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1—2015)
汨罗市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2011—2015)
汨罗市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形势下编制的,在我市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工业化进程、进军全省五强,有力构筑和谐社会新背景下编制的新一轮五年规划,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依据汨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2020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指导我市加快城市建设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行动纲要。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工作成就:
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度增长,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市道路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本着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目标,先后筹措资金1.5亿元完成了“三线”工程建设,武广高速车站站前路及站前广场的硬化,友谊河两侧(罗城路-人民路)综合整治工程;2.8公里龙舟路、金成路的建设以及建设路、城西北路、劳动路、罗城路的改扩建工程,使得城市道路系统更加完善。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主次干道新增11.8公里,有效路面新增29万平方米,主次干道网密度增至2.6km/km2,路面质量进一步提高,绝大部分路面都是砼或者沥青砼路面。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了维修、清淤,城市防洪能力由原先的1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达到了国内县级市领先水平。
—— 城市绿化上档次、上品位。
“十一五”期间,先后筹措资金5000万元,完成了汨罗江沿江风光带、龙舟路、龙舟竞渡中心、友谊河西侧(罗城路-人民路)的风光带建设,以及燎家山广场、政府广场、西湖公园一区的绿化,城区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米。人民医院、自来水公司等单位企业加快院落的绿化改造,整个城区绿化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为汨罗进入省级园林绿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自来水管网改造完善了城区管网系统,提高了输配水的安全性。
汨罗市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于2003年4月开工,“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1100万元,新建维修城区供水管网15.83公里,城区供水管网覆盖面积扩大,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85%,供水漏损率控制在22%以内,基本上达到了省内县级市领先水平。
—— 污水处理环卫设施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率能力增强,垃圾日产日清。
“十一·五”期间,新建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规模2.5吨/日,完成污水收集管网35km建设,改变了过来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外河、污染环境的状况;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城区共新建了5处风格独特、导向性较强的公厕及垃圾收集站,改造翻新了原有28处公厕、高台垃圾站,新增环卫车辆5台,特别是多功能垃圾压缩车的投入使用,改变过来垃圾清运途中抛散现象的存在,城区垃圾日产日清。投资近800万元完成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垃圾处理由卫生填埋向无害化处理转变。
—— 城市公交良性发展。
城市公交车由原来的31台增至67台,公交线路由原来的6条增至12条,初步建成覆盖全城区的公交网络,基本上方便了市民出行。
—— 城市亮化形成亮点。
“十一五”期间,城市路灯工作得到跨越式发展,新安装改造了多条城市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的路灯,城市路灯从原来的“十·五”期间600基增至1100余基,解决了市民晚上出行安全问题。
2、城市管理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建筑业发展迅速。
—— 2008年编制的汨罗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30),确定了汨罗的城市性质为:长株潭卫星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城市职能为以再生资源交易和加工为主体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环洞庭湖区域的二级中心城市。长岳中部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教育、信息中心,湖南省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
—— 建筑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有国家一级总承包建安企业1个,二级总承包建安企业5个,三级总承包企业11个以及市政、路桥等专业承包企业多个,承接的建筑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拓宽了城市建设资金融资渠道,逐步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建立健全了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制度、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城市发展网络和城市风格正在积累和逐步形成。
3、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 “十一五”期间全面实施“打响两张品牌,推进三项工作,紧跟长望浏宁,进军全省五强”的发展战略,大力改善城区环境,吸引农民进城经商置业,城区规模由“十一五”期末的16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1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十一五”期末的10.6万人,增至目前的18万人,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按每年递增1个百分点逐年上升。目前,城市化水平达到3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6.5%2.5个百分点。
—— 各具特色的“四区”初步形成。
以商业金融为主的高泉区和以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为主的新市区初具特色。“十一五”期间,随着武广高速新火车站、建设路改造提质,龙舟商业街、龙舟竞渡中心及一些商业设施的投入使用,城市的商业辐射功能和物流集散功能日益凸现,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4、建制镇进一步扩容提质。
