12个乡集镇有11个分布于北部。现状城镇等级结构可划分为四级,若包括中心村在内,形成五级村镇体系。城镇规模等级按现状城镇人口规模划分为五个层次。

现状村镇等级结构表

等级

数量(个)

名称

中心城市

1

含市区联系紧密的3镇(城关、城郊、新市)

重点镇

6

弼时、长乐、桃林、大荆、白水、李家塅

一般建制镇

9

范家园、三江、屈子祠、汨罗、古培、黄柏、

沙溪、川山坪、高家坊

乡集镇

11

红花、黄市、玉池、古仑、智丰、八景、白塘、天井、火天、磊石、新塘

中心村

49

新书、合心、丛羊、团山、东塘、白水、六丰、船山、周坊、万家、芭蕉、汉山、弼时、大松桥、共荣、青狮、长新、李家、桂花、云山、关山、大众、画眉、新潘、松江、李家、农科、画江、沙溪、农科、屈子祠、花桥、范家园、罗滨、干桥、合泉、双狮、汉峰、高华、三联、白塘、车田、高峰村、西塘村、周公村、拦江、范塘、全民

基层村

327

现状城镇人口规模结构表

层次

人口规模(人)

数量(个)

数量百分比(%)

城镇人口百分比(%)

城镇名称

100000以上

1

5.88

59.6

市区3镇(城关、城郊、新市)

10000~20000

3

17.65

14.3

桃林寺、长乐、弼时

5000~10000

5

29.41

14.4

李家塅、白水、汨罗、古培、红花

2000~5000

7

41.18

10.9

黄柏、沙溪、大荆、川山坪、

三江、范家园、高家坊

2000以下

1

5.88

0.8

屈子祠

注:城镇人口100000人以上城市即现状中心城区,包括城关镇、城郊乡、新市镇3乡镇。

综合分析汨罗市村镇建设发展状况,其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典型的二元结构,人口规模等级呈现首位分布,市区城镇人口占总城镇人口的64.7%,其经济、人口规模远远大于其它乡镇,作为中心城市其集聚作用远远大于扩散作用,处于集聚增长阶段。

(2)汨罗市目前共有29个乡镇,乡镇密度达到1.95个/百平方公里,建制镇有17个,密度1.15个/百平方公里。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5000人以下规模的城镇比重近50%,小城镇和乡集镇数量多,且大多还处于农业社会自然发展增长阶段,城镇中心职能不明显,经济集聚效益偏弱,辐射力不强。

(3)缺乏20000~50000人这一层次的城镇,10000~20000人这一层次的城镇也只有三个,且均为10000人出头,说明市域内上规模的次中心城镇尚未真正形成。

(4)村庄规模普遍偏小,现状统计农村人口41.94万人,共有各级行政村376个,平均只有1112人/村,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低于2000人,规模较小。

(5)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汨罗市域现状城镇体系正处于“弱核体系——单核体系——单心多核体系——多核体系——强核体系”五个发展阶段中的“弱核体系——单核体系”阶段。

6.1.2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1)城镇分布空间差异明显,交通干道沿线集中了强势城镇。

现状城镇发展相差悬殊,规模较大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交通干道沿线,而规模较小和综合实力较弱的城镇分布在北部地区。北部地区城镇密而弱,南部地区城镇疏而强。现状大部分城镇沿京广铁路、107国道发展,两交通干线沿线城镇达14个,这些城镇规模一般大于交通不便的腹地深入城镇。

(2)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由于城镇依托传统的交通优势发展,在市域两条重要的纵向交通干线集中了全市近50%的城镇,且其发展基础相对较好,沿线城镇与中心城市联系较便利,市域城镇体系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核心、以京广铁路、107国道为主要发展轴线的空间格局。

(3)城镇之间联系不强

全市各城镇除市区外,大都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功能不强,职能分工不明确,缺乏有机联系,有的城镇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的局面,城镇职能与经济分工协作体系未建立起来,从而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4)中心村设置不合理,现状中心村大多为靠近城镇区的发展较好的村庄,一些地区未能积极培育发展中心村,中心村分布不均,受城镇庇荫影响,中心职能并不突出。

6.1.3现状村镇职能

由于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域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全市经济发展表现出城镇间产业结构相似、城镇职能单一的现象,各城镇间的职能分工尚未形成特色。各建制镇的工商业优势并不突出,有的甚至是以农业为主,乡集镇更甚。总体而言,城镇经济职能尚不明确,许多乡镇还停留在为农产品交换提供载体的地位,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难以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

汨罗市现状村镇功能结构体系主要由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和中心村、基层村组成。

(1)中心城市

从行政上看是湖南省的三级城市,岳阳市的二级城市,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从人口规模看现状城镇人口17.2万人,尚属于小城市,主要承担组织市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市域城镇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不够强。

(2)中心镇

目前作为市域中心镇的发展的有桃林、长乐、李家段镇,大荆、白水为岳阳市重点中心镇。但严格的讲,这些城镇只能说是政策上重点发展的城镇而已,其经济实力和规模水平均与中心镇的要求相去甚远,职能不明显。它们是市域发展相对较好的城镇,有一定的城镇基础设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地域内担当一定的商业贸易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中心等职能,但与周围乡镇的联系仍然比较松散,经济联系主要仍停留在基本农产品的交易、加工阶段,咎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受城镇规模过小所限,缺乏中心城镇的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

(3)一般乡镇

这一类城镇规模很小,职能单一,基本上只是农产品及生活必需小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大多数乡镇需要调整合并,以扩大中心城镇的腹地,增强其经济实力,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镇群体。

(4)中心村

现状各乡镇所谓中心村人口、经济规模普遍偏小,职能也多停留在农业生产基础上,依托交通干线,承担一定区域集贸服务职能,但辐射能力十分有限。

6.2村镇发展潜力综合评价

6.2.1评价标准

城镇的发展受到城镇自身及所在区域各种因素与条件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的分析研究,可以反映出城镇现状发展综合水平及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从而为合理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组合结构、空间布局结构提供重要依据。影响城镇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

(1)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性两个方面,考虑到汨罗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由小城市——建制镇——乡集镇三级层次体系特征,在考虑其地理位置时,将市区和各片区中心镇通盘考虑,市域城镇按中心城镇的地理位置影响可分别划分不同的层次。

(2)资源条件

资源条件包括劳动力数量与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各乡镇在此五个方面的优势,挖掘其潜力,并对资源的可开发利用程度进行评价。

(3)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分为镇区人口和镇域经济条件两方面,另外还包括其现状规模和增长速度。城镇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镇区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镇域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4)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供水、供电、通讯和道路四个方面,通过分析各乡镇集中供水普及率、供电保证率、百人电话装机容量和人均道路面积等各项指标予以评价。由于一部分资料无法获得完整,采取向各乡镇有关部门征求意见与询问的办法得出结论,再通过综合分析给出评价。

6.2.2评价等级

一级——优(>90分):①区位优势明显;②城镇发展历史悠久,集市贸易发达;③交通条件优越,有国道、有省道、铁路或专用公路其中之一从境内穿过;④资源丰富,有明显开发价值;⑤经济基础好,社会总产值一般在5亿以上,且有突出的主导产业;⑥吸引范围广;⑦建设条件好,地势较平坦,承压力较高,不受山体滑坡或洪涝灾害威胁,或虽受其威胁但已采取较强的防御措施,并有足够城镇发展备用地。

二级——良(80-90分):①有较好的区位优势;②城镇发展有较好的历史基础,属八十年代建镇;③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有县级硬化路面从城区境内穿过;④资源丰富,具有潜在开发价值;⑤经济条件发达,社会总产值一般在3-5亿之间,有自己的主导产业;⑥吸引范围较广;⑦建设条件较好,地形以缓坡丘岗为主,基本不受山体滑坡或洪涝灾害威胁,有较多的城镇发展备用地。

三级——中(70-80分):①区位一般;②城镇发展历史较短,基本属九十年代新建镇;③交通条件一般,有县级黄色路面直达;④有一定的资源可开发利用;⑤经济条件较好,社会总产值一般在1~3亿元之间;⑥吸引范围较小;⑦建设用地基本适宜城镇建设,有受山体滑坡或洪涝灾害威胁的危险,有少量城镇发展备用地。

四级——一般(60-69分):①区位条件较差;②城镇发展历史短,到目前为止还未建镇;③交通条件较差,行车较困难;④资源情况较差或尚未发现;⑤经济条件较差,社会总产值一般在1亿以下;⑥吸引范围基本在本乡镇,或被其它乡镇吸引;⑦城镇建设条件较差,有受山体滑坡或洪涝灾害威胁的危险,城镇发展备用地严重不足。

6.2.3评价结果

对现状29个建制乡镇,按评价等级标准分项评价定分,最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下表。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市域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分级,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依据。

市域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分类统计表

级别

城镇数(个)

城    镇    名    称

等  级

一级

3

市区3镇(城关、城郊、新市)

优(>90分)

二级

6

桃林、大荆、李家段、弼时、长乐、白水

良(80-90分)

三级

10

黄柏、沙溪、川山坪、汨罗、古培、高家坊、范家园、三江、红花、天井

中(70-79分)

四级

10

屈子祠、黄市、玉池、古仑、智丰、八景、火天、磊石、

白塘、新塘

一般(60-69分)

注:上表不包括村庄发展评价,详见村庄布局规划。

6.3市域行政区划调整

6.3.1现状存在的问题

汨罗市现辖17个镇、12个乡、6个场圃,全市16个社区,14个居委会,376个村委会。

现状行政区划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城关镇行政区划面积过小,已不适应市区的发展需求。

目前,市区发展早已经大大突破原城关镇范围,和东部城郊、新市两乡镇基本连成一片。随着市区的进一步扩大,现有行政区划难以适应和满足发展需要。

(2)大部分乡镇(户籍)人口规模过小,分散浪费社会资源。

现状只有城关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白水镇、弼时镇、长乐镇、黄柏镇、古培镇5乡镇的人口仅3万出头,2万人以下的乡镇达13个。乡镇规模过小,集聚辐射能力过低,同时造成大量不必要的社会资源重复浪费使用,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3)行政壁垒对城镇横向联系与职能合作的阻碍

现状城镇数量多,城镇之间距离较近,但由于行政壁垒,非但不能形成职能与分工协作的良好的城镇合作关系,部分相邻城镇规模无明显优势,互不示弱,反而出现了就近争资源、争项目的现象,相邻城镇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

(4)受行政区划限制,各乡镇发展失衡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现状城镇发展较好的城镇一般邻近市区或分布于交通干线,这些城镇规模过小难以有效发挥辐射功能。而受行政区划限制,其它乡镇(大部分还是落后地区)无法享受到中心城市和优越交通条件的惠泽,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要素绝对不会无端地流向地区,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这些乡镇在原有基础上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城镇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

状况将难以改观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

6.3.2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根据汨罗市行政区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本身对现状行政区划调整要求的独特性与紧迫性,结合城镇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等级,本次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1)市区范围联系紧密的五乡镇合并

调整方案:目前,市区城关、城郊、新市已经连成一片;根据城市发展条件分析和空间增长边界的确定,与其联系较紧密的汨罗、红花两乡镇也将有大面积范围被纳入城市规划区,因此,将这5个联系最紧密的乡镇合并成市域的中心城市。5乡镇合并后,设立城市行政管理机构,扩大市区范围和管理幅度,统一管理高泉(城关、城郊、汨罗合并而成)、新市、红花3个街道办。

(2)大荆镇合并黄市乡

大荆镇现状经济势力较强,城镇规模相对较大,依托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开口)发展的条件较好,加上其位置适中,应该倾斜重点发展,应适当扩大其总人口规模和辐射腹地,因此,规划考虑其与周边城镇的经济、交通关系,将黄市乡合并,壮大其整体经济势力和城镇规模,为其优先发展提供基础。

(3)桃林寺镇合并白塘乡、火天乡、桃林林场

桃林寺镇依托京广铁路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现为市级重点建制镇。京港澳复线高速公路、省道S201的建设将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培育为北部区域的中心镇,为了扩大其规模和腹地面积,规划将与之联系较紧密的白塘乡、火天乡合并,同时合并桃林林场,引导其作为中心镇发展,保持优先发展势头,发挥集聚和辐射带动优势。

(4)长乐镇合并天井乡

长乐镇是一座发展历史较早的古镇,经济总量较强,城镇规模较大,距离市区也较近,已被列入省级重点城镇发展。与之相邻的天井乡虽然靠近107国道,但由于受资源、城镇历史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落后。规划将天井乡并入长乐镇,扩大长乐镇城镇规模,壮大经济势力,促进其城镇化稳定快速发展。

(5)三江镇合并古仑乡

(6)范家园镇、范家园茶场与屈子祠镇合并——屈子祠镇

范家园镇与屈子祠镇相邻,距离较近,同时两者旅游资源较集中,屈子祠、屈原墓分别位于两乡镇。屈子祠镇由于受发展基础和交通条件限制,发展较落后。规划将两乡镇合并,镇治现范家园,建议名称屈子祠镇。

(7)智峰乡与八景乡合并——八景镇

八景乡地处东北山地区域和交通末端,发展落后,智峰乡发展基础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强,有县道三级公路连接长乐和中心城市,规划考虑城镇发展建设和今后旅游开发,将两乡镇合并,镇治现智峰乡,建议名称八景镇。

(8)新塘乡合并垒石乡、垒石渔场——新塘镇

(9)李家塅镇合并黄柏、沙溪二镇

现状该三乡镇均位于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各项社会及经济联系均十分密切,从有效利用合理配置各项社会经济资源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将三者资源进行整合,因此,该三者行政区划的整合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是其它资源整合的基础。目前,三乡镇中,李家塅综合势力和规模均较好,且发展潜力较大,具备交通集散地的条件,因此,规划将黄柏、沙溪两镇并入李家塅镇,镇治现李家塅,合并扩大规模后,统一规划,提升质量,统筹安排各项基础设施,配置高等级高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充分显现合并后的聚集效应与规模优势,打造成为南部地区中心城镇。

(10)白水镇合并原种场、白水苗圃

(11)川山坪镇合并玉池乡、玉池林场

玉池乡受山地地形和交通条件限制,发展落后,是南部地区唯一未置建制镇的乡集镇,其与川山坪镇距离较近,且有较好的交通联系,规划将其与玉池林场统一并入川山坪镇。

行政区划调整情况一览表

乡镇名称

户籍总人口(人)

土地面积(km2)

2008年

2020年

汨罗市

城关

城郊

新市

汨罗

红花

172973

292400

179.37

大荆镇

大荆

黄市

29008

28200

99.22

桃林寺镇

桃林

桃林林场

火天

白塘

67087

65600

164.7

长乐镇

长乐

天井

45810

40800

102.54

三江镇

三江

古仑

29389

25100

76.80

屈子祠镇

范家园

屈子祠

范家园茶场

41717

36500

101.28

八景镇

智峰

八景

13989

11300

89.04

新塘镇

新塘

垒石

垒石渔场

22970

20600

97.01

古培镇

33660

27700

83.45

白水镇

白水

白水苗圃

市原种场

36076

31400

71.67

李家塅镇

李家塅

黄柏

沙溪

72187

72700

177.28

弼时镇

30049

31800

63.69

川山坪镇

川山坪

玉池

玉池林场

37078

31400

107.80

高家坊镇

28120

25700

70.75

合计

660307

735000

1484.6

6.4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包括城镇等级结构与城镇规模结构两个方面。城镇等级结构是根据各城镇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加以划分的,它与城镇职能、城镇规模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同于城镇的规模等级。城镇规模结构是指根据各城镇规划预测可能发展到的规模大小从而形成的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结构体系,它只与城镇规模大小相关,不考虑其它因素。

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的划分依据:

(1)城镇的现状等级

(2)城镇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战略的总体要求

(3)各城镇的总体实力与发展潜力状况

(4)各城镇在全市域和各城镇片区所发挥的作用和地位

(5)全市域整体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6.4.1等级结构规划

按照上述城镇规模等级划分依据,根据市域村镇体系现状特征与具体情况,以城镇发展潜力评估为基础,结合前述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规划,对现状包括市区在内的29个小城镇进行整合,将其中发展条件较好的作为“城镇”规划,优先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后被合并的作为“中心村”规划。

规划未来汨罗共形成14个城镇,其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形成四级,若包括中心村、基层村在内将形成六级村镇等级结构体系,具体为:

(1)一级城镇——中心城市

即市区,为市域中心。规划期内应重点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其在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一方面是扩大其规模,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级中心城镇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二级城镇——中心镇

李家塅、桃林寺两镇,为市域次中心。这两个镇将与市区共同构成市域城镇体系的大骨架,并且也是未来实现全市各片区城镇化和推进全市城镇体系健康完善发展的主要据点,在全市的小城镇建设中是重点考虑和建设的对象,是市区辐射不及或为提高城镇化整体水平的片区带动中心。 规划期内,其也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其各项政策的实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都将是规划的重点,它们要充分依托其现有的经济基础,发挥其优势,提高其在片区中的中心功能作用,推动乡村工业积聚,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3)三级城镇——重点镇

即长乐镇、大荆镇、弼时镇、白水镇,目前四镇发展都具有一定基础,弼时镇、长乐镇现已确定为国家级、省级重点镇;白水镇、大荆镇确定为岳阳市级重点镇,在发展建设方面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但它们受地理位置、用地条件等限制,职能相对单一或发展的竞争力不足,客观上作为“中心镇”的条件不够成熟,因此,本规划延续其重点镇发展定位,其等级低于中心镇。

(4)四级城镇——一般镇

指除市区、中心镇、重点镇以外的建制镇,共七个城镇,该类城镇用地较为分散,城镇规模相对较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较差,对于该级城镇应强化其作为城镇的功能,加强城镇最基本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发展成为联系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纽带。

(5)第五级——中心村

被合并后的乡镇将驻地逐渐转变为中心村,规划同时对现状每个乡镇的中心村进行整合,通过合村并点,引导中心村人口规模和腹地面积扩大,合理调整布局,规划中心村36个。

(6)第六级——基层村

规划期末全市基层村152个。

规划村镇等级结构表

等级

数量(个)

名称

中心城市

1

市区

中心镇

2

桃林寺、李家塅

重点镇

4

弼时、长乐、大荆、白水

一般镇

7

三江、新塘、屈子祠、八景、古培、川山坪、高家坊

中心村

36

团螺、茶木、罗滨、西塘、关山、三彩、白塘、青狮、水府、车田、古仑、屈子祠、楚塘、高华、长山、于临、关山、百米、云山、冷水井、农科、弼时、芭蕉、合泉、船山、桂花、花桥、范家园、汉峰、范塘、白水、新潘、农科、万家、周坊、六峰

基层村

152

略(详村庄布点规划)

6.4.2村镇规模结构规划

根据汨罗现状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及特征,结合区域宏观大背景考虑分析,判断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汨罗市城镇体系仍会处于“弱核体系——单核体系”阶段,在规划期末可能会进入“单心多核”阶段。因此,可以得出规划期内汨罗城镇体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市区的发展(包括规模的扩大与吸引辐射能力的增强),而又以近中期表现最为突出,远期逐渐向“单心多核体系”转变,此时下面次级中心小城镇的发展明显加快,但总体上仍是“集中式”发展占绝对主导。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结合汨罗现状城镇规模情况及各城镇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采用常见的几种方法对各城镇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得出规划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值,再进行规模等级的划定。

市域各城镇规划人口规模预测表

规划规模层次

城镇名称

规划城镇人口(人)

第一层次

(城镇人口>=20万人)

市区

300000

第二层次

(2=<城镇人口=<5万人)

桃林寺镇

22000

李家塅镇

25000

长乐镇

20000

第三层次

(1=<城镇人口<2万人)

白水镇

10000

大荆镇

10000

弼时镇

12000

第四层次

(城镇人口<1万人)

古培镇

7000

川山坪镇

7000

高家坊镇

6500

三江镇

6000

屈子祠镇

5000

新塘镇

3000

八景镇

3000

合计

42.65

注:上表现状城镇人口基于行政区划调整计算。

规划城镇人口按大于30万人、2-5万人、1-2万人和小于1万人四个等级划分。村庄人口按总人口0.2-0.5万人、0.1-0.2万人两个等级划分,形成村镇体系六级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规划村镇人口规模结构表

层次

城镇人口规模(万人)

数量(个)

城镇数量百分比(%)

城镇人口百分比(%)

城镇人口>=30万人

1

7.2

70.3

2=<城镇人口=<5万人

3

21.4

15.7

1=<城镇人口<2万人

3

21.4

7.5

城镇人口<1万人

7

50

6.5

0.2=<人口<0.5万人

46

0.1=<人口<0.2万人

142

城镇合计

14

100

100

注:上表-至四等级为各乡镇城镇人口;五、六等级为村庄总人口,其数量和人口百分比不纳入计算。

6.5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6.5.1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1)交通条件的主导

汨罗市域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是城镇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发展起来的。小城镇的发展已呈现出由交通主导的显著特征,在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以京广铁路、107国道为轴线的小城镇经济发展带。随着未来京港澳复线高速公路和S201的建设,沿线小城镇交通条件进一步成熟,优势突出,城镇与外界及相互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将强化原有发展格局。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化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市区为核心的周边地区及邻近长沙地区的南部区域,建制镇分布较密集,城镇规模也相对较大。在相对落后的北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建制镇数量也相对少一些,乡集镇规模较小。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进一步扩大,也必将导致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走不均衡发展的方向。

(3)信息网络的建设

在汨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演化过程中,早期地理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是影响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主要因素。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空间距离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弱,信息网络建设将成为影响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不再局限于由交通线、电力线、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联系起来的有形的城镇空间格局,信息通讯等无形基础设施将对城镇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6.5.2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根据全市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及现实客观情况,确定规划期内汨罗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为:逐步建立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与产业密集走廊为发展主轴线的“点轴”式发展格局。其中,重点强化市区的绝对经济中心地位,注意培育市域次中心城镇和重点镇的经济增长潜力,集中力量构建产业密集发展走廊。中心城镇与城镇发展轴线确定详见专题研究报告。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的指导,规划汨罗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主要为:“一心两点、两主三次”的辐射型“点轴”发展格局。

一心——汨罗市区,成为整个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绝对核心。大力扩大城市规模,增强经济职能,提升产业结构,做强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要大力增强市区与周边小城镇的联系,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发展群,统筹协调市区与周边小城镇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两点——桃林寺、李家塅两个中心镇,作为市域次中心。在规划期内,这两个市域次中心的“极核”优势还不一定能完全发挥出来,不过要注意对其发展潜力的培育,以备当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更高一级“质”的飞跃时,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的带动作用能够迅速启动,确保国民经济与社会的稳步协调发展。

两主——城镇发展的主轴,即纵向沿京广铁路、S201和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形成“桃林——屈子祠——市区——古培——白水——川山坪——高家坊”与“大荆——长乐——市区——李家段——弼时”两条城镇发展主轴。

三次——城镇发展的次轴,即横向北部沿梅磊(线)公路形成“八景——三江——大荆——桃林——新塘”城镇发展次轴;中部的(营田)——屈子祠——范家园——红花——长乐——八景城镇发展次轴;南部沿培长(线)公路形成“李家塅——白水”城镇发展次轴。

需要提出来的是,营田镇虽然在上轮岳阳市行政区划调整中单独设立行政管理区,但由于其余汨罗在发展基础、行政渊源以及交通、产业、设施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仍客观存在。因此,本次规划在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层面将营田镇纳入整个村镇体系中。此外,根据岳阳市城镇体系规划,其提出了“汨—湘—营”城镇群发展战略,将形成以汨罗市区、湘阴县城和营田镇为中心的城镇群,以308省道、平益高速、平益城际铁路为发展轴线,以1小时通勤距离为服务半径,辐射平江县城及市域东部城镇,形成市域南部“3+1”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汨罗又是这一城镇群的核心,今后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公路、铁路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依托湘阴、营田的水运便利,继续巩固其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应加强与这些地区的交通联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应该继续保持与其它城镇的竞合关系,并在资源利用、产业分工等各个方面展开合作,促进发展。

6.6村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规划

6.6.1城镇职能类型

城镇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不断融合,要求在一定区域内合理进行城镇功能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城镇在区域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职能分工明确、功能定位合理的城镇职能结构。城镇职能一般由经济职能、行政职能、社会职能以及特殊职能等内容构成,其中经济、行政职能为主要职能内容。

汨罗市按行政中心(包括市域中心、片区中心和乡镇中心)、主导工业部门(包括再生资源加工、矿产采选业、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家具制造工业等)、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旅游及生态功能对城镇进行评价,其城镇职能组合有下述基本类型:

(1)“综合”型是指工业和第三产业综合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商贸、金融服务的功能也很强,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镇职能类型。这一类型城镇主要是指市区,其发展方向为:作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其经贸服务的综合能力,因此,市区要以第二产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向综合性功能方向发展,以此带动市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2)“工矿型”是指在矿产资源相对密集,采矿和矿产品加工基础较好的乡镇,积极开发矿产资源,合理规划、规模生产,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城镇职能类型。

(3)“工贸”型指在工业基础较强的城镇中,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石油化工建材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新兴工业,同时利用工业带动发展商贸流通业的一种城镇职能类型。其应多与“农贸”型城镇进行产业协作。

(4)“农贸”型指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城镇中,大力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逐步发展成农业基地,并发展城镇或乡镇间的贸易流通的城镇职能类型。这种职能类型的城镇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种农副产品,多出特色产品,实行大规模企业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的比率,并与“工贸”型为主的地区进行紧密的联系和广泛的协作。

(5)“旅游”型指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城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城镇职能类型。

6.6.2城镇职能分类结构规划

城镇职能类型规划表

职能地位

城镇名称

经济职能类型

主要职能描述

市域中心

市区

综合型

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再生资源加工、机械制造、轻工化工、食品、造纸、建材为主的综合型城市。

市域

次中心

桃林寺

工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工业、商贸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李家塅

综合型

镇政府驻地,南部经济区的中心,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一个集竹木等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等为主的综合型城镇。

镇域

中心

镇域

中心

大荆

工贸型

镇政府驻地,北部经济区中心,蔬菜生产加工机械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长乐

工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发展机械制造业,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旅游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白水

工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机械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川山坪

工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毛笔,麻石,刺绣工艺,光学仪器等传统产业的生产和加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高家坊

工矿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麻石开采、加工,商贸服务为主的工矿型城镇。

弼时

旅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红色旅游和商业服务为主的生态旅游型城镇。

屈子祠

旅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和商业服务为主的旅游型城镇。

古培

农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三江

工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机械制造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新塘

农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蔬菜生产、林业等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八景

农贸旅游型

镇政府驻地,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主的农贸旅游型城镇。

6.6.3村庄职能类型

村庄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为主,实施农业产业化。主要职能类型包括种植业型、城郊农业型、渔业型、多种经营型等集中职能类型。中心村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应积极培育主导产业,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集贸、交通运输等多种经营。

6.7村镇建设标准

6.7.1中心城市建设标准

(1)汨罗市中心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05平方米以内,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通过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

(2)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执行相应的国家标准。

6.7.2小城镇建设标准

(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进行控制。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与标准能够服务整个镇域。

(3)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的标准应能基本满足本镇镇区生产、生活的要求。

6.7.3农村建设标准

(1)提高乡村地域建设密度,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2)村庄布局应遵循集中紧凑布局、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生态承载力、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原则。

(3)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400—600m2建筑面积计算,政府应给予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财政支持。

7、市域村庄布局规划与建设指引

7.1村庄发展目标

(1)生活高质化、规模化

汨罗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统筹。即使是农村地区,其生产、生活、娱乐等生活方式也应不断高质化、规模化。

(2)职能多元化、专一化

汨罗农村地区经济职能呈现多元化与村庄职能相对单一化并存的局面,经济职能主要包括综合型、农业型。多数村庄主要还是以单一的农业职能为主,保持原有农村特色。

(3)服务社会化、网络化

农村城市化需要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高度的健全,并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努力做到在村庄撤并、整合基础上,使整个城乡地区的服务系统达到社会化、网络化。

(4)环境生态化、田园化

汨罗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其发展仍应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保育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绿色经济,并充分体现其丘陵农村特色。

(5)形象特色化、品质化

以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为目的,村庄建设需要寻求适合农村的建设模式和居民生活组织,追求农村风貌的高品质和特色化。

7.2村庄发展战略

(1)构建全市村庄分级体系

农村地区居民点体系分为中心村、基层村二个职能等级。中心村是人口比较密集,其公共设施配置按居住小区配置,基础设施配置有较高的水平,能够服务一定数量基层村。在中心村之下,以其服务半径为基础设置基层村,各个基层村大体上可分别属于不同中心村的服务对象。

中心村——即人口较多、服务设施配置较之基层村更为齐全,为周边相邻几个村的生活生产服务中心的行政村。

基层村——即一般的行政村,下分为村民小组。

(2)实施村庄分类发展策略

根据人口及社会服务设施、经济、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及交通条件四项考察因子标准的不同,对现状376个行政村进行评定,依据城乡地域范畴及发展条件的好坏,按发展村、控制村、撤并村、搬迁村四种类型进行归类。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

(3)划分空间发展分区,实施“迁村并点”工程,进行村庄整合发展

依据整个汨罗市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市域村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可将全市农村地域空间划分为积极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三大类。积极发展区主要包括市区周边地区、工业园以及李家塅、大荆周边地区,以及沿G107周边和沿线平原地区。控制发展区主要包括东北部山区以及市域西北部边境附近山区范围内的村庄;其它地区统一划分为引导发展区。按照三大发展区的指导思想,对全市村庄实施“迁村并点”工程,促进市域的村庄整合发展。

7.3村庄分类发展策略

7.3.1村庄分类

根据城乡地域范畴,本规划将汨罗市域村庄分为发展村、控制村、撤并村和搬迁村四种类型,分别按各自类型施以不同的发展策略。城市地区村庄到规划期末全部作为“村改社”。农村地区村庄分类由发展村、控制村、撤并村、搬迁村构成,其中发展村以聚集发展为主,控制村以适量发展为主,撤并村在规划期内合并到周边村庄进行发展为主,搬迁村应整体或分批次搬迁。

具体各种类型村庄定义如下:

(1)发展村

主要是指规划中心村。指现状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基础、未来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村庄。此类村庄需要在现状布局分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聚集发展。

(2)控制村

主要指规划基层村。指依托中心村,需要对其发展规模进行一定的控制。此类村庄为适量发展。

(3)撤并村

主要指规划需要行政撤并的村庄,由于受到发展条件或特殊条件的制约而需要在行政撤并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迁移,依据实际情况可适当保留部分居名点。此类村庄需限量发展。

(4)搬迁村

主要指村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考虑将其纳入“下山脱贫计划”的村庄;或因重大工程设施建设须拆迁、或位于风景区核心区和水源保护区内而需要对其进行搬迁的村庄;以及有严重地质灾害影响需迁移的村庄。此类村庄据不同情况具体分为整体搬迁和逐步搬迁两类。

7.3.2村庄分类判定标准

根据“人口及服务设施、土地资源、经济条件、区位及交通条件”四项因子各自对确定“发展村、控制村、撤并村、搬迁村”四种类型村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确定各类型村的主次因子及辅助因子,然后根据这些因子分别设定叠加标准,从而初步判断出哪些村是“发展村、控制村、撤并村、搬迁村”。然后,再结合政治需要(如现状或规划为乡政府驻地的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以及服务半径、特殊区域控制等要求,最终确定出各村的具体类型。

7.3.3村庄分类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结论,最终各乡镇村庄发展分类情况。由原来的376个村庄调整为188个村庄,11个城市社区。具体如下表所示:

汨罗市分乡镇村庄发展分类情况一览表

乡镇

名称

原乡镇

名称

村改社

发展村

控制村

撤并村

搬迁村

合计(个)

汨罗市

城关

城郊

4

1

5

新市

3

2

2

3

10

汨罗

1

2

8

5

16

红花

3

3

2

2

10

大荆镇

大荆

2

3

7

12

黄市

3

3

4

10

桃林镇

桃林

3

5

9

17

火天

3

4

4

1

12

桃林林场

白塘

2

5

7

14

长乐镇

长乐

4

5

5

14

天井

2

3

4

9

三江镇

三江

2

4

4

10

古仑

1

4

3

8

屈子祠镇

范家园

1

6

6

13

屈子祠

3

3

10

16

范家园

茶场

1

1

1

3

八景镇

智峰

1

2

3

6

八景

1

2

1

1

5

新塘镇

新塘

3

5

5

13

垒石

1

2

5

3

11

垒石渔场

1

1

古培镇

4

9

9

22

白水镇

白水

2

10

8

20

白水苗圃

1

1

市原种场

1

3

4

李家塅镇

李家塅

2

5

9

16

黄柏

3

6

7

16

沙溪

2

3

8

13

弼时镇

3

6

9

18

川山坪镇

川山坪

3

6

8

17

玉池

2

3

9

1

15

玉池林场

高家坊镇

3

8

8

19

全市合计

11

64

125

167

9

376

7.4村庄空间布点规划

7.4.1基本原则

(1)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乡村城镇化应“重点建设中心镇和中心村,适当兼并自然村,加快改造空心村”,汨罗市在大力发展中心村的同时,应适当撤迁较为分散规模小、发展阻力大的村庄。

(2)保持村庄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以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为重点,结合远期与近期实施的关系进行中心村、基层村的布局,促进汨罗市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发展。

(3)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对村庄建设发展的要求。

(4)综合考虑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及使用服务半径的要求。

(5)考虑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习惯,应与农业耕作半径、渔业、牧业等发展相结合。

7.4.2城市地区村庄布局规划

城市地区村庄布局主要包括位于现状建成区的城中村。作为未来城市地区,村庄建设主要应符合有关城市规划,同时逐渐将由农村管理模式转变为城市社区模式。

7.4.3农村地区中心村布局规划

中心村是指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本村及相邻地区村庄的公共活动和服务的中心,并且对相邻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村庄。

中心村不但要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方面优于周边村庄,更要在精神文明上树立典范,要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成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娱乐中心,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合理规划建设中心村,使之成为相对集聚、功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居住条件和环境良好的村庄,带动周边村扎的发展并逐步向中心村集中,是汨罗市实现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

(1)中心村确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1)区位条件优越,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经济、交通、社会及服务联系,在镇域中能承担次中心作用的有一定服务半径的村庄;

2)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有一定的集聚规模,人口一般在1500人以上,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对周边农村有一定的吸引辐射的村庄;

4)原镇、乡政府所在地或是某一片区中心;

5)适当考虑在乡镇范围内均衡布置,一般不靠近镇区;

6)与中心村规划布局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乡镇域的村镇体系规划。

(2)中心村规划

1)中心村建设措施

中心村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中心村的规划要与所在睁的相关规划相衔接。

中心村建设要与“空心村”的改造,与农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相结合。应规划相应的产业发展用地,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心村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种植业、无污染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在中心村土地指标、农民建房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与中心村联络的道路必须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必须达到100%。

完善中心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中心村必须配置小学、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商店、农贸市场、幼儿园等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电力、电讯、给水、排水、有线电视等市政工程设施。

2)中心村规划结果

根据中心村规划原则,可以看出中心村一般均是发展村,因此本规划考虑将发展村中有一定区位和经济条件的定为中心村,总数为36个,详见下表:

规划“中心村”分布情况一览表

乡镇名称

原乡镇名称

个数

中心村

现状人口规模

(包括合并村的人口)

职能

汨罗市

城关

城郊

新市

1

团螺

4193

综合型

汨罗

1

茶木

2051

综合型

红花

1

罗滨

3005

综合型

大荆镇

大荆

1

桂花

2976

综合型

黄市

1

关山

2970

综合型

桃林镇

桃林

1

三彩

4115

综合型

火天

1

西塘村

4175

综合型

桃林林场

白塘

1

白塘

3894

综合型

长乐镇

长乐

2

青狮

4639

综合型

水府

3389

综合型

天井

1

车田

3603

综合型

三江镇

三江

1

花桥

3185

综合型

古仑

1

古仑

4160

综合型

屈子祠镇

范家园

1

范家园

1792

综合型

屈子祠

2

屈子祠

3809

综合型

楚塘

5195

综合型

范家园

茶场

八景镇

智峰

1

汉峰

2716

综合型

八景

1

高华

1096

综合型

新塘镇

新塘

1

范塘

1626

综合型

磊石

1

长山

2470

综合型

垒石渔场

古培镇

2

于临

2457

综合型

关山

3404

综合型

白水镇

白水

2

百米

3134

综合型

白水

2428

综合型

白水苗圃

市原种场

李家塅镇

李家塅

1

新潘

4417

综合型

黄柏

2

云山

3799

综合型

冷水井

4477

综合型

沙溪

1

农科

4947

综合型

弼时镇

2

弼时

4119

综合型

农科

4225

综合型

川山坪镇

川山坪

2

芭蕉

3424

综合型

万家

3592

综合型

玉池

1

合泉

2270

综合型

玉池林场

高家坊镇

3

船山

2629

综合型

周坊

2613

综合型

六峰

2218

综合型

全市合计

36

7.4.4农村地区基层村布局规划

(1)基层村确定的原则

1)不保留城中村;

