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18-12-11

变“废”为“肥” 中国循环农业助力脱贫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河南省平顶山农业局局长杨四震不再担心接到环保局投诉了。这座“南水北调”工程经过的城市,正积极推行循环农业,把昔日在乡间河流排放的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就地还田,成为小麦、林果、蔬菜的有机肥料。

“380万亩耕地中,有80%在推行循环农业,76%的乡镇拥有对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杨四震说。这位基层农业干部相信,平顶山的循环农业就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环境杀手”

东临淮河平原的平顶山因煤炭资源丰富曾是中原地区的工业重镇。但化工、炼焦等燃煤企业的集聚,带来严重的工业污染。在农村,农民大量焚烧秸秆,农牧养殖企业随意排污,导致乡村环境恶化。多年来,平顶山一直是河南,乃至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农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环保压力很大。”杨四震回忆。

平顶山或许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环境挑战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味追求粮食产量,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丰收的背后是对耕地掠夺式的耕种。传统种植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成块,肥力下降。而由于环保意识淡薄,排污设施滞后,畜禽粪污成了乡村“环境杀手”。

“过去处理猪粪就是拿水一冲,直接排入村边水沟,臭气熏天,污染严重。”当地一家养猪企业经理钮延军形容当时情景说。

变“粪”为宝

杨四震坦言,环境污染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农业部门,他和同事们几年前开始探索利用当地畜牧业优势,将养殖场和农田结合,把导致污染的农牧废弃物大规模、资源化利用。

在河南康龙实业集团可以看到他们的成果:猪圈里百头小猪在等待喂食。旁边的林果园,核桃树成行,每棵树下有“清水”和“肥水”两个水龙头,每排树之间是红薯地。

从2014年起,平顶山养殖场大多采用这样的循环模式:畜禽的粪便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液通过管道输送,灌溉到养殖场周边的林果地、莲藕池、鱼塘,而沼气渣经过加工做成有机肥,施种到麦田和菜地。这种农业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有机肥改良了土壤,提高了粮食和蔬菜瓜果的质量,成为有机产品,更加满足当下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高质量的需求,受到市场欢迎。企业从农民那里回收秸秆,通过技术处理,将其转化为高营养、高效能的生物饲料,使畜禽发育好,肉质高。

“过去老百姓要吃饱,现在要吃好。我们的有机食品正好契合了这样的变化,满足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杨四震说。2015年,平顶山签下年供沪生猪100万头的大单,这是自2011年“瘦肉精”事件后,河南猪肉首次重返上海这个国内食品检测最严格的高端消费市场。

同样重要的是,养殖场异味闻不到了,污水看不见了,老百姓的抱怨声少了,环境好了,杨四震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增收+扶贫”

现在,平顶山农业的发展计划更加雄心勃勃:不仅要减污减排,还要增产增收。农业部门通过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农牧企业施行“百亩田千头猪”的模式,即一百亩土地可容纳1000头猪的粪便,产生1000公斤左右粮食。

农民也在享受循环农业的福利。当地村民不仅可以免费使用企业的沼气发电,还可以成为“农场工人”,到养殖场打工。

40岁的姬秋娜家住平顶山鲁山县,有3亩地种小麦和玉米,她从去年开始把秸秆卖给附近的奶牛养殖场做饲料,每亩平均多收200元,还省去了秸秆收、运、卖的辛苦。她到养牛场就业,又月增2000多元工资收入。

“家里老人生病,这样打工,可以多挣一点。”姬秋娜说。她婆婆重病,家里开销大。像她这样的贫困户全县有18人成为养殖场工人,预计每年仅工资收入就会超过2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施正香很赞同用种养结合的模式解决农村粪污,“这是农业绿色生态之路。”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基层地区通过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安徽,“稻虾连作”、“猪-沼-菜(果、粮)”、“牛-菌-肥”的循环农业兴起。在甘肃,农民在戈壁滩上修建日光温室,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用当地的植物秸秆、尾菜、动物粪便等资源配制有机质,发展林果、蔬菜等非耕地设施农业。

“农业是个大有作为的产业,十九大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河南平顶山副市长冯晓仙说,“在农业转型发展道路上,如何让乡村更美,农业更有竞争力,粮食生产稳定,农民收入增加是重大课题。我们相信有企业家团队,有聪明的农民兄弟姐妹,他们的发明创造,一定能为我们农业发展带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