“十一五”四个中心镇(桃林寺镇、白水镇、长乐镇、弼时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心职能进一步提高。
—— 长乐镇:市域次级经济增长中心,东北部城镇经济区中心。长乐镇为千年古镇,以发展机械制造业、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山水田园城镇,规划城镇近期人口1.8万人,远期3.3万人,用地3.63平方公里。
—— 桃林寺镇:市域次级经济增长中心,西北部城镇经济区中心,是桃林片区三镇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中心,以发展商业、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规划近期人口1.4万人,远期1.9万人,用地2.1平方公里。
—— 弼时镇:市域次级经济增长中心,东南片区中心镇,是东南各乡镇的物资集散地,是以任弼时故居暨隐居山、汉家山风景区为重点的旅游型城镇,规划近期人口1.3万人,远期1.8万人,用地2平方公里。
—— 白水镇:市域次级经济增长中心,西南片区中心镇,是西南各乡镇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以发展交通、轻工和商贸服务的工贸型城镇,规划近期人口1.3万人,远期人口1.9万人,用地2.1平方公里。
存在问题:
1、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现象较为普遍,按城市总体规划的新建项目不多。团山再生资源市场和汨罗江工业园布置在汨罗江的上游,对城市给水水源构成了重大的污染威胁。
2、道路设施不足,支路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的快速干道系统。
3、静态交通设施落后。
市区公共交通设施落后,没有专用公交停车场及公交始、末站场;无规模上档次的社会停车场,现有加油站规模小,布局混乱,安全防护措施差。
4、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严重不足。
城市基础设施相对短缺。主要繁华街道基本上无公厕,垃圾收集站也相对欠缺;城市燃气工程尚未完全实施;给水管网尚未完全改造;公交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不足,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
5、城市人均绿地偏少,绿化总面积偏低。
全市唯一一家公园西湖公园,从九十年代动工,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完全建成,另外,城市中心地区绿地偏少。
6、城市社会性基础设施欠缺。
“十一.五”期间各部门的办公楼新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形象,但为公众服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文化娱乐设施存在欠缺。
7、城建资金依然不足。
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投资体制改革进行了许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尚未形成定型的体系,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城建投资稳定的渠道来源和方式。各方面的改革措施不配套,也制约了投资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发展环境: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具体表现为四大发展机遇。
1、倡导循环经济为我市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市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在政策、资金、技术、环保等方面对循环经济给予支持,市域经济的发展必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2、实施中部崛起为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地区将与西部、东北及沿海地区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国家将会加大对中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间,京珠复线、玉池提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将可能开工建设,屈子祠核心景区、城市防洪工程、循环经济产业园、龙舟文化产业园、农业生态科技园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动工建设,我市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3、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我市加快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已逐步拓展到我市南部与之相邻的一些乡镇,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大力吸收着长株潭部分产业的转移、资本和技术的辐射,我市列入长珠潭两型社会建设滨湖区,为我市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平台。
4、建设“两型”城市为我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建成长株潭特大城市群中的卫星城,环洞庭湖经济圈中的中等规模明星城。势将推升城市建设的新一轮高潮。
二、战略构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提高城建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着力改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结合建设部提出的“高质量的环境,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服务,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四高”要求,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精心设计,高起点、高水准地规划构筑城建各项重点工程。
3、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作指导,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4、以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深化市区建设内容,为城市规划实施为保障,科学地分析预测城市远景发展方向,保证城市近期、中期与远景发展的相互协调。
5、以节约利用、紧凑布局及少占耕地为原则,合理确定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及城市用地格局,力争在规划期内,逐步将城区建设向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交通方便、文明卫生、环境优美的目标迈进。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关于县(市)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实施“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发展方针,努力将城市建成街更洁、路更畅、人更欢、灯更亮、城更美,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协同互促,在“十二五”至2030年期间,完成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将城区建设成为32平方公里、32万城市人口的新型工业化中等城市。把汨罗建设成为长株潭经济区域中的卫星城市,环洞庭湖的明星城市,