2)原则上不保留位于风景区核心区、主要水源核心保护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行政村;

3)不保留因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拆迁的行政村;

4)不保留因中心村建设需要进行合理撤并的村庄;

5)根据合理的农作半径和方便山林管理进行基层村规划布局;

6)基层村规划布局与各乡镇域组织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及未来建制乡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

(2)基层村规划

根据以上基层村规划原则,结合村庄发展分类,规划的基层村主要是控制村,还有未被作为中心村的发展村,城市地区村原则上考虑全部按城镇社区模式转型,撤并村与搬迁村原则上不保留作为基层村。到规划远期期末, 汨罗市市域基层村总数为152个。详见下表:

汨罗市村庄布局规划远期保留“基层村”一览表

乡镇

名称

原乡镇

名称

基层村

总计(个)

汨罗市

城关

城郊

新市

丛羊、新桥、新粟、

3

汨罗

蟠龙、甘坪、鱼腮、北托、黄家坪、

夹城、眠羊、龙塘、雁塘、

9

红花

红花、廖家段、垉塘、东冲、南寿

5

大荆镇

大荆

大荆、墩河、新塘、段塘

4

黄市

干桥、划塘、瑞灵、黄市、港口

5

桃林寺镇

桃林

东塘、十龙桥、亦仁、古塘、塘坊、五柱、双法、

7

火天

周公、高峰、四塘、三桥、杨家、农科

6

桃林林场

白塘

移风、木屯、求明、曹家、赶洲、双义

6

长乐镇

长乐

佑圣、长新、隘口、智源、江背、广联、水源

7

天井

嵩山、双合、群英、天岭

4

三江镇

三江

十全、隘口、洪源、落马、金桥

5

古仑

盘石、金河、渡头、黄道、

4

屈子祠镇

范家园

农科、月形、花桥、伏家、青龙、金山

6

屈子祠

翁家桥、渔街市、屈原、枫树

4

范家园茶场

新湖

1

八景镇

智峰

广联、双春、

2

八景

三联、智峰

2

新塘镇

新塘

光前、磊石、划林、新辽、拦江、玉龙、书林

7

垒石

高台、二沟

2

垒石渔场

古培镇

大同、明月、课功、黄塘、三港、石牛、月星、水口、古

培、粟桥、东港

11

白水镇

白水

藕花、闵家、西长、双石、王家坪、高冲、毛岭、邓家、大塘、关北

10

白水苗圃

市原种场

李家塅镇

李家塅

画眉、群合、高燕、明月、龙山、新荣

6

黄柏

新龙、神顶、沙丰、丰仓、新西、新开、黄柏、

7

沙溪

苏溪、双江、兰溪、划江

4

弼时镇

汉山、大田、上任、大松桥、共荣、毛家坊、大陆

7

川山坪镇

川山坪

川山、西北、金井、城墙、清泉、联山、石桥

7

玉池

双狮、安山、子洞、望塔、

4

玉池林场

高家坊镇

凤形、燕塘、永安、达仁、青江、高华、新华

7

全市合计

152

7.4.5村庄布点规划结果

规划至2020年总行政村数188个,其中中心村36个,基层村152个,农村地区总人口约30.8万人,行政村撤并总数179个,搬迁9个。

7.5村庄建设指引

7.5.1中心村建设标准

中心村的建设应执行如下标准:

中心村主要建设指标

类别

项目

配置标准

建设用地

规模

人均建设用地近期不超过150 m2 /人,远期控制在

120 m2 /人

基础

设施

道路

主要街道应为两条以上车道的硬质路面,主要道路两侧有绿化及照明设施

给 水

自来水供应覆盖率达到100%

排 水

近期采用雨污合流制,远期雨污分流制

环境卫生

集中收集垃圾、堆放和处理

通讯设施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

公共建筑设施

教育设施

设置小学、幼儿园

医疗设施

卫生站

文化设施

文化站、科技橱窗、文化广播室

商业设施

饭店、食品店、食杂店

金融设施

储蓄所

集贸设施

集贸市场

7.5.2基层村建设指标

基层村建设重点依托中心村配套设施,着重改善人居环境。基层村建设的指标如下表:

基层村主要建设指标

类别

项目

配置标准

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规模

人均用地近期不超过180 m2 /人,远期控制在150 m2 /人

基  础

设  施

给 水

自来水供应覆盖率达到50%,其它为井水

排 水

雨污合流

环境卫生

集中堆放垃圾

通讯设施

电信、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

公共建筑设施

教育设施

小学

医疗设施

卫生点

文化设施

广播室、文化室、农家书屋

商业设施

食杂店

7.5.3整治建设指引

(1)“空心房”的整治

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猪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的清理,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许依法流转,对废弃的或是无人管理的建议拆掉,在规划范围内重新建设。

(2)村庄整治改造

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基本目标,在全村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的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建立村规民约,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通畅、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3)村庄整体改造

逐步淘汰土草房,建立统一模式(红砖和彩钢)的节能住房,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分户修建。同时要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村民集中建房。

(4)建设中心村

动员乡镇各村中有建房意愿的农户到新村建房,逐步取消住户零散的居住区,建设整洁、美观的新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5)“三改”工作

改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解决好农村的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通过水源改造和供水工程设施建设,使各村居民100%用上安全饮用水。

改厕:坚持“户厕改造为主,公厕改造为辅”的原则,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露天式厕所要全部取消,粪堆要全部迁到村外指定地点,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全面推广无害化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村里协调给与适当解决。实现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改路:改路要坚持标准,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主干道后支路,逐步推进,加强村公路建设。通村主干道水泥路面不少于4.5米,通组支路不少于3.5米。建立村庄道路管养机制,确保公路建成后完好畅通。

7.5.4农村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1)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使用有效的原则发展。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置村民购物、村民教育、农技服务、文化娱乐、计生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

(2)村庄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把村庄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村庄。

8、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8.1交通现状

8.1.1公路

汨罗市境内公路交通发达,现已构筑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六级体系,全市现有国、省、县、乡、村公路总计3397.90公里。按汨罗全境的1484平方公里计算,每平方公里有公路2.175公里。

汨罗市公路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了“三纵三横”的框架网络,直连35个乡镇(场)。

“三纵”是指:

一纵是汨罗市东北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北起大荆界碑,南至李家,途经大荆、古仑、长乐、天井、新市、李家6个乡镇,境内全长主干线22.991公里。

二纵是107国道穿越汨罗市腹中南北,北起大荆界碑山与岳阳接界,途径大荆、黄市、红花、新市、黄柏、沙溪、李家、弼时8个乡镇至长沙县剑头山,境内长63.05公里。

三纵是铁路西边的在建省道S201北起岳阳县,经磊石、桃林、新塘、范家园、屈子祠、接汨罗江大桥、经城关、古培、白水、川山、高坊、止于高坊界碑山,全长43.012公里。

“三横”是指:

一横是指培长线(原为路湘线),从湘阴交界至白水,境长27.82公里,县道三级水泥路。跨越白水苗圃至白水、李家三乡镇场。

二横是S308省道(原为1809线),东起平江伍市赵公桥,西至湘阴交界,境长22.37公里,途经新市、城郊、城关、汨罗镇、古培5个乡镇。

三横是梅磊线,从平江梅仙镇起至磊石乡,包括梅仁线、石新线、新磊线、荣新线,全长48公里,途经三江、大荆、黄市、火天、桃林、新塘、磊石7个乡镇。

8.1.2铁路

汨罗市境内现有纵向两条铁路,京广铁路及复线、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京广铁路北起岳阳,经汨罗市桃林、范家园、汨罗镇、古培、白水、川山、韩家山、高坊,南抵长沙,纵穿汨罗市10个乡镇场,境内长108公里。1988年前属单轨铁路,1988年修成复线通车为双轨道路。汨罗火车站于1999年改建,从原来的铁路东迁往铁路西,新建的火车站总投资2亿多元,于2002年底竣工。

武广高速铁路于2006年开工,2009年建成通车。汨罗境内途径火天乡、范家园镇、黄市乡、红花乡、新市镇 、黄柏镇、沙溪镇、李家镇、弼时镇等9个乡镇,南与长沙县接界,境内全长52.035公里。武广铁路火车站建在新市镇合兴村,站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共投资5400万元,其中武广投资2700万元,汨罗地方政府投资2700万元。

8.1.3水路与码头

现汨罗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湘江和汨罗江,现能通航的只有湘江。湘江汨罗段上起营田闸口,下至汨岳界,全长26.8公里。现有二个码头,即营田码头和汨纺码头,皆为3001吨级码头,目前,汨罗水上客运仅有青山至营田,每日2班往返。内河渡口、码头共22个,其中县道渡口1个,乡道渡口4个,村道渡口17个,涉及全市9个乡镇、21个行政村。

8.1.4桥梁

汨罗市从1959年至2008年,全市公路大中型桥梁32座,其中跨京广铁路线公路桥2座,跨梓水洞桥坪水库堤坝桥1座,其余28座属汨罗江上下游航道、罗水、湄江、白沙、白水、沙河、兰家洞水库上的公路桥梁。其中跨汨罗江的公路大桥有五座,分别为:新市老大桥、新市新大桥、长乐汨水大桥、红花大桥、汨罗江公路大桥。

汨罗市内的铁路桥梁有三座,分别为南渡铁路大桥,京广复线铁路南渡二大桥及武广铁路汨罗江大桥。

8.1.5站场

至2008年,汨罗市有客运中心站4个,即汨罗市中心客运老汽车站、汨罗市中心新汽车客运站、白水客运汽车分站、长乐客运汽车分站。除以上4个中心客运站外,汨罗市现有的客运站还有弼时汽车站、黄柏汽车站、新市汽车站、桃林汽车站。待建的汽车站有红花汽车站、玉池汽车站、磊石汽车站、大荆汽车站。

汨罗市长途客运省外方向主要发往广东、深圳,省内方向主要是常德、益阳、长沙、岳阳。

汨罗市客运公司汽车站站场情况统计表

站名

站址

(乡、镇)

站场

面积

(亩)

口班线路

建站

年月

征地

(亩)

投资

合计

(万元)

现在固

定资产

(万元)

容纳

停车

(台)

长途

短途

汨罗汽车站

汨罗市车站北路

17.03

1

25

1986.01

25.59

110

320

100

汨罗中心汽车站

汨罗市求索路

15

1

8

2004.04

17.5

798

527

80

白水汽车站

白水镇

10.5

5

2006.11

18.3

110

120

50

长乐汽车站

长乐镇

10

2007

10

34

8.2存在问题

(1)建设资金与需求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2)公路“三纵三横”主骨架虽具规模,但未完善。

(3)全市要改造的县道、乡镇道任务仍很严峻。

8.3规划建设目标

8.3.1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管理、联合建设”的基本方针,突出骨架,强化干线,加强网络建设,提高通达能力,积极配合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分布配套设汽车站场,实现与周边县市的二级公路相连,镇与镇、镇与乡之间相联通,进一步提高行政村公路通达率,构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

(1)强化公路交通优势,提高S308省道、107国道汨罗段公路技术等级,同时加快京港澳高速复线公路汨罗段及其连接干道的建设,以高等级公路将长沙、岳阳及其它周边区市县连接起来,以此实现汨罗市的大交通战略,形成大开放大流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2)加强水路、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联运、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3)规划建设以省道、国道及高速交通干线为骨架、县道为主网的干支结合、循环通畅的道路交通网络,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环形交通格局。

(4)以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完善各级城镇之间的连接,提高市域干线公路网络等级,规划建设一个快速、安全、舒适、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5)紧密结合湖南省“3+5”城镇群区域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积极建设与之对接的交通联络干道,将汨罗有机融合到区域大交通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路发展规划的路网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公路规划和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配套的原则;

②公路规划和建设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③公路在 区域间基本实现平衡发展的原则;

④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原则;

⑤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原则。

8.3.2坚持“高效、合理、安全、便捷”的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方针,合理确定区域路网等级和布局,建立联系便捷、安全畅通、景观优美的道路交通网络,保障人、车安全,互不干扰,完全满足消防、防洪等方面的要求。

8.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8.4.1市域公路网络规划

(1)高速公路

向东提高京港澳高速公路连接线(S308)技术等级,加强与京港澳高速的联络。市域西部纵向京港澳高速复线建设已进入实施建设阶段,应加快其在汨罗段的建设进度,同时同步建设好桃林互通及联络线。该高速公路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市区及大大改善市域西部对外交通联系,促进汨罗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预留平益高速通道及互通,利于城市长远建设和发展需要。

(2)省道规划

省道S308,远期规划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成为贯穿市区的东西向交通干道,连接汨罗与益阳、湘阴、平江等县市地区。

加快S201建设步伐,尽快做好南延线选线工作。S201往北串接屈子祠、范家园、桃林等乡镇连岳阳县可北延至岳阳市;往南串接市区、古培、白水、川山坪、高家坊等乡镇并南延对接长沙市,对汨罗市域沿线城镇发展意义重大。S201既是汨罗市与外界联系的主要能道,也是市内公路交通网的主干骨架,自北向南贯穿全市。

S307省道连接汨罗与营田镇,同时是京港澳高速复线联络线,规划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3)市级公路

现状市级公路 主要是从汨罗市通往各乡镇的放射性尽端路,道路结构可靠性差,道路路况差,平均行驶车速约为30km/h左右,车速较慢。据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的设想,规划期末拟形成以主要城镇为中心城镇生活十五分钟通勤圈,同时形成以市为中心的三十分钟通勤圈,通勤圈要能覆盖市域内的绝大部分小城镇。根据此目标要求,对全市县道进行综合规划,至规划期末,大部分县道均要进行升级改造达二级公路标准,平均车速达到60km/h,基本上实现城镇生活通勤圈的构想。加快交通建设。公路方面:形成“以汨罗市为中心,南北贯通、东西互动、城乡一体”的路网体系。规划全面改善乡村公路网,近期实现各乡通油路目标,远期实现100%的乡镇道达到二、三级公路标准。至规划期末,全面实现各村道路均硬化目标。

升级改造梅磊线、培长线,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达60km/h以上。

将连接三江、智丰、长乐、天井、红花、范家园、屈子祠公路按二级技术标准改造建设,并向东延伸到八景洞景区,按三级技术标准建设。

改造川山坪、玉池、高家坊连接公路,新建弼时至玉池公路,按三级标准改造和建设。

培长线连接黄柏、沙溪的公路,按三级标准建设。

梅磊线连接范家园及白塘、屈子祠公路按三级标准升级改造。

(4)环形交通格局

围绕市区、贯穿市域主要城镇,由高速公路、国省道、市级公路共同构成内外环形交通格局。内环为107国道——市区南环线(S308南移线)——S201——市区北环线(屈子祠与S201、107国道的横向联络线);外环为京港澳高速——培长线(横向南轴)——京港澳高速复线——梅磊线(北轴)。

(5)乡村公路

规划全面改善乡村公路网,加快通畅公路建设,实现100%通村主干线硬化目标,启动通组联户路规划建设。中心村及基层村联络道,由路基宽8-10m,路面宽6-7m的硬质三级公路组成。规划每个中心村至少有两个对外联系出入口,中心村通往基层村为四级砂石路。

8.4.2铁路交通规划

紧紧依托京广铁路、武广客运高速铁路,发挥铁路客货运优势,建好武广铁路客运站和完善京广铁路二级站,把汨罗建成为区域性的客流、物流集散中心;同时注意处理好铁路线敷设与城镇空间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市域对外交通方式。

根据湖南省“3+5”城镇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长沙至岳阳、益阳至汨罗将规划有城际铁路连接,并交会于汨罗市区,对汨罗经济、社会发展及沿线城镇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规划与武广铁路平行预留长岳城际铁路走向,并在团山设铁路客运站。

8.4.3站场、港口码头建设

湘江汨罗港是汨罗主要的对外水运通道,是区域性水运物资集散地。加汨罗港码头2000吨级泊位扩建,同时通过S307与汨罗市紧密联系。

建设好市区武广客运站、新市物流园货运站场、汽车东站等主要站场,桃林寺、李家塅等中心城镇建设二级客运站,其它城镇建设三级社会客运站。

至2008年,汨罗市有客运中心站4个,即汨罗市中心客运老汽车站、汨罗市中心新汽车客运站、白水客运汽车分站、长乐客运汽车分站。除以上4个中心客运站外,汨罗市现有的客运站还有弼时汽车站、黄柏汽车站、新市汽车站、桃林汽车站。待建的汽车站有红花汽车站、玉池汽车站、磊石汽车站、大荆汽车站。至规划期末实现100%的乡镇建设一处五级客运站。

在前面已述公路发展规划规模的基础上,结合汨罗市目前公路的现状,和汨罗市未来工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拟制汨罗公路在规划期内发展目标:

至2015年,要举全市之力加大公路建设的投入,以全面提高国、省、乡公路路面质量为主体,加快省道s201的建设,以改建村级公路为重点,续建断头路,促成联网路,形成以市、乡、镇各片为中心,主干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公路路网。实现100%行政村通村公路,基本形成以市为中心,以各乡、镇为主干线,以各村为辐射重点的 公路网体系,在 全市农村公路联网的基础上,提高村级公路的技术等级改造路面,实现县乡道油路化,打通与邻近县区的边界通道,实现与干线公路相配套的,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同时通村的等外路也将得到全面的硬化,全市公路状况将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015-2020年,要加大公路建设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全面提高国、省、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为主,沟通断头路,建成联网路,形成以市、乡、镇各片为中心,主干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公路路网,加强东西的连通,增强运输通行能力,维护公路,保持畅通的交通运输体系。

9、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9.1、给水工程规划

9.1.1现状供水及用水情况

(1)水资源现状

境内河流多且水量丰富。有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条,总长654.9公里。流域面积在6.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4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常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1.31亿立方米,可利用的达28.4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4.21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2.36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理论蕴藏能量4.01万千瓦。

(2)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供水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②、水厂出水质较差,管网普及率较低。

(3)现状供水情况

①、汨罗市供水现状:汨罗市自来水公司现状供水规模3.0×104m3/d,拥有水厂两座。其中一水厂供水规模1.5×104m3/d(现已停止生产),二水厂供水规模3.0×104m3/d。2008年,汨罗市二水厂供水总量为625万m3,最大日供水量为2.4×104m3/d,日变化系数为1.4,城市管网漏损率为20%,水费回收率达95%以上。新市镇区目前主要由新市水厂供水,日供水规模0.5×104m3/d。

②、一般乡镇供水情况:主要是自备水源,无任何处理,水质达不到标准。

③、村镇供水现状:村镇水源主要为地下水和山泉,水量充沛。供水方式主要为分散式,缺乏水质监测,难以保证供水安全。普遍无消防设施,消防供水不能保证。

(4)用水情况

①、生活用水:全市生活用水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市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自来水普及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用水量增加。

②、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50%左右。

9.1.2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1)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供水水源的供水结构,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供水系统。

(2)根据市域水资源条件及城镇空间布局,合理选择水源,确定供水分区和水厂位置。

(3)完善供水设施,至2020年,各城镇全部实现自来水供应改革,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9.1.3、用水量预测

(1)汨罗市:目前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5L/d, 规划期内人均生活用水量按湖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43/T388-2008)为160L/d人,城市综合用水定额为中等城市120立方米/人年, 考虑汨罗发展实际及工业用水相对较大,汨罗人均综合用水量取550L/d人,预计近期2015年为24万人,远期2020年为30万人,则综合用水量:

Q近=0.55×24=13.2万m3/d,

Q远=0.55×30=16.5万m3/d

(2)一般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取160L/d人,公共用水量10%,绿地用水量10%,则人均综合用水量Q=160×(1+10%+10%)=200L/d人.

(3)中心村(集镇):自来水管网形成后,农民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会有很大提升。取130 L/d人,公共用水量10%,则人均综合用水量为:

Q1=130×(1+10%)=143L/d人.

管网漏损率为20%,则人均实际供水量为:

Q=143/(1-20%)=180L/d人

9.1.4水资源保护规划

(1)治理污染企业,令其污水排放达标,减少对水体污染。

(2)对地下水,山泉水充分利用,并对其水源地进行保护。建立水质检测网络,控制污染,水源地保护区内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排放达标。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饮用水水质、水量的定期监测制度。

(3)加强地表水水源地管理,水源区实现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控制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推广使用有机肥,建立垃圾存储、清运制度,消除垃圾污染。

9.1.5城乡给水工程规划

(1)城市给水规划

规划以汨罗江作为城市主要水源,远期考虑湘江作为备用水源。扩建二水厂供水规模达9万m3/d,新建新市三水厂位于汨罗江畔新市街公园附近,规模为8万m3/d,同时保留新市水厂作为备用水源。

(2)中心村(集镇):以山泉、河水为水源。采用单村(镇)集中供水,有条件的全日供水,条件不具备的可定时供水。村镇建设给水管网,布置成环状,保证供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100%。

供水量大于1000m3/d的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GB5749)的要求;供水量小于1000m3/d的供水工程,生活饮用水水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要求。各村应设置水质检测点,进行定期检测,根据检测报告,建立小型水处理设施,保证供水安全和卫生。

设置室外消防栓,间距不大于120m,消防栓设置处的最小服务水头不应低于10 m。村配置手抬式消防泵。

各镇供水情况一览表

镇名

人口(万)

人均综合用水量  (m3/d人)

给水量(万m3/d)

大荆镇

1.0

0.24

0.24

李家塅镇

2.5

0.24

0.6

长乐镇

2.0

0.24

0.48

桃林寺镇

2.2

0.24

0.53

白水镇

1.0

0.24

0.24

弼时镇

1.2

0.24

0.3

古培镇

0.7

0.24

0.2

川山坪镇

0.7

0.24

0.2

高家坊镇

0.65

0.24

0.16

新塘镇

0.3

0.24

0.07

屈子祠镇

0.5

0.24

0.12

三江镇

0.6

0.24

0.14

八景镇

0.3

0.24

0.07

规划预测到2020年汨罗市城镇总用水量约为17万m3/d。

汨罗市域给水设施建设一览表

序号

水厂名称

城镇名

水厂规模

水源

备注

1

大荆水厂

大荆镇

0.24

地表水

规划

2

李家塅水厂

李家塅镇

0.6

地表水

规划

3

长乐水厂

长乐镇

0.48

地表水

规划

4

桃林寺水厂

桃林寺镇

0.53

地表水

规划

5

白水水厂

白水镇

0.24

地表水

规划

6

弼时水厂

弼时镇

0.3

地表水

规划

7

古培水厂

古培镇

0.2

地表水

规划

8

川山坪水厂

川山坪镇

0.2

地表水

规划

9

高家坊水厂

高家坊镇

0.16

地表水

规划

10

新塘水厂

新塘镇

0.07

地表水

规划

11

屈子祠水厂

屈子祠镇

0.12

地表水

规划

12

三江水厂

三江镇

0.14

地表水

规划

13

八景水厂

八景镇

0.07

地表水

规划

9.2排水工程规划

9.2.1排水体制现状

市区现有排水体制为合流制,以友谊河为排水总渠,85%以上的现有排水设施分支都经此后,再汇入汨罗江。乡镇的排水为自流状态。

9.2.2存在问题

(1)汨罗市没有完善的分流制排水系统,所有排水都进入到一种排水管渠直接排放到水体,造成了水体的污染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

(2)主城区内的排水管渠很不完善。有些路段的排水管渠受到过重的压力而导致损坏,有的地方则根本没有管渠,而是利用明渠排水,不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3)渠底和管底的淤积现象严重,导致排水不畅。在降雨量加大时,也是常常导致城区内地面积水的原因。

(4)某些单位或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用地需求,而任意改变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走向或改变管渠的形状等。

(5)对排水明渠垃圾排放等影响到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6)洼地池塘的占用或富营养化造成淤积,使其调节能力受到削弱。暴雨季节,大量雨水不能很快外排,又没有储蓄调节功能,使得雨水涌出地面。

(7)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8)城市的建设只注重地面建设,不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也是导致城市排水体系落后的原因。甚至有些后起的建筑直接建在城市排水水管渠上,给城市排水带来了威胁,也对自身建筑质量造成潜在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建设费用。

9.2.3规划目标

根据汨罗实情,规划排水体制为为截流式雨污合流和雨污分流相结合的排水体制,近期在中心城区及产污量较大的城镇设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深度为二级污水处理率达到70%,2020年各城镇污水轻收集后集中处理,处理深度为二级,处理率达90%以上。

9.2.4规划要点

(1)为提高环境质量,必须统一规划并加快实施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2)城镇污水处理厂应根据城镇分布、遵循基础设施区域共享的原则,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

(3)各建制乡镇,应逐步完善分流制排水系统,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或氧化塘,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同意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4)规划期内市区建设2-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约14.5万吨/日。

9.2.5城区排水系统

雨水就近排入友谊河或汨罗江,污水经管道收集,集中送往污水处理厂,其中新市、团山污水经压力管输送至高泉区污水处理厂,屈子祠风景名胜区污水依据自然地形地势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输入屈子祠污水处理厂。

雨水灌渠的布置:规划雨水就近排放,将目前雨污合流的污水管渠改作为雨水管渠,其较大管径可满足雨水排放。

雨水管渠的布置基本上沿路布置,雨水管坡度与地形走向一致,完全采用重力排水。朱家垅排水沟收集的雨水直接排入友谊河雨水渠,而戴家垅排水沟,由于穿越道路太多,而改线向东排入市郊水渠。友谊河左右两侧的雨水均以短距离的支管直接排入友谊河雨水渠。

铁路以西,建设路以北的雨水系统收集后,汇入铁西排水管,与铁东排水管汇合向东流入友谊河。铁西建设路以北的雨水则由西向东汇入现状老街池洪沟,再向东排入友谊河。

城南排水沟主要在担负着收集铁路以东,劳动路以西的雨水,最终排入友谊河西侧的雨水渠。

污水管渠布置:污水管渠沿路布置、污水管走向与地形走向一致,尽量采用重力排水。新市与高泉合设一污水厂,新市污水经提升泵站由压力管输送至高泉处理。

9.2.6污水处理厂防护

(1)污水处理厂必须设在集中给水水源的下游,并要求在城镇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与城镇、工厂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距离并设防护带。

(2)若设有几个污水厂,将使污水厂位置选择复杂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弥补:如控制设在上游污水厂的排放,将处理后的水引至灌溉田或生物塘,延长排放渠道长度,将污水引至下游再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程度,进行三级处理等。

9.2.7排水泵站防护

排水泵站宜单独设置,与居住房屋、公共建筑保持适当距离,以防止泵站臭味和机器噪声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泵站周围应尽可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

9.2.8规划村镇排水系统

规划村镇的排水制度建成区保留合流制,新建区为分流制或不完全分流制。

城镇污水量预测一览表

序号

镇名

污水量(万m3/d)

1

大荆镇

0.19

2

李家塅镇

0.5

3

长乐镇

0.40

4

桃林寺镇

0.45

5

白水镇

0.20

6

弼时镇

0.25

7

古培镇

0.16

8

川山坪镇

0.16

9

高家坊镇

0.13

10

新塘镇

0.06

11

屈子祠镇

0.10

12

三江镇

0.12

13

八景镇

0.05

9.3电力工程系统规划

9.3.1电力发展现状概况

至2008年10月,汨罗用电电源来自大电网,供电电源为220KV新市变和齐岭变。全市公用110KV变电站二座(汨罗、窑州),110KV线路3条(24.55公里),主变4台,容量114.5MVA;35KV公用变电站九座(铜盆、川山、白水、桃林、狮型山、黄市、长乐、楚塘、磊石),35KV线路12条(165.66公里),主变13台,容量42MVA,全网主变总容量156.5MVA,汨罗电网35—110KV送电线路14条,全长158.9KM。

汨罗市变电站状况(2008)

变电站

名  称

电压

等级

(KV)

容量

(MVA)

主变

台数

(台)

容量

构成

(MVA)

无功

总容量

(Mkvar)

10KV可出

线间隔总数

10KV已用

出线间隔数

最大

负荷

(MW)

负载率

(%)

汨罗变

110

63

2

2x31.5

8.1

19

18

50

79.4

窑洲变

110

51.5

2

31.5+20

7.8

18

9

35.8

69.5

铜盆变

35

11.2

3

2x4+3.2

1.2

7

7

9

128.5

川山变

35

6.5

2

4+2.5

0.6

6

6

5.4

83

黄市变

35

3.15

1

3.15

0.6

4

4

3

95.2

狮型山变

35

7.15

2

4+3.15

0.6

6

6

8

111.9

桃林变

35

5

1

5

0.8

8

8

4

80

楚塘变

35

2.5

1

2.5

0.6

3

2

2

80

长乐变

35

4

1

4

0.9

4

3.4

85

磊石变

35

2.5

1

2.5

2

2

2

80

宁桥变

35

3.2

1

3.2

2

2

4

125

白水变

35

4.5

2

2+2.5

4

4

4.5

100

汨罗市电网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状况

线路

名称

起点变电站

名      称

终点变电站

名      称

电压等级

(KV)

导线型号

线路长度

(KM)

投运

时间

新汨线

新市变

汨罗变

110

LGJ--185

9.97

86

新窑线

新市变

窑洲变

110

LGJ-240

3.5

99

汨窑线

汨罗变

窑洲变

110

LGJ-240

2.9

2003

汨铜线

汨罗变

铜盆变

35

LGJ-70

28.7

85

川山支线

川山变

35

LGJ-95

6.4

87

白水支线

白水变

35

LGJ-70

1.2

93

汨楚线

汨罗变

楚塘变

35

LGJ-95

12

20

汨桃线

汨罗变

桃林变

35

LGJ-70

18.49

79

汨狮线

汨罗变

狮型山变

35

LGJ-95

27.4

86

窑狮线

窑洲变

狮型山变

35

LGJ-95

2.68

2000

窑铜线

窑洲变

铜盆变

35

LGJ-95

24.68

2000

长乐支线

长乐变

35

LGJ-95

7

2006

市区用电情况统计表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预测)

“十五”年均增长速度(%)

05-07年年均增长速度(%)

市区用电量

(万kwh)

5628.7

9506

11900

13500

11.1

19.2

市区供电量

(万kwh)

6279.9

11290

14000

15800

12.4

18.3

市区最大负荷(kw)

28000

49800

56000

65000

12.2

14.3

Tmax(小时)

2243

2267

2500

2431

9.3.2 电力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个110KV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足。

市110KV变电站主变总容量只有114.5MVA,2005年我市最大负荷(公用)达83.6MW,2006年武广高速铁路新增10MW,汨罗工业园及新引进工业预计将达30MW,到2010年,根据汨罗市规划,新增电力负荷将达100MW以上。如果不采取措施,将很快严重过负荷。

(2) 35KV电源容量已不能满足负荷的进一步发展要求。

35KV变电站都是单电源,35KV线路大多为放射式,全部采用单回线路供电,没有达到N-1供电要求。一条35KV线路带多个变电站,输送距离长,如窑狮线带黄市变、狮型山变、及新建的长乐变三个站,汨铜线带白水变、川山变及铜盆变,只要线路检修或故障,会使大片地区停电。

电网建设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我市的9个35KV变电站当中还有5个变电站没有进行改造,基础构架腐蚀严重,开关多为老式油开关,保护也还是继电器或集成电路板,无法实现调度自动化和无人值班,这些站的设备规格低、运行年代久、老化严重状况差,加上负荷重,使得设备故障多、检修频繁,供电能力和可靠性都难以得到保证。同时35KV线路运行年代久远,多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标准低、线径小、供电半径过长,线路设备规格偏低,维护水平偏低,供电可靠性差,电能质量较低。电力供应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3) 电源布点单一,电网供电可靠性差。

城区10KV线路大部分未实现分段和“手拉手”工程,线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仍需全线停电,造成停电范围广,供电可靠性差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过去发生的几次全城停电,对的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 城区重要负荷与农村负荷共用10KV线路,未做到负荷分类供电。

受变电站出线间隔和出线走廊的限制,城乡供电不能完全分开,严重影响了城区供电可靠性。

9.3.3负荷预测

采用人均用电指标法和负荷面密度法进行负荷预测,预测情况见下表。由表可知,综合两种方法的结果,预测到2020年,全市用电负荷为42.98万KW.总用电量为140690万KWh。

汨罗市域村镇用电负荷预测表

人均用电指标法

负荷面密度法

城镇人口

用电指标

用电量

用地面积

用电指标

用电负荷

单位

万人

KWh/人·a

万KWh

平方千米

KW/平方千米

KW

市区

30

3800

114000

31.5

9600

302400

大荆镇

1.0

2000

2000

1.2

8000

9600

李家塅镇

2.5

2000

5000

3.0

8000

24000

长乐镇

2.0

2000

4000

2.4

8000

19200

桃林寺镇

2.2

2000

4400

2.64

8000

21120

白水镇

1.0

2000

2000

1.2

8000

9600

弼时镇

1.2

2000

2400

1.44

8000

11520

古培镇

0.7

2000

1400

0.84

8000

6720

川山坪镇

0.7

1800

1260

0.84

7000

5880

高家坊镇

0.65

1800

1170

0.78

7000

5460

新塘镇

0.3

1800

540

0.36

7000

2520

屈子祠镇

0.5

1800

900

0.6

7000

4200

三江镇

0.6

1800

1080

0.72

7000

5040

八景镇

0.3

1800

540

0.36

7000

2520

合计

43.65

140690

54.87

429780

9.3.4电网规划

(1)规划依据

《汨罗市电网“十二五”规划》;

《岳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目标规划纲要(草案)》;

《岳阳地区电网发展规划(2003——2020)》;

《汨罗市2020年电网规划》;

(2)规划目标与原则

①、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系统;

②、全市输电线路、变电主变达到N-1的水平,确保110KV变电站由双电源供电;

③、重点满足由小城市向中型城市扩展的供电要求,减少城区电压层次,搞好110kv环网和10KV配网规划。

④农村供电,逐步实现以110KV电网为骨干,每个乡镇有一个微型35KV变电站,缩短10KV供电半径,实现初级电气化达标的基础上,确保用电水平的稳步增长;

⑤合理规划变电站及电力设施的用地,充分预留高压走廊,处理好电力设施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⑥远近结合,便于过渡。

(3)电压等级及容载比选择

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220kv、110kv、10kv、和0.38/0.22kv为规划发展的电压等级,35kv为控制发展电压等级。

220kv电压容载比取1.6~1.9,35KV、10kv电网容载比取1.8~2.1.

