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渔民汨罗安家:一辈子,不走了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汨罗白塘镇磊石垸区,江南堤、长山、内夹和渔民组一起组成了磊石山村,人口1900多。这是汨罗版图上一个特别的存在。不仅村子位于汨罗江、湘江、洞庭湖交界处,是典型的湖区;更为特别的是,江南堤200多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渔民组更是一群来自湖北的异乡人,他们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湖北上岸渔民组。

清晨5点出湖捕鱼,13点顶着烈日归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这群来自湖北监利的渔民们便踩着这样的节奏,在汨罗生活了20多年。目前,渔民组一共39人,有13只渔船。吃、喝、住、晒网、补网,工作与生活,都在船上。

事实上,大约10年前,这群远道而来的渔民的生活境况受到了政府的极大关注。政府为他们选了地方,做了安置房。渔民上岸了!于是,他们的身上便贴上了“湖北上岸渔民组”这个标签。

为什么还是生活在船上?49岁的渔民叶新河告诉记者:“因为习惯了!而且房子离这挺远,不太方便。”

“今天没鱼,只几只小鱼,十来斤龙虾。”叶新河指着半天的渔获,淡淡一笑。捕鱼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运气活。不是每一次都能收获满满。“涨水不要紧,刮南风不要紧,起北风、起西风才是危险,不能出湖。”

1996年冬天,28岁的叶新河带着妻子陈美菊从湖北监利来到磊石山,成为了一名渔民。年轻的时候,叶新河也曾走南闯北,去过深圳、海南,也和别人合伙在湖北洪湖办过印染厂。“生意做亏了,有亲戚在洞庭湖一带捕鱼,听说生意挺不错。便决定投靠。”

工作一只船,生活一只船。这只宽2.5米、长20米的船,便是叶新河一家的栖身之所。清晨从这里出发,开着另一只渔船到十里之外的芦柴山“放地笼”,来回一趟需要近两个小时。

每年的3月1日至7月1日是汨罗江禁渔期。不能捕鱼,就要晒网,搞维修,还要“去芦柴山开一条新路”,为下半年顺利捕鱼做好准备。渔船要维修,作业工具要修补。缝缝补补,上半年就这样过去了。

问及一年收入如何,叶新河说去年还不错,除去一年的开支,还结余了3万元。可是,上半年禁渔期,又得花掉不少。今年水太猛,还不知道会如何呢。

风里雨里,这些年,渔民们练就了一身技能,足以搏击湖区的小风小浪。但是捕鱼还是有风险的。6月下旬,叶新河开着渔船去探路,没料水太大,渔船不小心搁浅了。挂桨机一倒,滚烫的水把叶新河的手臂烫伤了一大块,至今未痊愈。

20多年前,从湖北监利来到汨罗磊石山捕鱼的一群人有近80人。中途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回了老家,有的转了行。如今,剩余的39人成为了磊石山村的一份子。捕鱼归来,就有城里的鱼贩子前来收购。“曾经,鲶鱼最高可以卖到13元一斤,如今只有5元。”

叶新河的儿子没有随父亲来到磊石山,而是在湖北结婚生子,安了家。叶新河的女儿早已是汨罗人,跟随父母在船上长大,在岸上读书。磊石山村村主任彭冬军告诉记者,上岸渔民组除了享受每年900元的燃料补贴、4个月禁渔期每人315元生活补助之外,其他方面和村民无异。“别人享有的各种政策,他们也一样有。”

河风吹老少年郎。年近半百,叶新河早已适应眼前的生活。他和妻子女儿都能听懂80%的汨罗方言,早已和汨罗人融合在一起。他说,在磊石山生活得挺好。这里,船上的东西没人拿走,自己也没被当作外人看。“我们已经是磊石山的人了。安心了,一辈子,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