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来湖南考察,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殷殷嘱托。
湖南省委、省政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加速发展动力换挡升级。科创热潮在三湘大地蓬勃兴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向新力”持续增大,湖南创新综合实力提升到全国第9位
4月,马来西亚霹雳州巴都牙也,马来西亚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一派繁忙。
这家公司是中车株机设在马来西亚的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307亩,84%的员工、92%的一线作业人员来自当地……作为中国铁路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基地,每年能够制造200辆轨道交通车辆。
与中国高铁“走出去”同频共振的,是湖南科技创新不断攀登的雄心和脚步。
近年来,从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到出台建设实施方案,再到滚动实施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实施“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科技创新高地5大标志性工程,湖南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开启了一场抓创新抓发展、谋创新谋未来的征程。
湖南抢占技术、平台、人才、产业的发展先机,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完善、深化。
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告别“过细过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坚持把培养引进人才与重大战略实施相结合,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一批创新型企业的问世和发展……
这些年,也是湖南自主创新的丰收年。
“三超”“三深”等标志性科创成果,不断擦亮着“湖南名片”。2023年,铝钪合金均匀性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取得了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世界首台可变径斜井岩石隧道掘进机等17项国际国内“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
湖南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迎来新突破。“四大实验室”总体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8项,“四个重大科学装置”稳步推进建设和科研;牵头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增至11家,实现了总数和在全国占比“双提升”。
创新关键在人才。2023年,我省144人获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支持,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创历年新高。
曾经的研发投入短板,也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进中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湖南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100亿元,增速居全国第5,是2012年的3.8倍。
省科技厅提供的一组数据让人振奋。
和2012年相比,2023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由全国第15位上升到第9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90多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2012年以来,累计获国家科技奖201项,主持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湖南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成效明显,7年6次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
创新大军追“研值”,发展新质生产力
4月22日上午,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里,一场特殊的宣讲会吸引了湘江新区、企业、高校等单位近百名代表。大家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巴斯夫杉杉路线,共话如何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
落户长沙3年来,这家靠科技创新将一把黑色粉末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合资企业,已成为中国正极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中的一支劲旅
3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听取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求“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把资源投向能够增长“研值”的领域,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六有”研发机构近千家。
近日,业内首款电碳融合计量表陆续在上海、广东等地的多家企业挂网试运行。电碳表能够实时计量并给出企业用电带来的碳排放量指数,有助于企业根据碳排放情况优化生产用电安排。
这款电碳表产自长沙企业威胜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威胜,进车间、问生产、话发展,很关心企业每年研发投入有多大。
“10年前,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不到营收的6%,现在已经超过9%。”威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吕新伟介绍,为了这款电碳表,科研团队历时6年开展技术攻关。
创新引领,动力澎湃。10年来,威胜营业收入从25亿元增长到超72亿元,总资产由58.55亿到近140亿元;推出的中国第一台数字化变电站电能表、中国第一台0.1S级高精度关口电能表、中国第一套工业互联网平台化的电水气热能源计量系统等,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还出口国外。
威胜不断追“研值”,只是湖南创新大军中的一个缩影。
工厂内,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稳步实施,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研发,到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阔步前行。
田地间,无人驾驶播种机引领春播新时尚,水稻有序抛秧机填补国内空白……农机新技术的开发,让“粮食更优质、农民更轻松、农业更智能”的愿景在湖南正变成常态。
实验室里,“点石成金”的一次次探索,没有停歇。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新材料脱颖而出,耐烧蚀多元超高温陶瓷复合材料整体构件研制成功,高性能粉末冶金弥散强化铜合金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全省创新主体高度集聚的湖南湘江新区,也收获了引以为豪的GDP和“研值”。新区管委会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副局长李明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区实施“八大工程”、实现“六个倍增”,出台《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区实施意见》,以全省5‰的土地创造了8%的GDP,经济总量位居国家级新区第六。
跳出湖南,着眼中部和全国。湖南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施了大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战略性新兴领域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特别是连续4年提出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既支持不同创新主体解决国家层面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自己设定“卡脖子”攻关任务。到2023年,全省累计完成研发投入20.7亿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47项,推动应用示范70项。
放大优势,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
前不久,在省发改委公布的全年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中联智慧产业城、三一株洲智造基地等18个高端装备制造项目齐聚榜单。
谋势、蓄势、聚势。今年以来,全省密集发布重大项目清单、推进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各类工程机械产品一字排开。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是制造业大省。2024年一季度,工业“压舱石”对湖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其中制造业占全省GDP比重达26.4%。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湖南制造业的发展,多次前往企业考察。
山河智能副总经理朱建新至今清晰地记得,2020年9月17日,总书记冒雨来到公司,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山河智能创新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具备三个创新特质:产学研一体、差异化竞争和先导式创新。”朱建新说,近年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700多件,近百款产品成功下线,先后推出了5G智能遥控挖掘机、首台5G智能旋挖钻机、5G智能凿岩钻机等。
高端装备制造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
湖南培育出的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就有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等3个装备制造业,居全国前列。
今天,全球每下线10台混凝土机械就有8台产自湖南;湖南产电力机车占全球市场份额27%,居全球第一;中国每生产10台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产自湖南……
“高端装备制造湘军” 跨越山海,正在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
在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全工艺流程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生产速度快,平均每6分钟就可下线1台挖掘机;产品质量好,下线设备合格率100%。2023年,中联重科境外收入占比达38.04%,创历史新高。这一年,湖南省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同比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
湘电集团成功研制的世界首台套120吨级纯电交流传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远销美洲、欧洲等地。短短3年,该产品又刷新了纪录。
“公司最新研发下线的世界首台套220吨级纯电矿用自卸车,将更有力推动矿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领全球矿业装备技术迈向新高峰。”湘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健君自豪地说。
(文/黄利飞 王铭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