(4)主接线

220kv送电网力求采用环网结线,建立220kv的 联络线。电网无故障时开断运行。

110kv电网简化结线,各个110kv变和电源(220kv变或水电站)采用放射式双回接线。在110kv站间建立联络线,提高可靠性。电网无故障时开断运行。

(5)35KV及以上变电站布局

1)220kv变电站布点

根据汨罗城区近期与远期用电负荷预测,同时考虑到由城区变电站供电的近郊乡镇用电负荷的发展,规划将原有的220KV变电站进行扩容改建。

2)110kv变电站布点

扩容市区两个110KV变电站主变总容量至220MVA.接江北变电站,实现双电源控制;新建110KV变电站2座,燎家山变和八里变;新建110KV线路4回48公里,新增主变2台,容量75.5MVA,计划投资1.5亿元,八里变投资0.65亿元,2011年投运。在西北片规划110KV桃林变,东北片规划110 KV大荆变,在南片规划110KV李家塅变。

3)35kv变电站布点

至2015年新建高家坊变35kv,新建弼时变35KV,新建八景变35kv;增容改造35kv白水变、35kv川山变;拆除35kv铜盆变。

至2020增容改造35kv磊石微变,35kv桃林变,35kv黄市变,35kv长乐变,35kv狮型山变。

(6)35KV及以上高压网络规划

1)220kv网络

完善220kv输电线路,形成以大电网为主体,大小电网互相协调的电网体系,实现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2)110kv网络

至2015年完善110kv输电线路,至2020年完善桃林变110kv线路、大荆变110kv线路、李家塅变110kv线路。

3)35kv网络

到2015年新建川山变至高家坊变35kv线路;新建狮型山变到八景变35kv线路。

4)电压走廊宽度控制

220kv电力线路宽40米,110kv电力线路宽25米,35kv电力线路宽20米。在城镇区利用山地或绿带形成外围110kv市政走廊。

9.4通信工程系统规划

9.4.1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电信网络现状

汨罗市已形成有本地电话网、长途通讯网、数据通讯网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开通了全市话交换机3万门。长途中继线全为光缆市话干线正逐步采用光缆。全市共有1个电信中心局、5个电信模块局。

汨罗市已建成较完善的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基站116个,移动用户近17万户,联通通信基站62个,联通用户近6.8万户。

(2)广电网络现状

汨罗市现有自办电视台一个,自办电视节目一套、转播电视节目42套。另自办广播电台一个,自办广播节目一套。

汨罗市有广播电视台一座,实行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全市各乡镇均设有广播电视站;完成农村数字化电视传播工程,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达26000户。

广播电视覆盖基本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1、电视台

1

2、有限电视台

1

3、广播电台

1

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90

5、广播人口覆盖率

%

100

6、光站

46

7、城区有线电视用户

22000

8、农村有线电视用户

4000

(3)邮政服务网络现状

现有1个邮政中心局、5个电邮政分局、14个邮政代办点。2007年邮政业务总量2400万元。

邮政业务发展情况表

指标代码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AA0020

邮政业务总量合计

24001208

1、函件类业务

YA0111

国内平常信件合计

172182

YA0112

国内平常信件计费

172182

YA0113

国内平常印刷品合计

248

YA0114

国内平常印刷品计费

248

YA0115

义务兵免费平常函件

19

YA0211

国内挂号信件合计

10508

YA0212

国内挂号信件计费

10508

YA0213

国内挂号印刷品合计

80

YA0214

国内挂号印刷品计费

80

YA0301

台湾平常函件合计

77

YA0302

港澳平常函件合计

18

YA0303

国际平常函件合计

2209

YA0401

台湾给据函件合计

32

YA0402

港澳给据函件合计

3

YA0403

国际给据函件合计

12

YA0500

机要邮件合计

68

YA0620

无名址函件

42000

YA0621

其中:中邮广告

42000

YA0650

国内邮资机函件

50140

YA0660

国际及港澳台邮资机函件

YA0630

邮资封片卡印制量

200720

YA0631

邮资封片卡销售量

200720

YA0632

通信邮票销售量

92960

YA0633

国内邮资封片卡交寄量

11270

2、包裹类业务

YA2010

国内包裹合计

13079

YA2012

国内普通包裹

9932

YA2013

国内快递包裹

3147

YA2020

台湾包裹合计

1

YA2040

国际包裹合计

27

邮政企业投递量报表

指标代码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YB9511

国内平常函件

179353

YB9512

国内给据函件

32496

YB9513

邮送广告

25000

YB9514

国际平常函件

177

YB9515

国际给据函件

46

YB9521

国内包裹

14807

YB9522

其中:按址投递

14599

YB9523

国际包裹

29

YB9524

其中:按址投递

23

YB9531

国内特快专递

39754

YB9532

国际特快专递

YB9541

机要

件`

1500

YB9551

报纸

4047591

YB9552

杂志

115495

YB9561

各类通知单

9.4.2规划目标与原则

(1)通信工程规划建设总目标

建设适应全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市的高速通信主干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使各类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和与之配套的完善的信息环境设施,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工作,为广大城乡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各项社会公共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基本实现全市的信息化。

(2)电信网络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全市的“电话乡”、“电话村”及电话“村村通”工程建设,提高全市的电话主线普及率,缩短本县与其他先进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县内电信传输网络,建设2.5G融话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高速骨干传输网,涵盖全市的重要场镇、风景区和重点农业开发区。市区大力推进宽带小区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光纤到路边、到大厅、到户。建设好以CDMA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增建基站,优化网络,力争早日实现全市城乡移动通信信号有效全覆盖。

到2020年,实现全市局用交换机总装机容量38万多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5%。

(3)广电网络规划目标

⑴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设备,增强无线电信号辐射能力;

⑵新建一批卫星接受站和小功率转播台;

⑶发展有线电视专用光缆网;

⑷着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争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

(4)邮政网络规划目标

加速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的转变,尽快形成集实物传递类、电子信息类、金融服务类等综合业务为一体的邮政服务体系,开办电子商务、混合邮件、网上银行等现代邮政业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公用信息资源和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完善邮政局所建设,增设邮政营业网点。全面实现营业窗口电子化,信函分检自动化、邮件搬运机械化。充分发挥公路、水运邮路的优势,进一步完善邮运体系,建立快速、高效的邮运网络。

9.4.3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信息建设要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适当分工、联合建设。实现公用信息网和专业信息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政府调控、市场推动。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政府要发展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多元投资,以市场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3)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通过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系统或试验小区来增强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推动信息市场繁荣。

9.4.4工程规划

(1)电信网络规划

规划期末形成电信端局、电信模块局、电信接入网点组成的三级光缆体系网络;

增设电信端局,市区设9个,模块局各乡镇各设一个,接入网点延伸至各中心村及接入用户线较长且户数较多的一般村。

(2)广电网络规划

以市广播电视台为基础发展为广电中心,建设由广电中心向全市各乡镇广播电视站进行光缆联网的一级主干网络,乡镇到行政村的二级支干线网络,逐步形成基本覆盖全市的专用的有线电视网络,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市——乡镇——行政村——用户的双向传输。2015年建立起适应多媒体信息高速传输的综合宽带网络,在传播广播电视信息的同时,开展综合数据信息传输,把广播电视网建成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3)邮政网络规划

全市设邮政局两所,下设邮政支局及邮政所。邮政网点由中心支局、一般支局和邮政所三级组成。以城镇为依托,近期内建立邮政实物传递、邮政综合业务和邮政金融业务三大网络,使邮政三网成为一个有面整体,引导邮政网络优势发展成为市场优势。

9.5燃气工程规划

9.5.1现状分析

汨罗市城镇燃气发展较迟,八十年代末,部分城镇才开始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由于成本较高,在广大城镇居民中普及率较低,管道煤气更是从未考虑。随着国家“西气东送”大战略的实施,汨罗市在“十一五”规划期末实现天然气管道煤气。

9.5.2燃气规划

(1)在国家“西气东送”工程建成之前,市域各城镇主要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主要气源,并按国家有关规范建设液化气储备配站。以汨罗市城市为主的包括其它规模较大的建制镇可结合天然气管道优先实行管道煤气,远期再逐步覆盖全市城镇。

(2)市域建制镇近期以瓶装液化石油气及燃煤为主燃料;远期考虑使用液化石油气供气管道。

(3)集镇规划以瓶装液化石油气及燃煤为主燃料。

(4)农村燃料以燃煤为辅,沼气为主。要求各户建造沼气池自给,控制以柴薪为燃料

10、市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0.1社会服务设施规划目标

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以及商贸流通设施为主的社会服务设施是促进城镇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一套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等级等众多因素,分级配置功能规模合理、结构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口素质,为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各级城镇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服务,使体系的整体效益取得最大。

10.2教育设施发展规划

10.2.1现状

2008年全市共有学校195所,学生82999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12所,高中学生21541人;初中33所,初中学生24357人;小学143所,小学生36828人。全市现有校舍面积289113㎡,生活用房8399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8%。

全市高中生9863人,其中农村学生1402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成人教育中心1所,公办职业中专1所,部门办学2所,民办职业高中10所。

全市中小学校基本情况表(2008)      单位:人、个

学校

学校所数

班数

学生数

职工数

合计

195

2192

82999

5911

普高

6

191

11265

829

职高

12

450

10276

623

初中

33

501

24357

2074

小学

143

1043

36828

2169

特教

1

7

273

216

城镇学校情况调查(2008)      单位:人、个、m2

学校名称

职工数

班级数

学生数

位置

总用地

建筑面积

备注

高中

汨罗市第一中学

54

3314

屈原南路

汨罗市第二中学

48

3047

荣家路

汨罗市六中

14

897

汨罗市四中

25

1384

汨罗市五中

24

1221

合  计

244975

166028

初中

汨罗市罗城学校

90

25

1363

城西北路

21000

3500

汨罗市体育学校

32

4

112

人民路

33850

2270

汨罗镇蟠龙桥中学

113

24

1059

汨罗镇

40811

8353

城郊乡初级中学

162

42

2320

人民路

26770

10570

新市镇初级中学

124

22

1008

新市镇

46700

9373

合  计

小学

汨罗市城关一小

103

26

1151

高泉北路

18676

7913

汨罗市实验小学

52

12

831

11800

2532

汨罗市中岭学校

15

6

318

1800

1514

罗城学校

76

30

1222

城西北路

汨罗市体育学校

2

1

10

人民路

汨罗镇中心学校

26

8

293

汨罗镇

6500

1200

城郊乡汨罗完小

5

3

75

汨新路

4800

2000

城郊乡归义完小

15

6

270

大众北路

4662

1810

新市镇中心小学

29

11

483

新市镇

8254

2807

新市镇完小

13

6

231

新市镇

5469

2005

合  计

特校

汨罗特殊教育学校

7

273

罗城西路

九年制

合  计

7

273

中等职业学校

市财贸职业中专学校

大众北路

楚雄学校

大众北路

49000

市鹏翔职业技术学校

站前路

市自强职业技术学校

前进路

市工业中专学校

高泉南路

汨罗市长风驾校

罗城中路

汨罗市职业中专

257

7618

高纺镇

市教师进修学校

荣家路

汨罗市卫校

汨新路

汨罗驾校

G107

中等职业学校

400

10276

10.2.2存在问题

(1)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全市整体教育办学水平较低,教学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2)中小学校用地紧张,同时布局不合理现象严重。

10.2.3发展规划

目标:贯彻科教兴市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加强、高标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创办大中专教育。教育设施以撤并为主,使教育设施规模化、规范化。建立起完善的在职人员培训教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实现市域平衡发展。

(1)学前教育:逐步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2015年普及学前三年幼儿教育。2020年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各乡镇建立中心幼儿园,并达二类标准,原建制镇达一类标准。入园率农村达95%,城镇达100%;

(2)小学教育:为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规模效益,将小学教育体系调整为市级、乡镇级和中心村级三级。

每所小学规模按16-24班考虑设置,每5000—8000人的服务范围设一所小学,各建制镇的农村地区每3000—4000人设一所小学,每所小学按6—12班考虑;其他山区的农村每1500—2000人设一所小学,每所小学不少于六个班,人口稀少地区的中心村应设住宿。

(3)初中教育:稳定规模,调整布局,高标准实施初中段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以上;

(4)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2010年初升高比例达85%以上,2020年达95%以上,形成合理高中段教育结构;

(5)成人教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岗位培训,建立汨罗市成人教育中心,形成以职高继续教育为主的成人教育网络;

(6)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电大分校,扩大招生规模,鼓励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7)特殊教育:办好县聋哑学校,创办特教师资班,鼓励乡镇中心小学举办特教班,使残疾儿童的受教育率达95%以上。

10.3文化设施发展规划

10.3.1现状

市区现行电影院、影剧院各一所,地处城区中心地带,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城内现有的卡拉OK厅、舞厅等游乐项目多为个体经营,设施简陋、不成规模,没有独立地段的俱乐部、青少年文化宫、老年人活动中心、多功能娱乐活动中心等游乐活动场所,也没有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设施。

10.3.2存在问题

(1)投入不足,设施及场所条件差,质量差、数量少;

(2)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展览馆等空白;

(3)乡镇文化设施低劣,人员配备不齐。

10.3.3发展规划

(1)原则:立足基层,依托城镇,发展农村,重点建设;

(2)文化事业发展实施网络,规划分为3个层次:市、乡镇和中心村。

汨罗市:改造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新建博物馆、展览馆、青少年宫以及多功能、多文化质量的文化中心。

乡镇:各乡镇文化设施达省特级标准,并建文化站、影剧院、新华书店各一座,重点镇文化站建成文化馆分馆,并达国家标准。

中心村:建立文化室,为农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地,并具有一定藏书。

10.4体育设施发展规划

10.4.1现状

在高泉区现有一个体育中心(大操坪),但其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不能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其他体育设施也十分缺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市没有形成片的教育区,城内没有大专院校。

10.4.2存在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短缺,体育馆、游泳馆以及业余体校等主要设施空缺;

(2)广大群众体育锻炼认识水平低下;

(3)乡镇体育场地及设施条件差,甚至空白。

10.4.3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指示精神,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体育设施按照区域覆盖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汨罗市体育设施为中心、辐射市域各城镇的体育设施网络。

(2)规划任务

市区:全面建成市体育中心,配套完善各项设施,建成体育馆、游泳馆、灯光球场,少年业余体校等项目,形成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活动中心。

各乡镇:尤其是重点镇建立中、小型体育活动专项基地,配套部分体育健身设施。

10.5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10.5.1现状

(1)汨罗地处湖南省北部,岳阳市南面,西滨洞庭湖,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全共设置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35所,其中城区域内8所(人民医院、中医院、血防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农村乡镇卫生院27所;共有在职职工1546人,乡村医生1587人,床位1084个。

(2)基础数据

2007年医疗卫生机构情况统计表

机构分类

机构数

床位数

卫生技术人员

位置

医院合计

35

1084

1587

市中心医院

1

300

415

人民路

市中医院

1

150

283

人民路

妇幼保健院

1

100

107

汨新路

市血防医院

1

60

68

人民路

康复医院

1

100

107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6

65

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1

30

10

罗城医院

1

35

28

城西北路

乡卫生院

27

303

504

各乡镇

10.5.2存在问题

(1)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科医院;

(2)医疗技术人员短缺,素质偏低;

(3)医疗设备有待更新,特别是乡村医院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

10.5.3发展规划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并重、面向农村”的方针,完善市、镇(乡)、街道(村)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加强防疫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完善城市防疫和急救两个应急体系,促进医疗卫生设施的合理布局。

重点加强市域血吸虫病的防治,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防疫设施系统,强化落实疾控中心职能,加大对血吸虫病的日常监控与研究,建立血吸虫病定点医院制度,指定血吸虫病定点医院,配套完善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调整医疗设施在市域空间的布局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成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相结合的多层次医疗卫生网络。

优化各级城镇卫生院功能,使其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中心。

发展乡村卫生室,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使其覆盖率达100%,完善卫生保健基层网络;同时完成各级城镇卫生院的排危计划。

汨罗市市域各级社会化服务设施配置一览表

类  别

项       目

中心镇

重点建

制  镇

一般镇

中心村

基层村

一、行政管理

1.人民政府、派出所

2.法庭、检察

3.建设、土地管理机构

4.农、林、水、电管理机构

5.工商业、税务局(所)

6.粮管局(所)

7.交通监理站

8.居委会、村委会

二、教育机构

9.高等院校

10.成人业余学校

11.特殊学校

12.科研设计机构

13.高级中学、职业中学

14.初级中学

15.小学

16.幼儿园、托儿所

三、文体科技

17.新闻出版、广播电视

18.文化站(室)、青少年之家

19.影剧院

20.灯光球场

21.体育场 (馆)、展览馆

22.科技站

四、医疗保健

23.综合医院

24.专科医院

25.休疗养院

26.卫生院(所、室)

27.防疫、保健站

28.计划生育指导站

五、商业金融

29.百货店

30.食品店

31.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店

32.粮店

33.煤店

34.药店

35.书店

36.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

37.证券、信托投资

38.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39.旅馆、招待所

40.理发、浴室、洗染店

41.照相馆

42.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

六、集贸设施

43.粮油、土特产市场

44.蔬菜、副食市场

45.综合市场

46.燃料、建材、生产资料市场

47.畜禽、水产市场

七、其它社会化

服务设施

48.公园

49.游园

50.广场

51.社会停车场

52.汽车站(客运、管运)

53.供配电

54.供水

55.邮政局(所、代办点)

56.电信局(所、代办点)

57.污水处理

58.垃圾处理

59.殡葬设施

60.消防、防洪

61.福利院

62.人才(信息)市场

注:表中●——应设的项目;○——可设的项目;- ——不设项目。

1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1环境质量现状

(1)水环境质量现状

汨罗江横贯东西,与市区擦肩而过,汨罗江水质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从2004年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汨罗江水质与其它年度比没有明显变化外;全市范围的支流水质普遍较差。全省劣Ⅴ类的河流占11%,湖库占9.5%;城市内的小河渠及内湖几乎全部受到污染。

根据全市水环境容量的核定结果, 全市环境负荷高,排放强度大,污染形势比较严峻,个别地方的河段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污染程度较重。

(2)大气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方面,市区空气环境污染指数控制在二级水平内,主要污染物总悬浮微粒(TSP)的年日均值基本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200多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60%以上的企业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3)噪声环境质量

2007年10月19~26日,汨罗市环保监测站对区域环境噪声110个测点用AWA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进行秋季测量共获得有效数据110组。测得汨罗市区域噪声均值为54.5dB(A);10月15~19日汨罗站对汨罗市10条干线34个测点用AWA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进行秋季监测,共获得有效数据34组,测得汨罗市交通干线噪声加权平均值为67.2dB(A)。各测点噪声Leq(A)值见汨罗市区域噪声监测结果表、汨罗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表。(详见基础资料汇编)

11.2环境治理现状

2005年,全市完成环境治理项目8个,治污投资额57万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24万吨,工业房水处理达标量218万吨,达标率67.3%,工业废气排放总量31556万立方米,工业废气处理率85%,工业废物产生量35.1万吨,工业废物处理率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烟尘控制区覆盖87.6%,因污染关、停、开、转、迁企业30个,城区空气中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11.3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结构特殊,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2)技术力量薄弱,污染治理仍存在技术和资金上的困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陈旧、运转不太正常,处理效果差,生活污染日益严重。

(4)自然资源开发不当,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和破坏。

(5)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仍停留在较低层次

11.4生态保护区划分

为了从整体保护汨罗市的生态环境,将市域划分为以下几个生态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11.4.1森林生态保护区

(1)森林生态保护区划分

主要包括八景生态林区、神顶山生态林区、玉池山生态林区等山地森林公园

森林生态保护区应以发展林业为主导,适当发展旅游业。严格控制各项新增建设,加强森林防火设施的配置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防止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对生态保护区内大面积植被的破坏。

(2)森林生态保护区规模指标

严格限制村镇建设占用森林用地,涉及景区开发建设应按国家规定进行严格审批,保证旅游空间的合理利用。鼓励集体与个人造林育林,并加强相关林业生产和林业安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11.4.2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区

参照相关省市的管理规定,本次规划划定了水厂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水源保护区。

(1)水厂水源保护区

在新市、团山水厂和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100米的陆域为水源一级保护区;

在新市、团山水厂取水点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3000米、下游边界往下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水源二级保护区。

在水厂的取水点上游的水域两岸纵深一般不少于5公里的陆域,下游的水域两岸纵深一般不少于2公里的陆域,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

(2)水库水源保护区

汨罗市主要的水库为兰家洞水库、向家洞水库、黄市水库、向阳水库、汨罗水库、桥坪水库、大理塘水库。上述这些水库有很好的景观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可直接作为居民的生活用水。

在以上各水库取水口半径500米范围内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在以上各水库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2000米,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

在以上各水库沿岸汇水区域,除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外,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

11.5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要强化森林生态功能,防止水土流失;鼓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强化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鼓励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企业,禁止发展重污染企业;扩大生态农业建设;抓好生态示范典型的建设和推广,把汨罗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示范市。

11.5.1水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保护目标

到规划期末,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

饮用水的水质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子孙后代,因此,保证饮用水质量应是水污染防治的首要目标。应尽快划定并建设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区,严格禁止一切污染水源工程项目在保护区内建设。切实实施国家环保局、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和管理规写》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尽快制定饮用水源区保护的管理规定。

2)推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加强对现有废水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

工业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对工业污染的防治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应优先发展清洁工业,推行工业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技术,将生产过程中每一工序的水耗、能耗、物料消耗都减到最小,减少废水及污染物的排放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现有废水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对水处理运转情况和处理效果进行检查分析,充分发挥现有处理设施的环境经济效益。

3)强化重点行业的污染控制,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

在工业废水污染控制方面,着重化工厂、化肥厂废水污染控制,集中有限的资金和采取强硬手段加强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

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风的建设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集中处理村镇及附近农村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防治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5)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

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禁止在城市上风向、河流上游、饮用水源地、居民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等环境敏感区建设有污染的企业。

11.5.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1)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市域城镇和村庄的大气环境控制在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极限值以内,空气中年平均S02≤0.15mg/nm3,PM≤0.30mg/nm3,NOX≤0.10mg/nm3。市城区各功能区应达到以下标准。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标准

大气环境

功能区

适用区域

质量标准

一类区

国家、省、市既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及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国家大气质量一级标准

二类区

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和区、文物区、名胜古迹、一般工业区

国家大气质量二级标准

三类区

工业区

国家大气质量三级标准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采取优先发展清洁工业、限制有污染工业的发展,同时加快现有工业,如化工业、有色金属业的技术改造。继续推广使用电、太阳能等洁净能源。这样才能使全市大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2)规划加快城市烟尘控制区建设

建设烟尘控制区是解决城市大气煤烟型污染的有效措施。因此对市区区内文教区、风景游览区和居民集中区尽快建设烟尘控制区,对控制区内的老污染源,应采取限期治理措施,并禁止在控制区内建设有污染的新企业。

3)规划加强现有治理设施的管理,督促重点污染源的限期治理

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现有治理设施的运转率,同时对未采取治理措施而又污染严重的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督促限期治理。

4)逐步推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一种比较严密的科学的定量化管理方法,它是根据本地区环境特点和环境容量提出大气中个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并将此指标分解到有关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结合经济手段来达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5)加快绿化步伐,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目前,市区绿化覆盖率较低,不利于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净化、吸收。因此,应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提高绿化覆盖率。

11.5.3声环境保护规划

(1)声环境保护目标

2015年城镇区噪声控制在5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的噪声控制在70分贝。城镇区域内噪声达标区的覆盖率70%。2020年城镇区噪声控制在52分贝,城市交通干线的噪声控制在65分贝。城镇区域内噪声达标区的覆盖率90%。

市域各功能区噪声控制要求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场标准》(GB3096-93)。

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标准

类别

适用区域

环境噪声标准值(昼领先间:db)

0类区

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

50/40

1类区

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包括风景区

55/45

2类区

居住、商业、工业混和区

60/50

3类区

城市或区域规划中确定的工业区

65/55

4类区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70/55

(2)声环境保护措施

1)划分噪声功能区和噪声达标区,在此基础上尽快颁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管理和达标区建设的有关规定,以便于重点固家噪声原的治理和监督控制。

2)制订法规控制机动车辆进入市区的流量、禁止机动车辆在市区内鸣喇叭,运用法律手段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3)提高道路绿化率,在主次干道两侧建设噪声隔离绿化带,减轻噪声污染。

4)禁止建筑业夜间施工打桩。

5)环保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噪声管理法规,对工业、施工、商业噪声强化管理,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以便用经济手段促进噪声源的治理。对城(镇)区扰民企业实行治理无效的要进行搬迁。

11.5.4固体废弃物处置

(1)固体废充物处置目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

(2)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为了避免固体废弃物对汨罗市造成危害,对工业废渣应加大综合利用率。凡已有综合利用经验的“废渣”必须纳入工艺设计、基本建设与产品生产计划,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不得任意丢弃。环保部门要逐步完成对工业废渣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不能利用的工业废渣,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选择适合的专门的堆放场所。堆放场最好选在山里,要有防止场散、流失等措施,以防止对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对含有汞、镉、砷、六价铬、铅、氰化物、黄磷及其它可溶性剧毒废渣必须有防雨、防水、防渗措施的存放场所,并禁止埋入地下与排入地面水体。

规划在新市镇工业园有一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必须全部送往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进行资源回收、无害化处理后用作农肥或填埋。规划市域分为南部、中部、西部和北部4个垃圾处理片区,与之相对应分别在李家塅、桃林、大荆三个镇设置垃圾填埋场,负责收集各乡镇及所辖村垃圾并送往上述4个垃圾填埋场。

12、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与风景旅游规划

12.1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规划

12.1.1现状情况

汨罗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8余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文物专业保护机构3个,馆藏文物550余件。馆藏文物中一级品3件,二级品24件,三级品181件,一般文物344件。屈子祠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1.2保护规划指导思想

(1)历史文物保护与土地利用相结合,通过合理地规划布局、高水平的城市设计和科学详实地规划目标及规划控制手段,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2)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保护单位划定重点保护对象、保护级别和保护范围;把历史文物保护与自然山水环境景观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及发展旅游事业相结合,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

12.1.3保护措施

汨罗的文物资源,既是市域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市域社会经济文化景观。保护这些文物资源,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也是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因此,对市域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市域历史文化的延续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市域文物资源保护规划

1)对已经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严格按照文物的保护等级、保护范围进行保护,并根据其实际需要,在其四周划定相应的建设控制地带,防止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

2)文物普查中发展的文物古迹、还未确定保护别者,亦应根据其价值大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无法保护者,可采取建立标志或资料存档等方式妥善处理。

3)在文物古迹保护范围内(禁建区),不得进行任何新建和改建工程,以保持其历史真实性。并严格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及“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精心保护和修缮。对危及文物安全和影响文物环境见貌的建(构)物,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或拆除作公共活动空间,或作绿化用地,或改变使用性质,或对其与环境不协调的部分采用传统技术进行改造。

4)在建设控制地带内(限建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控制其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使之与文物古迹的环境风貌相协调。

5)对一些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历史性建筑和近代建筑业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6)对一些已遭破坏的历史遗迹,确有必要恢复的,必须持谨慎态度,严格把关,通过精心设计施工,恢复其往日风貌和神韵。

7)对地下文物古迹(古遗址、古墓葬)埋藏区,应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在文物埋藏区选址进行建设,事先必须经文物保护部门批准并进行勘探、发掘后,方可施工。

8)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文物保护规划,提高市民对历史文物遗产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制止对各类优秀历史文化遗存的损坏和破坏,为保护开发和利用文物创造条件。

9)市域文物等文化遗产资源是旅游资源的核心,应遵循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的原则,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事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文物古迹促进旅游业,以旅游业养护文物古迹。

文物保护规划

保护级别

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国家级

屈子祠

以相关部门划定范围为准

东、南、西、北四向各外至500米

任弼时故居

以相关部门划定范围为准

东、南、西、北四向各外至500米

省级

罗子国城遗址

以相关部门划定范围为准

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0米处。

罗水女子桥

以相关部门划定范围为准

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300米处

屈原墓

以相关部门划定范围为准

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

市级

普德大庙

大庙墙体向外延伸30米范围

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

注:市、县级文保单位可参照上表划定相应的保护和控制范围。

(2)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非物质文化作为人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是保护和继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应遵从原真性、发展性、尊重性和共享性等基本的保护原则。

2)为实现在社会中确认、尊重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规划要努力确保和支持创造、保养和承传这些遗产的社会群体以及特质性的承载环境,保证这些遗产不仅作为历史资料得到静态保存,还要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3)汨罗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影响全球的屈原传说、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高故事会等。规划应紧紧围绕这些资源,加强整合保护和传承利用,突出汨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特色,并转化为发展社会经济的特有优势。

12.2风景旅游规划

12.2.1发展现状

汨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湘楚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汨罗市目前众多的景区景点均可纳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两个大类。就汨罗市域来看,旅游景点、景区总体分布较为分散,汨罗市周边相对集中。

(1)人文旅游资源

汨罗市人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内涵深厚。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屈子祠和任弼时故居,4A级景区任弼时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子国城遗址和罗水女子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8处及若干宗教景观建筑,长乐镇古街、红花山生态旅游观光园等。此外汨罗市还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高故事会等。

屈原其人:

屈原是中国的第一个作家、第一个诗人、第一个民间文艺家、南方文学的创始人、爱国主义的奠基者、最伟大的楚巫!史圣司马迁有“与月争光”之赞;诗仙李白有“屈原诗赋悬日月”之誉。历代咏赞屈原者,书不胜书,其名在我国文化史上有若干第一。自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人称千古一跳,为汨罗江留下传世之美名。汨罗也成为屈原“爱国情怀、民本思想、廉洁正直、不懈求索”的屈子精神的传承地,将汨罗上升到研究屈原、屈学的文化基地亦属当之无愧。屈原著名的诗歌《九歌》是在汨罗完成的,汨罗诗词创作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历朝历代都有名诗佳作流传。汨罗还成立骚坛诗社和骚坛诗联学会,有力推动了诗词创作和发展。汨罗市于2009年7月被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批准为国家级“中华诗词之乡”。

千古屈子祠:

屈子祠又称三闾祠、汨罗庙,坐落在汨罗江下游北岸的玉笥山上。玉笥山是屈原晚年生活、写作和投江殉国的地方。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载:“原栖玉笥而作《九歌》。”屈原投江后不久,人们将南阳里屈原故宅作祠,用以祭祀这位伟大的诗人。晋王嘉《拾遗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祠内碑文载:“汨罗三闾祠,旧多古碑,见《水经注》者,有汉代庙碑暨汉南太守程坚碑。”可证该祠始建于战国末年。

祭屈文化:

两千多年来,汨罗一直是祭奠屈原的重要场所,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唐玄宗李隆基亲敕重修屈子祠,且“岁时致祭.”。历史上每一次加封,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历代地方官员,也必在任内亲临凭吊祭奠。有资料可考的,就有南朝宋湘州刺史张邵,宋潭州知州朱熹、真德秀,湘阴县知县胡哲。清雍正九年(1713)规定,除每年五月初四外,又增加春秋二祭,祭日为正月和七月的上旬丁日,届时地方官员必亲临屈子祠省牲,其祭品也有规定,整猪、整羊、整疋绢帛等异常丰盛,开祭时焚香秉烛,击鼓鸣金,燃炮奏乐,官员们着蟒袍补服,率众行三献爵九叩首大礼。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祭祀规定废止,民间的祭祀活动仍长盛不衰。特别是每年端午节前夕的龙舟“朝庙”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其仪式异常荘严、粛穆、热烈。这些活动极具湘楚文化特色。

端午和龙舟文化:

回溯历史,汨罗江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命运紧密相连。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以死明志的屈原在汨罗江边的悲壮一跃,沿岸百姓竞相划船打捞,溯水招魂。两千多年来,这个驾舟相救的场面沿袭演变,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由此诞生。一个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端午节从此就与名江汨罗江、名人屈原、名祠屈子祠紧连为一体,并派生出包粽子、祭屈(龙)、雕龙头、赛龙舟、插菖挂艾等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极大地扩充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深厚的龙舟文化一脉相承,在全国各地代代相传。作为一个民族演戏千年的重要习俗和传统节日,它凝聚和传承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源头之一。汨罗作为屈原文化、端午文化、龙舟文化的结合点,谱写着对这一宝贵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篇章。“世界龙舟看中国,中国龙舟看汨罗”,这里是龙舟的故乡! “一城惊喜伴汨江”,回眸历史的天空,如碧带蜿蜒缠绕的汩汩江水,描画着一个衣袂飘飞的身影,叙说着一种不悔的爱国情怀,续写着“端午节”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的永恒命题。

(2)自然旅游资源

汨罗市自然旅游资源以秀水青山为主要特色,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包括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汨罗江—屈子祠景区;八景洞风景名胜区、神鼎山风景名胜区、玉池山风景名胜区等。

(3)旅游条件分析

汨罗市发展旅游业优势条件:

1)区位交通优势

汨罗地处长沙市与岳阳市的中点,位于“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纵穿南北;汨罗江、S308线、湘慧线、省道201线横贯东西。

2)资源优势

汨罗历史源远流长,有深厚的湘楚文化积淀。屈子祠汨罗江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湘楚文化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景点。千年古祠屈子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任弼时纪念馆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5年,“汨罗江畔端午节”被公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评选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龙舟竞渡、端午食粽等民风民俗,更有高故事、踩高跷、玩龙舞狮、长乐山歌等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龙舟文化因其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3)政策优势

汨罗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在《汨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建立旅游开发基金制度,每年用全市财政收入的1%扶持旅游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新上旅游项目7个,即汨罗江开发项目、屈子祠旅游开发项目、八景旅游开发项目、红花山生态公园项目、龙舟文化产业园项目、玉池山风景区项目和红色旅游项目,总投资14.87亿元。

汨罗市发展旅游业制约条件:

1)汨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旅游活动相对单一

汨罗市旅游资源除屈子祠、任弼时纪念馆外,大多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都还处于刚开发或为开发状态,整体开发程度不高;已开发景区中,开发多还停留在遗存或自然现状资源的简单利用上,未有人文、生态因素的深层次开发。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产品单一,体验类、参与类、休闲类等旅游产品相对缺失。

2)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有待改进

旅游住宿、服务设施级别较低,且设施不足。全市旅游、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旅行社及旅游开发公司未成规模。

3)旅游资源缺乏保护和系统规划

汨罗市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市域整体的旅游资源也缺乏相应系统的整合和规划,资源间的协调互补和相互促进未得到有效构建。

12.2.2规划指导思想

汨罗市场、区位、交通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使得大力发展旅游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根据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把旅游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脱贫致富的高效产业来抓。要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区为依托,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和重点带动,实施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行业管理,狠抓市场营销,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实现全市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增长。

(1)发挥区位优势,实现汨罗市旅游的产业化、规模化与市场化。努力把汨罗市发展成为湘中北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华中地区旅游圈的重要过渡地。

(2)积极培植旅游市场,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开展多样化旅游活动,作好客源市场分析与产业布局,配套建设各级服务基地。

(3)结合城镇体系建设,突出各级城镇的地方特色旅游,体现大旅游的民族性、民俗性和参与性,发挥整体优势,带动市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4)突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施有序、有效、持续的开发,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平衡的统一,实现市域的可持续发展。

(5)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合理调节旅游淡旺季,使旅游热潮成为常态。

(6)充分照顾游客消费水平的多层次性,建设多价位的旅游服务系统。

12.2.3旅游规划目标

(1)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整合市域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重点建设以屈子祠、汨罗江为代表的楚湘文化旅游,以八景洞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和以任弼时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旅游;丰富国际龙舟节的内容,以其为带动龙头,形成以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教育旅游为特色,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科研、购物、娱乐、宗教旅游于一体,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旅游富市”、“旅游富民”的目标。

(2)规划目标

按照上述战略目标,规划旅游发展指标如下:到近期2015年,汨罗市海内外旅游者年接待量达到旅游人数36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3亿元,年增长率达20%;到2020年,汨罗市海内外旅游者年接待量达到旅游人数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亿元,年增长率达17%。

12.2.4旅游景区划分

根据汨罗市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和资源性质,规划把全市旅游分为四大旅游区。

(1)市区及周边综合旅游区

市区及周边综合旅游区包括:屈子祠—汨罗江景区(含市区)、红花山生态旅游观光区及周边独立景点等。

旅游开发思路:以屈子祠、汨罗江为重心,把长乐高故事会、端午节习俗等民俗活动纳入国际龙舟节,增加体验类内容,同时把屈子祭祀、民俗活动、龙舟竞渡等统筹起来,丰富旅游内容,并使其日常化,结合红花山生态旅游等周边旅游资源,盘活旅游市场,使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该区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商务会议、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具体发展思路为:

打造文化旅游核心产品——将旅游核心产品打造的高度提升到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文化”这一层面。汨罗、汨罗江、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龙舟赛都是因为屈原在此投江才具备了差异性和吸引力,原本普通的风俗景物因人而有了魂魄有了知名度,如果没有屈原汨罗投江,一切都将黯然失色,所以在汨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牢牢把握这一核心要素,围绕“一个人,一条江”做文章。以屈原为灵魂的文化主线和以汨江为依托的活动主线,两者要紧密联合和互动,缺一不可。因为就旅游活动而言,单一的名人文化展示缺乏市场,同质化的的端午龙舟赛事没有生命力,只有联动,才能形成具有高端竞争力的旅游核心产品,进而打造具有汨罗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并上升到国际化的地位。

