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市长林恒求主持召开汨罗市第13届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我市防汛救灾工作。会上,相关镇和部门单位就各自辖区和负责领域的防汛救灾工作作了汇报,各位副市长分别对分管线上的防汛救灾和所联镇村、垸区防汛工作作了点评发言,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与意见,最后林恒求市长作了总结讲话。现将会议精神纪要如下:
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在防汛救灾中的积极努力和辛勤付出。会议强调:
(一)坚持持续作战,夺取全面胜利。一是以担当精神扛牢责任。各部门单位要始终严格按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的要求,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确保大面安全、大局稳定。二是精细精准调度指挥。汨罗防汛受雨情、水情、地情的影响,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压力大,呈现出“三线作战”态势,山区主要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为主,城区主要以防内涝为主,垸区主要以巡堤查险除险为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由吴艳平同志负责组织会商,对垸区当前存在的问题再作精准调度,对罗江垸、湖溪垸等垸区防汛应急响应等级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安排人员和调配物资。三是全力防范次生灾害。卫健部门要注重防疫安全,住建部门要注重洪水浸泡后的房屋安全,交通运输部门要注重道路和危桥风险等问题,农业农村和水利部门要重点关注涝旱急转,其他职能部门要重点防范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安全问题。四是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政府各职能部门要针对本次防汛救灾作好全面总结,查找薄弱环节,厘清风险根源,反思应加强的工作,留存图像、数据等相关资料,为往后工作提供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的资料。
(二)必须全力以赴,争取上级支持。一是迅速核实灾情。积极向上汇报,最大程度争取支持。由市政府统筹,相关副市长及职能部门梳理核实受灾情况后,形成报告材料,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灾后重建资金。二是迅速梳理项目。整合受灾损害、重建需求,梳理好项目,纳入项目库,抢抓时间向上争资。三是发动社会力量支持。以妥善的方式积极争取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爱心企业、寓外乡友以及广大群众的理解、帮助与支持。
(三)科学统筹部署,组织灾后重建。一是强化相关责任。特别要扛牢属地责任和分管责任,乡镇要扛牢主体责任,理清灾后重建账本;职能部门要肩负指导责任和帮联责任,帮助受灾镇村争取资金、组织灾后重建。二是区分轻重缓急。十分紧迫的工程,由分管副市长报告常务副市长同意后,按照应急工程的方式迅速组织实施;投资额较大(1000万元以上)的应急工程项目,须上报市政府常务会或者市长办公会紧急集体决策后迅速组织实施。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引导市属国企体现国企担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应急工程建设任务;明确总投入以及资金来源,但务必确保总体投资可控;一般性重建项目要作长远考虑,纳入项目库争资争项稳妥实施。三是迅速制定方案。部门单位会同受灾乡镇统筹规划、精细设计,避免盲目动工实施而造成浪费。四是作好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本次抗洪救灾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鉴于本次洪涝的自然灾害属性,要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灾后生产自救;鉴于本次损毁的房屋大部分属建新未拆旧的老旧房屋,由曹陶同志牵头,住建部门会同乡镇负责把关,做好清理,帮助镇村做好群众引导工作。五是规范资金安排。今年二次分配可投向农村的资金,除已确定投入民生实事项目外的剩余资金,原则上都要用于灾后重建;后续下拨的资金原则上用于灾后重建,不得用于一般性运转。违规使用救灾、重建资金,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四)全面抓好落实,各方协同配合。各位副市长要靠前指挥,科学统筹,精准调度,注重细节;各方信息要及时掌握、及时反馈;各方力量要协同配合,精准发力,确保防汛救灾工作全面铺开,落地落细,取得实效。
会议还明确了三项具体工作:一是关于弼时镇玉池村受灾害问题,由杨盛同志牵头,曹陶、李铮同志具体负责,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弼时镇共同参与,对灾害定性、形成原因、损失情况,再次深入调查并形成结论性报告。二是三江镇八景村水毁进村道路问题,由李亚江同志会同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负责,迅速制定修复方案,安全有序组织施工。三是屈子祠镇、罗江镇“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进展因灾延缓问题,分管市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属地镇要高度重视,迅速组织,科学调度,确保进度和质量不受影响。
出 席:林恒求、杨盛、易万、李亚江、吴艳平、付文勇、任娜、曹陶、李岳星、王飞、李铮、胡义
列 席:
(一)政府办:卢飞跃、雷进、吴勇、陈敬林、龚正伟、巢毅山、胡灿、吴清辉、王龙、湛虎、郭龙、喻莎、刘艳清、吴兆、吴玖云、许胜
(二)发改局周雄伟、财政局湛益、水利局傅风波、自然资源局陶文轩、住建局廖升红、城管局凌红权、民政局黎保国、交通运输局杨帅、农业农村局郭永恒、林业局周灿文、卫健局汪望三、审计局罗立群、应急管理局许强、气象局辜文萍、国网供电公司田新成、移动公司唐志辉、联通公司何琴、电信公司李旭、司法局卢玲、归义镇罗自荣、新市镇黄明、罗江镇何丹、川山坪镇周雄、弼时镇周托、三江镇熊亮、长乐镇张瑜、白塘镇赵厚起、屈子祠镇刘俊偲。
记录:杨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