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8-12-11

汨罗龙舟节,一场楚韵浓郁的视听盛宴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汨罗江上,龙舟竞渡;万民齐颂,华夏永兴”……6月18日,气势宏大的诗颂响彻在屈子文化园的离骚广场,我们的节日•端午”第十四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启幕。大气恢弘的《大江赞》,楚韵独具的神秘《巫风楚俗》,热闹欢庆的《闹端阳》,经典传唱的《世界有条汨罗江》……38分钟的演出,凝着“一条江,一个人,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

短短2周的训练,160余名学生、16位长乐女子、5个民间打猖艺人担起演出大任,节目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导演——一对师徒,学生担起大梁

“眼睛?”“看老师!”“我是?”“小鳄鱼老师!”……在龙舟节开幕式后台,奶声奶气的小朋友视线聚焦他们喜爱的小鳄鱼老师,同时也是本场演出编导的刘锷。

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的刘锷是个汨罗伢子。2013年5月,尚未毕业的他被推荐给汨罗端午节表演总导演巫培庚,两人一见面,才知道是“师徒” 再见面了!“2008年汨罗春晚,巫导来一中带我们排练节目,我是学生执行导演。”那年春晚,因为一场大雪,变成赈灾晚会,所有节目重新编排,取得良好反响。十年后的今天,两师徒在端午节的舞台上,再次深度合作。

从《大江赞》赞美汨罗江、远古楚风、打猖巫傩文化、闹端阳端午文化习俗,到《世界有条汨罗江》对未来的展望,节目以汨罗江为主线,展示从远古到今“一条江、一个人、一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

“150余位小演员来自市三中、屈子祠中学、楚韵艺校、罗城学校,16位长乐女子鼓舞队员,5位从未登台的民间打猖艺人,他们大多没有表演经验。这两周里,从零开始,他们创造了奇迹。”刘锷为演员们打call。

黄赞是汨罗三中高二267音乐特色班学生,特长吹笛子。这次,15岁的他和5个同学,在三个节目中连饰三角:飒爽英姿的楚国小将、头戴巫儺面具的楚国巫师和划着龙舟的湖湘少年。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他,不放松每一分钟的训练。“以前因为受过外伤,上台紧张会晕倒,被这次表演治好!”和同学们一起奋斗的日子,也成为青春里难忘的回忆。

解密,汨罗江畔巫风打猖

“千里飞回龙虎山,处处地位啟皇班”……打猖是节目《巫风》中的一个表演环节,其神秘独特的表演形式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走下台的打猖文化传承人孙浩却终于松了一口气,尽管从17岁开始就学习打猖,但这是他第一次将其搬到龙舟节上的舞台上表演,孙浩说,既激动又感到压力。这是孙浩的第一次,也是汨罗首次在龙舟节的舞台展现这项古老的民间请神巫术。

自古楚人信巫好祀,2000多年前,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记载:“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该描述的便是曾在洞庭湖流域盛行的打猖。2012年,打猖被列为岳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打猖就是通过舞蹈动作与唱词来实现人神对话,奉请各路神仙下凡,保社稷安宁。”孙浩向记者展示了此次用于祭祀的器具,有牛角、令牌、罗面等,他介绍,有些器具是代代相传,比如表演中用到的牛角,已有上百年历史,吹起来声音深沉幽远,带人穿越历史烟云。

“这次表演时间虽在上午,但打猖一般在晚上进行。”孙浩介绍,打猖其实有一套复杂的程序,要呈香案,摆贡品,场地还上摆有各种祭祀图案,五方阵上插几十面青红黑白黄各色的旗帜。打猖使用的主要乐器有锣鼓、唢呐、二胡、钟、海螺、牛角等。舞蹈步伐有丁八步、喜鹊步、梅花步等,唱法有合唱、轮唱、对唱、独唱。打猖所请的神有天神、云神、水神、火神、山神、龙神、江神等。孙浩说,这次表演的是唱词相对通俗易懂、观赏性强的《迎江神》,寓意请求江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为了让《巫风》这种古楚文化便于让观者理解接受,节目经过了几道创作与改良。”市文化馆副馆长、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周海燕说,为将汨罗独有的巫文化以舞台形式表现,组委会简化了原本繁琐的程序,结合现代舞台技术,让节目更具观赏性,进而让更多人了解汨罗的本土文化。

“从《大江赞》到《巫风》再到《世界有条汨罗江》,这是对汨罗从古到今,传承文脉发展的展现。”周海燕说,本届龙舟节的所有文艺节目都是汨罗本土演员表演,保留了本土文化原生态的原真性,更接地气,而且大多数是小朋友、年轻人、当地群众参与,可以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培养传承人,共同传承弘扬本土端午文化、屈子精神、龙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