构建多元文化复合产品——依托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而紧扣一条世界名江、一座千年古祠、一个传统节日,把历史文化资源(屈原文化、楚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古城遗址文化)、山水资源(玉笥山、汨罗江)、湿地资源(南方草原、洞庭湿地)、民俗文化资源(端午节、龙舟竞渡)等都具备国家级、世界级杰出价值的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一个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复合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风景名胜区,用以着力复兴博大精深的屈原文化和精彩艳丽的楚文化,展示屈原的浪漫之美、诗歌之美、精神之美、人格之美以及汨罗的传统之美、民俗之美、山水之美、建筑之美、遗产之美。在旅游发展定位和核心非常清晰明确的前提下,借鉴文化展示和主题公园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要着力构建支持核心产品持久、永续发展的基础产品和派生产品,构建层次、等级分明,客源市场目标明确的多元复合旅游产品体系。

做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以其生态、绿色、节能、环保等特征而成为与国家两型政策理念完全吻合的朝阳产业。作为示范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汨罗在努力建设旅游景区的同时要构建科学完整的旅游体系。紧紧围绕现代旅游“吃住游购娱”等出行特征,积极建设接待层级和档次分明的餐饮业、宾馆酒店业和商业购物街区,适时发展大型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现代生态休闲项目,尝试引进以旅游为契机的高端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全面促进以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典型。

开发定位:文化为根,多彩纷呈。

建设重点:完善景区间及景区内的各项旅游设施,增强市区旅游集散中心功能,集中力量把汨罗市建设成为品牌形象鲜明、设施配套完善、服务高档的旅游接待中心;强化城市旅游功能使,使市区成为展示汨罗旅游总体形象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

(2)任弼时故居红色旅游区

旅游区主体为国家4A级景区任弼时纪念馆,包括周边独立旅游景点。

旅游开发思路:以任弼时纪念馆为龙头,整合周边红色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县、市红色景区间的合作,建设该区成为省内乃至省外红色经典旅游系统内的重要结点和亮点。

开发定位:红色经典,教育基地。

建设重点:完善优化该区与周边关联旅游区间的管理合作体系及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新旅游空间,把玉池山风景区、神鼎山风景区及屈子祠—汨罗江景区(含市区)作为其旅游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3)八景洞山水旅游区

旅游区主体为八景洞风景名胜区,包括周边独立旅游景点。

旅游开发思路:充分利用旅游区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山水景观,与屈子祠汨罗江风景名胜区(含市区)、长乐古街相结合,以文化和生态为卖点,吸引社会精英层次目光,建设设施高档的各类创作园,积极开展休闲生态旅游。

开发定位:紧承文化,生态休闲。

建设重点:明确文化和生态优势,扩大宣传,完善旅游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品质。

(4)神鼎山——玉池山生态休闲旅游区

旅游区包括:神鼎山风景区和玉池山风景区及周边旅游景点等。

旅游开发思路:充分利用旅游区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和宗教等人文景观资源,与屈子祠汨罗江风景名胜区(含市区)相结合,把其作为中部综合旅游区和南部红色旅游区的延伸和补充,积极开展生态游览和宗教文化旅游。

开发定位:生态游览,宗教祈福。

建设重点:整合旅游资源,适当恢复和重建人文古迹,拓展游赏空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强市域内旅游区间的协调合作。

12.2.5旅游线路组织

(1)旅游线路组织

旅游线路应遵循“安全、快捷、舒适、经济;内部衔接成网,外部幅射畅通;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组织。

规划开辟四条旅游专线:

“屈子祠公园——龙舟竞渡中心——屈子祠——屈原墓”的龙舟文化旅游线;

“八景洞——红花山——玉池山”的山水生态旅游线;

“红花山——普德观——普静寺——神鼎山——玉池山”的宗教旅游线;

“任弼时故居——开慧故居——平江起义旧地”的红色旅游线。

积极培植以市区为中心的旅游线路:

一日游:

屈子祠、屈原墓、神鼎山、任弼时纪念馆一日游

上午游龙舟竞渡中心、屈子祠、屈原墓、普德大庙,到加华牛业购物;下午登神鼎山、游任弼时纪念馆。

两日游:

屈子祠、屈原墓、八景洞、任弼时纪念馆二日游

第一天:上午游龙舟竞渡中心、屈子祠、屈原墓、普德大庙,到加华牛业购物;下午参观红花山农业生态观光园,游八景洞,观龟山落日、八景飞瀑、迎客松、烈士陵园,参拜佛果寺,宿八景洞。

第二天:上午游神鼎山、资圣寺、玉池山、南岳行宫;下午游任弼时纪念馆、故居。

(2)旅游服务基地建设

服务基地分三级建设,各级配建相应的接待设施,包括宾馆、饭店、交通、购物及管理,也包括会议、商务、参与活动(包括旅游纪念品生产)的组织等。同时以基础设施配套先行,包括水、电、路、讯等。

全市旅游网点规划按四级设置。

一级网点——市区,为全市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按中等城市规模进行配套建设。

二级网点——弼时镇、八景镇,为全市旅游接待服务副中心,按1000人次/日旅游度假配套建设宾馆、饭店、旅游商店等设施。

三级网点——长乐镇、李家塅镇、高家坊镇,配套建设相应规模宾馆、饭店和旅游商品供应点。

四级网点——为各景区内分别设置接待点、商品供应点以及车站、停车场等设施。

13、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3.1规划原则

(1)坚持系统规划原则

汨罗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应成一体系,全面考虑整体把握,从而确保汨罗市安全、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汨罗市域防灾力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实现汨罗市域综合防灾力量与社会经济、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3)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汨罗市实际情况和防灾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汨罗市域综合防灾力量、防灾设施的配备规模及分布布局。

(4)加强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建设

建立灾害预报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3.2防洪规划

13.2.1现状分析

汨罗境内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损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有: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县山区是湖南的暴雨中心之一,一旦山洪暴发,汨罗江中下游河水陡涨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多年来洞庭湖淤塞严重,蓄水量大减,当长江上游涨水,江水注入洞庭湖,水位上升,若遇山区暴雨,雨水相撞,灾害尤烈。20世纪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是1954年,其次是1969、1983、1993年。从1967~1993年,境内洪涝平均2.5年一遇,暴雨多出现在4~8月,洪涝灾害常发生在5~7月。4~6月偏多三成,4~9月偏多二成则出现在1967、1969、1973、1975、1984、1993年。汨罗市的洪涝灾害十分严重,是城市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3.2.2防洪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根据有关法规规范,汨罗市防洪规划应遵循系统规划,综合治理,以防为主,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建立适应汨罗市发展要求的防洪安全体系。

从汨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汨罗市域整体防护圈及淹没区的非农业人口数及重要程度,根据相关法规,确定汨罗市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防洪提的最高水位为39米。市域一般建制镇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防。同时有计划地建立洪水预警机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开展防洪派排涝建设。

防洪目标为设计标准内的洪水,不垮一库一坝;超标准的洪水,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重要城镇安全、确保大中型水库安全、确保重点堤坝安全、确保重要交通干线安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尽量减少因洪涝特别是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杜绝群死群伤。

13.2.3防洪工程规划

由于汨罗市现状防洪设施非常薄弱,且洪水发生较为频繁,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因此加速城镇防洪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已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依据《防洪法》,汨罗市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本着“系统规划、分段实施、立足当步、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根据各防洪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形特征,采取分期、分段进行防护,修筑防洪堤。同时应设立防汛指挥站,由城区防讯指挥中心统一规划管理,并制订防洪预案。

13.2.4排涝工程规划

汨罗市是平原,内涝问题较多,在降雨集中的4-8月份和暴雨较多的5-7月份,雨水积聚河水涨,河道又泄洪不畅时,在低洼地形成内涝,因此在规划实施防洪工程的同时,必须规划实施相应能力的排涝工程设施。治涝采用以下原则:一、洪涝分治、综合治理,高水高撇,低水低排,高低分家,分片治理,形成了高地自排与洼地抽排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模式。二、严禁在排河道乱采乱挖,对城镇段河道进行清淤整治,从根本上保证河道应有的泄洪能力。三、开挖沟网,改善片区排洪条件。四、为便于泵站管理,能连不散,几处合并,统筹布置。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具体工程设施应充分结合片区地形,治涝工程与城市排水相结合,设置自流排水闸,以防外河水位高于堤内清水水位时,外河水倒灌。雨水排渍系统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自然沟渠,结合防洪排涝规划,分散布置沟渠网,就近排入溪河内,防止区内积水。

13.3抗旱工程规划

13.3.1抗旱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规划上坚持“以蓄水为主、蓄、引、堤相结合”的原则,千方百计增加基础水量,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增加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从经济效益着眼,根据资金、器材,全面统筹兼顾,对于投资少、见效快的工程要优先。

13.3.2抗旱工程规划

(1)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大力推广计划用水和灌溉新技术。

(2)治山治水相结合,注意蓄草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小气候,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3)开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工程的设计效益。

(4)充分发挥水利资源的优势,搞好农田排灌系统的建设,根治地下水的危害。坚持排灌分家原则,通过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

13.4消防规划

13.4.1现状分析

汨罗市现有一消防中队,位于市区内,其它建制镇基本无正规消防设施。消防中队消防装备不足,消防力薄弱,消防设施滞后,只能承担市区消防任务,而其它乡镇(除新市有义务消防队)没有消防人员,只能采用原始的消防手段,消防设备更是缺乏。

13.4.2规划原则与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力求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逐步提高汨罗市域综合消防能力。

近期目标:逐步达到消防法管理基本健全,消防管理机制合理,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基本形成适应汨罗市经济建设发展要求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

远期目标:建立完善有效的与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全民消防意识普遍增强,组建强大的多形式、多功能的消防队伍,消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达到岳阳市先进水平。

13.4.3消防规划

(1)在汨罗市区设立消防指挥中心、组成公安消防和城镇义务消防相互协作系统。

(2)规划设立消防站责任分区,在市区设置五个一级消防站,高泉设两个一级消防站,新市设三个一级消防站,一级消防站覆盖面不大于7平方公里。保证接到报警后5分钟到达灾情地点。其它各城镇设消防站,在全市开展消防教育,加强消防设施建设。

(3)城镇消防人员按城镇人口万分之五配备。

(4)城镇给水规划要保证消防用水,管网尽量成环状,并要保证消防水压,城区道路设置消火栓按间距120m布置。在市政给水系统不足处适当建设消防蓄水池,并要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水体。

(5)加强宣传教育,杜绝火灾隐患,树立防火意识。

13.5人防规划

13.5.1现状分析

现汨罗市域内人防设施少,人防设施较少且大多破环严重,部分被用做其它用途。现有人防设施主要集中市区。

13.5.2人防规划

(1)规划原则

贯彻人防建设“积极防御、长期准备、稳步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相结合,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适应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结合原有人防工程设施,合理布局,统筹布置。

人防规划和人防建设应与社会发展、城镇建设相适应,与各类专相规划相结合,以提高总体防护能力和抗毁能力。达到人防战备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市域人防规划

1)规划贯彻“平战结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重要与可能的关系。

2)按三类人防城市标准设防。

3)设立人防仓库、人防兼职和专业队。

4)在市区设立指挥通信机构,组织协调战时人防部署。

5)确定全市的防护重点,制定相应《重点目标防护方案》,工程部分按《工程保障方案》进行具体实施。

6)完善交通系统,改善现状路况。主要疏散干线,应保证在道路两侧建筑倒塌后机动车辆仍能通行(宽度不小于30米),且为了战时防毒,道路走向应尽量与本地主导风向一致。

7)完善地下医疗系统,配备相应医疗设施。

8)加强防护通信、供电、供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具体布置时尽量避开高危区,有条件可根据掩蔽工程布局设置相应专线。

9)公园、广场附近建筑,必须呈防射状依次限制高度,以保持良好的视界,公园、广场附近的道路要合理规划,不得在其周围筑成封闭式的建筑,以利于战时紧密聚集转移或疏散之用。

13.6抗震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汨罗城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按7度设防。

13.7其它自然灾害规划

全市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渗漏、管涌等,以东南部花岗岩地区以崩塌、管涌为主、全市地质灾害90%发生在农村,以山地丘陵地区最严重。规划措施:

(1)制定应急预案,对于灾害重点发生区应进行适当的防灾工作,防患于未然,尽可能地减小灾害损失。

(2)在灾害易发区设观测点,做到灾害早预报,早预防,以便及时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3)加强病虫害预防工程,对虫害做到早预、早防治、保护益鸟和益虫维护生态平衡。

(4)保护植被,严禁乱砍滥伐,降低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城镇及居民点建设要避开地质灾害易发生区。

(5)建立起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

(6)全面查清全市地质灾害分布现状与危害程度,建立并逐步完善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

(7)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力度,努力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整治。

(8)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汨罗市社会性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

(9)加强雷电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活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第六章  城市性质、规模与规划区范围 1、城市性质

1.1城市性质

结合城市定位专题研究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确定汨罗城市性质为:

汨罗市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以屈子龙舟文化为特色的长岳中部区域次中心城市。

1.2城市职能

(1)以再生资源交易和加工为主体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

(2)湖南省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

(3)长株潭城镇群产业基地。

(4)长岳中部地区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

(5)汨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教育、信息中心。

2、城市规模

2.1现状城市人口

2008年市区(常住)城市人口统计表

类    别

非农业人口(人)

农业人口(人)

城市人口(人)

城关镇

59635

——

59635

城郊乡

19592

10477

30069

新市镇

居委会

3856

1666

5522

团山

——

2456

2456

新书

——

2490

2490

丛羊

——

2209

2204

合心

——

2627

2627

新桥

——

1665

1665

八里

——

1941

1941

汨罗镇

燎家山

2522

525

3047

夹城

——

1114

1114

李家

——

1465

1465

鱼鳃

——

1404

1404

北托

——

1649

1649

南托

——

1000

1000

龙塘

——

1671

1671

红花

东冲

498

1200

1698

京街

——

1962

1962

廖家段

——

1717

1717

刘花洲

——

2268

2268

屈子祠

屈子祠

416

2012

2428

金钩

——

1478

1478

农科

——

864

864

楚塘

——

1271

1271

楚南

——

1536

1536

翁家桥

——

1269

1269

合计

86519

49936

136455

2008年市区暂住人口统计表

类    别

人口数(人)

企业非本地户籍工人

26700

在校非本地户籍学生

7000

其它

5800

合计

39500

2008年市区城市人口统计一览表

类    别

城市人口(人)

常住人口

非农业人口

86519

农业人口

49936

暂住人口

90%折后

35550

合    计

172005

汨罗市现状城区城镇人口17.2万,其中常住人口13.65万人,暂住人口3.55万人。

2.2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详见论证报告)

规划预测汨罗城市人口规模为:

2015年24万人;

2020年30万人;

远景2050年按50万人控制。

2.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08年现状建设用地规模18.8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6平方米。规划从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国土基本政策出发,确定本次规划建设用地规模:

2015年用地规模25.68平方公里,人均指标107m2/人;

2020年用地规模约31.5平方公里,人均指标105m2/人;

远景2050年用地规模控制50平方公里以内。

3、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邻区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营田区在本次规划中不再划入城区,因此必须对规划区范围进行调整。

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城关镇、城郊乡;新市镇的团山、新书、丛羊、合心、八里、团螺、元宵、新栗、新桥、福兴10个村;汨罗镇的鱼鳃、北托、南托、燎家山、龙塘、大坪、夹城、李家、童家、眠羊、茶木垅、黄家、蟠龙桥、汴塘、甘坪、九龙山、雁塘等17个村;红花乡的廖家段、京街、叶家冲、东冲、刘花洲、石鼓、石仑、罗滨、包塘等9个村;古培镇的雨潭、黄塘、杨柳、徐家、三港、课功、明月、栗桥等8个村;屈子祠镇的屈子祠、朱山、金钩、新湖、翁家、金沙、白水、农科、楚塘、楚南等10个村;范家园镇的永青村,土地总面积约216平方公里。

第七章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1、城市用地分区

城市用地可分为已建区和未建区两大类,其中未建区又可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类。未建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用地自然条件(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洪水淹没、农田保护)、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发展动力、生态敏感性等。各用地分区的具体划分如下(具体分布见图):

已建区: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城市建设的用地,包括部分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集中性农村居民点用地。

禁建区:禁止用于城市开发建设的用地。主要包括建设条件差,不适宜建设的用地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部分湿地和蓄滞洪区。

限建区:可根据需要有限制地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主要包括建设条件较差,可适当建设的用地以及部分湿地。

适建区:除禁建区和限建区外其他适宜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用地。

上述适建区是将来城市发展最适宜开发的地区,应优先发展;限建区建设条件相对较差,可根据具体的管制措施有选择性地发展。用地分区将直接指导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用地布局。各类用地相应的管制措施将在总体规划中具体制定。

2、空间管制措施

2.1已建区管制措施

已建区范围包括:汨罗城市建成区范围以及规划区范围内较大的集中性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1)已建区应以扩容提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为主。

(2)已建区应重点优先开发区内的未利用土地(包括弃置地),进行填空补缺,充分利用。

(3)已建区应按规划,对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用地进行功能转换。

(4)已建区宜采取“有机更新”方式进行建设,不宜采取大规模推倒新建方式。

2.2禁建区管制措施

本次规划禁建区范围包括: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体、水面、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地区,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蓄滞洪区与因地质灾害问题而不宜进行开发建设的用地。

(1)编制禁建区保护专项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及其外围保护带,严格保护区内自然山林、河湖水域、森林植被、各类动物等生态资源以及文化历史和矿产等资源。

(2)严禁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开发建设;在核心区外围保护地带控制高强度开发,适度开发建设应报上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审批,须保证生态敏感区环境和景观不受破坏。

(3)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或将基本农田改为其它性质农用地。

(4)禁止各类污染物不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入禁建区。固体垃圾排入此区须采取生物填埋、焚烧等措施,液体污染物必须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本区水体,严禁任何固体污染物、垃圾等直接倒入水体或堆放在水体沿岸50米范围内,保护区内环境不受污染。

(5)禁建区内应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城镇中属于禁建区各类用地均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保护。军事设施保护区内严禁进行影响军事管理和危害国防安全的一切建设活动。

(6)各类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地址、文物保护单位等禁建区应根据相关法律和技术规定划定保护用地范围,划定的用地禁止非保护性的开发建设。

(7)未经开采的各类矿产资源分布区不得进行各种工程设施或者用于城镇建设。已开采弃置的原矿产资源分布区须进行生态治理,恢复其生态属性,不准随意弃置。

(8)禁建区内的自然山体,不得进行新的非生态农业用地开垦,并应推行退耕还林政策或进行生态农业耕作,适当恢复其自然生态面貌。

(9)禁建区以保护为主,任何允许进行的行为都应有利于保护,杜绝任何形式的破坏活动。

2.3限建区管制措施

本次规划限建区范围包括:规划区范围内可根据需要有限制地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

(1)严格保护此限建内耕地,禁止非法占用耕地。城镇建设确需占用少量耕地的,应按有关程序报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耕地占补平衡原则进行占用补偿,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组织部分地区退宅还耕、退耕还林,撤并自然村落,将农村空置房基地作耕地开发改造。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3)限建区内严格控制农房分散建设,农民建房应适当集中,形成规模。

(4)加强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生态治理弃置地。在本区内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增强本区生态环境自净能力。

(5)强化限建区对城镇的服务功能,区内应设置供应城镇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吸纳部分城镇市政设施(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给水厂、殡葬设施、危险品仓库),安排部分污染性生产企业,为城镇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6)对需要在限建区内安置的城镇市政设施和污染性生产企业等项目,须进行科学合理选址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并经过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7)限建区内重大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建设应避免与城镇建设发展产生冲突,应综合协调考虑。

2.4适建区管制措施

本次规划适建区范围包括:规划区范围内的适宜进行城市开发并纳入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以及规划村庄建设用地。

(1)适建区应严格按照规划的范围、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及控制指标、规划设计条件和环境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2)适建区应全面建立和完善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允许有偿使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流通,实现土地高效率利用和高效益产出。

(3)适建区内,城镇建设用地远期严格按140m2/人的上限人均用地指标控制,村庄人均建设用地上限指标严格控制在150m2/人以内。

(4)适建区内,临近生态敏感区的城镇建设必须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其建设不得损坏生态敏感区的环境和景观。

(5)适建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用地、古迹遗址用地必须实行严格保护,须对其编制专项规划,并按专项规划保护和建设。

(6)适建区内的建设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现状资源条件,保护区内山林、植被、水系,保护当地文化历史、风俗人情、地方风格和空间特色。

第八章  城市总体布局 1、总体构思

通过对汨罗城市发展的现状基础及用地发展的分析评价,主要从城市空间形态、用地选择、生态建设、功能分区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确定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1.1构筑“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

汨罗江东西向横卧现状城区北侧,城市沿汨罗江南岸呈带状趋势发展,东西向延绵近10公里。北岸目前为农村地区,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南北两岸有107国道大桥和红花大桥联系,北岸建设有防洪堤和农舟竞渡看台,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从汨罗远期33万人(远景45万人)的发展规模看,在充实完善南岸城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展北岸城区,均衡城市空间结构,构筑“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

1.2保护“生态城市”肌理

汨水、罗水、湄水交汇城区,外围自然山林和生态农田环绕,汨罗江众多支流溪渠呈南北向分布,城区边缘分布有多处面积较大的水体(库),汨罗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

规划将合理的保留水系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切实保护好城区周围耕地农林地带,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底”,突显生态城市肌理。

1.3“交通主导”城市格局

通过对汨罗城市用地发展条件分析,交通条件对城市骨架和基本格局影响重大。汨罗城市依括京广铁路而建,之后沿省道S308东西向轴向展开,而后受107国道、京港澳高速交通拉力影响,继续向东发展,城市发展受交通主导作用明显。从其未来交通发展格局看,城市建设用地东、西向将基本上分别以107国道和京港澳变线(长岳高速)连接线为界,南北向也将由规划的城市外围环线界定,城市发展格局非常明朗。

1.4“功能分区”引导

通过对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研究,结合空间结构可从功能上将未来城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组团。

南岸西组团(高泉):城市公共服务(行政、商业、金融、医疗、教育中心),生活物流,主要生活居住区。

南岸东组团(新市):城市工业、物流中心,商贸商务、文体中心,配套生活居住区。

北岸东组团(红花,远景发展):旅游休闲服务,高尚滨水居住区。

北岸西组团(屈子祠):文化、观光、休闲之旅。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2.1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根据城市用地评价、大型基础设施布局、用地发展驱动机制分析、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汨罗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为:高泉东扩,新市南进,适度跨江。

近期重点向东发展团山、新市城区,中期适当发展高泉区以西、以南,远期跨江发展江北地区,形成以江为轴的带状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

2.2用地发展时序

近期:2009—2015年。大力发展新市组团和高泉组团东扩,新市主要以工业园建设来带动新市的发展。工业园在现状基础上往南发展,同时利用武广高铁通车后客运站人、物流的聚集来带动周边地段的建设和发展。高泉组团在现状基础上主要东扩北延,填充完善其与汨罗江之间的用地。

远期:2016—2020年。随着京港澳高速复线的通车,高泉组团可适度向西发展,新市继续充实完善。屈子祠组团应开始大手笔开发旅游业,屈原文化园、龙舟文化园将相继建成,汨罗成为湖南的旅游基地。

远景:跨江发展江北红花组团,其它各组团都充实完善提高,汨罗成为湖南省的明星城市。

3、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与城市规划用地的适应性、划定的城市用地分区空间管制(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等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确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除了与上述影响因素紧密相连外,同时要考虑自然地形限制及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的分割,并与城市远景用地规模和形态有机衔接。

汨罗市区目前集中在汨罗江以南发展,江北地区尚未开发,根据本次规划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研究、发展建设用地的分析,结合城市现状发展扩张趋势,从城市远景用地50平方公里左右的规模预留出发,规划确定汨罗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南岸主城区向西以汨罗镇九雁水库和201省道绕城线为界,东向以湄水为界,南向以S308绕城线和星火水库为界;江北西至红花大桥,东至107国道,北至东冲冲沟。

4、城市总体布局

4.1总体布局原则

(1)紧密依托城市现有基础;

(2)切实保护耕地;

(3)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4)合理构筑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功能分区;

(5)与历史文化和旅游风景区协调发展。

4.2总体布局结构

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相对集中、大容量、高档次的金融、信息、商贸、服务等设施,和非常明确合理的城市功能体系。在进行城市总体布局规划时要做到优化用地结构、改善基础设施、调整工业用地、增加绿地及公共设施用地,强化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服务、商业等综合服务职能,建设高效率、具有区域经济“中心”功能的商务中心、商业中心。为实现城市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配合城市功能演进和用地发展要求,规划针对汨罗“一江两岸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功能和用地进行调整与重组。

规划城市南岸仍为汨罗城市发展主城区,由中部团山生态绿地适当隔离,分别依托新市工业园建设和老城区基础优势形成东西两大组团,形成相对均衡的空间用地布局结构。

北岸城区屈子祠组团利用旅游开发优势,在耕地、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紧密与景区协调发展,坚持选择性建设和保护性开发,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红花组团(远景发展)利用其生态环境,结合地形形成两个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组团。

高泉组团:为城市的中心区,集中了市级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规划依托城区现有发展基础,以向东发展为主,适当向西、向南外围扩张,扩大城区规模。同时有机疏散中心区人口,控制合理容量,优化用地结构,搬迁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增加绿地,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功能上集中城市市级商业金融中心,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中心,城市主要的生活居住区和配套的生活物资配送基地。在铁路以西南部区域结合S308、S201、高速连接线交汇等优势,预留工业发展用地。

新市组团:位于城市的东面,为现状工业用地的集中地段,主要分布金成路、龙舟路两厢。发展优势主要有工业园、武广客运车站及G107、S308、京港澳高速等对外交通干线,同时以丘陵为主的用地条件良好,是未来城市重点建设区域。规划将依托园区基础建设好高标准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物流市场和研发基地;依托武广新站区,布置城市商务办公中心和次级商业服务中心;依托新市镇区基础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次中心;在团山(武广铁路以西)布置城市文化娱乐、体育运动中心,远期以长岳城际铁路站为契机完善发展;各功能片区根据要求配套布局相应规模的城市居住用地。

屈子祠组团:现状主要包括屈子祠景区和屈子祠集镇区,规划依托屈子祠—汨罗江风景旅游区的建设,合理开发旅游项目,配套建设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将屈子祠集镇建设成为屈子祠景区接待服务点,将其打造成景区的旅游服务中心。

红花组团(远景):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和滨水高尚居住。

第九章  综合交通规划

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城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包括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等。汨罗的对外交通运输设施,是汨罗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是汨罗联系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重要渠道,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改善汨罗投资环境,增强其对外资的吸引力的客观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1.1现状概况

(1)公路交通

城区对外公路交通主要有国道G107和省道S308、S307三条。107国道从城区东部新市工业园经过,南至长沙,北往岳阳,是汨罗与省内外联系的重要公路通道。308省道东西向穿越城区,向西南经湘阴可分别至益阳、常德和长沙,向东成为连接主城区与107国道及京港澳高速公路的重要通道。307省道是连接汨罗和营田港的重要公路交通,是汨罗水陆运输紧密衔接和转运的保障。

京港澳高速公路出入口(设东部平江伍市)距离主城区约15公里,连接线为S308省道。汨罗境内两处互通分别位于北部的大荆镇和南部的李家塅镇,距离城区均较远。

城区现有公路站场设施主要有城西汽车客运总站和建设路中心汽车站。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公路体系和道路技术等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交通运输要求;二是由于城区规模扩张和用地发展,现S308线城区段实际上已经是穿越城区而过,造成主要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相互干扰,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会大大降低综合交通运输效率;三是客运站场布局不合理,尤其是中心车站用地紧张,交通混杂,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不利于长远发展。

(2)铁路交通

汨罗铁路交通较为便捷,城西现有国家铁路交通动脉京广铁路及复线,并在铁路西侧建有汨罗火车站,设计为二级客货混编站。2009年建成通车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从东部新市镇区西侧经过,并在南郊设置了客运站。

(3)水运交通

随着公路交通的大力发展,汨罗水运交通需求及运量已逐步弱化和减少。汨罗江城区段由于河道淤塞及功能转换,目前已不能通航,城市货物航运一般通过S307公路转运至营田港。

1.2规划目标

以公路建设为主体,合理规划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出入通道,处理好铁路、过境公路与城市的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利用公路和营田港优势,建立水路联运交通系统。充分利用内外部发展契机加大交通投资建设力度,将汨罗市建设成为交通层次相对完整,交能网络完善,综合交通较发达的长岳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

1.3规划原则

(1)经济与交通供需均衡原则:交通设施的建设对经济的发展有引导作用,所以应适当超前,但运输能力过于超过运输要求,会造成财力浪费,故规划力求两者供需动态平衡。

(2)综合发展,层次分明原则:根据发展的实际和潜力,在综合发展各种交通方式的同时,分主次有重点的选择主导方式交通进行发展。

(3)宏微观、近远期相结合原则:立足微观,放眼宏观,从微观交通出发,达到市际、省际区域交通的宏观功能,同时以近期为主,远近结合,统筹规划。

1.4规划举措

(1)公路

现状京港澳高速连接线(S308)东段应提高技术等级致一级公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配合京港澳复线建设,启动城区与营田互通连接线。规划汨罗将形成城市东西两条便捷的高速公路连接通道。

规划根据岳阳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南侧预留平益高速公路通道及出入口互通。

对现状的对外公路核心通道G107、S308规划拟进行提质,改善道路的通行条件,规划将G107城区段等级提升至一级公路,完善其与沿江大道、S308的交叉口,沿城区的地段(沿江大道至新火车站段)规划辅道,以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规划近期保留现状S308,承担对外交通及城市道路双重功能,远期将S308移至新火车站南侧,现状S308(罗城路—汨新大道)为城市内部道路。

城区以西,规划S201(长沙到岳阳)按二级公路建设,城区段近期由城西路改造提升后承担过境交通,远期向西绕线与京港澳复线连接线对接,以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规划S307结合京港澳高速复线连接线改线,按一级公路建设,连接城区与营田港。

规划江北自107国道向西结合现有县、乡道合理选线,建设一条屈子祠连接201省道、107国道的重要对外交通通道,使屈子祠通过S201与107国道与京港澳高速公路及复线便捷的连接,为未来旅游发展做好充分的交通建设准备。

红花桥往北、大众路往南、罗城路往西作为除过境交通干道以外的联系市域各乡镇、村的主要对外联系通道,规划按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建设。

至2020年,汨罗市区周边将形成由G107国道——北环(107国道至屈子祠)——S201绕城线——S308绕城线组成的外围环状过境交通网络。

(2)铁路

随着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通车,今后,新市新站将逐渐成为主要的铁路客运中心,根据国家铁路网规划,京广铁路会逐步弱化客运,而以货运交通为主。因此,从目前的格局看,未来汨罗两大铁路站场中,武广新站为主要客运站,现有京广站将以货运为主,兼有短途客运。

根据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规划,长沙至岳阳(2020年以前)、益阳至汨罗(2030年以前)将规划有城际客运铁路连接,规划预留该铁路通道。长岳铁路与武广铁路平行,设置于其西侧,并在团山设客运站。向南与远景益汨铁路并线,届时,汨罗将成为长株潭区域城际铁路的二级客运枢纽中心。

(3)站场

为满足和适应汨罗交通的发展,规划对现有长途汽车客运站进行整合并重新布局。具体措施是:保留市汽车站(车站路),满足近中期短途客运需要;规划整合中心汽车站(城西站前路),主要发往益阳、常德、岳阳方向及省际客车;结合武广车站新建新市长途汽车站,形成便捷的换乘枢纽,主要发送广东、深圳、长沙方向的客车。

规划城市货运站场结合市场物流中心布置,在城西S201西侧及城东S308南侧分别设生活与生产物资货物运输站场。

规划城区对外交通网络一览表

名称

走向

位置

备注

G107

南北

城东

提升

S308

东西

城南

提升

S307

东西

城西

改建

S201

南北

城西

规划

京广铁路

南北

城东

现状

武广高速铁路

南北

城西

已建

长岳城际铁路

南北

团山

规划

市汽车总站

城西车站路

现状

新市汽车站

城东

规划

中心汽车站

建设路

搬迁

汨罗火车站

城西

现状

汨罗新火车站

城东

已建

长岳铁路客运站

团山

规划

2、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2.1现状及问题

2.1.1路网系统

(1)道路设施不足

近年来,汨罗城市道路建设虽然投入大,但由于城市人口,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等因素。道路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交通增长要求。城区内社会停车场地严重不足,市际交通的停车场、保养场数量不足,加油站分布不合理。

(2)道路网不成系统

南北向道路基本是尽端路,不能构成道路网络,道路宽度虽然规划宽度实施,但侵占道路摆摊设点现象严重。宽60米的汨新大道虽已建成,但与之相交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未形成。

(3)尚未形成有效的快速干道交通体系

城区道路未能快速有效地疏散过境交通车辆,过境车辆穿越市区,从而增加城区内部干道的交通负荷,加之道路红线偏窄,路况质量较差,交通组织管理水平落后等,使得城区近期难以形成快速交通体系,致使城市内外交通转换不畅,交通组织混杂。

(4)支路不完善

城区本身不够完善的主次干道格局里,支路建设缺口更大。支路标准低,路况特差,机动车几乎难以通行。很多支路都是几米宽的胡同式小道,且路旁堆满杂物摊担或停放机动车非面动车等,致使道路堵塞。

城区现状道路一览表

道路

名称

路幅宽度

道路

长度(m)

道路性质

道路截面尺寸

起  讫

城西路

36

2970

主干路

6+24+6

罗城路 一信芳路

高泉路

26

1628

次干路

5+16+5

山塘路一罗城路

大众路

40

2583

主干路

6.0+26+6.0

罗成路 一沿江大道

站前路

50

945

主干路

7+6+3+18+3+6+7

湖光路-新站路

前进路

18

636

次干路

3+12+3

城西路—屈原路

新站路

18

502

次干路

3+12+3

前进路—火车站

建设路

30

3900

主干路

7+16+7

湖光路-双塘路

罗城路

50

3280

主干路

8+6+2+18+2+6+8

湖光路-九歌广场

沿江大道

42

10050

主干路

9+24+9

高泉路-湄江路

汨新大道

60

8450

主干路

8+7+2+11.5+321.5+2+7+8

双塘路-湄江路

东风路

16

1424

次干路

2+12+2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新市南街

30

838

主干路

7+16+7

汨新大道—合心村北

屈原路

18

1215

支路

4+10+4

建设路-罗城路

龙舟路

30

1478

主干路

7+16+7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金成路

30

3510

主干路

7+16+7

汨新大道—武广车站

车站路

18

1725

支路

4+10+4

尚贤路-荣家路

劳动路

18

3450

支路

4+10+4

外环路-信芳路

公园路

18

570

支路

4+10+4

湖光路-屈原路

求索路

16

964

支路

2+12+2

站前路—建设路

山塘路

18

1350

支路

4+10+4

车站路-大众路

人民路

18

3345

支路

4+10+4

车站路-江离路

荣家路

18

3300

次干路

4+10+4

车站路-江离路

(5)交通管理水平仍较落后,市民交通意识较差

道路功能混乱,建设与使用都未能有效把握其标准。建设路是城市主干道,又是商业街,路幅较窄,致使人车交通拥挤、环境较差。现有主次干道中,道路宽度窄,机非分隔不严,干道上机动车出入口过密,使得干道标准降低,造成交通不畅、车速较低、事故增多。机动车、非机动和行人遵守交通意识差,摊担、停车乱占道路、便得道路通行能力差。

2.1.2静态交通设施

(1)公交停车场

汨罗市区公共交通虽有所发展,但设施十分落后,没有专用公交停车场及公交始末站场。

(2)社会停车场

目前,市区内几乎没有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社会停车场,车辆停放主要是靠占用城市道路,严重影响城市交通,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3)加油站

城区现有加油站主要设在过境或入城道路上:加油站规模小,不上档次,绝大部分为单位自办或个体经营,并且个别无证经营,布局混乱,安全防护措施差,必须统一规划加油站的布局,目前已基本取缔那些无证经营,不符合规范的加油站。

2.1.3公共交通现况

公共交通是我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汨罗城区虽开通几条公交线路,但城区人流流动主要是依托的士、摩托车、自行车解决,造成城区交通混乱、拥挤、车速低,而且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公交线路密度较低,能够通行公交车辆的道路少,另外还有许多地方是公交线路网盲区,站点覆盖率低,居民乘坐公交车出行不便,致使现有公共交通出现萎缩势头,运行不景气。

2.2规划目标与策略

逐步调整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低害的城市公共客货交通体系和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营的道路交通系统,同时结合城区的山水优势发展并完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并加快公共运输体系建设。

