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发布了我国岩溶地质调查成果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完成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万平方千米,1∶5万岩溶塌陷调查3万平方千米,建立了10处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调查具有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和天坑3000多处,在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突出成就。
报告显示,岩溶地质调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查明西南八省(区、市)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534亿立方米/年,实施地下河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0多处,钻探成井8000多眼,解决了1500万人饮用水困难,为抗旱找水做出了突出贡献。发现西南八省(区、市)岩溶石漠化面积的增减变化,并总结出4种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可在西南岩溶区300个县石漠化治理中推广应用。调查了3000多个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指导建设52处岩溶国家地质公园、7处世界岩溶地质公园、11处世界岩溶自然遗产以及500多处旅游洞穴开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得出我国岩溶地质碳汇潜力为4000万吨/年,查明不同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岩溶碳汇差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4万平方千米,年均发生岩溶塌陷灾害150多处,涉及4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个县级城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达7200多千米。在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调查研究了深部古岩溶发育规律和碳酸盐岩油气储存机制,圈定油气聚集有利区30万平方千米,建立了古岩溶发育结构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成效。
此外,报告显示,我国岩溶地质调查在岩溶动力学理论、岩溶洞穴石笋高分辨率测年、人工干预固碳增汇技术和岩溶地下水探测等4个方面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积极开展国际地质对比研究和技术培训,建立全球岩溶碳循环研究基础台站,为推动国际岩溶合作与岩溶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