1、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按照“一城四区,轴向发展,城江一体,自然分隔”的市区总体布局,加快市区结构功能的调整,逐步实现市区东靠北上战略目标。“四区”即指高泉区(商贸行政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新市区(产业发展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红花区(生活居住区,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人)、屈子祠区(旅游休闲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人),通过兴建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四大片区,构筑汨罗大市区的发展新格局,至2015年,实现建成区常住人口达21万,面积达22.5平方公里,城市水源和水质保证率控制在97%,绿地覆盖率3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化率30%,污水处理率70%,发展天然气用户5万户,用气总量5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气量300万立方米,城市公交线路由12条扩展到20条,新建居民住宅20万平方米。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重点以优化城区基础设施为核心,以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住环境为目标,重点抓好八大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总投资21亿元。①城市防洪:包括城市排渍工程、北沿江大道建设、垸区居民移民工程等投资5亿元。②城区道路畅通工程建设:投资4.3亿元,新建跨京广线桥二座,高标准改造市区11条主次干道,累计18公里,修建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及配套设施。③环保工程:总投资5亿元,新建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污水处理 厂一座,日处理1万吨污水及配套管网;扩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由目前2.5万吨/天,扩建为5万吨/天。续建新桥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并将市氮肥厂、水泥厂和铁路货场三大污染源搬出市区。④城区旧城改造建设项目。进行城区、棚户改造、保险性建设住房,投资4.65亿元。⑤市场建设。兴建高泉农贸大市场,拓展和完善几个商贸大市场,投资2亿元。⑥城市安全引水工程:总投资0.9亿元,完成月供水6万吨自来水及配套工程建设;城区15公里自来水管网改造。 启动城区安全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并初见成效。⑦城市天燃气入户工程,完成天燃气工程配套建设,增大天燃气的使用率,并辐射周边,投资0.7亿元。⑧西湖公园建设,投资3.2亿元,建设一个集商务、居住、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湿地公园。
3、城市经营和管理。城市经营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要大胆解放思想,更新城市发展观念,把城市管理经营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来抓,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要求,采取市场运作的经济手段,通过向社会公开拍卖、租赁、买断等办法,对城市建设实行产业化经营和综合性开发。一是用活政策,拓展城市建设财源。闲置土地收取土地闲置费或重新收回土地,临街门面收取建设配套费,城市排水、城市广告等城市经营项目收取政策性费用。二是对城建工程质量、资金进行跟踪审计。三是充分利用城市黄金土地,努力促进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根据我市小城镇现状和区位条件,确定全市小城镇布局结构为“四个极核,四条发展轴”。四个极核即桃林、长乐、白水、弼时四个中心(重点)镇;四条发展轴即沿107国道、京广铁路(S201)、汨罗江、省道308线发展轴,进一步加强17个已有建制镇的基础和产业建设,成为全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助推器。
4、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加强城镇工业小区和商贸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财税体改,加大乡镇财政消赤减负力度,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在产业发展上,突出保安设备、家具、建安等产业龙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和服务业。
四、指标体系
1、城市规划:
——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严格把握好城市建设规划关,发挥好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城市建设严格依规管理、依规布局、依规建设,控制好城市建设中的红线、绿线,使城市建设地尽其用、物尽其用,服务于城市整体发展需求,构筑城市高品位、城市新文化。
—— 加快城区及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制订。完成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制订工作,使每一项城市建设有明确的建设要求、建设标准,避免城市建筑的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减少城市违法违章建设的出现。重点完成:①城区主干道建设路、高泉路、大众路、城西路、S308线、罗城路、车站路、人民路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②汨罗江生态工业园5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③“四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④“四个极核”桃林、长乐、白水、弼时四个中心(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⑤其余13个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 加大清理整顿力度。对“十一五”期间各重大建设工程、各开发区指挥部的拆迁户、购地户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彻底解决过去存在的不依规、不办证问题,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强化市民规划意识,确保规划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城市道路:“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城区道路设施不足、道路网不成系统、支路不完善、交通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
—— 提升城区现有道路标准。重点对现有道路人行道、环卫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完善,路灯安装、依规绿化,实现硬化无烂路、亮化无阴影、绿化无空隙。