(1)区域一体化

强化对汨罗市周边小城镇的联系与辐射力,更好地发挥地区间的联动发展效应,汨罗市的交通系统必须将市域交通纳入一体,统筹考虑。

(2)适应和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依据汨罗市城区用地条件和特色,以道路建设为基础,以优质公交为骨干,培育新的中心,构建多中心格局,疏解旧城压力。

(3)公交先行化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从政策、体制、资金、建设、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给予优先保障。

(4)建管统筹化

持续对道路改、扩、新建,并且要高度重视停车场建设,以满足人们一定的机动化需求,同时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5)宣教普及化

加强交通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交通知识,使市民交通素质提高,形成良好的交通意识观念,创造有序的交通社会环境。

2.3规划原则

(1)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与等级,建立与汨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的、快速畅通的道路系统及完善的交通组织措施。

(2) 提高主干道、次干道的路面等级以及红线宽度,疏解旧城交通。处理好城市道路、过境交通与城市发展空间方向的关系。

(3) 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分离,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4)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长,应建立长距离以公共交通为主,短距离以非机动交通为辅的绿色低碳客运交通体系。

(5) 改善交通配套设施不足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现有设施的等级,为远期居民及车辆出行提供足够的停车设施。

(6) 在保证全局和规划的延续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状道路及建筑情况,处理好规划路网与旧城改建的关系。

2.4道路系统规划

2.4.1城市道路网规划格局

城市路网结构以方格路网为主,同时结合地形,尽量保持道路顺畅。规划路网充分考虑了城市对外的联系,使老城区、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2.4.2道路系统等级

规划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个等级,其功能及建设要求见下表: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功能

承担组团间和组团内中长距离出行,服务于多种交通方式

组团内部服务性道路是主干路的交通集散道路

小区交通进入干道网络的通道

红线宽

32—60米

24—30米

12—22米

设计时速

40km/h

35km/h

30km/h

双向机动车道条数

4—8

2—4

2

断面设计要求

机非分行

交叉口处理方式

渠化平交,与支路交叉采用右进右出方式

平交

平交

对两侧用地开发要求

两侧不宜设大型公建出入口

无限制

无限制

(1)主干道系统

主干道是连接城市片区的交通性道路,以行驶机动车为主,沿街两侧用地严格控制出入口,平交路口机动车道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车道数,路网密度在1.0km/km2以上。

(2)次干道系统

次干道是与主干道衔接的集散道路,主要以承担分区内的交通为主,两侧建筑密集,商业活动频繁,汇集大量人流、车流,路网密度在1.2km/km2以上。

(3)支路系统

规划中注重支路的连贯性,以利于公交线路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方便自行车出行,支路的平均密度应在 3~4km/km2。

2.4.3道路红线与横断面规划

(1)主干道

红线宽度在32—60米之间取值,老城区在改造时可采用下限,新区开发时应采用36米以上红线宽。主干道断面形式采用三块板和一块板。

(2)次干道

红线宽度在24—30米之间取值,适用于新区开发,已建成区改造时可采用下限,如果条件困难还可适当降低标准。次干道断面形式一般采用一块板。

主次干道规划详见下表。

规划主次干路一览表

道路

名称

路幅

宽度

道路长度(m)

道路性质

道路截面尺寸

起  讫

城西路

42

3623

南北主干路

5+4+3+18+3+4+5

沿江大道—南环路

建设路

32

3881

东西主干路

7+18+7

环湖路—沿江大道

九雁路

32

2367

东西主干路

7+18+7

九雁水库—城西路

罗城路

50

3413

东西主干路

8+6+2+18+2+6+8

城西路—双塘路

汨新

大道

60

8206

东西主干路

8+6+4+24+4+6+8

双塘路—湄水河

沿江

大道

46

14000

东西主干路

7+4+3+18+3+4+7

城西西环路—新市老街路

站前路

50

590

东西主干路

8+6+2+18+2+6+8

城西路—新站路

大众路

40

2742

南北主干路

11+18+11

沿江大道—城南路

双塘路

32

1494

南北主干路

7+18+7

沿江大道—城南路

双托路

42

1255

南北主干路

5+4+3+18+3+4+5

沿江大道—城南路

东风路

42

1465

南北主干路

5+4+3+18+3+4+5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团山路

42

1652

南北主干路

5+4+3+18+3+4+5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龙舟路

60

1490

南北主干路

8+6+4+24+4+6+8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金成路

60

3354

南北主干路

8+6+4+24+4+6+8

汨新大道—车站大道

新市

北街

46

1342

南北主干路

7+4+3+18+3+4+7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新市

南街

46

2923

南北主干路

7+4+3+18+3+4+7

汨新大道—车站大道

合心路

40

3645

东西主干路

11+18+11

武广东路—湄江路

车站

大道

60

2186

东西主干路

8+6+4+24+4+6+8

金成路—107国道

楚塘路

32

1330

南北主干路

7+18+7

内堤路—团结路北

赵家

垅路

32

972

东西主干路

7+18+7

新湖路—团结路

环湖路

30

2849

南北次干路

6+18+6

沿江大道—九雁路

高泉路

31

3040

南北次干路

6+19+6

沿江大道—凯旋路

信芳路

30

1436

东西次干路

6+18+6

环湖路—新站路

江离路

30

895

东西次干路

6+18+6

车站路—沿江大道

新站路

30

720

南北次干路

6+18+6

信芳路—前进路

前进路

30

642

东西次干路

6+18+6

城西路—屈原路

山塘路

30

1866

东西次干路

6+18+6

车站路—沿江大道

桂花路

30

740

东西次干路

6+18+6

城西路—车站路

工农路

30

550

东西次干路

6+18+6

车站路—高泉路

荣家

西路

24

3167

东西次干路

5+14+5

高泉路—双塘路

荣家

东路

30

1450

东西次干路

6+18+6

双塘路—上马溪

城南路

24

2694

东西次干路

5+14+5

友谊河—上马溪

站北路

24

1452

东西次干路

5+14+5

东风路—团山路

文体路

30

1702

南北次干路

6+18+6

沿江大道—汨新大道

武广

西路

30

1836

南北次干路

6+18+6

沿江大道—清云路

武广

东路

30

3349

南北次干路

6+18+6

汨新大道—张家塘路

天立路

30

2446

南北次干路

6+18+6

清云路—车站大道

星火路

30

1905

东西次干路

6+18+6

天立路——107国道

清云路

30

4089

东西次干路

6+18+6

武广西路—湄江路

金塘路

36

3790

东西次干路

5+4+2+14+2+4+5

武广东路—湄江路

八里路

24

3951

南北次干路

5+14+5

清云路—星火路

罗水路

24

1521

东西次干路

5+14+5

龙舟路—107国道

汨江

北路

36

5112

东西次干路

5+4+2+14+2+4+5

红花大桥—南渡大桥

团结路

30

1583

南北次干路

6+18+6

内堤路—楚塘路北

新湖路

30

1405

南北次干路

6+18+6

内堤路—楚塘路北

(3)支路

红线宽度在12—22米之间取值,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2.5道路交叉口规划

交叉口相交道路通行的优先次序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汨罗市地处平原地区,城区用地尤其是江南地形平坦,因此,结合考虑其只有中等城市规模,规划道路基本以平面交叉为主。

国道、省道等过境交通干线,根据交通量分析及地形等因素,考虑设置互通立交。

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主次干道交叉口尽量采取渠化设计,增加进出车道,在距离交叉口60—100米的范围内,增加1—2个车道的红线宽度。

规划建议城市道路交叉口采用下表所列形式

相交道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主干路

A、B

B、C

B、D

次干路

B、C

C、D

C、D

支路

B、D

C、D

D、E

注:A—主体交叉口

B—展宽式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C—平面环行交叉口

D—信号灯管理平面交叉口

E—不设信号灯的平面交叉口

2.5桥梁规划

规划近期改造红花大桥,建好S201省道南渡口大桥,加上东部的G107国道汨罗江大桥,规划期内形成跨汨罗江的西、中、东三座城市道路桥梁,有效解决南北交通联系,并为城市远景跨江发展江北组团做好准备。

2.6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规划

城市交通是城市整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占据并消耗相当一部分城市资源,对用地和环境等造成一定压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是建设两型社会城市的重要手段之一。西方先进国家发展历程证明,许多小汽车主人日常出行会选择更为方便、舒适、准点的公共交通方式,从而促进城市发展模式的节地、节能和节材,发展公交是交通节能和环保的首选。与此同时,倡导公交优先,才可减少交通碳排放和污染,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必由之路。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作为绿色环保型、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有利于减少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公平经济效益,是两型社会环境营造的重要措施之一。

2.6.1公共交通规划

(1)规划目标

到2020年公交出行占居民出行总量的35%以上,城区公交线路网密度不低于3km/km2,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大于1.4。

公交车按12标台/万人配备,2020年公交车拥有量为360标台,出租车拥有量按25辆/万人,规划出租汽车拥有量为750辆。

(2)规划原则

① 各组团之间均有公交线路相连,形成有机整体;

② 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公园、广场、火车客站、汽车站均有直接的公交线路联系;

③ 每条城市主干道都有公交线路,并在重要干道设公交专用车道;

④ 首末站、中间站布设合理并符合标准,减少步行距离;

⑤ 满足公交客运量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3)公交线路组织

以大站快车、普遍慢车线为主体,中巴和出租小汽车相辅的公交客运结构。规划主要公交线路组织如下:

线路1:城西火车站—城西路—建设路—大众路—行政中心南—团山—金成路—新市火车站;

线路2:屈子公园—罗成路—汨新大道—行政中心南—新市中心广场—新市老街;

线路3:屈子祠—省道201—城西路—沿江大道—龙舟广场—行政中心北—东风路—汨新大道—新市南街—星火广场;

线路4:汽车西站—求索路—前进路—车站路—建设路—沿江大道—东风路—团山火车站;

线路5:清云路(107国道东)—新市南街—汨新大道—罗成路—高泉路—人民广场;

线路6:屈子祠—省道201—前进路—山塘路—高泉路—荣家路—上马生态公园。

(4)公交站场规划

远期在团山长岳城际火车站北侧设公交总站场兼车辆调度中心,占地1.24ha;

每条公交线路设置首末站,每处场地面积控制在1000—1400m2;

普通线在交叉口附近换乘时,步行不超过100m;

在新建道路上设置站点,四车道以下道路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在高泉、新市、屈子祠各组团结合车站或独立布置共规划5个公交场站。规划城区设路外换乘枢纽,兼有出租车和自行车停靠场地;

公交停车场、公交保养场的布局与公交换乘枢纽相结合时,每辆车的保养场地面积按220m2控制。

2.6.2自行车道系统

规划在道路设计中,根据道路性质,对生活性道路横断面设计,充分考虑慢行车道的布置和预留,确保形成相对独立的自行车系统。结合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利用现有道路和规划的一般道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行车道路系统,以减轻自行车对干道的压力,提高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保障行车安全。同时,自行车系统应结合公交换乘体系规划,并设置存取方便的停车场地,城区内可适当拓宽人行道采用分散停车的方法。

2.6.3步行道系统

在城区范围内建立一个综合、安全、方便的行人交通网络,结合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的汨罗江、内部滨水休闲绿地、星火水库和其它水体,建立滨水步行带;同时将沿江公园步行系统与城市道路步行系统有机衔接;在老城区,建立步行区,缓解老城交通压力。在人员活动稠密区,应有安全、宜人的步行系统。

2.7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2.7.1停车场

(1)对外交通枢纽处应设过境交通服务设施,如对外机动车的停车场;人流大量集中的大型商业、文化生活设施处应设停车场;行政机关、工厂、公交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内应设专用停车场。

(2)停车泊位的预测和配置: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2计算,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用地宜为10%—20%。从现状较低水平出发,规划采用0.8m2/人和80%机动车份额,则汨罗市机动车停车场的面积总需求约为20万m2。

(3)停车场布局:在城区内各功能区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适当位置布置小型社会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地结合城区商业中心、体育、文化中心等大型活动设施配置,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为宜。规划期内城区共布置社会公共停车场12处。

社会停车场规划一览表

序号

位置

面积(公顷)

备注

1

城西火车站

结合广场

2

汽车西站

10020

3

车站路西侧

5157

4

人民广场地下

地下车库

5

龙舟文化光场南侧

24993

6

龙舟文化光场南侧

16590

7

团山火车站

30670

8

新市南街黄家垅路东南角

27233

9

武广火车站

结合广场布置

10

汽车东站

20935

11

屈子祠组团东侧

12209

12

屈子祠组团西南角

23151

2.7.2城市广场

城市广场是市民活动、人流集散和交通组织的重要场所,分为公共游憩广场和交通集散广场。广场用地面积按城市人口0.7-1.0m2/人计算,城区规划广场用地约25公顷。

(1)交通集散广场

规划在铁路站场(老火车站、新火车站)站前建设交通集散广场。

(2)市政广场

结合行政办公中心设置公共市政广场,形成城市重要公共开放空间。

(3)公共游憩广场

根据功能需要,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在各片区分别设置小型休闲绿化广场。

城市广场规划一览表

序号

名称

位置

面积(m2)

1

南市政广场

行政中心南

20094

2

北市政广场

行政中心北

13257

3

城西车站广场

城西火车站前

28635

4

人民广场

高泉路人民路交叉口

8435

5

龙舟文化广场

沿江大道龙舟看台

54548

6

红花桥头广场

红花大桥南侧桥头

8367

7

团山车站广场

团山火车站前

35431

8

新市中心广场

汨新大道新市南街交叉口

26580

9

武广车站广场

新市武广车站广场前

35359

10

星火广场

车站大道新市南街交叉口

35812

11

罗成广场

罗城路友谊和交叉东南角

9131

12

楚塘广场

屈子祠组团南侧

47065

13

景区入口广场

屈子祠景区东入口

8025

2.7.3加油站规划

城区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0.9-1.2km设置,每处用地0.15-0.25公顷,城区内部共布置8处公共加油站。加油站选址应符合国家标准防火规范的要求,周边设置15-20米的防护绿带,进出口宜设在次干道上。

规划在城市主要对外交通干道G107、S308、S201等的出入口附近设置城郊汽车加油站。

第十章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 1、规划原则

(1)效益原则:公共设施布置要符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协调原则:适当集中布置,同时为市民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结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综合考虑。

(3)景观原则:公共设施容易塑造城市景观形象,其规划布置应有利于创造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

(4)结合利用公共设施的现状基础。

(5)公共设施用地内容与规模应予保证。

2、总体结构与目标

规划建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中心明确、层次清晰的公共设施体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按“市级中心-地区级中心一片区(或组团)中心”三级布局。

规划高泉组团老城区建设路周边形成市级商业和教育、医疗中心,沿汨新大道向东在上马村逐步形成市级办公、文化、体育中心。

规划依托武广新站和团山车站形成两个地区级城市公共中心,集中布置以商业、商务及文化、医疗等公共设施。

在高泉组团西南区域、新市中心镇区街屈子祠组团形成三个片区公共服务中心。

规划2020年人均公共设施用地约21.76平方米,公共设施总用地652.9公顷。

3、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3.1行政办公

3.1.1现状概况

市内行政机关均主要集中于高泉老城中心区,市委办公楼位于建设东路南侧,市政府办公楼位于城西建设西路北侧。其它行政机关大多分布较散,与商业、工业、居住等用地混杂布局。部分行政单位办公用地不足或办公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行政办公的工作效率。

近年,部分行政办公单位如电力局、市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已逐步向高泉以东的沿江地段和上马村附近搬迁,其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面积达到65.94ha,占城市建设用地3.5%,人均3.8平方米/人。其比重和人均指标均偏大,表明用地集约度相对较低。

3.1.2规划布局

(1)规划高泉组团向东发展,在上马村形成市级行政办公核心区,并逐步搬迁老城区相关行政系统,如建设、国土、文化等单位,构建集中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办公中心区。

(2)保留旧城区相对集中地段的行政办公机构,如农业局、公安局等,结合旧城改造,构建旧城行政办公副中心。

(3)在新市设置适当规模的区级行政办公用地及非事业性行政办公以用地,满足新区及工业区行政办公用地需要。

(4)规划派出所按3-5万人设一处,用地面积300-500平方米。

(5)规划行政办公总用地73.46ha,人均用地2.45m2。

3.2商业金融

3.2.1现状概况

现状商业除帝豪、天恒量贩等少量商场超市外,大多商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老城区商业金融较发达,旧城区各大小街道两侧临街面商铺集中,布置酒楼、宾馆、金融机构等商业金融设施,特别是建设路、高泉路部分路段两旁商业繁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度提高。

现状城区已建有部分集中市场区,如团山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劳动路建材市场、中心鸡毛市场等。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环境较差,部分市场空置率高,沿路摆摊现象较为严重。市场周边配套设施也未跟上,市场出入口不畅,车辆进出不方便,又无大型社会停车场地与之配套,其发展很难成规模、上档次。

城区市场情况统计表

名场

性质

占地面积

位置

可容纳经营户数

实际经营户数

营业额(万/天)

市中心集贸市场

综合

5000

250

180

20

城西集贸市场

农贸

1800

200

50

3

城西建材市场

建材

2500

150

60

50

百利宝大市场

服装

1500

55

20

1.6

中达建材市场

建材

1500

38

30

1.5

万达商业广场

服装

2000

35

30

2.4

松隆市场

服装

1000

15

13

5.2

8

大众集贸市场

农贸

900

50

10

0.3

9

屈原桥市场

服装

200

20

20

0.4

10

兴罗门市场

农贸

2000

200

101

5

现状城区商业金融用地面积188.65ha,约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0%。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性街区与过境交通组织产生矛盾。

2)专业、品牌商业街缺乏。

3)缺少大型商业集会交易活动场地。

3.2.2规划布局

(1)依托老城区商业氛围,以现状建设路片区为核心,建设大型商业设施,发展成为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区。

(2)建设城西、上马、新市、武广火车站区等次级商业中心区,满足各片区商业设施用地需要。规划在居住集中的住宅区配套设置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以满足居住区内人群的日常生活需要。

(3)为满足旅游发展服务需要,规划在沿江大道龙舟文化广场南侧集中建设旅游购物、宾馆酒店等大型商业接待设施。在屈子祠组团建设为旅游接待服务的旅馆、餐饮、购物等中等档次规模的商业设施。

(4)为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规划发展两大物流市场区。新市结合二期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布置,高泉结合现有火车站预留物流中心,分别满足工业生产和生活物资流通需要。

(5)整顿现有市场,合理布局,市场建设应体现城市商贸特色。规划在屈原路新建一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6)商业金融用地面积418.54公顷,人均13.95m2。商业用地比重和人均指标相对较大,体现了汨罗商贸物流发达的城市特色。

3.3文化娱乐

3.3.1现状概况

市区现行电影院、影剧院各一所,地处城区中心地带,功能单一,设施陈旧,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城内现有的卡拉OK厅、舞厅等游乐项目多为个体经营,设施简陋、不成规模,没有独立地段的俱乐部、青少年文化宫、老年人活动中心、多功能娱乐活动中心等游乐活动场所,也没有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设施。市内现状文化娱乐用地0.73ha,人均0.04平方米/人。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内文化娱乐设施配套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生活发展的需要。

2)文化设施数量极少,分布不集中,没有形成中心,不便管理。

3)对文化事业重视也不够,投资趋于表面化,总体服务层次较低。

3.3.2规划布局

(1)重点建设团山文化娱乐中心,新建展览馆、文化馆、大型图书馆、书市等文化娱乐设施,构建市级文化娱乐中心。

(2)旧城区以现有文化设施的充实提高为重点,加大设施改造力度和资金投入,结合龙舟广场设置文化娱乐用地,引导市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

(3)建设屈子祠组团屈子文化中心和娱乐设施,沿江大道龙舟文化广场商业中心布置商业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服务。

(4)在高泉城区城西、新市中心生活居住中心及武广车站片区布置区级文化娱乐用地,满足片区文化娱乐服务需求,为居民娱乐生活就近提供服务。

(5)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54.59ha,人均1.82m2。

3.4体育

3.4.1现状概况

在高泉区现有一个体育中心(市体校大操坪),但其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不能举办大型体育比赛。其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也十分缺乏,不能满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健身需要。城区现状体育设施用地2.15ha,人均0.13平方米/人。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设施严重偏少,不能满足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现有体育设施较简陋、落后,建设资金投入严重滞后。

3)90%以上的场地为学校、机关、企业所有,向社会开放不足。

3.4.2规划布局

(1)在团山附近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区新建大型综合性市级体育运动中心,布置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体操馆、综合馆、各类球场等体育设施。

(2)保留并改造中心城区大操坪,在城西及新市武广片区设置运动场地和相应的体育设施,形成区级体育中心,服务周边市民。

(3)规划体育用地27.69公顷,人均0.92m2。

3.5医疗卫生

3.5.1现状概况

200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个,其中医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27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403张,其中医院有1045张,卫生院358张,卫生工作人员共1045人。城区现有各类综合医院及卫生机构共7个,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师5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4.4张。

2008年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情况表

机构分类

机构数

床位数

卫生技术人员

位置

医院合计

35

746

1055

市中心医院

1

300

415

人民路

市中医院

1

150

283

人民路

妇幼保健院

1

100

107

汨新路

市血防医院

1

60

68

人民路

康复医院

1

100

107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6

65

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1

30

10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状床位偏少,千人指标偏低。

2)医疗设备更新较慢,设备相对落后,政府投入不够。

3)医疗设施不能满足区域服务功能,医疗系统等级不完整

3.5.2规划布局

(1)考虑城乡就医要求,按5床/千人的标准,配备床位数和医疗设施用地,则2020年城区需要病床位1500个左右。

(2)基本保留现状医疗设施,市中心医院在现有的基础大适当扩大规模,市中医院向西搬迁至城西路北段东侧。城区其他医院作适当调整与整合。

(3)在新市中心新建一所综合性医院,并配备标准医疗急救中心;在新市武广片区、城西片区、屈子祠组团分别新建区级医院一所。

(4)规划区医疗卫生用地32.28ha,人均1.08m2。

3.6教育科研

3.6.1现状概况

2008年全市共有学校195所,学生82999人。其中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12所,高中学生21541人;初中33所,初中学生24357人;小学143所,小学生36828人。

城区现有高中3所,初中8所(部分与高中合办),小学10所。成人教育中心1所,公办职业中专1所,部门办学2所,民办职业高中10所。

城区学校情况一览表(2008)          单位:人、个、m2

学校名称

职工数

班级数

学生数

位置

总用地

建筑面积

备注

高中

汨罗市第一中学

54

3314

屈原南路

汨罗市第二中学

48

3047

荣家路

汨罗市六中

14

897

初中

汨罗市罗城学校

90

25

1363

城西北路

21000

3500

汨罗市体育学校

32

4

112

人民路

33850

2270

汨罗镇蟠龙桥中学

113

24

1059

汨罗镇

40811

8353

城郊乡初级中学

162

42

2320

人民路

26770

10570

新市镇初级中学

124

22

1008

新市镇

46700

9373

小学

汨罗市城关一小

103

26

1151

高泉北路

18676

7913

汨罗市实验小学

52

12

831

11800

2532

汨罗市中岭学校

15

6

318

1800

1514

罗城学校

76

30

1222

城西北路

汨罗市体育学校

2

1

10

人民路

汨罗镇中心学校

26

8

293

汨罗镇

6500

1200

城郊乡汨罗完小

5

3

75

汨新路

4800

2000

城郊乡归义完小

15

6

270

大众北路

4662

1810

新市镇中心小学

29

11

483

新市镇

8254

2807

新市镇完小

13

6

231

新市镇

5469

2005

特校

汨罗特殊教育学校

7

273

罗城西路

九年制

中等职业学校

市财贸职业中专学校

大众北路

楚雄学校

大众北路

49000

市鹏翔职业技术学校

站前路

市自强职业技术学校

前进路

市工业中专学校

高泉南路

汨罗市职业中专

257

7618

高纺镇

市教师进修学校

荣家路

汨罗市卫校

汨新路

3.6.2规划布局

(1)扩建一中、二中,保留卫校、进修学校等,扩建职业中专,建成为大专院校,建设科研机构用地,将大众北路建成为全市文教科研中心。

(2)保留职业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适当调整规模,改进设备,加强师资,使之稳步发展,为汨罗建设培养人才。

(3)中学按服务半径1千米左右设置,至2020年城区共规划高中6所,初中15所。

(4)新建居住或居住小区均需按国家相关标准配置小学、幼托机构,各类学校数量及用地充裕,中小学配备必要的体育活动场地。

(5)规划在新市工业园合心路八里路交叉口东南区域预留现代循环经济产业科研机构用地。

(6)规划教育科研用地39.6ha,人均用地1.32m2。

3.7其它公共设施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规划要求在各居住小区规划中充分考虑并布置老年活动场所,一般应结合公园绿地、文化设施等进行布置。

规划保留老城区原有福利院。并在新市新建社会福利院1处。

第十一章  居住用地规划与旧城改造 1、现状概况

汨罗市现状居住用地为804.4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7.44%,人均居住用地为49.23平方米。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以三类居住用地为主,布局分散,密度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质量较差,多为私房。居住用地大多属零星开发,规模小,缺乏统筹规划,居住环境质量较差;配套设施不齐全,建筑乱搭乱建等违章现象严重,部分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在一起,相互干扰大,且普遍缺乏物业管理;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差别较大,大部分私房人均建筑面积达49平方米,而部分单位住房人均住宅面积不到20平方米。城区商品房占住房总量的份额较低,至2008年商品房仅占住房总量的12%左右,该类居住用地配套设施较完善,建筑质量较好,新建住宅区有中天花园、骏锈花园等。

2、现状问题

1)居住用地比例偏大,2008年汨罗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47.44%,人均居住用地为49.23平方米。

2)居住用地大多属零星开发,规模小,缺乏统筹规划,配套设施不齐全,有些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在一起,相互干扰大。

3)居住环境质量差,住宅物业管理水平落后,建筑侵占绿地等违章现象严重。

4)居住用地过于集中在市中心区,不利于中心区土地级效益的充分发挥,也无法实现环境的根本改善,进而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

5)居住用地中有相当部分与污染企业混杂在一起,且没有隔离绿带等防护设施,企业的污染使大部分居住区环境恶劣。

3、住房需求预测

汨罗房地产市场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3.1新增人口和家庭的需求。预测至2020年,汨罗将由2008年人口约17.2万人发展到30万人,而且户均人口数呈下降趋势。新增人口和家庭对住房的需求量增大。

3.2拆迁安置需求。城市旧区更新改造每年带来很大一部分拆迁户选择购置或补偿新房。

广大市民以旧换新的需求。规划到2020年住宅建筑面积1100万平方米。

4、规划目标与策略

4.1目标

1)通过对城市整体居住空间的统一规划,并与相关政策、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的协调一致,努力把汨罗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综合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城市。

2)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基本实现城镇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解决双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

3)加强在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和各组团规划建成区私人建房的管理控制,村镇住宅应向城市居住区住宅标准过渡。

4)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总量控制、区域平衡”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住房需求为导向,实现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房地产业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5)参照国际住房发展的四个阶段性目标的划分(每户有住房、每户有成套住房、每个成员一居室、一户超过四居室或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根据汨罗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整体目标,规划至2020年城区平均居住水平实现“每户有成套住房”,并向“每个成员一居室”的目标迈进。

4.2策略

1)尽快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实物与货币保障相结合,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两级政府保障性供应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由公积金制度、廉租住房、租赁型和销售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定销商品房和其它动迁房、集宿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组成)。

2)合理调整现状居住用地结构。控制居住用地的投放量,通过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提高旧城区的居住用地开发强度;新增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城市新区,并根据用地条件,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引导近郊零散居住用地向规划居住片区集中,提高并完善居住设施条件。

3)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住房供应,合理引导资源节约型住房消费和建设模式: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适当发展中高档住宅,重视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建设。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中,套型建设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4)合理布局住房区位,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应,其年度供应量应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在大型居住区的建设中,将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混合安排,让不同收入的市民都能享受到同样的配套设施。

5)完善并适当超前布置居住区配套设施,加强居住区环境建设。将住房发展与城市中心服务体系、交通体系、绿地系统发展相结合,建设健康、方便、优美的居住区;充分考虑文化、地理背景,继承和发扬汨罗特色的居住文化。

6)全面推进住房质量提升和住宅产业化。加强保温节能监管,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注重中小套型设计研究,全面提高住房的安全性能、适用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

5、居住用地规划

5.1指导思想

1)建设宜居城市,保证城市发展目标和职能的实施

居住是城市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汨罗要建成长株潭区域现代化生态旅游宜居城市,必须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生活环境,科学处理居住用地与其他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关系,以保证其他各项城市职能的顺利实现。

2)强调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旧区改造与新区发展并重,促进居住空间整体协调发展。中心城区在加快旧区更新的同时,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掘相结合,适时调整两者比例,积极促进闲置土地盘活,促进城市持续良性发展。逐步改造老城区,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小区绿地,疏解老城区居住人口,改善其居住条件。鼓励成片开发、集中建设,以新区建设为主导,在社区内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快速交通体系的建立,就业、居住和服务设施一体化的建立,提高外围居住空间的发展速度。同时在各组团内部居住用地与就业岗位之间形成相对均衡的配置比例,减少组团之间的通勤交通,促进居住空间整体协调发展。

3)倡导混合住区

按照行政或地域划分,现状在不同的辖区已形成了不同的人群聚集。在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响下,居住人群的社会分异现象会加剧,这将影响到区域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通过完善区域环境和综合设施等措施,倡导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建设不同标准和类型和混合住区。

4)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行为相结合,优先保证政策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住区的发展受到城市规划和市场行为两个杠杆的调节作用,应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弹性互动的住区发展机制。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大局着眼,合理确定居住空间发展方向和用地规模;同时给住宅市场留有广泛的操作空间。优先保证廉租住房、租赁型和销售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定销商品房和其它动迁房、集宿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

5)加强对规划建成区内农民私人建房的管理,逐步纳入城市统一开发建设框架。

5.2分类和建设标准

规划中心城区内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配置相应的中、小学、中心绿地及广场、游园、停车场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居住建筑原则上以多层建筑为主,中高层建筑为辅。其中老城区及周边等一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控制地带和生态敏感地区的居住建筑应按相关要求建设。

至2020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总面积为946.2公顷,人均居住用地为31.54平方米。

5.3用地布局

5.3.1居住用地结构形式

根据汨罗城区总体用地布局与空间功能结构规划,城区居住用地布局整体上分为“三大组团”,即高泉居住组团、新市居住组团和屈子祠居住组团。

5.3.2分片布局规划

为更好地配置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规划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状况、行政区划、重要交通线路、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等因素,将城区居住用地划分为18个城市居住片区,完善各居住片区的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1)高泉居住片

针对现有住宅用地,绿地少、配套设施差等现状,加大改造力度,加强绿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对现有私房、平房住宅区,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更新,采用组团开发模式穿插布置于城区,分段分点改善居住环境。对零散的住宅用地要坚决予以整合,集中布局。至2020年高泉组团居住人口约15.7万人,规划居住用地492.17公顷。

2)新市居住片

新市新区现有行政中心已形成一定基础,是规划的区级公共中心所在,其工业也在逐渐形成规模,特别随着新火车站的建成,将会有更多的住宅小区形式。片区道路及水、电等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至2020年新市工业区居住人口约13.5万人,规划居住用地425.61公顷。

3)屈子祠居住片

片区结合屈子祠—汨罗江景区优美的环境,打造具有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功能与一体的生态休闲居住区。至2020年屈子祠生态片区居住人口约0.8万人,居住用地约28.42公顷。

综合考虑用地的现状情况及发展条件、各片区空间发展策略,规划各城市居住片区内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如下表所示。

居住组团

居住片区

居住用地(公顷)

居住人口(万人)

高泉组团

夹城片

19.67

0.6

罗城片

50.97

1.7

车站片

49.98

1.6

南江片

40.22

1.3

老街片

58.40

1.9

广场片

38.20

1.2

高塘片

57.15

1.8

荣家坪片

55.58

1.8

汨新片

69.54

2.2

双塘片

52.46

1.7

新市组团

东风片

30.66

1.0

团山片

72.88

2.3

上马片

28.52

0.9

新街片

52.52

1.7

合心片

100.74

3.2

八里片

67.20

2.1

星火片

73.09

2.3

屈子祠组团

楚塘片

28.42

0.8

6、保障性住房规划

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重点,是增加住宅市场有效供应、满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可承受成本住宅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由政府主导建设,其规划应充分考虑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家庭对交通、公共服务等设施条件的需求,改善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环境,降低生活成本,有效抑制房价。其布局应充分考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廉租房的分类建设,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解困廉租房:政府应在规划期内补贴安排约3000户廉租房,分散布局于各经济适用房小区中,以安置目前汨罗市内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困难户。

集宿房:根据工业小区用工数量,计算外来打工人员数量,在接近新市工业小区的居住用地上灵活安排集宿房。

6.1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布局

1)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用地占居住用地的10%~20%。

2)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原则上分散布局,与其他商品房尽可能混合,避免社会阶层空间分异。

3)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应靠近就业区布置,在各工业区、就业岗位集中的中心区附近或者公交直达地区布置,减少通勤成本。

4)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最大限度的吸引外来人口入城,更好的适应达成“每户有成套住房”的目标,在高泉组团的居住用地中,规划60公顷用地进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其中,罗城片区规划10公顷用地,荣家坪片区规划20公顷用地,汨新片区规划20公顷用地,老街片区规划10公顷用地。在新市组团的居住用地中,规划55公顷用地进行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其中,合心片区规划30公顷用地,星火片区规划15公顷用地,团山片区规划10公顷用地。

6.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标准

1)经济适用房和解困廉租房建设除配套车位要求降低到同地区普通商品住房要求的 1/2外,其他要求均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应设置便利的公共交通线路;

2)集宿房建设除教育类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车位不做强制规定外,其他建设要求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执行;

3)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标准分别控制在每套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和60平方米以内,房屋结构安全;设施完备并能正常使用;室外配有硬化道路,环境良好。

7、旧城改造

7.1现状问题

汨罗城市各功能区中,高泉区铁路两侧是最老的建成区,城市依托此区逐渐扩大,因而本区也集中体现了城市老城区的典型特征。

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滞后,拥挤的老城区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过去未对旧城有过系统的改造工作。用地混杂、交通拥挤、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恶劣、绿地景观条件差等。各种功能的用地和空间交织到一起,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局面。旧城私房建设泛滥,部分行政单位、工业用地占据了城区宝贵的地段,致使土地利用集约性低。要进行道路系统规整和用地调整的难度都很大,这种混乱现象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在今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有机更新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对旧城进行更新改造,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7.2改造原则

(1)优化用地布局结构,强化旧城区居住用地改造。

居住区改造应首先改善街区内部居民的生活条件,降低居住密度,提高区内与区外的通达程度,配建基础设施,提高建筑质量,改善环境,调整街区内的土地使用功能,搬迁工业用地,增加社会服务设施,使街区成为完整的居住区。结合新区和新居住区的建设,疏解人口,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整体生活质量。

(2)制定改造规划并以此为依据,以土地有偿使用和城市住宅商品化为主要手段,采用多方资金和多种方式,对旧城区进行合理适度的再开发。

(3)旧城改造工作必须注意对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延续,保护历史古迹和自然人文景观,做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以有效的控制方式使规划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现有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认同与接受能力,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确定合理的改造方式和改造程序。

7.3旧城功能定位

依托旧城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潜力和自然、人文、历史优势,积极调整改造旧城区,使之成为以居住、商贸、医疗、教育和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核心区和特色地区。

7.4旧城改造的目标

至2015年规划近期,清除危棚简屋和核心区私房集中地段,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并重,开发建设住宅新区,城市人均成套住房居住面积20平方米左右。

至2020年规划期末,从根本上改善城市旧区景观,形成城市新住宅区的现代化面貌,实现“每户有成套住房”的建设目标,至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7.5旧城改造方式

根据对旧城区现状用地情况的调查和评价,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建议对各个不同的地段采取维护保养、维修改善、拆除重建、更新开发和特殊改造五种不同的改建方式。

维护保养:

对于那些用地性质和布局适宜、现状保有情况良好的新建地段,一般采取正常的维护保养方式。对生活影响较少、规划保留原址的行政商业文化等用地也属于此类。如建设路、高泉路两厢的一些公建,现状建筑质量较好,可采用维护保养的形式。

维修改善:

维修改善的方式适用于那些用地性质和布局适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在设施配套或环境质量等方面已经不太适合现代化生活要求的地段。这些区段一般在本地段内部采取建筑维修、环境设施条件改善以及适当疏解部分人口等措施,但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和范围。当用地受到局限时,也可根据分区规划要求,在周边地段适当进行配套完善。

