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2017年三季度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来源:统计局   日期:2018-04-08 08:46
浏览量:1 | | | |

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汨罗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省、岳阳人民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的系列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围绕“产量稳定、结构优化、品质改善、效益提升”四大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稳定粮食面积,全市粮食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环境协同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转型升级,带动了我市水稻优势产业稳健发展。

一、2017年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汨罗市市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7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37.79千公顷,旱地面积31.83千公顷,总人口67.6万,其中农业人口57万。近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创建县。

二、2017年粮食生产主要成效

(一)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2017年,全市早稻播种面积28.7千公顷,早稻总产达15.06万吨;玉米等旱杂粮播种面积12.3万亩,总产4.69万吨;一季稻面积0.44千公顷,总产3115万吨;晚稻播种面积30.25千公顷,总产20.64万吨;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5.53千公顷。

(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以绿色高产高效为主创模式,实行水稻”早加晚优”模式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早稻超级稻中嘉早17(中早32)+晚稻优质稻桃优香占(泰优390、盛泰优018),实行早晚稻合理搭配,以“早加晚优”模式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基地+主体+品牌”产业化开发模式。其中在罗江镇等,建设五个万亩示范基地,在其余各镇建设20个千亩示范村和500个百亩示范片。

1、以罗江镇金塘村、神鼎山镇娥江为核心,建设两个万亩示范基地,由岳阳田园牧歌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早晚稻盘育抛栽、机插相结合,早稻应用中嘉早32、中嘉早17,晚稻桃优香占、盛泰优018等应用率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应用率40%,机耕机收率10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100%。以三湘米业为龙头,打造“曦湘源”品牌,订单面积2.84万亩。

2、以弼时镇李家村为核心,建设万亩示范基地,早稻主推中早32,晚稻主推桃优香占,采取富硒技术和性诱捕剂防治螟虫、放鸭治草等绿色防控技术,早晚稻双机插,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应用率80%,机耕机收率10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100%。以湖南耕农富硒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湘耕”品牌,订单面积1.53万亩。

3、以大荆镇白杨村为核心,在大荆镇创建万亩“富硒优质稻”,由岳阳田园牧歌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早晚稻盘育抛栽、机插相结合,早稻应用株两优30,晚稻桃优香占、盛泰优018等应用率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100%,以盈田米业为龙头,订单生产示范面积1.72万亩,打造“盈田富硒米”品牌。

4、长乐镇长乐村为核心,建设万亩糯稻核心示范基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机耕机收率100%,以“长乐情”甜酒为龙头,订单面积1.18万亩。

5、白塘镇穆屯村为核心,建设兆优5455虾香富硒米示范基地,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100%,机耕机收率100%,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到100%,以富康水稻合作社为龙头,打造“百年梦”品牌,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订单面积0.78万亩,长乐镇兆优5455富晒稻面积0.72万亩。

6、在其余各镇建设20个千亩示范村和500个百亩示范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机耕机收、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等技术,以三湘米业为龙头,订单面积12万亩。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一个主体”

逐年加大奖补力度,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2013年以来,对30亩以上种粮大户,不断加大奖励力度,其中2013年每亩奖励58.8元,2014年增至每亩70元,2015年提高每亩70元以上。2015年,全市表彰先进新型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粮大户40户,奖励和补贴资金达613万余元。目前,全市已培育种粮大户1380户,其中30 -1000亩有1370户,1000-3000亩有7户,3000亩以上有3户;建有农业专业合作社564家,其中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16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62家、家庭农场135家。为了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我市粮食生产主力军。今年还将加大粮食生产奖励政策,重点扶持30亩以上种粮大户、100至200亩的家庭农场、500亩以上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

(二)推进“两大工程”

一是双季稻示范工程。制订方案,整合资源,强化奖惩,专人负责,强力推进“压单扩双”,一季稻面积持续下降,2015年仅有6.54万亩、总产量3.2万吨;同时,在适宜双季稻种植乡镇、“压单扩双”重点乡镇,开展“百村百亩”双季稻高产示范,各示范片内都树立责任牌,明确责任人,公示示范面积、主要技术、目标产量,年终考验验收。今年,我们的目标是除山区和冷浸田外,基本实现双季稻全覆盖,稳定双季稻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全市共建设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示范乡1个、早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个、晚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个、高产创建玉米万亩示范片1个。非高产创建乡镇,按 “三村一带”要求,每个乡镇建设3个以上高产示范村,形成一条8公里以上的高产示范带。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实现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应用率3个100%。

(三)突出“三个重点”

