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渐别离,汨罗老渡口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汨罗境内有湘江、沅江、汨罗江三大水系流经,其中又以汨罗江自东向西横贯境内,在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汨罗江两岸的百姓生产生活多依靠船渡,故旧时渡运发达,渡口很多。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古渡成记忆。那些老渡口、渡船也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名山汽渡依旧繁忙

我们深入全市现存的多个老渡口,对话渡口管理者、老船工以及渡口附近的居民,以期用客观的笔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渡口、渡船这一因历史因素形成的特有交通设施、交通工具,让其留存在汨罗人的记忆中。

汨罗江旧时渡运发达,建国后渡口多达55个

依山傍水的汨罗,自古不乏渡口,清道光时,境内就有营田、剑滩、石鼓、归义、仁义、油埠滩、瑞灵台……等16处渡口。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水上运输兴盛时汨罗境内的渡口曾多达55个。

据 1995年出版的《汨罗市志》记载:1993年末,市内有渡口25处,即江南堤、白塘湖、周家垅、清泉、余家墈、名山河、狮子口、乌家咀、牛巷口、楚塘汽车、楚南、曹家山、杨泗庙、京街、涂家河、兰苕河、杨家仓、易家河、丁家河、傅家河、长乐、芦箭河及兰家洞、上坝、向家洞等。共有渡船32艘,渡工39人。

在交通系统工作了十多年的于辉回忆,2002年他到交通局工作,接手管理渡口、渡船安全工作,那时全市还有25个渡口,如丁家河、杨柳河、买米墩、杨家仓、南寿河、涂家河、新河口……

新市镇北临汨水,老街建有“三街九巷十码头”,清代、民国以来一直是一处繁荣的水陆码头,往来汨江的船筏在此停舶餐宿。与新市老街一江之隔是罗江镇,彼时两岸居民也多靠渡运往来,故渡口也不少。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市大桥、红花大桥的建成,让附近民众出行不再靠搭渡,南寿、毛家河、张家河、涂家河、杨泗庙、金钩、窑洲河等临近渡口也随之丧失旧时的功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陆路交通发展,全市渡口锐减仅剩8个

罗江镇(原天井乡嵩山村)曾经的买米墩渡口

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资料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市各级公路网逐渐完善,渡改桥工程也越来越多,2002年京珠高速从天井乡经过,罗水大桥随之新建,两岸百姓摆脱了轮渡往来的历史。2012年S201北线拉通,汨罗江大桥建成,由此,本来相距不远的屈子祠境内南渡、牛巷口、乌家咀、狮子口4个渡口由于没有渡运量而依法取消。

细数现存的老渡口,主要分布汨罗江沿岸。屈子祠镇有周家垅、清泉、金沙、名山4个渡口,白塘镇和长乐镇均仅剩一个渡口,分别是江南堤渡口和马桥渡口。另外,三江镇还有兰家洞渡口和上坝渡口。市交通运输局安全监督股股长吴斌告诉记者,这8个渡口仍然是当地群众往来的交通捷径,有一部分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岸人员往来频繁,但有些则在不断地衰败,生意日渐冷淡,面临着停航的命运。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全市的民渡也消亡了一大半,站在南渡渡口旧址,东边不远处一座京广铁路桥,横跨汨罗江两岸,飞驰而过的列车就像历史的车轮一样势不可挡,将这个老渡口远远甩在了身后;西边汨罗江大桥上疾驰而过的汽车与江面上停泊着的船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昭示着老渡口的未来。

老渡口在慢慢消失,渐行渐远!但这样的变化,又何尝不是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交通发展的喜人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