拆除重建:

对于那些用地布局适宜,但现状保有情况很差,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地段,应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且重建时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更新开发:

主要针对用地性质及布局不合理、或者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和效率的地段。这些地段一般情况下将变更原土地使用性质,如原工业生产用地搬迁出去后更新为居住用地或公共绿地,或原来破旧的简屋地段开发成为商业中心、综合公共建筑或商住综合体。

特殊改造:

对于旧城区以及规划期内城市未来发展用地范围内的村落居民点,建议专门划定为特殊改造地段,采用与城市其它地段不同的特殊方式和特别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构,逐步进行改造。

第十二章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1、工业用地规划

1.1现状及问题

现状工业用地面积337.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92%,人均工业用地为20.41平方米。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分布正在新市工业园,占工业总用地的80%,另外在老城区有零散分布。现状工业用地以二、三类工业用地为主。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新市工业园,龙舟路、金成路布局相对集中,像松菊精化科技有限公司、汨罗市平桂制塑实业有限公司等,沿江大道南厢土地被部分工业企业占据。高泉老城区主要分布于城北的山塘路,城南的罗城路,像氮肥厂、水泥厂分布在此。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呈现出遍地开发的布局,没有体现集聚效益。尤其是氮肥厂、水泥厂处于城市上风方向,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2)工业用地效益差,企业内用地布局松散,资源浪费严重。

3)工业污染严重,一部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混杂在居民生活区内,对居住环境构成威胁。

1.2用地布局原则

1)协调发展、注重效率原则

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调整城市整体的功能结构,并进行适当引导,在促使工业与城市其他功能协调发展同时,提高城市整体的运行效率。

2)集中、集约发展原则

工业用地尽量向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并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中心的级差地租效应,促进并引导工业企业进行置换调整,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土地应向集约利用方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原则

工业空间布局与汨罗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相结合。采取“留、改、并、迁”的规划措施,调整对城市生活有严重干扰的工业企业,并利用产业结构升级的契机逐步改造或搬迁与城市功能有冲突的企业,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资金,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同时保留和发展一批能耗低、污染少、方便人民生活的新型工业。

4)环境协调的原则

汨罗市进行工业用地布局时,应与自然环境协调,并充分考虑到工业企业生产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对应的对策。

1.3工业用地规划布局

1.3.1规划目标

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缓解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在新市集中设置工业园区,着重培育自我发展能力,调整与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企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把汨罗市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高新产业基地,湘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之一。

1.3.2工业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园四区”的规划结构,“一园”指:新市工业园;“四区”指:城市矿产回收利用示范区;轻工机械制造工业区;汽车拆解及零配件制造工业区;城市矿产集散区。

城东新市工业园集中布局一类、二类工业用地,合理搬迁整顿旧城工业用地,引导其向工业园发展。到2020年城区工业用地600.53公顷,人均20.02平方米,占总建设用地比重19.06%。

1.3.4工业用地布局

城市矿产回收利用示范区:工业园西区,金成路南延两厢区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企业,集中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应注重生产环节中的环保、减排以及高科技的投入,有选择性的发展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汨罗循环经济的基础产业,形成城市矿产回收利用示范基地。规划占地面积57.12公顷。

轻工机械制造工业区:工业园北区,汨罗江南岸,龙舟路以东区域,建设工程机械创新产业基地,以中天科技、龙舟集团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努力建设工程机械、装备机械等整机和成套机械产品生产基地。规划占地面积151.85公顷。

汽车拆解及零配件制造工业区:工业园中区,107国道以东区域,发展二手汽车回收和拆解、利用产业,延伸配套产业,与知名汽车企业开展合作,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内饰件等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把汨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规划占地面积49.29公顷。

城市矿产集散区:武广铁路与省道S308交叉地段,依托现有再生资源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完善,将之建设成为服务城市矿产加工利用产业的示范性资源集散区。规划占地面积241.36公顷。

2、仓储用地规划

2.1现状及问题

2008年汨罗市现状仓储用地面积为29.91ha,主要沿京广铁路分布,罗城路以北,仓储用地不成规模,门类不全,布局零乱。人均用地极少,从仓库的用途来看,市区的仓储配备不够合理,仓储业的发展严重不足。

存在的主要问题:

布局分散,尚未形成成片的仓储区,不便于运营和管理。

设施简易,大部分仓储设施较为简陋,有一部分还是露天堆场,没有保护设施,从而造成仓储物资的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环境。

2.2规划布局原则

1)仓储用地布局原则上分布在对外交通入口附近如铁路站场、公路与城市边缘地带,并结合铁路站场和货物流向,合理布局仓储用地。

2)结合工业用地布置仓储用地,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

3)普通仓储用地适度集中,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危险品仓储应从全市整体出发,统筹兼顾,相对集中、安全第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区域物流中心。

2.3用地规划布局

考虑远期城市功能的需要,结合工业用地、公建用地和城市对外交通用地布局,统筹合理安排城市仓储用地,满足城市仓储需要和湘鄂边界物流职能要求,为区域周边地区和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有效服务。到2020年城区仓储用地87.8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比重2.79%。

规划在高泉组团西北角集中布置仓储用地,占地面积30.41公顷,主要满足城市生活物资储运需要。

为加快现代物流园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国内物流龙头企业和企业物流,加快引进国际物流大企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和区域物流中心基地建设,科学布局规划现代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在新市组团的工业用地附近,G107国道与S308交叉地段东南区域,集中布置仓储用地,为新市工业区生产服务,占地面积57.45公顷。

第十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现状概况

1.1园林绿地系统

截至2008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为206.0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8.1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49平方米,汨罗现有绿地基本包括公共绿地、单位庭院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等常绿阔叶树种。其现状绿化系统基本情况如下(2008年数据):

类型

绿地

面积

(h㎡)

公共绿地面积(h㎡)

单位附属

绿地(h㎡)

生产绿地

(h㎡)

防护绿地或其它(h㎡)

备注

面积(h㎡)

206.02

28.16

142.2

17.65

18.01

比例(%)

100

13.67

69.02

8.57

8.74

1.2现状分析

目前,汨罗通过各种形式的开发,使城市绿地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汨罗江部分沿江风光带、屈子公园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绿化的整体水平。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2.1.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太低,离园林城市绿地指标差距较大。

1.2.2.公共绿地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龙舟广场、屈子公园等地带。

1.2.3.老城区绿化环境较差,绿地面积少。

1.2.4.园林绿化档次偏低,绿化品味与景观一般。

2、规划指导思想

2.1城乡一体化思想

突出汨罗区域特征,强调改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实现汨罗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的有机结合,即规划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野郊休闲性、人居环境舒适性和可持续利用性,要扩大到汨罗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大绿地系统。

2.2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

结合汨罗市实际,综合考虑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文化性。利用城市中的水系建设生态廊道、生态湿地、景观带,实现将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回归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空间。

2.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充分发挥绿地的各种功能,营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屈子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与汨罗市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旅游环境、符合现代创业和生活要求的人居环境。

3、规划原则

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生态功能,将城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内部。

系统性原则:增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结构和布局,使之有机组合,充满活力。

多样性原则: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注意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地带性原则:充分体现并强化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汨罗城市位置、气候等外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4、规划目标

4.1总体目标

贯彻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等规划指导思想,发挥城区外围生态绿地系统的功能,加强城区绿地系统建设,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突现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规划按远近结合,兼顾城市发展速度及绿化建设的特殊要求,合理确立各类绿地规模和指标,使城市公共绿地达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要求。规划尤其要加强汨罗江两岸、友谊河及其它水域的沿岸绿化,并结合屈子文化、龙舟文化等具有汨罗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成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滨江旅游观光风景带,使绿化功能与旅游功能结合起来。

4.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7平方米/人。

到202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平方米/人。

5、绿地系统规划

5.1规划布局结构

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布局结构是:滨江一条绿带贯穿,城中多个绿核镶嵌,道路绿轴交错纵横,城市公园星罗棋布,楔型绿地渗透、河流水系穿插,与城市总体格局“一江两岸多组团”的山水城市相适应。

5.1.1滨江一条绿带贯穿:以汨罗江沿岸的绿色公共空间、龙舟广场和名人广场等形成的滨江绿带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城市。

5.1.2城中多个绿核镶嵌:由屈子公园、上马生态湿地公园、新市生态绿核等形成的多个城市绿核。

5.1.3道路绿轴交错纵横:城市各主要干道与国道的两侧,按道路级别及用地空间的不同布置10-30m不等宽的道路绿带。如107国道、罗城路、高泉路、大众路等道路两侧布置道路绿带。

5.1.4城市公园星罗棋布:增设部分城市公园,各个城市功能区中均有不同类型的公园分布。如新建团山公园、新市街公园等生态公园。

5.1.5楔型绿地渗透、河流水系穿插:培养高泉组团和新市组团南侧一带的山体绿地,构成城区南侧山体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流经高泉组团、新市组团内部的四条溪流渠道沿岸绿地,局部放大,成为生态廊道向城区渗透的楔型绿地。建设友谊河、湄公河、罗水河等河流及其两岸的水源保护绿地、防护绿地、自然湿地和滨水公园,形成城区各功能组团或功能区的自然分隔带。

5.2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将城市外围边缘的生态山体及分布在山体中的水库充分利用和有机整合,形成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及外围生态绿地系统可以概括为“一屏一廊三带四片”。

“一屏”是指汨罗江北岸区域东西向山体,如玉笥山、汨罗山、红花山等山体共同构成规划区北面自然、生态的绿色屏障,成为城市良好的生态山体背景。

“一廊”是指高泉组团和新市组团南向、贯穿城市东西的东港冲—栗桥—马王桥塅—猫公山塅一带山体形成城市南向生态绿廊和自然屏障。

“三带” 是指规划区沿国道、铁路分布的三条南北向生态防护林带,其中规划区内京广铁路两侧控制30米宽绿化带,武广高速铁路两侧控制70米宽绿化带,107国道两侧控制30米宽绿化带。

“四片”指分别依托屈子祠组团至罗水之间的自然山体——玉笥山、汨罗山,红花组团北侧的自然山体——红花山、新市组团至湄河之间的自然山体形成的四片生态绿地,将屈子祠组团至罗水一带自然山体建成屈子祠旅游区,将红花组团北侧一带自然山体及新市组团至湄河一带自然山体建成为城市边缘的森林公园,其所形成的整体是城市重要的天然氧吧,对于缓解整体环境压力及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良性循环意义重大。

5.3城区专项绿地规划

带状绿地:

沿江风光带:沿汨罗江结合防洪堤和滨江道路建设的滨水绿化带。统一设计建设,营造不同的局部节点,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

沿河、溪流带状绿地:建设友谊河两岸、湄水西岸,以及流经高泉组团、新市组团内部的四条溪流渠道沿岸绿地,形成市民休闲的公共绿化空间。

综合公园:

规划建设屈子祠公园、团山公园、新市街公园为市级公园;建设友谊河公园、人民公园、汨新公园、新书公园等为区级公园;各居住区集中绿地、游园作为居住区级公园分布在各居住组团内。

规划主要公园一览表

序号

分 区

名  称

面积(ha)

位   置

性   质

级别

备注

1.

屈子公园

127.81

红旗路—罗城路

生态

市级

扩建

2.

求索公园

5.20

城西路—前进路

游憩、休闲

区级

新建

3.

城北公园

10.46

高泉路—沿江大道

生态

区级

新建

4.

友谊河公园

3.47

罗城路—友谊河

生态

区级

新建

5.

罗城公园

5.10

罗城路—友谊河

生态

区级

新建

6.

城南公园

2.0

凯旋路—二中路

文化

区级

新建

7.

凯旋公园

4.44

凯旋路—山水路

综合

区级

新建

8.

汨新公园

3.04

荣家路—山水路

游憩、休闲

区级

新建

9.

人民公园

4.74

荣家路东段

游憩、休闲

区级

新建

10.

团山公园

39.97

团山路北段

游憩、休闲

市级

新建

11.

新市街公园

29.84

107国道—308省道

生态

市级

新建

12.

新书公园

5.3

八里路—合心路

游憩、休闲

区级

新建

13.

八里公园

3.02

瓦塘路西段

游憩、休闲

区级

新建

街头绿地:

以绿化为主的公共游憩场所,分布于街头,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绿化占地比例不小于65%。结合道路与不规则建设用地设置,或间插在沿街商业带中,或成为居住区的步行入口。

广场绿地:

汨罗市区现没有大型绿化广场,规划中将重点建设龙舟文化广场、红花大桥桥头广场、名人广场、市政府前的市政广场及其他结合滨水绿化带设立的小型广场,并适当布置一些城市雕塑、园林绿化小品,使其成为整个城市尺度上的一个公共活动核心。

生产绿地:

苗圃花圃为城市绿化生产基地,为城市绿化服务,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规划将市区生产绿地主要结合布置在屈子祠旅游景区和公园绿地内。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规划布局主要分布于城市交通设施两侧,如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污染工业区与城市生活区毗邻处。

居住区绿地:

建立各级居住区公共绿地,利用旧居住区内一切可绿化用地,积极发展垂直绿化。改建区绿地率不低于25%。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二类居住区不低于30%。

专用绿地:

在工业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和学校等公共建筑用地的范围内,绿化覆盖率不低于总面积的20%~30%,并且充分利用零散用地种植花木,美化城市生态环境。

道路绿地:

道路绿化应优先满足现代交通要求与步行环境要求:选择吸污、滞尘、降噪能力强且形态优美的树种,乔灌及草本结合。突出现代风格,兼顾文化底蕴。园林景观路的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规划对各主要道路提出绿线控制。

第十四章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1、现状概况

1.1自然环境资源

汨罗市生态景观良好,河流水系发达,城区南向、北向均有低矮的丘陵山体,现状总体呈现山、水、城相间分布的格局。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为汨罗市打造高质量的城市景观风貌奠定了基础。

城:汨罗城区现由两部分组成,东部的新市组团、西部的高泉组团,中间由上马溪、生态农田分隔,宽度约3500米,两组团建设用地地势平坦,两组团现通过滨江大道、省道S308等交通干道联系。

水:汨罗市地处洞庭湖之滨,河流水系密布,汨罗江自东向西从两个组团北侧贯穿而过,城区外围东侧有湄水河自南向北汇入汨罗江,西侧有罗水河自北向南汇入汨罗江。城区内部自东向西有三条南北向溪流汇入汨罗江,分别为新书渠、上马溪、友谊河。城区南向丘陵地区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分布。

山:西侧、南侧与汨罗市城区相连的是大片的生态农田,南向约2000米为丘陵山地,汨罗江北岸为300——1500米不等的农田带,农田带北侧为丘陵山地。

1.2历史风貌

汨罗历史久远,早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汨罗江畔繁衍生息。东周楚文王筑城于汨罗江尾闾南岸(今汨罗城区西4公里处),名罗城。秦始皇帝26年(前221),以罗子国移民领地设置罗县,治所设罗城,隶属长沙郡。后随行政建制和区划的多次变更,先后分别设置过州、郡、县治,并建有城池。历经五代、宋、元、清和中华民国时期,至1966年2月,历时1341年,汨罗境地隶属湘阴县。

汨罗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晚年居住和投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旅游资源较丰富。城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屈子祠,拥有屈原冢、罗城遗址,城区内屈子祠--汨罗江景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汨罗市每年在汨罗江举办盛大的龙舟节。

1.3城市景观风貌

尽管汨罗市拥有大量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有效的利用,同时汨罗市的城市建设面临着私房搭建严重,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又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内有露天堆放的废旧回收物品、大量的简易加工厂房,等等这些原因造成汨罗市城市景观风貌质量不高,城市景观还未成系统,有待大力加强。

2、城市形象设计

国内外城市发展表明,城市形象的关键在于特色。特色就是个性,就是独具一格,是区域内历史、文化的积淀。要把城市特色纳人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把握汨罗城市的个性,继承历史的建筑文脉,构建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研究与探索城市特色,把握城市风貌特征,规划设计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减少城市规划设计的盲目性,有利于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城市形象定位

研究城市特色首先要扣住城市性质、性格,因为城市性质决定城市规划建设的特色,这是生产力决定的定律。汨罗市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以屈子龙舟文化为特色的长岳中部区域次中心城市,其作为“(再生资源交易和加工为主体的)国家城市矿产基地”和“屈子龙舟文化旅游基地” 是其基本城市形象。其次要抓住其地域自然环境特色;在此基础上,深刻挖掘其历史文化特色。其城市特色分析如下:

2.1.1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

2005年10月,汨罗再生资源集散市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再生资源产业已成为汨罗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获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汨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为全国首批7个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之一,并获28975万元的资金支持。

汨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产业以废铜、铝、不锈钢、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为主。2009年,该工业园再生资源回收量114万吨,产值80亿元,利税6.7亿元。规划到2015年,再生资源年回收量400万吨,年产值300亿元,形成以再生铜、铝、不锈钢、塑料四大产业的精深加工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中南地区最大、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2.1.2屈子龙舟文化

屈子文化底蕴深厚:屈原是中国的第一个作家、第一个诗人、第一个民间文艺家、南方文学的创始人、爱国主义的奠基者、最伟大的楚巫!史圣司马迁有“与月争光”之赞;诗仙李白有“屈原诗赋悬日月”之誉。历代咏赞屈原者,书不胜书,其名在我国文化史上有若干第一。自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人称千古一跳,为汨罗江留下千古之美名。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评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端午源头,龙舟故里”之美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2.1.3秀美的山水环境

汨罗市境地势较为平坦,岗丘平原交错,森林覆盖率达41.8%,积蓄林木218.3万立方米;溪河、水库星罗棋布,风光宜人,体现了山、水、城相融相伴,共荣共生的地域自然环境特色。

2.1.4悠久的历史文化

汨罗市地处洞庭湖畔,因名江汨罗江而得名,历史悠久。春秋时,楚文王置罗子国于此。秦改为罗县,南北朝以后屡经分合。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罗县入湘阴。1966年2月析湘阴县东北部建汨罗县,县治设今城关镇。

2.1.5旅游胜地

汨罗市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汨罗县屈子祠、汨罗江、玉池山风景名胜区、八景旅游度假区、任弼时故居等旅游景点。其中屈子祠在岳阳市南一百余里,距汨罗县城关20余里,美丽的汨罗江从山前绕过,静谧的玉水在山下流淌,屈子祠古木参天,风景清幽。汨罗江两岸粉墙村舍,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玉池山风景名胜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点名胜达46处,奇岩异石,引人入胜,庙宇构造,气势恢宏,如南岳行宫、天龙庙、玉山庙、白鹤观、鹤泉庙等年代久远,各具渊源。八景旅游度假区气候冬暖夏凉,境内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花果遍野,林相整齐:有木本植物1100余种,其中珍稀树种100余种,如天仙果、猕猴桃、罗浮柿、白花树,香果、珙桐等:有国家级保护动物30余种;奇山异水、奇草异兽,同生共荣.浑为一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天然野生动植物园。

根据以上对城市形象的认识,汨罗市城市形象可概括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屈子龙舟文化旅游地。”

2.2城市形象规划原则

突出自然要素,尊重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控制,把汨罗市建设成为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态型城市,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城市。

2.2.1结合地形和城市性质创造城市的个性特色

汨罗市城市形象要从描绘山水的特征入手,保护优良的山水自然景观特色,延续山、水、城、绿交融的城市景观特色。

另一方面,从城市性质人手构建城市特色,逐步按城市性质规划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城市。

2.2.2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保护并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地方文化精华,体现屈子龙舟文化特色城市。

2.2.3以建设高质量、高品味、富有文化内涵的人居环境为导向,指导城市建设。

2.2.4创造居民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依据城市发展的文脉塑造具有历史积淀的场所,加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塑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3城市形象引导规划

2.3.1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汨罗城市内外的山体、河流、湿地,既是城市的绿色背景和屏障,同时又是汨罗市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野生动植物群落的栖息地。规划切实搞好城周围山地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绿地、生态湿地公园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风和天然氧气库,改善汨罗的生态环境。

汨罗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遵循“生态性、系统性、多样性、地带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条件和城市历史文化及城市布局特色,形成“一屏一廊三带四片”的基本骨架。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城市对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意识地建立生态廊道,构建汨罗市完善的园林绿地系统。

2.3.2延续生态城市的组团格局

汨罗市形成的组团格局,既是城市历史脉络的反映,也是汨罗城市形象骨架,规划顺应历史,因地制宜地延续城市组团格局,形成沿汨罗江两岸分布,以集中为核心,间隔分布,山水相依的“一江两岸多组团”分散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2.3.3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色

作为一个内外山体秀丽、汨罗江从内部贯穿的城市,应充分体现其滨水特色。城市用地沿汨罗江两岸组团式分布,保护好组团间生态湿地、水体、山体的自然植被和景观界面,在尊重其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将其建成城市公园、蓄洪湿地、防护绿地。城市建筑也要因地制宜,做到依山就势,显山露水。

2.3.4烘托城市文化氛围

为使城市形象更具“灵性”的感染力,能更好的展现城市的自然、人文风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味。规划重视市区景观景点的命名,并在景点适当位置,按园林小品的方式,置石题刻景名及相关的古今名人(如屈原的著名诗词名篇)的咏景诗词,营造深含意境之美的园林氛围。同时,还应制定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屈子文化、龙舟文化特色的文化内涵,或富于生活情趣的城市雕塑规划,营造诗意的城市风韵。

2.3.5彰显循环经济城市特色

汨罗作为一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城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具有了一定的循环经济城市特色。在下一步的城市建设当中,加快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规范再生资源交易市场的建设,并将其纳入到城市设计体系当中,着重考虑再生资源、城市矿山内涵的处理,形成循环经济城市特色。

2.3.6倡导地域建筑风格特色

根据汨罗市的现状特点,规划倡导和塑造具有符合生态城市要求,具有汨罗滨水特色、屈子文化特色、龙舟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要在认真把握本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的基础上,追求建筑布局上环境的贴切、体量与山水环境的协调,形成有传统手法的借鉴,色彩在环境中明快典雅。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色彩选择上都应把握住两点,首先是作为屈子文化城市的厚重感,其次是现实中的环境污染因素。

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是有时代特点的,只有城市的自然、人文和建筑景观配合融洽时,城市风貌特色才能称之为上品,方可通体有序而很美,就是说人们对城市的建筑、街道、交叉口、广场及绿地的总印象,它不仅仅使我们有美的感受,而且能深深影响着人们心理和行为。

3、景观风貌规划

3.1总体景观格局

城市景观系统的规划要尽可能对主要景观特别是人文景观、绿野、山水的独特景观进行保护和营造,充分结合汨罗城市地方特色,以自然山水为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形成“山为屏、水映城、山水城相间”的总体景观格局。

3.2景观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用地的功能分区和主要特色,形成如下五类城市风貌区:

老城综合景观区:高泉组团结合城市屈子文化、龙舟文化等历史文化复苏建设,与城市公园、滨水绿化、景观休闲带结合在一起,突出商业、居住等生活气息特色。

新城中心行政文化风貌区:结合新的行政中心、绿化轴线及周边商业设施生态绿地,使其成为汨罗新的城市活动中心,表现城市现代建设风貌。

中部文娱体育景观区:结合高泉组团与新市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地,建设大型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注重建筑的表现与特色,形成汨罗城市中部良好的景观形象。

东部现代工业景观区:结合生态绿地与防护绿地建设,通过厂区风貌体现现代再生资源工业文明,塑造特有的再生资源工业景观风貌区。

屈子祠景区传统风貌区:结合屈子祠及其周边丘陵山体,建设屈子祠景区传统风貌区。

3.3景观轴建设

(1)山水生态景观轴:重点打造汨罗江滨水风光带,使其成为主要的滨水景观轴和景观视觉通廊;建设友谊河、湄水及城市中其他的滨水绿带,形成城市外围自然山体与汨罗江景观带的联系纽带与景观视觉通廊。

(2)城市中心道路景观轴:着力连接城市功能区的城市主干道景观,南北向沿新区旅游接待中心干道、国道107沿线形成绿化景观轴,并建设行政中心绿化轴;东西向沿新区旅游接待中心干道形成绿化景观轴。同时打造建设路、罗城路、大众路等人文建筑景观轴。

3.4景观节点系统

(1)绿化节点

以各级城市公园、居住区游园等为主,满足城市的生态需求及适居性。

(2)交会节点

交会节点为主要交通路径或活动路径上大量交通的交会点。以城市各类广场、大型公建设施、标志性建筑等为主,充分考虑市民的休闲和活动,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围。

4、城市设计框架

4.1城市设计总体目标

塑造山水城相间、人文与自然景观紧密交融的城市风貌特色,创造高品质和多样化的城市空间环境,培育具有汨罗屈子文化内涵的独特城市意象,打造现代化的、并能增强汨罗生态旅游城市长远持久的吸引力。

4.2设计控制要素

城市设计重点对下列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总体控制:滨江岸线景观、城市河流溪流滨水景观、山地森林和郊野公园、天际轮廓线、城市综合功能景观轴带、标志性景观区、历史人文特色场所、城市观景点。

4.2.1滨江岸线景观

根据汨罗江岸线开发与利用现状,结合汨罗市旅游城市的性质、两岸开发与组团布局的空间发展战略,将北岸线分为旅游景观岸线、生态农业岸线、城市生活岸线三类四段,南岸分为旅游景观岸线、生态休闲岸线、城市生活岸线、工业生产岸线、城市生活岸线五类五段进行开发与利用,实施差异化的景观设计控制。

北岸功能分区:屈子祠——罗水段为旅游景观岸线,长约10.7公里;罗水——新屋里段为生态农业岸线,长约5.3公里;新屋里——石鼓村段为城市生活岸线,长约3.5公里;石鼓村——王家嘴段为生态农业岸线,长约4.9公里。

南岸功能分区:屈子祠渡口——古罗城段为旅游景观岸线,长约7.8公里;古罗城——友谊河段为生态休闲岸线,长约4.1公里;友谊河——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段为城市生活岸线,长约5.4公里;武广铁路客运专线——107国道为工业生产岸线,长约3.2公里;107国道——湄河段:城市生活岸线,长约1.8公里。

4.2.2城市河流溪流滨水景观

沿友谊河、上马溪、新书渠、湄水河等四条水渠溪流建设滨水生活岸线景观带。

4.2.3山地森林和郊野公园

依托横贯汨罗城市东西的连续带状自然山体、生态绿廊,建设山地森林公园系统,构筑城市外围生态绿地系统的主体骨架。建设串联各公园和生态绿地的主题休闲路径,并形成与城市建成区的便捷联系,为人们充分体验自然景观和差异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提供安全系统的通道与路径支持。

4.2.4天际轮廓线

通过对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分区控制,保持城市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山脊线的协调,保持城市建筑天际线与其北面自然山脊线的协调,形成整体和谐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4.2.5城市综合功能景观轴带

依托城市主要公共交通走廊,联系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中心,构筑各具特色的城市综合功能景观主轴。

4.2.6标志性景观区

将高泉组团东部行政、文化娱乐、体育中心等既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元素、又能体现汨罗城市“山水城相间”景观特色的地区设为城市标志性景观区,统一组织各类景观资源,塑造主题鲜明、自然和人文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

4.2.7历史人文特色场所

将重要的历史纪念地和代表人文特色的地区,作为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场所,主要包括:

高泉组团北部:表现龙舟文化,包括龙舟竞渡中心及周边地区;

高泉组团西北部:表现古罗城遗址及其历史文化,包括古罗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

屈子祠组团:表现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包括屈子祠、南阳里、屈原墓等地区。

高泉组团东部:表现任弼时的骆驼精神,包括行政中心前的绿化轴线及其周边地区。

新市组团北部:展现世界名人文化,包括名人广场及周边滨江绿地。

4.2.8城市观景点。

选择主要山体制高点、重要城市地标建筑以及位于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内观景场所作为城市观景点,重点控制各观景点地区的视线通廊和景观特征。在主要的城市干道交叉口位置见着重要城市地标建筑,打造良好的城市窗口形象,重要城市地标建筑主要位于罗成路、汨新大道沿线,如汨罗市新的行政中心、武广高铁汨罗站区等。

4.2.9城市建筑

汨罗市现状城市建筑受观念、经济水平、建设速度诸方面的影响,建筑景观千篇一律,沿街多为商住楼形式,一楼门面。为创造建筑景观,我们从建筑形象的视觉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控制。

视觉要素指建筑的形体、色彩、肌理等实体要素,建筑造型受建筑性质、面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某构件则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例如檐口出挑,入口柱式,门廊、窗的形式等,建筑的色彩则更易引人注意,是人的视觉感中最为强烈的元素,汨罗市作为屈子文化、龙舟文化特色城市,其建筑色彩应青灰色为基调,在沿江地区宜以白色为基调,建筑肌理从微观而言是指建筑外墙装饰材料,可以根据建筑的性质进行规划。

关系要素是指各视觉要素本身,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所在的量、相、比的关系,要适应周边环境;住宅建筑强调亲切宜人,公共建筑强调开放兼容;沿街建筑要强调进退松紧层次。

第十五章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城市供水工程规划

1.1水资源概述及总用水量估算

(1)水资源现状

境内河流多且水量丰富。有大小河流(含溪流)115条,总长654.9公里。流域面积在6.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4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常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1.31亿立方米,可利用的达28.43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4.21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量2.36亿立方米。水资源的理论蕴藏能量4.01万千瓦。

汨罗市供水现状:汨罗市自来水公司现状供水规模3.0×104m3/d,拥有水厂两座。其中市政一水厂供水规模1.5×104m3/d(现已停止生产),二水厂供水规模3.0×104m3/d。2008年,汨罗市二水厂供水总量为625万m3最大日供水量为2.4×104m3/d,日变化系数为1.4,城市管网漏损率为20%,水费回收率达95%以上。

(2)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供水能力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②、水厂出水质较差,管网普及率较低。

③、部分管网质量较差或老化、管道生锈、如果雨天太长,积水过多,内外夹攻,水管易爆开。

④、部分旧城区管网老化,管径偏小,有待于更换。

(3)用水情况:

①、生活用水:全市生活用水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市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自来水普及率、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用水量增加。

②、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偏低50%左右。

(4)总用水量估算

①、人均综合指标法

根据城市历年人均综合用水量的情况及城市发展规模,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所列的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规划指标,以及根据汨罗的实际情况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取0.55万立方米/万人.日,及人均用水量为550升/日。远期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则中心城区日需供水量为:Q=0.55×30=16.5万m3/d.

②、分类加和法

城市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升/人.日)

城市规模

区域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300—540

290-530

280-520

240-450

230—400

210-380

190-360

190-350

190-330

180-320

170-310

170-300

生活用水量: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 所列的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规划指标(见表)取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为260升/(人.日),则:Q1=260×103×30=7.8(万吨/日)

生活用水量:根据现状及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取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0.85:1,则:Q2=7.8×0.85=6.63万吨/日)

市政用水量:取(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总和的5%计算,则:Q3=14.43×5%= 0.72 (万吨/日)

未预见水量:取(生产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市政用水量)总和的15%计算,则:Q4=15.15×15%=2.27

根据以上计算,规划末期总用水量为:7.8+6.63+0.72+2.27=17.42万吨/日)

综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预测城市规划期末的总用水量为17万吨/日。

1.2、水源和水厂规划

规划以汨罗江作为城市主要水源,远期考虑湘江作为备用水源。扩建二水厂供水规模达9万m3/d,新建新市三水厂位于汨罗江畔新市街公园附近,规模为8万m3/d,同时保留新市水厂作为备用水源。

1.3城市给水管网规划

给水管网布置根据城市地形、城市规划发展方向、道路系统、大用水户分布、水质要求、水源位置等因素考虑,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用水地区。在城市中心区给水管采用环状管网,离市区较远的地方采用枝状管网。充分利用原有给水管,逐步维修和更新旧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增大城区给水干管的管径,新、旧2个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用水安全、可靠。规划在现状管网的基础之上,沿规划道路铺设供水管道,各供水片区之间均通过管道连通,形成环状管网。输水管径为800mm。采用环状与枝状网相结合,干管管径500mm、400mm、300mm、200mm等。

1.4、规划的目标及原则

(1)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供水水源的供水结构,建成可靠的取水水源和完善的供水系统。

(2)根据市域水资源条件及城镇空间布局,合理选择水源,确定供水分区和水厂位置。

(3)完善供水设施,至2020年,各城镇全部实现自来水供应改革,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5、城市供水水质要求与节水措施。

(1)城市供水水质要求

①、水中不得含有致病微生物。

②、水中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③、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2)河流水质区域的划分参照省环保局的水域功能区划确定源头水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混合区等八大类型功能区。

(3)坚持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①、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各地区特别是设市城市的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容量和城市功能,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以创建节水型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城市节约用水活动。

②、加大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定并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强制性标准。

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2.1排水工程现状

汨罗市现有排水设施,是建县以来逐年分段兴建和加修为的,均为合流制,以友谊河为排水总渠,现有85%以上的排水设施分支,都经此而汇入汨罗江。整个排水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

城东水系:城东水系经朱家垅、戴家垅排水沟为干渠,其中朱家垅排水沟为城东的主要排渍排污渠。朱家垅排水沟南起罗城路,经进修学校,过建设路,至财贸中专东侧,汇入 友谊河,戴家垅排水沟,东起汨新路经酒厂,横穿归义路经涂家套排水闸流入汨罗江。

城南水系:以城南排水沟为主渠道。南起道垅,由铁路线由南往北,经汨罗外贸横穿建设路至车站北路,经山塘路交叉口与城西排水沟合流,再往东经木材公司,氮肥厂新车间汇入友谊河排污渠。

城西水系:以铁路西排水沟为主干渠,从砂轮厂沿铁路线以西由南往北,经屈原大桥,肉联厂,火车站过铁路横穿车站路在山塘交叉口与城南排水沟汇入友谊河。

石子坡排水沟,高泉南路影剧院横穿建设路,经食杂果品公司、百货公司宿舍,出石子坡至城南排水总渠;

城西开发区水系:以城西南北路排水沟为总干渠,各路污、雨水流入总干渠,从罗城广场向北流入杨塘坪水沟。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汨罗市没有完善的分流制排水系统,所有排水都进入到一种排水管渠直接排放到水体,造成了水体的污染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

(2)主城区内的排水管渠很不完善。有些路段的排水管渠受到过重的压力而导致损坏,有的地方则根本没有管渠,而是利用明渠排水,不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3)渠底和管底的淤积现象严重,导致排水不畅。在降雨量加大时,也是常常导致城区内地面积水的原因。

(4)某些单位或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用地需求,而任意改变城市排水系统的合理走向或改变管渠的形状等。

(5)对排水明渠垃圾排放等影响到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6)洼地池塘的占用或富营养化造成淤积,使其调节能力受到削弱。暴雨季节,大量雨水不能很快外排,又没有储蓄调节功能,使得雨水涌出地面。

(7)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8)城市的建设只注重地面建设,不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也是导致城市排水体系落后的原因。甚至有些后起的建筑直接建在城市排水水管渠上,给城市排水带来了威胁,也对自身建筑质量造成潜在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建设费用。

2.3  规划目标

排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达到二级生化处理深度。

2.4  排水体制

合理选择排水体制,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整个排水系统是否适用,能否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影响排水工程的总投资、初期投资和经营费用。

分流制排水系统对于保护环境卫生,防止水体污染优于合流排水系统;从基建投资方面来看,分流制的总造价一般比合流制要高,从节省初期投资考虑,初期只建污水排除系统而缓建雨水排除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有利于分期建设;从维护管理方面来看,分流制系统流入污水厂的水量水质变化比合流制小,利于污水处理,利用和运行经管道,故采用分流制排水体系。雨水就近排入友谊河或汨罗江;污水经管道收集,集中送往污水处理厂,其中新市区污水经压力管输送至高泉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屈子祠风景名胜区污水依据自然地形地势自东向西、自南向北排入 污水处理厂。

2.5、排水分区

依据现状排水及自然地形的特点,中心城区规划为5片排放系统,总汇水面积62平方公里。分别是铁路以西排放系统,铁路以东至友谊河排放系统,友谊河至生态湿地公园排放系统,生态湿地公园至长岳城际铁路排放系统,长岳城际铁路至湄水河排放系统。

