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依托江苏省地调院建设的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在南京通过验收正式挂牌,将成为江苏省重要的地学科研中心与服务平台。
自2012年5月批准建设以来,实验室通过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致力于地裂缝成因机理、监测技术、模型模拟等前沿基础科学及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内部整合及人才引进,组建了成因机理、模拟、监测技术3个主攻方向的科研团队,成立了成因机理研究室、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室、模型模拟研究室和防减灾技术应用4个研究室。
成因机理研究——探究各类地质要素与非地质要素对地裂缝灾害形成的作用机制,分析基岩构造、第四纪地层岩性及结构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地面沉降速率等因素对地裂缝的影响;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及试验,研究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土体开裂特征及开裂机制;通过定量化分析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地裂缝地质灾害数值模拟、监测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监测技术方法研究——通过不同监测方法的优化组合,掌握差异性地面沉降的细微变化,采用高精度GPS与InSAR融合监测、光纤光栅BOTDA监测、三维应变监测等技术方法,构建地裂缝不同成因类型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地裂缝自动监测网络系统,并建立了1座地裂缝自动化监测示范站,定量采集地裂缝形变数据,识别地裂缝灾害形迹特征,确定地裂缝地质灾害本质属性。
模型模拟研究——在地裂缝成因机理、土力学本构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基于差异性地面沉降—土体拉张剪切破坏的地裂缝三维数学模型,建设了大型土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平台,开展算法研究,利用长期实测动态资料进行数值仿真模拟,预测地裂缝发展变化趋势,进行3D可视化成果重现。
防减灾技术应用研究——研究地裂缝灾害危害性,评估其时空影响范围及对社会环境造成的损失,提出灾害应对策略,制定防减灾技术标准。
实验室建设期涌现出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如国土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获得者1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新增8人。其研究成果相继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8篇。
实验室还联合南京大学、长安大学、苏州南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单位成功申报3个部行业科研专项,并自筹资金268万元开设14个开放课题,引进国内外科技力量开展创新研究,积极与国际上知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依托地球日、野外基地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治知识。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地裂缝研究领域的重要平台,相关研究成果对重大工程建设安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后,实验室将以“监测—成因机理—模型模拟—预测与控制”为研究主线,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通过对系列地面沉降、地裂缝监测数据的分析,揭示缓变形地质灾害的时空演化规律,定量化研究地裂缝各种成因模式,建立差异性地面沉降地裂缝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应用到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控实践中,最终推广到全国主要地面沉降区,以提升实验室在地裂缝地质灾害研究的创新能力和灾害防控的支撑引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