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我 市按照“四化两型”和“五市一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以向上争取特色县域经济项目为契机,以“联手帮扶企业”行动为重要举措,大力 推动工业园重大项目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加力落实淘汰落后产能和规划城区范围内“退二进三”工作,全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 化深度融合。
一、全市规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全市共有规模企业238家,新增企业24家。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22亿元,同比增长17%;完成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14%。
1、企业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湖南飘峰电气有限公司继汨特科技后汨罗又一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极大的提升了我市乡镇工业企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今年,联创铝业引进新的熔炼技术和设备,利用生产余热对再生铝锭进行预热,可节能42%,提高回收率4%;帮助汨泵、鑫祥、平桂等企业牵线搭桥,一方面引进咨询管理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另一方面联系省经信委、省行业协会的专家帮助企业技术改造。今年,全市技改投资183亿元,技改项目176个,申报国家关键性技术2个,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型专利12项。
2、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今年先后关闭了智峰、三江和红花5家塑料厂,拆除立中玻璃厂等4家企业生产设备,淘汰金丰铜材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落后生产线;关停汨罗镇夹城、南托两家红砖厂;华鸿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正在落实搬迁中。全年万元规模工业能耗降低率为18%。今年,将湖南省金诚实业有限公司、汨罗市罗城纸业有限公司纳入首批 “退二进三”计划的重点排污企业。
3、园区企业集中聚集。今年园区确定25个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其中有大利铜业、振钢铝材、中联铝业、金丰铜材、绿岩金属等6家企业项目竣工投产;预计到年底还有重金属污水处理厂、汨特二期金龙铜业二期和三兴机械等5个项目将会竣工。全年园区共规模企业62家,新增11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53亿元,增长2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园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随着汨罗循环经济从试点迈向示范,园区经济受制约的因素增多,主要是资金压力大、防止“二次污染”的压力大、资源利用率低、高新技术企业不多等。建议上级在税收政策、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汨罗循环经济大力支持。
2、乡镇工业发展趋于退缓
尽 管有八大传统产业作依托,但我市乡镇工业发展近年业相对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是用地瓶颈、融资瓶颈、用工瓶颈。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少,乡镇工业用地手续难 办,项目谈得多落实少;融资渠道窄导致企业利用民间资金,利息高,企业成本高;企业用工难招,一将难求。建议上级对汨罗新上乡镇企业减少用地报批费用,加 快报批速度。并将汨罗作为岳阳的优势资源捆绑向外宣传,加快引进人才的速度。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城市矿产建设力度。“城市矿产”是我市一张名片,推进示范基地建设,着力两手抓。一手抓科技创新,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的道路,研发新产品,增强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一手抓项目引进。大力引进产业链上的好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提高园区产品附加值。
二是加速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在现有乡镇工业小区的基础上,再结合有意向、有条件、有能力的乡镇新建一至两个工业小区。
三是加力推进联手帮扶企业行动。进一步深化联手帮扶行动,重点帮助解决企业和产业发展升级过程中的贷款难、融资难、用工难、用地难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
四 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是大力发展碳素产业,碳素属于我市优势产业,按照采购同盟、产品价格同盟、科技创新同盟和融资型、规模型、科技型、高效型、环 保型方向发展,力争用3-5年的时间打造成百亿产业、组建两个上市公司、壮大30家规模企业、突破四项技术、实现税收5亿元。二是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利 用弼时飞地工业园,着眼引进汽车零配件企业,打造成为长沙汽车零配件制造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依托长乐甜酒、火天金银花、白水君昊中药饮片制造 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屈原酒、长乐甜酒、火天金银花、白水君昊中药饮片制造打造成地方特色品牌。
四、2014年工作思路
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680亿元,同比增长15.3%;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同比增长12.2%。
工作重点:
一是助推园区经济发展。
继 续发展园区循环经济。主要抓好主导产业、升级提质、科技创新。指导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鼓励开拓市场;全面推进调区扩区,着手筹建有色金属循环园,重点抓 好中联铝业、同力循环、创高铝业、大利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利用特色县域经济首批示范县市的契机继续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二是壮大优势产业。
工业小区是亮点,利用地理优势,结合307国道产业带和201线产业带的传统产业,壮大工业小区发展。碳素产业是优势产业,按照采购同盟、产品价格同盟、科技创新同盟,努力向融资型、规模型、科技型、高效型、环保型方向发展,做强碳素产业,扩大制造产业,提升循环产业。
三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信息,引进新兴产业。把握政策机遇,培养高新技术产品,申报高新技术产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现“十五小”关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