2.6污、雨水量预测

(1)城市污水量按总用水量的85%计算。城市污水量为14.5万吨/日。

(2)雨水量计算

城市雨水设计流量Q按下列公式计算:Q=Ф×F×q

其中:Ф为径流系数,在城市建筑密集(城市中心区)取0.7,城市建筑较密集区(一般规划区)取0.5,城市建筑稀疏区(公园、绿地)取0.35。F为汇水面积,根据雨水排放系统计算,中心城区总汇水面积为 62平方公里。

暴雨强度公式q=167i

则: 

Q—降水量(l/s.ha)

i=9.273/(t+6)0.6589

p—设计重现期   取p=1(年),立交桥、广场等特殊重要地区p=2(年)

t—设计降雨历时  t=t1+mt2

t1—地面积水时间  t1=10(min)

t2—管内流行时间(min)

m—折减系数    暗管m=2.0,渠道m=1.2

地面综合径流系数采用0.50——0.70

2.7污水管渠布置

污水管渠沿路布置、污水管走向与地形走向一致,尽量采用重力排水。规划三处污水处理厂,一处位于高泉组团西北处,用地面积为7hm2,日处理污水能力9万吨/日  ;一处位于新市,面积为3hm2,日处理污水能4.5万吨/日;一处位于屈子祠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1万吨/日。

2.8雨水管渠的布置

汨罗市区现状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考虑到当前管渠的布置形式,雨水就近排放,将目前的雨污合流的污水管渠改作雨水管渠其较大的管径亦可满足雨水排放。

雨水管渠的布置基本上沿路设置,雨水管坡度与地形走向一致,完全采用重力排水。朱家垅排水沟收集的雨水直接排友谊河雨水渠,而戴家垅排水沟,由于穿越道路太多,而该线向东排入市郊水渠。

铁路以西,建设路以北的雨水系统收集后,汇入铁西排水管,与铁东排水管汇合向东流入友谊河。铁西建设路以北的雨水则由西向东汇入现状老街池洪沟,在向东排入友谊河。

城南排水沟主在担负着收集铁路以东。劳动路以西的雨水,最终排入友谊河西侧的雨水渠。

2.9污水处理厂防护

(1)污水处理厂必须设在集中给水水源的下游,并要求在城镇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与城镇、工厂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距离并设防护带。

(2)若设有几个污水厂,将使污水厂位置选择复杂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弥补:如控制设在上游污水厂的排放,将处理后的水引至灌溉田或生物塘,延长排放渠道长度,将污水引至下游再排放,提高污水处理程度,进行三级处理等。

3、城市电力系统规划

3.1电力电网现状

至2008年10月,汨罗用电电源来自大电网,供电电源为220KV新市变。全市公用110KV变电站二座(汨罗、窑州),110KV线路3条(24.55公里),主变4台,容量114.5MVA。

城市用电情况统计表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预测)

“十五”年均增长速度(%)

05-07年年均增长速度(%)

城市用电量

(万kwh)

5628.7

9506

11900

13500

11.1

19.2

城市供电量

(万kwh)

6279.9

11290

14000

15800

12.4

18.3

最大负荷(kw)

28000

49800

56000

65000

12.2

14.3

Tmax(小时)

2243

2267

2500

2431

3.2    电力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两个110KV变电站供电能力不足。

市110KV变电站主变总容量只有114.5MVA,2005年我市最大负荷(公用)达83.6MW,2006年武广高速铁路新增10MW,汨罗工业园及新引进工业预计将达30MW,到2010年,根据汨罗市规划,新增电力负荷将达100MW以上。如果不采取措施,将很快严重过负荷。

(2) 35KV电源容量已不能满足负荷的进一步发展要求。

35KV变电站都是单电源,35KV线路大多为放射式,全部采用单回线路供电,没有达到N-1供电要求。

(3) 电源布点单一,电网供电可靠性差。

城区10KV线路大部分未实现分段和“手拉手”工程,线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仍需全线停电,造成停电范围广,供电可靠性差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过去发生的几次全城停电,对的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4) 城区重要负荷与农村负荷共用10KV线路,未做到负荷分类供电。

受变电站出线间隔和出线走廊的限制,城乡供电不能完全分开,严重影响了城区供电可靠性。

3.3负荷预测

(1)综合用电水平法预测

2008年汨罗市现状城区城镇人口统计为15.4万,用电量为13500万kwh,则2008年汨罗市人均综合用电量为877 kWh/(人.a)由下表可知属于用电水平中等城市。

规划人均综合用电量指标

指标分级

城市用电水平分类

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现状

规划

用电水平较高城市

3500-2501

8000-6001

用电水平中上城市

2500-1501

6000-4001

用电水平中等城市

1500-701

4000-2501

用电水平较低城市

700-250

2500-1000

按照汨罗市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至2015年人均综合用电量为2800 kWh/(人.a),2020年规划人均综合用电量为3800kWh/(人.a),则汨罗市的年用电量为:

Q近=2800×24=67200万KWh;

Q远=3800×30=114000万KWh;

根据汨罗电网特性,确定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近期4700小时,远期平均4600小时,由此可预测其目标年城网最大负荷为近期2015年14.3万KW,远期2020年24.8万KW。

(2)负荷密度法预测

2020年市区负荷预测统计表

用地性质

用地面积

(km2)

负荷密度

(万kw/km2)

预测负荷

(万kw)

居住用地

9.46

1.0

9.46

公建用地

6.53

1.9

12.41

工业用地

6.1

1.5

9.15

其它用地

9.41

0.5

4.7

合计

31.5

35.7

综合以上预测结果,本次规划预测汨罗市规划期末城网最大负荷为30.2万kw,城区平均负荷密度约为0.96万kw/km2。

3.4供电系统规划

3.4.1规划依据及目标

(1)规划依据

《汨罗市电网“十二五”规划》;

《岳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目标规划纲要(草案)》;

《岳阳地区电网发展规划(2003——2020)》;

《汨罗市2020年电网规划》;

(2)规划目标与原则

①、建立适度超前的电力生产和输变电系统;

②、全市输电线路、变电主变达到N-1的水平,确保110KV变电站由双电源供电;

③、重点满足由小城市向中型城市扩展的供电要求,减少城区电压层次,搞好110kv环网和10KV配网规划。

④合理规划变电站及电力设施的用地,充分预留高压走廊,处理好电力设施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⑤远近结合,便于过渡。

3.4.2电压等级及容载比选择

电网电压等级的选择:220kv、110kv、10kv、和0.38/0.22kv为规划发展的电压等级,35kv为控制发展电压等级。

220kv电压容载比取1.6~1.9,110kv电网容载比取1.8~2.1.

3.4.3主接线

220kv送电网力求采用环网结线,建立220kv的 联络线。电网无故障时开断运行。

110kv电网简化结线,各个110kv变和电源(220kv变或水电站)采用放射式双回接线。在110kv站间建立联络线,提高可靠性。电网无故障时开断运行。

3.4.4变电站布局

(1)新建500KV岳阳南输变电工程:新建500KV线路4回200公里,新增主变1台,容量1000MVA,计划投资6.6亿元,2013年竣工投运。该变电站是汨罗境内第一座500KV变电站。

(2)220kv变电站布点

根据汨罗城区近期与远期用电负荷预测,同时考虑到由城区变电站供电的近郊乡镇用电负荷的发展,规划将原有的220KV变电站进行扩容改建。

(3)110kv变电站布点

规划将原有的110KV变电站进行扩容改建。新建110KV线路5公里,新增主变2台,容量63MVA,计划投资0.35亿元

新建110KV变电站2座,燎家山变和八里变;新建110KV线路4回48公里,新增主变2台,容量75.5MVA,计划投资1.5亿元,八里变投资0.65亿元,2011年投运。

3.4.5 35KV及以上高压网络规划

(1)220kv网络

完善220kv输电线路,形成以大电网为主体,大小电网互相协调的电网体系,实现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2)110kv网络

至2015年完善110kv输电线路,到2015年新建110kv线路燎家山变和八里变.

(3)电压走廊宽度控制

220kv电力线路宽40米,110kv电力线路宽25米。

4、电信工程规划

4.1、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1.1电信网络现状

汨罗市已形成有本地电话网、长途通讯网、数据通讯网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开通了全市话交换机3万门。长途中继线全为光缆市话干线正逐步采用光缆。全市共有1个电信中心局、5个电信模块局。

汨罗市已建成较完善的移动通信网,移动通信基站116个,移动用户近17万户,联通通信基站62个,联通用户近6.8万户。

4.1.2广电网络现状

汨罗市现有自办电视台一个,自办电视节目一套、转播电视节目42套。另自办广播电台一个,自办广播节目一套。

汨罗市有广播电视台一座,实行局、台合一的管理体制。全市各乡镇均设有广播电视站;完成农村数字化电视传播工程,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达26000户。

广播电视覆盖基本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1、电视台

1

2、有限电视台

1

3、广播电台

1

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

90

5、广播人口覆盖率

%

100

6、光站

46

7、城区有线电视用户

22000

8、农村有线电视用户

4000

4.1.3邮政服务网络现状

现有1个邮政中心局、5个电邮政分局、14个邮政代办点。2008年邮政业务总量2400万元。

邮政业务发展情况表

指标代码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AA0020

邮政业务总量合计

24001208

1、函件类业务

YA0111

国内平常信件合计

172182

YA0112

国内平常信件计费

172182

YA0113

国内平常印刷品合计

248

YA0114

国内平常印刷品计费

248

YA0115

义务兵免费平常函件

19

YA0211

国内挂号信件合计

10508

YA0212

国内挂号信件计费

10508

YA0213

国内挂号印刷品合计

80

YA0214

国内挂号印刷品计费

80

YA0301

台湾平常函件合计

77

YA0302

港澳平常函件合计

18

YA0303

国际平常函件合计

2209

YA0401

台湾给据函件合计

32

YA0402

港澳给据函件合计

3

YA0403

国际给据函件合计

12

YA0500

机要邮件合计

68

YA0620

无名址函件

42000

YA0621

其中:中邮广告

42000

YA0650

国内邮资机函件

50140

YA0660

国际及港澳台邮资机函件

YA0630

邮资封片卡印制量

200720

YA0631

邮资封片卡销售量

200720

YA0632

通信邮票销售量

92960

YA0633

国内邮资封片卡交寄量

11270

2、包裹类业务

YA2010

国内包裹合计

13079

YA2012

国内普通包裹

9932

YA2013

国内快递包裹

3147

YA2020

台湾包裹合计

1

YA2040

国际包裹合计

27

邮政企业投递量报表

指标代码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数量

YB9511

国内平常函件

179353

YB9512

国内给据函件

32496

YB9513

邮送广告

25000

YB9514

国际平常函件

177

YB9515

国际给据函件

46

YB9521

国内包裹

14807

YB9522

其中:按址投递

14599

YB9523

国际包裹

29

YB9524

其中:按址投递

23

YB9531

国内特快专递

39754

YB9532

国际特快专递

YB9541

机要

件`

1500

YB9551

报纸

4047591

YB9552

杂志

115495

YB9561

各类通知单

4.2、规划目标与原则

4.2.1通信工程规划建设总目标

建设适应全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覆盖全市的高速通信主干网和宽带用户接入网,使各类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和与之配套的完善的信息环境设施,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工作,为广大城乡居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各项社会公共活动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全市的信息化水平,基本实现全市的信息化。

4.2.2电信网络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全市的“电话乡”、“电话村”及电话“村村通”工程建设,提高全市的电话主线普及率,缩短本市与其他先进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市内电信传输网络,建设2.5G融话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高速骨干传输网,涵盖全市的重要场镇、风景区和重点农业开发区。市区大力推进宽带小区建设,逐步实现城市光纤到路边、到大厅、到户。建设好以CDMA为核心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增建基站,优化网络,力争早日实现全市城乡移动通信信号有效全覆盖。

到2020年,实现城区局用交换机总装机容量20万多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85%。

4.2.3广电网络规划目标

⑴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设备,增强无线电信号辐射能力;

⑵新建一批卫星接受站和小功率转播台;

⑶发展有线电视专用光缆网;

⑷着力发展有线电视用户,争取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

4.2.4邮政网络规划目标

加速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的转变,尽快形成集实物传递类、电子信息类、金融服务类等综合业务为一体的邮政服务体系,开办电子商务、混合邮件、网上银行等现代邮政业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公用信息资源和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完善邮政局所建设,增设邮政营业网点。全面实现营业窗口电子化,信函分检自动化、邮件搬运机械化。充分发挥公路、水运邮路的优势,进一步完善邮运体系,建立快速、高效的邮运网络。

4.3规划原则

4.3.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信息建设要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适当分工、联合建设。实现公用信息网和专业信息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4.3.2政府调控、市场推动。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政府要发展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多元投资,以市场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

4.3.3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通过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系统或试验小区来增强人们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逐步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覆盖范围,推动信息市场繁荣。

4.4、规划要点

4.4.1电信网络规划

(1)规划期末形成电信端局、电信模块局、电信接入网点组成的三级光缆体系网络;

(2)增设电信端局,市区设10个。

4.4.2邮政网络规划

全市设邮政局两所,下设邮政支局及邮政所。邮政网点由中心支局、一般支局和邮政所三级组成。以城镇为依托,近期内建立邮政实物传递、邮政综合业务和邮政金融业务三大网络,使邮政三网成为一个有面整体,引导邮政网络优势发展成为市场优势。

5、燃气工程规划

5.1、现状

目前,汨罗市还没有管道天然气,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

5.2规划原则及目标

规划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普及居民用气与 工业、公建用气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有利于输配管网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坚持有利于集约管理,提高居民用气质量的原则;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近期2015年气化率达60%,2020年气化率达70%。

5.3气源

由岳阳引进,在大众南路古培镇三港村建天然气接入站。

5.4、气量

远期采用管道天然气为主,液化气为辅的供气方式。

居民生活用气:远期汨罗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确定管道燃气供应人数占总人数的70%,天然气热值为8900千卡/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气指标按人均耗气定额70万千卡/人.年计算,则年需天然气为:

30×70%×104×70×104/8900=1.65×107立方米

公建用户用气量:参考沿海发达城市经验,取居民用气的20%,则年需天然气:

1.65×107×20%=0.33×107立方米

工业用气量:考虑工业发展情况,参考同类型城市的经验,取工业用气量为总用气量的35%,则年需天然气为:

(1.65+0.33)×107×35%=0.69×107立方米

未预见及漏气气量:取总用气量5%,则年需天然气为:

(1.65+0.33+0.69)×107×5%=0.13×107立方米

则可确定汨罗市中心城区年需天然气总量为:

(1.65+0.33+0.69+0.13)×107=2.8×107立方米

5.5、燃气输配系统

采用低压两级系统,中压燃气管设城西 ,汨新大道、新市路和沿江大道布置成环状,各分区布置管网系统。

燃气贮备站,在每个分区的负荷中心设置一个,调压室按1KM的服务半径设置,全城共七处,高泉区、新市区、团山区各2处,屈子祠组团1处。

6、城市环卫设施规划 6.1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及处理

汨罗市区2008年城市垃圾日产量为238吨,人均垃圾日排出量为1.37公斤/人·d。

规划期末城市生活垃圾按国家标准1.2公斤/人·d计,30万人,规划期末生活垃圾日产量达360吨。

6.1.1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1)高泉组团、新市组团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实行上门袋装收集,对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单位垃圾全部实行计量收费清运。

(2)高泉组团、新市组团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密闭垃圾转运站转运。

(3)垃圾处理采取深埋以及综合利用处理方法。

6.1.2城市特种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汨罗市特种垃圾主要是指医院产生的垃圾。医院垃圾中含有大量的传染病菌,因此,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规划,都必须单独收集、清运和处理。

6.1.3城市建筑垃圾收运处置规划

汨罗市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指定倾倒地点,其处置基本上按“谁生产谁负责清运”的原则,没有运力的可以委托环卫部门有偿代运。

6.2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6.2.1生活垃圾站规划

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用地布局,在固定位置规划生活垃圾容器,服务半径最大不超过70m,与周围建筑物间隔大于5m。

6.2.2垃圾转运站

规划在城区布置中型高标准垃圾转运站12座,其中高泉城区4座,新市5座,团山2座,屈子祠1座,方便各区垃圾收集;用地每0.7-1km2设置一座小型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在100m2左右,与周围建筑物间距大于5m。

6.2.3垃圾处理厂

规划新建垃圾处理厂一处,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近期选址建于新市东南侧处理场,占地8公顷。

6.2.4公厕

近期完成旱厕改水厕工程,城区水厕率达100%,推广节水公厕,循环水公厕,并逐步提高公厕等级。公厕布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6.2.5垃圾果皮箱

规划按道路性质合理设置垃圾果皮箱,人流较多的商业、生活性街道间距为30-50m;交通干道间距50-80m;一般道路按80-100m设置。居住区主要道路按100m设置。

6.2.6环卫管理中心

规划在新市新区布置环卫所一处,车辆维修停放与之结合布置。

规划环卫工人与城市人口之比4:1000,规划期末共需环卫工人1300人。

规划环卫车辆按2台/万人计算,期末共需环卫车辆60台。

规划环卫工班房按城市人口每1万人设置一处,则期末共需设置30处。

6.3殡葬设施

现状已在汨罗镇龙塘村建有殡仪馆及火化车间,并建有千秋福园壁葬塔。规划将原殡仪馆逐步建成集火化、悼念、墓葬、塔陵及殡葬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式的殡仪馆。

规划拟在古培镇粟桥村及万福村征地300亩左右,建公墓山。

第十六章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城市环境现状概况

汨罗市城市现状TSQ年日平均值为0.25mg/Nm3,SO2年日平均值为0.033mg/Nm3,属于国家二级标准,汨罗江水质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000年度城市废水排放总量为59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23.56万吨,有322.39万吨经过处理,达标废水217.66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7.3%(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91.3%的五个重点企业,达标废水排放量为144.8万吨,达标率为67%)。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73.44万吨,其中有1.46万吨病毒废水,全部经过了次氯酸钠杀菌处理,城市污水总处理率为54.25%。工业废气以燃烧废气为主,废气中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89%,汽车尾气达标率为63.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2499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11385吨,综合利用率为91.1%;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71.6分贝。

1.1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1.1水环境

二零零七年汨罗江新市断面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质标准;南渡断面水质除氨氮指标在6、7、8、11、12月超过Ⅳ或Ⅴ类标准外其余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

2008汨罗江水质监测表

序号

监测项目

执行标准

计量单位

新市断面

南渡断面

窑洲断面

1

水温

20.5

20.7

26.16

2

pH

6~9

7.1

7.0

7.32

3

溶解氧

≥5

mg/L

8.5

7.7

8.01

4

高锰酸盐指数

≤6

mg/L

2.4

2.9

2.27

5

氨氮

≤1.0

mg/L

0.2

1.2

0.21

6

总磷(湖库<0.05)

≤0.2

mg/L

\

0.122

0.051

7

氟化物

≤1.0

mg/L

\

0.299

0.3

8

挥发酚

≤0.005

mg/L

0.001

0.001

0.001

9

石油类

≤0.05

mg/L

\

0.01

0.0

10

总氮

≤1.0

mg/L

\

\

1.20

11

五日生化需氧量

≤4

mg/L

1.43

1.72

1.31

12

氯化物

≤250

mg/L

\

0.548

0.00

13

硝酸盐

≤10

mg/L

\

\

0.06

14

≤1.0

mg/L

0.010

0.010

0.005

15

≤1.0

mg/L

0.007

0.007

0.009

16

≤0.01

mg/L

0.001

0.001

0.001

17

≤0.05

mg/L

0.0027

0.002

0.0038

18

≤0.0001

mg/L

0.00001

0.00001

0.00001

19

≤0.005

mg/L

0.0001

0.00005

0.00005

20

铬(六价)

≤0.05

mg/L

0.002

0.002

0.002

21

≤0.05

mg/L

0.002

0.002

0.002

22

氰化物

≤0.2

mg/L

0.002

0.002

0.002

2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2

mg/L

0.01

0.01

0.01

24

硫化物

≤0.2

mg/L

0.002

0.002

0.002

25

电导率

ms/m

98

114

107

注:监测断面及点位的布设:入境断面---汨罗江新市断面;出境断面---汨罗江南渡断面;饮用水源地断面---汨罗江窑洲断面。

2007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表

序号

监测项目

执行标准

计量单位

均值

1

水温

21.6

2

pH

6~9

7.7

3

溶解氧

≥5

mg/L

8.6

4

高锰酸盐指数

≤6

mg/L

2.1

5

氨氮

≤1.0

mg/L

0.2

6

总磷(湖库<0.05)

≤0.2

mg/L

0.0

7

氟化物

≤1.0

mg/L

0.2

8

挥发酚

≤0.005

mg/L

0.0

9

石油类

≤0.05

mg/L

0.0

10

粪大肠菌群

≤10000

个/L

≤5400

11

硫酸盐

≤250

mg/L

32.5

12

总氮

≤1.0

mg/L

0.13

13

五日生化需氧量

≤4

mg/L

1.32

14

氯化物

≤250

mg/L

10.63

15

≤0.3

mg/L

0.065

16

≤0.1

mg/L

0.013

17

硝酸盐

≤10

mg/L

0.49

18

≤1.0

mg/L

0.01

19

≤1.0

mg/L

0.01

20

≤0.01

mg/L

0.001

21

≤0.05

mg/L

0.0015

22

≤0.0001

mg/L

0.00001

23

≤0.005

mg/L

0.0003

24

铬(六价)

≤0.05

mg/L

0.002

25

≤0.05

mg/L

0.003

26

氰化物

≤0.2

mg/L

0.002

2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2

mg/L

0.01

28

硫化物

≤0.2

mg/L

0.002

29

电导率

ms/m

78

1.1.2大气环境

2008年度环保部门对1346台上线机动车进行了检测,首检合格率为91.7%,其中汨罗市共检测机动车878台,首检合格率为92.4%。

项目

点   位

2006年均值(mg/Nm3)

2008年均值(mg/Nm3)

SO2

环保局

0.019

0.018

自来水公司

0.022

0.019

政务公开中心

0.021

0.021

均值

0.021

0.019

NO2

环保局

0.017

0.016

自来水公司

0.019

0.017

政务公开中心

0.02

0.018

均值

0.019

0.017

PM10

环保局

0.105

0.093

自来水公司

0.11

0.098

政务公开中心

0.112

0.1

均值

0.109

0.097

二零零八年九月本站在市环保局监测站、自来水公司、政务公开中心楼顶设立三个采样点监测降尘,共获得有效数据12个,监测结果统计见下表:

样品浓度单位: t/(Km2·月)

采样地点

市环保局

自来水公司

政务公开中心

全市均值

2008年09月

4.7

5.1

5.3

5.0

2008年10月

5.4

5.5

5.9

5.6

2008年11月

4.6

5.2

5.6

5.1

2008年12月

4.84

5.38

5.55

5.26

2008年,全市三个空气环境质量测点,表明:SO2、NO2、PM10的年均值分别为0.019mg/ Nm3、0.017mg/ Nm3、0.097mg/ Nm3。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三项指标的一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为0.02mg/Nm3、0.04mg/Nm3、0.04mg/Nm3,其中PM10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为0.10mg/Nm3,比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可以看出SO2、NO2年均值达到一级标准、PM10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汨罗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在下一步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继续控制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将这种良好的状态延续下去。

1.1.3声环境

本年度我站2008年10月19~26日,对汨罗市区域环境噪声110个测点用AWA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进行秋季测量共获得有效数据110组。测得我市区域噪声均值为54.5dB(A);10月15~19日我站对汨罗市10条干线34个测点用AWA6218B型噪声统计分析仪进行秋季监测,共获得有效数据34组,测得我市交通干线噪声加权平均值为67.2dB(A)。各测点噪声Leq(A)值详见基础资料汨罗市区域噪声监测结果表、汨罗市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表。

市区域噪声监测结果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I类标准评价表明:超标率为20.9%,全市整个区域环境平均值为54.5db(A)高于I类标准0.5db(A)。

交通干线噪声监测结果表明:检测的十条城市主干道路中,只有罗城路超标,超标率为10%,全市路长加权平均值为67.2db(A),低于国家标准2.8db(A),各监测表位中最高与最低等效声级分别是建设路城关镇政府75.8db(A)和山塘路城北中学47.3db(A),交通干线两侧噪声情况较好。

1.2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汨罗市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城区内大量再生资源简易拆分加工工厂的存在、回收的再生资源露天堆放,雨水对再生资源的冲刷容易将其中的重金属带入地表水,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由于汨罗市循环经济产业的规模还不大,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的分析情况看,汨罗市各方面情况比较理想,但随着本市再生资源基地的深入发展、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规模、工业园区规模的壮大,对本市的环境污染会形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在下一步的建设当中,一方面要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对某些工厂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争取本市良好的环境状态能延续下去。

2、规划原则

2.1坚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2.3与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相适应,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2.4严格控制再生资源的露天堆放及其他影响城市环境的大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杜绝随意排放现象。

2.5强化环境管理,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学习、工作的良好环境。

3、规划目标

规划近期2015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 城市空气中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总量控制,应分别比2008年减少7%。供居民饮用的地下水及地面水供水源要100%达到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的要求。城市气化率达到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

到规划期末2020年,城市空气中悬浮微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总量控制,应分别比2008年减少9%;主要河流环境质量要比2015年提高一个级别。城区气化率达到1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8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2dB,主要街道交通噪声小于65dB。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40%,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5%。

4、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4.1水环境保护

4.1.1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汨罗江红花大桥至湄水河段,远期若启动湘江备用水源,应达到或高于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城区二水厂取水口及新市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100米的陆域为水源一级保护区;自一级保护区上界起上溯3000米、下游边界往下200米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为水源二级保护区。规划执行GB3838--2002类标准实施水源保护。

4.1.2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加强地下水水质检测和保护工作,确保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地下水源保护域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性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并不应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

4.1.3地面水综合防治规划

规划加强水污染防治与管理措施,完善城市污水排放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逐步改雨污合流制为分流制。工业企业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发放许可证。工业废水及医疗废水应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城市污水管道。规划汨罗江、友谊河、湄水河、罗水河等城市重要水体或旅游休闲区,水质均要求达到Ⅱ类水体标准。

4.2大气环境保护

4.2.1工业及生活烟尘污染防治:污染工厂的锅炉必须采取高效除尘措施;搬迁和改造现有污染企业,控制TSP(扬尘)的污染。工业园应控制发展有大气污染的工业项目,提高工业企业烟尘处理率,保证达标排放。推广天然气使用范围,提高居民气化率,车辆安装废气净化设备等。禁止饮食服务行业等小炉灶的使用。

4.2.2交通污染防治: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分流过境车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加强管理和绿化建设,控制道路二次扬尘。有计划的要求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同时逐步推广无铅汽油。

4.3噪声控制

1、工业噪音污染防治

完善对噪音工业发展的限制与治理。集中有大声源的企业应远离居住、办公、文教区,并采取防护措施。加强工业设备的消声、减噪工作,使固定声源的声级强度减到最低限度。

2、交通噪音污染防治

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网络,加强交通噪声管理,禁止使用高音喇叭,主干道作好交通噪声控制带。高速公路沿线应建设绿化带消噪。实行货车和客车城外完全分流,禁止三轮摩托车、拖拉机等直接进入城区。

3、社会生活噪音污染防治

加强商业服务娱乐业的管理,对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的营业性场所,要求其采取隔音措施,以减轻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噪声控制标准表

等效声级

区域

白天平均噪声(分贝)

夜间平均噪声(分贝)

居住区、文教区

45—50

40

商业区、一般道路

60—65

45—55

工业区、交通干线

70

60

5、环境综合控制区

一类环境控制区范围为汨罗江、罗水河、湄水河沿岸地区,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区与各大公园,及城市周围水体和农田等外围非城市建设用地。

二类环境控制区范围为城市一般居住区、公建区;

三类环境控制区为工业园地区,仓储物流与市场交易区。高速公路与铁路等交通干道沿线两侧。

环境控制区一览表

指标

四类环境控制区

三类环境控制区

二类环境控制区

一类环境控制区

大气质量指数

>1.0

0.6-1.0

0.3-0.6

<0.3

环境噪音分贝

>60

55-60

45-55

<45

扰民程度

较扰民

扰民

不太扰民

不扰民

绿地覆盖率

<15%

15%-30%

30%-40%

>40%

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6.1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强化环境执法以管促治、管治结合。

6.2贯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加强工业三废治理和控制污染减排管制,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建立工业污染物消纳企业,综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环保科技发展。

6.4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并在城区逐步实现集中供气,对机动车尾气进行检测,逐步使用无铅汽油。

6.5积极推广垃圾袋装化,在社区内部设置垃圾转运站,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场的建设。

6.6严格控制交通和环境噪声,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基础上实行城市噪声功能区划,并严格按功能区进行控制。

6.7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6.8严格执行“环评”与“三同时”制度,严格制定环保政策与环境整治方案。

第十七章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城市防洪排涝规划

1.1现状情况

汨罗境内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大,损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有: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县山区是湖南的暴雨中心之一,一旦山洪暴发,汨罗江中下游河水陡涨而泛滥成灾;特别是多年来洞庭湖淤塞严重,蓄水量大减,当长江上游涨水,江水注入洞庭湖,水位上升,若遇山区暴雨,雨水相撞,灾害尤烈。

20世纪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是1954年,其次是1969、1983、1993年。从1967~1993年,境内洪涝平均2.5年一遇,暴雨多出现在4~8月,洪涝灾害常发生在5~7月。4~6月偏多三成,4~9月偏多二成则出现在1967、1969、1973、1975、1984、1993年。

汨罗市1967~1993年间洪涝灾害一览表

年份

连续10天降水≥200毫米出现时段

降水量

年份

连续10天降水≥200毫米出现时段

降水量

1967

5月3~12日

264.7

1970

4月9~18日

219.9

1969

6月23日~7月2日

296.0

1975

4月5日~5月4日

215.9

8月4~13日

300.9

1983

7月4~12日

273.0

1984

4月2~11日

206.1

1990

6月6~15日

214.9

1988

6月19日~8月23日

201.3

1992

3月16~25日

270.8

1989

8月25日~9月3日

232.2

1993

6月28日~7月7日

432.2

汨罗市汨罗江沿线历史最高水位一览表

地点

历史最高水位(米)

南渡桥

35.08

友谊河口

35.56

上马

36.90

团山

37.95

城区内沿江大道现已建设友谊河口至107国道路段,路面标高自友谊河口至107国道路段处于36.85—40.30之间,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但由于友谊河以北汨罗江段防洪堤与沿江大道没有形成一个防洪系统,现状防洪能力较差。

治涝方式采用电排排涝,现有6个排涝泵站。

现有泵站位置及装机容量

泵站名称

现状总装机(台×KW)

铁路东

1×155

小桥

1×130

涂家套

1×75

朱砂桥

1×75

牛形山

1×155

涂家段

1×75

1.2规划防洪与排涝标准

规划期内汨罗市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城市治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干。

1.3防洪工程规划

规划将汨罗城区防洪分为两个部分:

1.2.1汨罗江以南地区:即高泉组团和新市组团,沿江大道现已建设友谊河口至107国道路段,规划将防洪堤向北延伸至屈子祠组团对岸、向南延伸至湄水河,并修建湄水河西岸防洪堤,形成一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

1.2.2汨罗江以北地区:现状地势低洼,标高介于30.0—35.0米之间,沿汨罗江已有部分防洪堤,堤顶标高35.2—36.6米,但没有成一个整体,防洪能力较差。规划修建红花组团西北角至屈子祠组团,形成一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

1.4排涝工程规划

城区:采用闭闸期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22小时排干。

郊区:蔬菜地采用闭闸期10年一遇一天暴雨一天排干;水稻田采用闭闸期10年一遇3天暴雨3天排干至水稻耐淹水深。

1.4.1提高排涝标准,更新扩建现有电排,以提高排涝能力。规划改造铁路东、小桥、涂家套、朱砂桥、牛形山、涂家段电排,增大装机容量;另外新建百丈口、友谊河电排。

1.4.2减少集雨面积,减少汇水量。

1.4.3结合市内居住小区和街道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化覆盖率,减小径流系数,从而减少汇水量。

2、消防规划

2.1城市消防现状

汨罗市城区现有一个三级消防站,消防水源充足,但消防站责任区面积和保护半径过大,技术装备量少质差,旧城区建筑密度大,耐火等级差,道路标准低,一些地区根本无消防通道,给城市消防带来了诸多隐患。

2.2城市消防发展战略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首先在城市布局、建筑设计中,贯彻执行消防规范。其次在建立一个完善有效地安全体系,为城市消防提供保障,最大量的减少火灾隐患和续发性、原生性灾害的影响,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现代化建设。

2.3城市消防分区和消防重点区段规划

根据汨罗市总体规划布局,考虑消防服务半径,将消防分为五个责任区:

友谊河西责任区、城东责任区、上马责任区、团山责任区、新市责任区,除新市责任二个其余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消防站。

消防站责任区

消防站级别

备注

友谊河西责任区

二级

新建

城东、上马责任区

一级

扩建

团山责任区

二级

新建

新市责任区

二级

新建

新市责任区

二级

新建

2.4消防给水

消防给水规划以城市给水管道供给的方式,同时规划利用城区一切可用的水体,以保证消防的多水源供水。

消防栓沿道路设置,靠近路口,间距小于等于120m,对宽度大于等于60m的道路,沿道路两侧设置,消防栓不应超过2m,距建筑的外墙不应小于5m.

建筑密集的老城区,城市供水管末端,凡严重缺乏消防用水的,规划应建设人工消防水池。

2.5、消防通道

以道路交通规划为依据,保证城市消防通道的畅通,街区内应当合理规划建设消防通道。当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设消防车道出入口,保证区内消防车道的间距,转弯半径和回车场地。

消防车道的宽度6—8m,最小不低于 3.5m.

