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笔下的罗城50年变迁
来源:未知来源   日期:2016-02-29 00:00
浏览量:1 | | | |
2016年3月1日,是汨罗史上十分重要的纪念日——50年前的1966年,根据中共岳阳地委(66)003号文件,“经省委同意,将原湘阴县划为汨罗、湘阴两个县,从三月一日起按新机构正式办公。”汨罗从湘阴析置了!从那一天起,罗城的建设铺就开来……
 
50年风风雨雨,一代代汨罗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建设家园。城区面积从4平方公里到15平方公里,从1条长不足里宽不足丈的小街到48条干道,从不足1000人到15万人口集居。而参与、见证罗城变迁的,还有81岁的宋绍芳老人。
 
一位耄耋老人笔下的罗城50年变迁
 
 
2月25日,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得知记者的来访,宋绍芳老人早早等候在老建委门口。笑容可掬,精神矍铄,完全不像一位八旬老人。
 
老人的书房里,堆放着超30厘米高的手稿,以及他主编的新书《古罗新姿》。119篇文章10余万字、500幅照片,这是他一辈子的城建记忆。
167件大事,追忆城建50
 
汨罗是个古老的城市。从春秋时期楚文王筑城建罗子国,几度成为州、郡、县治,到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废罗入湘阴县,至新中国的1966年再次建县,1987年撤县建市,几经沉浮。
 
汨罗也是个年轻的城市,纯属白手起家。从荒山蝶变县城,仅仅50年。《古罗新姿》是汨罗50年城乡建设集锦。从汨罗市概况说起,分为四大部分十个篇章介绍汨罗城乡建设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
 
最珍贵的是,宋绍芳老人列举了汨罗城建史上167件大事件:从1966年1月8日国务院03号文件《关于设立汨罗县的决定》到2015年12月3日汨罗乡镇区划改革方案获批。半世纪罗城变迁,跃然纸上。
  
“高泉山当年方圆数里都是荒山卵石坡,又叫石子坡,仅有一条砂石公路连接湘阴和新市。”他 说,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就是修路。汨罗建县后,开建的第一条路命名为建设路,寓意城市建设的开端。他清楚的记得,建设路是分三段修起来的。1966年,修了 中段1300米,东起归义广场西抵铁路边;1992年,又修了西段783米;2003年,再修了东段1370米。如今,对于罗城纵横交错的48条主次干 道,他都清清楚楚,并能说出其中的故事。
 
为了不忘记汨罗最初的模样,他还细数了41个曾经熟悉如今陌生的老地名:张家巷、站东巷、茶园里、老屋后、五里墩、蚂蝗塘……朴实详尽的细节介绍,读罢令人感动。
 
 
耄耋之年编书  只因汨罗情缘
 
耄耋老人编书,绝非易事。宋绍芳老人说,他不怕困难,因为他对汨罗有情缘。为后人留点想念,是他长久的心愿。
 
宋绍芳1966年3月从湘阴来到汨罗工作。当年,29岁的他成为全县最年轻的公社书记,主政归义公社。他一辈子调动了14次工作,当过人民银行行长,农林、畜牧、广播、卫生局等多局局长,并在建委(今住建局)任副主任、工作11年后退休。50年里,他深深扎根汨罗。
 
宋绍芳老人的一生都与汨罗城市建设结缘。作为汨罗建制后第一代建设者,他参与、见证了罗城的每一处变化。尤其是,在建委工作的11年间,他是汨罗城建的实 施者,主持了三次城乡建设规划修编;在退休后的19年里,他从不曾离开城建人的“圈子”,仍然坚持每天写日记,回忆过去和记录当下,关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 动作。2013至2014年间,汨罗5大片区全面开工,79岁高龄的他每天都要去城建施工现场走一遍,感受火热的城建场面。他走遍了城区每一个工地,走走 看看、提提意见、拍拍照片,乐在其中而不知疲倦。目睹眼前的勃勃生机,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于是老人决定了,要编写一本关于城建的书。
 
“我不会电脑打字,就用笔写吧!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啦!照片丢失了,就再去拍嘛!”宋绍芳老人是个乐观又执着的人,他记忆力好,也不畏难。在编书的两年时 间里,他每天工作4个小时,不断征求意见,不断求证数据,不断调整思路,三易其稿,终于达成。了却一桩心愿,老人很高兴。
 
“岁月不饶人。当年的29个党委书记,如今只剩4个啦!”他非常感谢单位和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的心中,珍存着浓浓的城建情怀,这是一位耄耋老人对汨罗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