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半世纪变迁!“汨罗电影院”的记忆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汨罗融媒体讯(记者 欧阳林)位于迎宾路上的汨罗电影院,我们习惯称之为"老电影院"。

到底有多老?年轻一辈人说不上来。但老一辈记得清楚:汨罗从湘阴分县有多久,电影院就存在了多久。

如今,这个伴随和见证着汨罗55年变化的电影院,走完了一生。2021年1月20日,随着一声巨响,汨罗电影院在挖掘机的推动下,应声而落。

这里,曾见证着汨罗的激情岁月,见证着文化多元的起始,留下了许多人无数的童年或青年时光。

汨罗电影院1966年刚建立时是简易大礼堂,承担开会、宣传等作用。1970年,正式开始放映电影,主要以农村电影为主。也就是从那时起,电影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而那时候,汨罗也一直很重视文化事业。汨罗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汨罗电影公司)负责人高波记得,为了发展电影事业,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时任县委书记的彭亮根"忍痛",要财政拿出15000元,买下电影座机。

后来,汨罗电影院也经历了多次改造,将木椅改成了翻板座椅,又将地面、舞台、灯光、建声吸音等设备进行了改造。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看电影迅速"走红"。高波回忆,1981年播放影片《少林寺》时,轰动全城。"门票按座位买,前排的1角钱,中排的2角钱,儿童5分钱,每天放映8场,场场爆满,仅这场电影,门票就卖了1万多元。"高波说,因电影公司属于全额事业单位,所收的门票钱必须上缴财政,"我们经常用麻布袋装钱送到财政。"

"当时真是一票难求。"汨罗电影公司经理舒武的父亲也是电影公司职工,从小,他就对电影有深厚的感情。那时候,一个个生动的银幕形象,能激活他身体的每个细胞,因此长大后,他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放映之路。他说,每当有新片上映时,售票窗口一大早就排起长龙,人们争相抢购各场次的电影票。"谁能搞到电影票,尤其是新电影票,就会被人刮目相看。"

除了在电影院放电影,电影公司职工还分为5个电影队,下到各个乡镇去放电影。只要听说哪有电影看,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早早吃完晚饭,携妻带儿,奔赴目的地。50多岁的白塘镇李爱华也曾是"赶潮"中的一员,20多岁时,他经常到处去看电影,最远的一次走了两个多小时。"脚都走出了泡,后来有了自行车,就方便些了。"说起往事,李爱华嘿嘿笑着。

那时候,电影公司也派人到全市各大学校去放电影,《闪闪的红星》《小八路》《狼牙山五壮士》等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回忆。在部队从军的何光华是桃林寺镇人,今年37岁,他直言道:"我当兵的梦想,应该就是那时候种下的。"

万人空巷看电影的热烈场面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舞厅、录像厅、KTV、电视等文化多元化的兴起,市民在娱乐上有了更多选择,电影院的"寒冬"来了。1997年,汨罗电影院开始衰落,它的角色又重归到了开会、演出、宣传等。

早几天前,得知老电影院即将被拆除,记者背着相机,直奔电影院。这栋老房子,虽然一排排平开窗略显新潮,但周围的格子式、土黄色外墙,遮盖不了它的年代气息。特别是楼上方的"汨罗电影院"几个大字,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从骨子里渗透出年代感。

在电影院工作了35年的宋立新说,这几个大字,还是找当时汨罗一中擅长书法的曾腊根老师写的。

汨罗市作协主席潘绍东说,曾腊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汨罗名气最大的本土书法家,墨迹至今还有一些:老汽车站站名,"医药大楼",荣家路小汨罗新路口的门楼对联等。如今,曾腊根老师也早已去世。

过去的一年里,作为D级危房,市电影院已几乎没有承担任何"大会"了。如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代替它的,将是汨罗城市建设的新规划。

说起往事,电影公司数名职工有些哽咽,但随即,他们说:"对老电影院,我们有怀念,但更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汨罗发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