2.6重点防火设施

对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生产、贮存、供应站点的布局,宜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段,并保证防火安全距离和采取有效地消防措施。

对人流较多的商场、文化娱乐场所、学校等,除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外,在建筑设计应有不少于两个的出入口与城市道理相接,其主体建筑室外应设置不少于两个消防栓。

2.7修建消防固定取水点(码头)和通车道路。

2.8市区内的主干路为消防车的主要通道。

2.9消防通讯应体现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原则。实现报警快、接警迅速,调度指挥准确,通信畅通,适应现代城市防灾救灾的需要。

3、人防规划

3.1人防工程的现状

(1)城市建设密度较高,道路相对不足,这对战时疏散、隐蔽及救护极为不利。

(2)电网与电厂尚未完全配套,供电系统无防护措施,重要部门无应急备用电源,且防护能力差。

(3)现状地下商场、停车场等地下空间不具备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民防地下空间的基本条件,人防工程几乎为零。

3.2、人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量少。

(2)配套不完善,现有工程中极大部分为人员掩蔽工程,其它工程量太少。

(3)工程等级较低,防护标准远不能满足现行的《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

3.3规划原则、依据、目标

(1)规划原则

以新时期军事战备方针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制定的“积极防御,长期准备,稳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贯彻人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人为本,以三个效益为中心合理布局,强化“结建”分期实施,综合开发,努力使汨罗市人防建设有一个新的飞跃和发展。

(2)规划依据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人民防空工程战术要求》等编制。

(3)规划目标

满足打赢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努力增强人防工程总量,提高抗力等级,合理配制工程类别,从整体上增强汨罗市人防综合发展能力和防护能力,把汨罗市建成具有平时发展经济、抗震防灾、战时防空防毁,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代化城市。

3.4规划工程量

到2020年,汨罗市总人口为n=30万,防空袭预计留城比例m=37%。留城人员人均工程使用面积d=1.25m2/人,人防工程平面系数k=77.5%,所以,全市人防工程总建筑面积s为:

s=n×m×d÷k

=30×0.37×1.25÷0.775

=18万平方米

到2020年,需建设18万平方米。

3.5总体防护规划

城市总体防护规划的任务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充分考虑防空和防灾的种种需要,在城市总体布局、人口和建筑密度、道路与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绿化及广场的设置、危险品的管理以及重要目标的防护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整体上增强城市的防护能力。

(1)      城市总体防护规划的结构模式

以疏散干道(快速路、城市干道及地块等)为骨架,以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逐步完善医疗、通信、运输、抢修、防化、治安、物资库、车库等配套工程人防工程,以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大型居住区及其它重要经济目标为重点,建设一定规模的骨干工程,由此形成“市级统一指挥,区级独立防护,街道(镇)基础配套,三层(地面建筑层、地下管线层、人防工事层)立体布局,地上、地下相结合的多片、多层、多组群式的总体防护结构模式”。

(2)      增强城市总体防护能力的主要措施

①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特别是旧城区的改造,应尽可能将人口的疏散到新区;

②绿化带、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对提高城市防空、防火、抗灾能力极为重要,因此,应严格划定这类用地的界线,严禁在城市开发中随意侵占;

③道路通畅是战时疏散和救护的重要保障。应按平战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特别是搞好桥梁的建设,保证城市对外交通的通畅,适应战时人口疏散的要求。

④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及通信管网等基础是关系到城市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其规划和建筑在满足平时生产、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应同时考虑防空、防灾要求,尽量分散布局避开高危险区,此外,其枢纽部分应尽量建于地下,并可人防干道统一规划设计并修建综合管沟,分别拟定战时防护措施和抢修方案,确保这一“生命线”的安全;

⑤重要目标对城市防卫作战和战后恢复生产起着主导作用,应昼避开高危险区,并加强防护措施,其核心部分应转入地下。对适合地下工作环境及直接为战争服务的目标,应结合平时建设有计划地转放地下。

⑥规划建立覆盖城区的警报网络、全市安装警报器三个,音响覆盖率(限建成区)在中心城均为100%,其它地区为70%左右;

⑦生产储存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的工厂和仓库,其选址应远离市中心区,对原有的应进行控制和搬迁。加强安全检查和防护处理,制定防火、灭火、消防等应急方案。

3.6实施对策

人防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工程应本着“平时使用方便、战时满足要求”的原则选择综合效益好、防护重要的项目而确定。其设计与施工应符合人防工程战术与技术要求。

指挥通信及防空专业队工程的布局应尽可能靠近重要目标和交通干线,以便快速行动和集结,人员隐蔽工程应根据人口分布就地就近规划和建设。

独立人防工程应设两个以上的战时出入口(含连通口和应急出入口),并应朝不同的方向设置,口部有防堵措施,而且地面应有一个相对独立的30——50平方米的洞口管理房,以利于防护和平时使用。

人防工程必须符合防震、防化、耐腐蚀、抗电磁脉冲及通风良好等要求,并实和经常性管理和维护。

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有:

(1)      结合城市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如港口、码头、火车站、汽车站、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等,修建平战两用防空地下室。平时作为地下商场、停车场、文化娱乐中心等,修建平战两用防空地下室。平时作为地下商场、停车场、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战时则纳入人防疏散及掩蔽系统,构成地下过街交通和掩蔽网络。

(2)      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

①凡新建10层(含10层)以上或基础埋深达3米(含3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均应按底层投影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

②凡城市规划确定新建、改建的居住区、小区均按一次下达的规划设计任务,地面新建总建筑面积的2%统一规划修建民防地下室。

(3)      人防工程建设资金采取国家、地方财政拨款、社会集资和本单位自筹等多渠道筹集,政府在税收、供电、供水及人防配套工程在占用土地面积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应走上正规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相结合工程项目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当作重大修改时,须逐级上报审批。

3.7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3.7.1规划原则

(1)结合地下空间特点及开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整体规划,统一协调控制,减少进一步设计、建设中的失误,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民防工程专业规划是地下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防工程应本着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紧密结合,既注重战备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的关系,地下建设与地下民防工程的关系,民防工程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

(3)在现代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中,主要有线状开发和面状开发。面状开发是指地下街,地下娱乐设施等成片的地下开发区域,对于目前主要的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化,使城市上部空间与地下空间相互联系、功能互补。

(4)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寻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均衡和统一,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土地资源。

3.7.2建设方针

(1)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成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指导和委员会,指定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实施布骤和政策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的预测,组织开展复合型地下市政设计研究,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由于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化,其开发主体也相应较多,如人防办、地块开发商、公用事业局等,由于建设上没有现成的,系统的程序和办法,管理上也存在许多职能交叉的问题,这些单位和部门必须在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指导下,并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由有关部门统一协调控制,才能进行地下空间建设。

(3)通过地下空间规划的实施,合理布局,辅之以政策杠杆作用,引导投资,可起到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中心地区规模效益的作用。

(4)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的一部分的民防工程,一方面应加强民防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大胆引进和利用外资建设民防工程,通过市场运作发挥民防工程的平时功能,以及相应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另一方面对于现有部分的民防工程还未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应对其进行调查、分类,尽可能地使之投入使用。

3.7.3规划要点

(1)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在成片居住区内按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防空工程,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进行安排。

(2)在政府行政大楼修建人防预备指挥所。

(3)结合火车站、汽车站广场、地下商业城及高层建筑物建设、修筑人防掩蔽部和地下停车场。规划主要人防地下空间为:人民广场、市政广场、武广车站广场、团山车站广场等。

(4)结合主要交叉口的地下通道,修建人防掩蔽部。

4、抗震防灾规划

4.1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从湖南省主要活动性断裂与地震分布来看,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在汨罗境内有两条大断裂通过,西侧有湘江断裂,东侧有崇阳至宁乡断裂,这两条大断裂控制着汨罗断陷与宁乡断陷新生界的发育。另外还有条北西、西向范家园断裂,第四纪时期活动明显,其东端就在汨罗市区附近。在这区内有岳阳黄沙街——益阳断裂与湘江断裂在市区西北交汇,距汨罗市区仅20——30km,这些断裂无疑将是汨罗地区地震的潜在威胁。

据史载,汨罗地震多发生在沿江地带和山区,年内发生5次地震者1年(288年),2次者3年(1576、1629、1631),两次地震时间隔间最长为636年(309——1045),其中造成严重破坏的有5次。自1972年湖南建立地震台网以来,根据仪器测定汨罗及相邻各县共发生地震40余次,汨罗境内发震8次,其中有感地震4次,震中烈度都达到4度,其特点是震源浅、烈度高、影响范围大。如1973年8月3日,新市ML207级地震,有感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1973年8月4日,新市ML1.8级地震,有感面积20平方公里;1973年12月5日,弼时ML2.7级地震,有感面积近36平方公里;1991年3月26日,高坊ML2.0级地震,有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

4.2地震设防标准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湖南幅,汨罗市属烈度七级震区,为7度设防区。

4.3地震效应区划分

根据城区地形、地貌、地下水和地基土质的分析,划分三个不同地区:地震效应轻微区(I区),即红花区、屈子祠风景旅游区、营田区、新市区、高泉区中山邬家山经石油公司至高泉南路以西,人民路以南,劳动路以西。地震效应明显区(II区),即高泉区中友谊河以东和氮肥厂以北。地震效应强烈区(III区),即高泉区中高泉南路以东,人民路以北,劳动路以东,山塘路以南与友谊河以西。

4.4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

(1.) 当遭遇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2). 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

(3.) 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能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规划原则

(1)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全面体现城市防灾体系的要求。

(2)协调抗震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和各项专项工程规划的关系。

(3)从宏观发展和城市布局角度综合制定抗震防灾规划,为专项抗震规划和各部门的抗震预案提供条件。

4.5避震疏散规划

1. 避震疏散场地

避震疏散场地包括公园、广场、运动场以及中学、技校的大操场等是地震时的主要疏散场地。避震场地要求为:疏散半径300-500米,人均疏散面积2-4平方米,疏散场地结合规划在各片区统筹安排。人均疏散面积在建筑满足设防标准的片区取下限,建筑不能满足设防标准的片区取上限。

2. 避震疏散通道

避震疏散通道原则上应使居民的疏散救护便捷安全。通道两侧的建筑物应按震时有7-10米的道路宽度计算其倒塌推积宽。一般老旧平房堆积宽B=0.8倍高H,多层砖房B〈10米,其B=0.5H,据此确定建筑物限高或退后红线距离,限高或退后确有困难的建筑应采取其它工程上的补救措施,并经规划管理部门审定批准。

4.6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给水、排水、供电、交通、通信、煤气、医疗救护、粮食供应、消防等是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应切实加强防护。规划要求上述部门和单位的建(构)筑物除必须按规定设防外,还应对可能遭到的破坏制定应急方案,进行必要的仪器设备储备,保证地震时仍能政党运行或很快修复。对那些破坏后人给整个城市造成严重影响,短时间内又难以修复的要害部位,应向有关部门申报提高一度设防。生命线系统的规划内容见各专业规划。根据抗震防灾需要,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要求。

(1)供水系统应从抗震角度合理选择水源点,合理布置各种构筑物和管网,选择抗震性能好的管材和接头,如采用环网供水,柔性接头连接等。管网中多设一些阀门,但于遭到破坏后分段抢修。按照给水规划建设水池加压泵站,地震发生后的调节储备水池。

(2)供电系统应做好厂区、站区的平面布置,尽量考虑各类建筑物及生产设施之间的抗震安全距离和疏散通道,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要害部位应严格遵守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电网全部形成环状。输电线尽量采用地下电缆。

(3)通信系统在全面做好抗震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应保证同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通信联系不致中断,保证市内抗震救灾指挥机关同供水、供电、消防、公安、医疗等关键部门间的通信畅通。电信大楼、广播电视中心按人防规划建人防地下室,配备相应的通信广播器材设备。

(4)道路系统应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主要疏散通道拓宽打通,所经过的桥梁应加固或改建。为保障救援物资、大型设备能顺利进市。

(5)县医院是抗震救灾中主要的救护医院,应修建地下设施,防止医疗器械和药品被毁,各医院均应有自备电源和蓄水池。各医院应储备防疫药品和器材。

(6)消防系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城区的实际,做好消防站点的建设。在被天然水面分割,地震破坏后可能处于孤立无援状况的独立地段,一般都应设有消防站点、消防车库、器材库,保证地震时不被破坏。

(7)石油气库应加强防护并作适当调整。各库点应进行抗震加固,外围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必要时可设防火墙。为提高生命线系统管网的抗震能力,各种管线在布设时可与人防建设结合,争取在人防干道内多布置管网。

4.7指挥中心的设立

设城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地震预知性低,突发性强。而且情况复杂。为了做到临震不慌,有秩序、有组织的避震疏散;震后不乱,有系统、有计划的抢险救灾,使之指挥有当,各负其责。。

第十八章  建设强度与四线控制规划 1、土地使用强度管制

1.1土地使用强度管制规划的必要性

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对城区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的优化安排和统筹管理。总体规划在对城市用地作出空间布局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地的使用强度的管制,明确城市用地开发的分区及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对于规划用地的建筑使用提出相应的管制原则与措施。这样可确保在今后的城市建设及下一层次规划如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能较好的根据总体规划的统筹观念和全局约束,并以之为指导,利于各阶段规划的协调衔接和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及对城市建设的控制管理。因此,为了在总体规划阶段能够体现对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控制思想,合理控制各个分区土地的开发使用强度以及适宜的人口容量,科学指导下一阶段城市规划编制及城市设计工作,保障城市土地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级差价值,创造城市空间特色,本次规划提出对城市用地制定使用强度管制分区。在科学划分用地管制区后,对各管制区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指标。

1.2用地管制分区原则

1.2.1依据用地区位划分。城市已建区域与规划新建区域,即旧城与新城区位是分区的基本原则之一。

1.2.2依据用地功能布局划分。规划建设用地有部分集中区域,如居住区,工业园等,其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管制分区。

1.2.3城市主要道路及自然地形的围合。在城市用地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在新老城区交界处,大区域用地功能划分不明显时,城市主要道路及自然地形的分割、围合成为分区的重要依据。

1.3用地分级控制

规划对城市所有建设用地提出控制分级等级,明确不同类型的用地管制要求,再针对各区用地提出具体指标,规划将用地划分为三级控制。

绝对控制用地:指城市绿地、文物古迹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河流水域及规划预留的生态用地。要求对绝对控制用地严加保护,禁止占用此类用地建设与其性质不相符的设施。规划对这些用地划分严格的保护范围(城市用地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管理)。

严格控制用地:指非营利性的公共设施用地即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用地。规划要求必须保证此类用地规模,其建设须严格按控制指标执行,其用地性质可按规划提供的兼容性,适当变更。

一般控制用地:指上述用地外的其它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要求一般控制用地按控制指标和兼容性控制建设,其用地性质变更应符合相关规定。

1.4开发强度分区引导

规划建设区按中高强度和低强度两种开发强度予以控制,中高强度开发区主要分布在高泉组团组团和新市组团的核心区及武广新城片区;城市主干道沿线有部分区域。主城外围、屈子祠组团及其它沿山、滨水、临绿地区域一般为低强度开发区。开发强度分区和控制具体见下表。

开发建设强度分区一览表

强度类型

具体分区

备注

中高强度开发建

设区

高泉组团

沿江大道、山塘路、车站路、高泉路、建设路围合区域;

沿江大道、双塘路、汨新大道、双托路围合区域;

城西路沿线两厢。

局限于区内的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四类用地。

新市组团

中心广场周边及新市南街沿线两厢;

武广车站周边、星火广场周边及车站大道沿线区域;

东风路、汨新大道、武广西路、沿江大道围合区域。

低强度开发建设区

其余区域和上述区域内除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四类用地以外的用地。

1.5建议控制指标

规划对划定的每个区域内不同性质的用地提出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三项控制指标。其中建筑密度、容积率是相应区域内同类性质用地开发的平均值,是对区域建筑开发总量的控制。建筑高度对应的是每个区域内不同性质用地开发的建筑高度上限值。

中高强度开发建议控制指标

编号

代号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

建筑高度

(≤)

建筑间距

1

R

居住用地

1.8-4.0

28

35

100

建筑间距满足日照和安全要求

2

C1

行政办公用地

1.5-3.2

23

35

60

3

C2

商业金融用地

2.0-5.0

35

20

100

4

C3

文化娱乐用地

1.8 -3.0

25

35

45

低强度开发建议控制指标

编号

代号

用地性质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建筑高度

(≤)

建筑间距

1

R

居住用地

0.8-1.8

35

35

22

建筑间距满足日照和安全

要求

2

C1

行政办公用地

0.6-1.5

30

35

24

3

C2

商业金融用地

1.2-2.0

40

30

24

4

C3

文化娱乐用地

0.8 -1.8

25

35

22

5

C4

体育用地

0.6-1.2

30

45

20

6

C5

医疗卫生用地

0.6-1.4

23

40

24

7

C6

教育科研用地

0.5-1.2

20

45

24

8

M

工业用地

0.6-1.2

40

20

12

9

W

仓储用地

0.5-1.1

40

20

11

10

U

市政设施用地

0.6-1.2

25

35

20

11

D

特殊用地

0.6-1.2

25

35

20

注;重点地段和城市主干道临街重要单体建筑的指标由规划管理部门综合分析确定。

2、城市用地四线控制

根据建设部(146号令)《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新规定,对城市用地中的绿地、基础设施用地、水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等用地必须明确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即严格实行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的四线控制管理办法,应提出相应的控制原则与措施。

2.1绿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为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次规划在确定城市绿化目标和布局,分层次合理布局公共绿地的基础上,确定防护绿地、大型公共绿地等的绿线(详见四线控制图),并规定绿线范围内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具体如下。

(1)城市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标准,进行绿地建设。

(2)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3)有关部门不得违反规定,批准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4)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进行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6)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7)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都要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标准。

2.2黄线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管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次规划在确定基础设施布局的同时,划定各类设施控制黄线(详见四线管制图),并规定黄线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控制原则,具体如下。

(1)在城市黄线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贯彻安全、高效、经济的方针,处理好近远期关系,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期有序实施。

(2)在城市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违反城市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其他损坏城市基础设施或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3)在城市黄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申请城市规划许可和办理相关手续。

(4)因建设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黄线内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禁止随意迁移、拆除城市黄线内城市基础设施。

2.3蓝线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为了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城市供水、防洪防涝和通航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次规划针对城市保护水系和湿地系统划定城市蓝线(详见四线管制图),并制定相应的管制原则,具体如下。

(1)在城市蓝线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擅自填埋、占用城市蓝线内水域;影响水系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其它对城市水系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2)在城市蓝线内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应当依法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城市规划许可和相关手续。

(3)需要临时占用城市蓝线内的用地或水域的,应当报经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临时占用后,应当限期恢复。

2.4紫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规划范围内主要文物单位有屈子祠、屈原墓、罗子国遗址等。规划对其划定严格的紫线保护范围,并制定相应的管制原则,具体如下:

(1)在文物保护单位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2)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3)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包括: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和改建;损坏或者拆毁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修建破坏保护范围内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第十九章  规划区城乡协调规划 1、规划区城乡协调范围界定

1.1中心城区范围

规划城郊乡建成区、以及屈子祠镇的屈子祠村、农科村等2个村;新市镇的团山、新书、丛羊、合心、八里、上马等6个村;汨罗镇的燎家山、明月村等2个村;红花乡的东冲、刘花洲、石鼓、石仑等4个村;建设为城市中心城区。

1.2乡村协调区范围

在距离中心城区5--10公里范围内进行乡村协调区统一规划部署和各项设施布置。

2、城乡协调规划目标

促进地区资源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统筹汨罗城区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套,避免重复建设,增加互补,促进城市地区一体化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周边地区经济实力,增强汨罗城区聚合功能,同时实施核心城市对外辐射功能。

协调汨罗城区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空间、城乡人居环境、城乡生态环境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

城区城乡协调发展目标

目标

具体目标阐述

城乡空间协调

以功能多元化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在其周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镇(乡)、村等居民点,各自就地在居住、生活、设施、环境、管理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综合考虑近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趋向,及早将这些村庄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轨道中来,避免城中村的再次出现。

城乡人居环境协调

通过改造可消除“城中村”的灾害隐患,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增强安全性和舒适度,优化居住环境,使之成为真正的城市居住区。

城乡生态环境协调

实现城市与农村地区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仅有的土地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城乡经济发展协调

实现城乡间经济的共同发展,尤其是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3、协调发展策略

3.1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和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3.2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发展重点,加强重点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城郊建设管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城市郊区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适当集中;

3.3合理规划城市郊区农田菜地和林地苗圃,各类农林用地适当集中布置,加强郊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园林绿化建设;

3.4结合城市建设的要求,控制和建设好位于城市郊区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

4、规划区乡村协调规划

4.1乡村分类

从城乡关系角度,根据村庄的区位和自身发展阶段,可以将规划区范围内的乡村分为以下几类:

“城郊村”:位于城市的郊区,尚未与城市中心城区(界线范围详见“规划层次与规划区范围图”)相连,在规划期内尚未进入中心城区范围。基本保留乡村的生活、生产方式,对城市的影响还不明显,尚可从容进行统一规划。此类村庄汨罗江南有雁塘村、九龙村、明月村、三港村、大众村、黄塘村、元宵村、团螺村、新粟村等,汨罗江北有金钩村、新湖村、双墩村、红花村等。

“城缘村”:位于城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并与城市中心城区相连。大规模的自发建设即将或正在展开,有待及时实施控制和管理。这部分“城缘村”在汨罗城区分布广泛,是影响到规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而是城乡发展协调研究的重点。此类村庄汨罗江南有鱼鳃村、茶木村、蟠龙村、甘坪村、北托村、龙塘村、双托村、杨柳村、从羊村等,汨罗江北有刘花洲村、石鼓村、石仑村、罗滨村、楚塘村等。

“城中村”:位于城市中心城区,也即狭义的“城中村”。汨罗市的城市建设现状分为高泉组团、新市组团两个部分在进行,两个组团之间相距约4公里,在两个组团现状建成区之间有许多村庄,但这些村庄还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城中村”,我们为了便于采取有别于“城缘村”的协调措施,保障汨罗市未来城市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将此类村庄划归“城中村”。 此类村庄有城北村、百丈村、上马村、双塘村、八里村、团山村、新书村、合心村等。

汨罗正处于迅速发展期,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拓展,城市建成区周边地域和空间拓展地域迅速融入城市范围,并承担一定城市职能。城区现状乡村改造主要采取保留、重建、拆迁三种方式,保留的方式在汨罗江北岸地区较为普遍,重建以高泉组团西侧、南侧地区一带为典型,位于高泉组团、新市组团之间的村庄采取拆迁的方式为主。保留为主的方式投入较少,但其潜在后果就是“城中村”,这些“都市里的村庄”不仅将影响城市中心的整体风貌,且有碍于城市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城市的辐射能力,从而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拓展。拆迁、重建的方式投入较大,容易造成牺牲环境与配套获取收益,甚至导致“新建旧村”,不得不在今后进行二次改造。因此,需要对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施及时有效而又全面统一的规划与建设管理。

4.2城郊村改造策略

对于城郊村而言,集约发展,加强控制是关键,推行迁村并点、划分用地,严格控制、集中建设。在区域范围内,以现状村落布局和生产出行半径为基础进行迁村并点,迁并一些过小的村庄,适当集中为一些中心村。迁移后的用地复耕还田,提高村庄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对合并后的村庄、中心村的农村居民点、农田保护区,按照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农田保护区与生态隔离带的原则,以及对居民点内部近期可建用地与远期控制用地等,按照有利于未来的城市化改造等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分片管理。

严格控制村民的建设区域、指标及建筑的标准、体量、造型等,积极引导村民在近期可建用地内按有关规划进行集中统一的新村建设。

4.3城缘村改造策略

对于城缘村,既要考虑现行政策的延续性,又要考虑将来与城市的融合,强化管理、统一建设,提高标准、适时改造,在景观环境、市政建设、社会经济等方面引导逐步向城市发展。

控制这类型乡村的建设开发量和人口规模,考虑城市用地的完整性,可以打破村、乡、镇界限,根据城市规划布局的整体要求,撤小并大,节约用地,综合配套,发展为居民小区。同时研究改造资金、土地、失地农民保障等问题。

将这部分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含规划管理、房地产管理、园林绿化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等)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内实行统一管理,加大建设管理力度,除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外,其他建设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应在基本保留村落现有格局的前提下,有规划、有控制地实行以局部性改造为主的开发和建设,其重点在于对物质形态空间的改善和调整。限制并逐步取消宅基地的再分配,严格控制村民自建楼房,按照或趋近于城市新区的建设标准(包括地块强度指标、配套设施、绿化停车等),尽可能采取集资的方式进行统一建设,以顺利实现新村与城市住区的衔接过渡。

规划新城市中心周边的村庄,应从优化土地使用功能和保持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出发,创造条件采取开发带动、房改带动、市政带动等方式,促进村庄有机更新,整体增值,为城市功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4.4城中村改造策略

目前汨罗市城中村出现分散建设无序蔓延的态势,存在配套设施不全、居住环境较差等现象,城市建设面貌档次不高,城区土地价值利用较低,城中村建设甚至阻碍城市建设的推进,城中村建设亟待正确的引导与控制,而强化行政管理是汨罗市城中村改造的有效策略。

4.4.1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做到依法管理

做好规划实施管理:大力宣传本次总体规划修改情况,使村民能积极配合总体规划的实施,首先要严格控制村庄内新的私房建设,对违法建房采取坚决拆除的手段,使城中村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其次,在编制城中村改造实施规划时,编制单位应深入基层,与各村、各基层规划管理单位反复交流,了解当地实情,调查房屋质量与拆迁住户权属,精细线条来编制城中村改造实施规划。

改变目前的安置模式,完善征地补偿政策:目前汨罗市在推进城市建设时,需要征部分城中村的集体用地,而采取的安置措施是在中心区建设多层的安置小区,或建设低层的还建小区,对城市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将来这种还建小区将成为新的城中村。建议改变安置模式,建设多层或高层安置小区,完善配套设施,创造安置典型模式;或在规划区周边划定还建小区用地;或将征地的政策转变为货币转移方式,并对如何与“城中村”改造资金进行统筹考虑进行政策研究,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落实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能否合理地解决村民进入城市后遇到的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与质量。所以征地补偿的费用及返回留地开发所得资金优先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应明确为基本政策。例如,可以将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所产生的收益,收益50%作社会保障金,余下50%按2、8分成的办法进行分配。在社会保障的层次和内容上,必须首先满足养老保险投入要求,在条件允许后再增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

4.4.2行政、管理、依法、执法、护法相结合,多种措施灵活实施

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充分利用市场化优势,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调动市、街道(乡镇)各级政府及村民和村集体的积极性,依靠和发动全社会开展“城中村”改造。市政府应是计划与规划的制定者、规划实施组织者,街道(乡镇)应是规划实施具体操作者。要加大土地执法力度,遏制违法用地、违规建筑,形成市(市政府)、镇(城关镇、新市镇)、村三级的执法监察网络,同时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规划、国土及房管等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

要切实处理好村民与村集体的关系:村民要配合政府、开发商进行“城中村”改造,并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经济的相关行为进行监督。村集体代表村民,对集体事务做好管理,反馈村民意见,并与政府、开发商直接衔接、配合,协调解决村庄的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城中村”改造。

要切实解决资金的问题:要统一“城中村”改造的资金管理。对进行城中村改造时,如有改造地价款所得,不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市政府、街道(乡镇)、村集体按适当的比例分配,以利于发挥各级政府及村民和村集体的积极性。同时,改革“城中村”的现有集体经济制度,促进农民向城市居民的彻底转变。

要把引进市场机制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局限,而当地政府又不可能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投资,因此应进行市场化的开发模式,鼓励开发商、投资商介入参与“城中村”改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中村”的改造向城市现代居住小区方向发展,既可使村民淡化小农经济意识,改变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在参与、享受城市文明的过程中逐渐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真正实现向城市化的转变。

4.5改造时序

根据村庄与城市现状建成区及与规划建成区的相邻关系,实行分期调整。

近期调整重点是紧邻现状建成区,位于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中村,约80公顷。中远期调整重点是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其他城缘村。

规划建成区外围的城郊村可安排在中远期进行调整改造。

5、城乡产业协调规划

汨罗市高泉组团、新市组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城市功能产业,城区周边乡村地区应发展菜篮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与城区产业发展形成互补、互动的关系,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局面。

5.1郊区农业产业化具体措施

5.1.1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

应该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从无暇顾及者手中脱离出来,使承包后零星分散的土地平稳地调整并集中起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在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组织调节和必要的行政干预作用,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有偿转让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

5.1.2依托市场上规模,依托科技上档次

郊区农业要打破样样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模式,大力发展名、特、新产品,并且形成规模。

5.1.3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城郊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只靠农民个人和自有资金是不行的,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并且完善政策资金的利用方式,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应投重点项目,着力解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5.1.4稳定农技队伍,建立多层次农技服务体系

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农业科技队伍,不仅要为农技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还要培养和发现“土专家”,逐步建立起包括耕作、栽培、土肥、植保、饲养、加工、气象、管理、信息、供销各方面的配套技术,以及各部类综合运用的系统工程技术。

5.1.5主导产品的确立必须因地制宜

主导产品的确立和布局应看是否具有:地方特色、品质优良、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带动能力等。

5.2郊区农业产业化具体规划

5.2.1农家乐休闲基地:规划依托屈子祠景区资源以及自身良好的区位、自然环境条件,在汨罗江北岸地区的刘花洲、廖家段、楚塘等村建设农家乐休闲产业基地,为市民提供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场所。

5.2.2蔬菜基地:规划预测2020年人均蔬菜需求量1公斤/日,按年亩产7000公斤计,自给率以60%计,则供应30万人口生活所需应有蔬菜地10000亩。蔬菜基地主要布置于城区西侧、南侧地区的蟠龙、古培等城市近郊区。

5.2.3家禽饲养与蛋奶制品基地:规划家禽按2020年人均20只/人ž年,自给率60%,蛋25公斤/人ž年,自给率70%,需家禽360万只/年,蛋525万公斤/年。蛋奶制品基地主要在屈原、月形、红花、东冲等村。

5.2.4果园林基地:规划2020年按50公斤/人ž年,自给率70%,需有生产水果1050万公斤/年的生产能力。规划果园林地集中于南片石牛、团螺等村,北片范家园镇。

5.2.5水产品基地:规划水产品按2020年人均20公斤/人ž年,自给率50%,需水产品禽300万公斤/年,水产品基地规划于江南堤渔场及结合周边水库。

6、城乡基础设施协调规划

郊区生态环境优越,适合布置部分有污染的设施,如垃圾处理场、危险品仓库、殡仪馆及公墓区等设施,有利于利用生态环境对污染进行一定净化,减少城市污染源。

6.1殡仪馆公墓区

现状已在汨罗镇龙塘村建有殡仪馆及火化车间,并建有千秋福园壁葬塔。规划将原殡仪馆逐步建成集火化、悼念、墓葬、塔陵及殡葬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式的殡仪馆。

规划拟在古培镇粟桥村及万福村征地300亩左右,建公墓山。

6.2垃圾处理场

规划选址于新市东南侧建设处理场,占地8公顷,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

6.3郊区道路

郊区道路建设应与市区道路相联系,兼顾城市远期(远景)发展,完善县乡级公路网,增加公路网密度,尽量使城乡道路成网、成环,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加强城乡交通联系,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6.4水资源

增加城乡水资源供给。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及农村居民点供水管网。努力改善城乡生活饮用水水质,实现居民生活饮用优质水。

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大型居民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农业用水及景观绿化用水。

6.5综合防灾

按区域统筹防灾措施,建立城乡联动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居民点根据规模和需求建立专职或兼职队伍,并积极拓展消防队的救援等职能,逐步建成综合防救灾队伍。

加强流域河道治理、病险水库加固等防洪工程建设,结合农村居民点整治,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城乡防洪标准。

丘陵地区重点加强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山洪、山林火灾预防。

6.6电力电信

合理增加变电站数量,进行城郊地区电网改造。

大力发展城乡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电话普及率,建设城乡一体的邮政设施服务体系。居民点应建设电信模块局和邮政支局,实现村村通邮、网络到户。

第二十章  城市远景规划设想 1、远景设想思路

到本世纪50年代我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此目标,我国的经济必须继续保持过去较快的增长势头。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其发展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同时社会也进入转型的实质性阶段。

城市发展的远景设想,力图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战略,以及区域城市发展规律性研究的基础上,褪除具体的细节和偶然因素的影响,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策略性思考和方向性选择,使城市具备应付意外因素影响的能力,并使长远的空间发展策略具有战略指导价值,为以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在区域空间架构上具有连续性。规划基于对汨罗城市发展规律和具有相似区域城市或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展望城市在扩展阶段的发展前景,并作出相应战略性的空间部署,在总体规划层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远景设想原则

2.1战略性、框架性

城市建设远景设想必须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时空上具体化,但它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其重点是城市远景的空间部署,强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但它本身也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

2.2具有发生学上的逻辑

城市的远景构思是本版总体规划发展的延续,必须体现总体规划连续发展的有机过程,继承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特色和优势,这也是城市发展战略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要求。

2.3非强制性约束

城市远景构思的基础本身带有预测性,因此,它的具体化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可把握的趋势出现以后,对城市发展构思的相关内容不可能是强制性的,体现了规划可操作的弹性。

2.4忽略细节,追求理性

考虑满足城市发展是动态过程的需要,城市的远景构思要相对稳定,同时必须突出重点,粗线条的描述远景的状态或趋势。重点思考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区域空间结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社会发展的合理趋势,忽略一些影响目标实现的细节,如现状存在或将会持续一段时期的不合理或缺乏效率的政策及行政构架。

3、远景城市发展环境预测

3.1区域城市新的目标取向

1)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并得到更多的关注。

2)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主要形式有更多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

3)文化消费和旅游服务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热点。

4)环保已成为城市行动的准则。

5)社会的公平和效率已成为城市自我行为的评价标准。

3.2宏观环境

1)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要求,我国的市场经济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与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

2)经过10-20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加强,沿海地区及内陆部分区域将提前达到发达国家中等区域的水平。

3)市带县的区划体制将向大都市区的区划体制演变。

3.3远景城市发展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1)长株潭区域城市群经济发展进入相对较为成熟的中级阶段,汨罗市能较好的接受其辐射。

2)汨罗市作为长岳中部地区次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定,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更具有实质的内容和政策上的实施基础。

3)区域大型基础设施水平基本能满足区域城市发展的需要。

① 九益高速公路建成,区域公路网全面形成,并与国家、省干线公路网系统成网。

② 京港澳高速公路复线、京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成为联系国家南北部经济的主要通道。

③ 长岳城际铁路、益平城际铁路成为汨罗联系长株潭大区域的快速通道。

④ 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成熟,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之一。

⑤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具备向江北发展的能力。

⑥ 高新技术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⑦ 城市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城市管理的技术含量更高、更富效率。基于公平、法治、民主原则法律体系的建立使城市的建设更具有保障和效率。

4.城市远景发展目标要求

1)城区规模

中心城区在2050年左右将达到50万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状态而继续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

2)城区产业特征

城市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和升级改造后,具有自我适应和革新的能力。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和服务中心,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水平大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均具有很强的区域竞争力。

3)城区空间发展形态

城市以汨罗江为轴、南北两岸用地逐步完善,高泉、新市、屈子祠进一步拓展,红花组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江两岸多组团”的空间形态全面形成。规划期内,城市的外部条件如无重大变化,城市整体结构形态不会发生突变。

5.远景设想要点

1)随着各片职能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城区用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远景城市主要向西、向北发展,适当向南、向东扩张,达到约50平方公里的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城区同时形成屈子公园、上马生态公园、新市生态绿核等3处城市内部的绿心。

2)屈子祠组团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屈子文化旅游品牌牢固树立,红花组团建设成为城市旅游服务、滨水高档居住区。

3)新市工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相对完善,市场物流、城市矿产、汽车拆解与零配件制造等产业集群发展成熟,跨107国道发展,形成以科技制造为主体新的产业集群。成为汨罗市新兴产业研发区和工业经济增长极,市域及周边区域的重要物流中心。

4)高泉组团向屈子公园以西发展,拓展城市居住功能,进一步缓解中心旧城区居住压力;向南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一类工业区。

5)各组团的拓展将以严格保护生态绿地系统为前提,即以保护生态控制区、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区为前提,不得出现建设性破坏,重点要保护好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山体、水体和城区绿化隔离带、生态核心。

第二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规划管理应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1)城市建设目标取向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城市的发展由空间上的拓展转向城市综合素质的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不仅要满足城市建设日常管理和适应投资对城市空间的需求,更要通过规划管理增强城市运作体系的效率和公平,增强城市吸纳投资的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基于高效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城市规划作为生产力的属性得以发挥。

(2)土地管理目标

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早为大家熟知,但城市土地的增长最终又取决于人的需要,只要城市在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就必须增加一定的城市土地,其管理不仅应满足城市用地扩张的需求,更要对城市土地的需求作出预测和控制,对土地需求的有效性作判别,同时要从有利于城市发展的角度保证土地收益率水平,节约用地,禁止盲目扩张城市土地的做法。

(3)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

汨罗市作为长株潭核心区域的重要节点中心城市,在国家实施区域城市化政策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应有的作用。整个区域城镇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城市规划管理从更广的空间地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作出能够应付和解决未来变化的政策的充分准备,更要为这一趋势及早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管理与决策素质和培养充足的人才。

2、规划实施措施

(1)提高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严格依法行政,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保证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和土地利用协调、健康、有序地进行。

(2)实施本规划应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规章,及时开展详细规划和各专项(专业)规划,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和土地利用,把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和内容,贯彻于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

(3)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认真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加大对违法建设打击力度。

(4)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城乡统筹发展。

1)将城乡统筹规划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建立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系

2)依托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的建设,大力发展中心城区,积极推进都市小城镇建设,以城镇经济发展促进人口集聚,使其扮演全区城乡统筹的核心空间载体。同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3)遵循确保(农民)利益、自觉自愿、依据规律、积极渐进的原则,分类、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村庄建设用地流转置换,促进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和合理流转,推动空间城市化的“占补平衡”和农地整理工作,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4)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实施以宅基地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

(5)落实规划区界线,在规划区内严格实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严格实施“四区”和“四线”管理,保证中心城区空间增长和建设用地资源安全接续,保障城市空间生态和环境安全。按规划区界线适当调整村、镇、街道行政界线,优化配置空间资源。

(3)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建两型发展模式”的理念,大力发展优势工业、延长工业产业链、拓展新兴工业,构建工业集群、积极建设城镇工业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让工业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7)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城市排污体系、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等,结合老城改造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在老城内多建街头绿地和绿化广场,在新区开发中尽量多得保留现有山体、水库和自然林地。

(8)建立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应计划互动一体的城市发展调控体系。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属经营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应公开招标拍卖,节约使用城市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增值。

(9)加强政府对城市发展宏观调控的作用,完善规划决策体制和制度,建立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机制和专家论证制度,以及重大建设项目公示与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克服城市建设发展的盲目性。

(10)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开放,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吸引社会与民间资本和资金,实现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多元化经营,共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

(11)加强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教育和引进。加强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12)加大城市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的规划意识,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制度,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增强规划编制和审批过程的透明度。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