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社区居家养老解决市民后顾之忧

来源: 日期: 【字号:大 中 

推行社区居家养老解决市民后顾之忧

第一提案人:刘佳

联名提案人:仇芳芳、黄晓薇、黎定、许燕、易波、朱建、肖蒙、姜都霞、秦燕

   20187月的不完全统计,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有预测说,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35%,每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老年人。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

一、目前社会的养老形式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居家养老

在自己习惯的家庭,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出门有熟悉的邻里,进门能有子女的“床前百日孝”。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幸福指数高,且养老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因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家庭出现,家庭规模基本趋向小型化,一个子女赡养多个老人的矛盾开始显现。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年轻一代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竞争,导致传统的就近就业已成为过去,大多数年轻人的就业范围开始向外无限拓展,随之也产生越来越多的跨域婚姻,年轻小夫妻和两边老人分居多地已经成为常态。子女无法呆在老人身边,老人不愿意离家进入社会养老机构,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极为尖锐的挑战。

(二)服务机构养老

目前一些大点的城市,除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由政府针对特定人群众设立的养老机构外,开始涌现了一些社会资金注入的养老机构,以老年公寓,疗养院,护理院等形式成在,较好的承接了城市的养老工作。但是,对于与农村紧密结合的小县城来说,要依靠这种养老模式,还是面临很多方面的压力:一是落叶归根的心理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使大多数子女,特别是老人无法接受离家进入养老机构的生活;二是社会养老机构养老收费高昂,并非大多数家庭所能承受;三是如果大量老人进入社会养老机构,势必造成大量原有住房闲置,同时新增养老机构又会在土地,电力、交通、医疗等各项公共资源的配置中进行重复浪费。

二、新型养老模式的分析和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居家养老,还是社会机构养老,都很难真正破解县乡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而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社区居家方式养老”,即以社区(村、居委会)为单位、以居家养老为宗旨,依托社区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的一种养老形式。

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服务为辅;在服务方式上,以互助等公益服务为主,有偿社会服务为辅。其优点在于:一是无须打破老人过去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延续以往的社会网络,住在自己家里,在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服务;二是经济上省去硬件投入上的再次转嫁,对服务的需求具有选择性,养老成本更低,服务内容机动灵活;三是现有的社区的咨询、医疗等服务平台很健全,不需要重复投资,且以基层组织牵头组织管理,组织更有力,监督更充分,服务更稳定;四是能够有效解决养老这个民生方面最重要的问题,也与我们建设文明城市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及早了解,尽快探索、完善这种养老体系建设很有必要,也十分可行。

三、具体工作建议

(一)可以尝试组建一个调研班子,针对社区养老工作是否可行,如可行则对体系如何建设,工作如何推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认证。

(二)发动社区或者老年协会(很多社区、村都有)牵头,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组,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动员一些乐于奉献的老人自愿腾出自己的房子,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于助老服务,并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

(三)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逐步将该项工作走上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