1、突出科技增粮,提高种粮综合效益。一是抓好集中育秧。重点培育、壮大育插秧专业户(公司),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等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主体,在一季稻“插花”、水稻直播、耕地抛荒较多的乡镇,实施集中育秧整村推进。2015年,全市完成早稻集中育秧面积19万亩,其中专业化集中育秧面积达4.1万亩。二是提高科技应用。大力推广稳产增产、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适用可靠的农业机械。2015年,全市推广机插秧面积54.5万亩,占水稻播种总面积的51.3%,机耕机收面积达100%;推广水稻壮秧剂育秧(移栽大田)1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10万亩,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38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45%;推广配方肥2.1万吨,发布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短信10万余条。三是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展“送技术下乡、送政策入户、送农资下乡”活动,不断加大示范、指导和服务的力度。2015年,安排驻乡联点技术人员56名,举办技术培训班105个,培训种粮大户、技术骨干等 1万余人(次)。同时,依托合作社等组织,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示范、农机出租等服务;依托农广校等机构,开设“家庭课堂”、“田间课堂”,解决种粮农民后顾之忧。

2、突出政策扶持,加快产业发展。一是惠农补贴据实发放。2013年,我市在湖南省率先实现双季稻种植补贴据实发放。2015年,又实行了“三补合一”政策,及时将补贴资金以“一折通”形式足额、准确的兑现到种粮农户手中。二是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布局收购库点,持续开展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宣传,研究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措施,保证农民余粮应收尽收,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近三年,我市共计按政策收购稻谷127698万吨,其中早稻86144万吨,晚稻415554万吨。截至目前,我市一直高仓满储,剩余空仓仅有0.3万吨。

3、突出“绿色”理念,确保质量安全。一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制订了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绿色大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2015年,又新认证绿色食品大米标志两个。二是强化农产品源头监管。大力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数量。三是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试验。2015年,克服选点难、种子抗稻瘟病等级不高等困难,在没有影响收成的情况下,较好完成了耕地重金属污染VIP技术修复治理试验,获得上级领导高度肯定。

(四)强化“四项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市乡政府都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每年都召开全市性的 粮食工作大会,层层签定粮食生产责任状,粮食生产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每村、每组。二是加大投入,激励发展。近年来,我市一直实行粮食生产奖励政策,不断增加粮食生产奖励资金,2015年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达2600万元。三是加强督查,狠抓考核。建立健全市级领导分片联乡制度,提高粮食生产在小康汨罗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强化粮食生产市长约谈制。对发展粮食生产不重视、措施不到位、未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的乡镇场,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同时,对抛荒较重的停止发放种粮补贴,坚决制止耕地流转后非农化;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连续2年弃耕抛荒的,由原发包单位依法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农田,组织恢复耕种。四是完善机制,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出租、转包、转让等为主要形式,积极稳妥推进耕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今年,全市流转土地达15.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30%左右,呈现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主体多元化的明显趋势。

四、存在问题

(一)种植方面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近年来,各级对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耕作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特别是要适应机种机收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田不成片,路不成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配套不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农户种植意愿走低。 2016年,稻谷收购价每吨下滑60~300元不等,而农资投入、劳动成本连年上升,虽然粮食获得增产丰收,但种粮农户并没增收,特别是大户减收现象普遍。摸底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大户表示明年要减少种植面积,20%的大户表示要改种一季稻。

(二)产销方面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质量把关难。对入库稻谷是否重金属超标,我市现有设备无法检测,同时粮食入库后,高仓满储,防潮、防虫、防霉等难度较大,县级技术力量有限,难以保证粮食质量。二是仓容仍不足。虽然我市已将所有可以利用的仓容全部利用,但因粮食调运困难,目前仅有0.3万吨仓容可以用于今年早稻收购,极不适应我市年14万吨产能需求。三是企业现亏损。从我市来看,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亏损状态,其原因有:1、国家粮食保护价政策保护了种粮户利益,但压缩了加工企业利润空间;2、粮食集中抛售,一定时间内会出现供求失衡,造成市场波动;3、进口大米价格较低,对本地粮食加工企业产生冲击;4、湖南“镉大米”的影响仍未消除,市场对湘米产品依然怀疑抵制。

五、建议

一是加大投入,提高粮食产能。针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继续加大粮食生产基础投入,升级农田水利、道路系统,实施耕地连片开发整治项目,推广良种良品,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政策倾斜,保护种粮热情。对产粮地区,坚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发挥省级储备粮、地方储备粮的微调作用,赋予省、市粮食部门依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关对策的适当权责。针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制定相应对策,理顺流通领域,合理平抑市场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防止农资流通领域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现象。同时,通过税收政策等,扶持粮食加工企业,完善粮食生产链条,保护群众利益。

三是技术支持,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对基层收粮、储粮的技术支持,特别恳请重点扶持对基层粮食仓容建设,确保粮食收购仓容足够、储备安全。

四是发展加工,提高产业效益。从企业用地、生产税费、科研经费等方面入手,出台专门政策,扶持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转化,支持粮食流通加工企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