—— 加快道路网建设。“十二五”期间,预计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12条,其中新建5条,延伸7条,重点是沿江大道延伸及跨京广铁路桥工程,旧城区对劳动路、新站路、求索路、城西南北路、高泉路、龙舟路等7条路进行延伸,新建山水路、双塘路、湖光路,构筑好与江北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网络接连,缓解市区交通压力,促进江北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完成龙舟路续建工程,新建石濑路,力争实现汨新大道、沿江大道、石濑路所形成的“三横”与城西路、大众路、双塘路、团山路、龙舟路形成的“五纵”相贯通,构筑好功能齐全的城市道路骨架。
—— 建好北沿江大道,使新旧城区特别是江北规划区与现有城区有机结合,实现城市“北上”目标。北沿江大道总投资约2.2亿元,位于汨罗江北岸,沿现有江堤而建,东起107国道,西至屈子祠镇楚南村,全长14公里,途经新市、红花、屈子祠等乡镇。
3、建筑业:
—— 稳步提升建筑业利税。“十二五”期间,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对外开拓市场,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建筑业利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定增加。完成我市建筑业产值、利税的平稳增长,确保平稳增长比例在7-9%之内,到2015年底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到达9.1224亿元(8.4×1.086)和6298.8万元(5800×1.086)。
—— 实施强强联合,提升企业管理。“十二五”期间,对我市总承包企业22家进行联合后缩减为11家,平均每年合并两家为一家,到2015年变为11家。彻底完成企业的改制,由原集体、全民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 改善企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5家劳务型输出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逐步增加一家劳务型输出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协助完成企业资质的办理,扶植企业的成长,到2015年形成5家劳务型输出企业。
—— 发展新型企业,开拓新市场。增加3家专业承包企业,“十二五”期间,要成立装饰装璜、风景园林、仿古建筑等三项专业承包企业,以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需要。
4、城市供水:
—— 完成城区管网改造工作,利用国债资金完成现有城区未改造的管网的改造工作,启动与二水厂扩建工程相配套的城区管网铺设,按照环状供水网络系统进行供水管网系统规划建设,设计中按最高日最大用水量计算,按最大用水时加消防和最不利管理发生事故两种情况进行较核。沿红花大桥、团山桥布置连通管,以沿江大道、城西路、汨新大道、新市路形成供水主环,管径为DN600-DN1000,确保供水系统安全可靠,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 启动二水厂城市安全供水工程。启动城市后备水源建设和相关输水管道,加快城市供水的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到2015年水源保证率达97%,供水普及率达90%,水质保证率达95%。
5、城市绿化:“十二五”期间,规划城市绿地率35%,城市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m2/人,近期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远期进入国家级园林城市。
—— 完善城市大环境绿化。重点完成西湖公园绿地和汨罗江风光带建设。西湖公园绿地建设结合屈子公园建设工程,依据综合性公园要求,做好公园绿化配置,使整体绿地质量提高,景观与景点协调统一,配置更显特色。汨罗江风光带建设工程总投资2亿元,完成沿岸14公里绿化及景点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使沿江风光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展现湘楚文化、龙舟文化的场所。
—— 加强道路绿地建设管理。依据城区道路在城市结构和绿地网络中的双重地位,道路与城市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对城区绿化带按景观路、绿化路、林荫路以及两侧无绿带的普通绿化路要求启动绿化管理。
—— 加快小区绿地建设。加强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及各类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园林小区、园林单位等活动,搞好单位绿化、小区绿化。
6、环境保护:
—— 启动新桥垃圾消纳场二库区、三库区建设工程。工程总投资10200万元,重点完成垃圾综合处理厂、生产管理区建筑物和城市环卫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城区8个垃圾中转压缩站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为主,生化制肥并高效有机复合肥为辅的工艺,对城市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日,生化制肥800吨/日。
—— 启动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及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完成工业园区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一座及配套管网建设,日处理1万吨污水,扩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十二五”期间拟投资19880万元。
—— 转移城区污染源。对市氮肥厂、水泥厂和铁路货物三大污染源实行关停、转产或搬出市区,减少城区污染。
7、燃气使用:
—— 完成天然气入户工程;总投资1.2亿元,加快城区供气管网铺设和居民入户管网建设力度,城区民天燃气使用率达50%以上。
—— 强化城市供气点和销售点管理。加强对城区及乡镇现有液化气供应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供气点安全生产,平稳供气,同时加强对燃气用具销售点和散气供应点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燃气和燃气用具质量符合使用要求,保障市民用气安全
8、公共交通:“十二五”期间,规划城市公交线路由目前12条增至20条,公交车由目前的60台增至100台,实现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7标台目标。
—— 对现有线路进行再调整。根据道路建设和城市扩容工作的进行,依据城市各区域功能的配置,对城区现有线路进行调整和增加,实现城区特别是新市、红花、屈子祠镇等城市规划区开通公交线路,构筑好布置合理、运力运量平衡的城市公交网络,改善目前城区存在的部分区域无公交车、城市主干道公交线路集中,负荷量大的现状。
—— 改善城区公交结构。重点做好城市出租车管理工作,减少社会车辆参与城市公交营运,建好公交停车场和社会停车场,构筑好由出租车、城市公交车组成的城市公交系统。
—— 引导加快乡镇公交建设。根据国务院六部委关于加强城市公交建设的文件精神,引导乡镇道路建设较为完善、道路质量较高的乡镇,开通镇区公交线路,方便乡镇居民出行。
9、村镇建设:
—— 重点发展桃林寺镇、长乐镇、弼时镇、白水镇四个中心镇。带动周边其他乡镇的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抗震防灾规划,新建工程抗震防灾率达100%。
—— 加快通乡公路建设。计划投资4000万元进行县乡道路沙改油工程,切实改变乡镇的交通状况及道路等级,另外长乐街保护性开发建设、弼时镇107国道改道工程、白水镇三角广场整治工程、桃林寺镇扩建饮水工程,总投资2亿元。
10、城区旧城改造建设项目
进行城区、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开发建设,中心城区13.32公里建设改造,对汨罗江酒店地域、大操坪地域、老电力 局地域,建设320000平方米商业居住、公建,提升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